问题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为何削藩很成功?

回答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能够顺利完成削藩,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举措。这其中既有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也离不开社会经济层面的深刻变革,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他们深知,要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就必须打破藩阀割据的旧格局。为此,他们并非简单粗暴地剥夺藩主的权力,而是采取了一种渐进且循序渐进的策略。

一开始,明治政府通过“大名献纳”的方式,劝说各藩将领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献”给天皇。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请君入瓮”,表面上给予了藩主们体面的退场,实际上是将权力从地方藩主手中转移到了中央。这种策略成功地避免了大规模的武力冲突,为后续的削藩铺平了道路。

紧接着,政府颁布了“废藩置县”令。这一举措是颠覆性的,它直接废除了原有的藩国制度,设立了府県,由中央直接任命府知事。这意味着,曾经拥有独立军权、财政和行政权力的藩主们,一夜之间失去了他们赖以统治的基础。当然,这一步并非没有阻力,一些不甘心就此失去权力的藩阀也曾有所反抗,但由于此时的明治政府已经掌握了绝对的军事优势,并且在政治上争取到了广泛的支持,这些零星的反抗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削藩的同时,也给予了原藩主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并非简单的金钱,而是包括了新的官职、爵位以及一定数额的年金。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安抚了部分保守势力,防止了更大的动荡;另一方面,也通过授予新的官职,将原藩主及其精英吸纳进新的国家体制内,使他们成为改革的参与者,而不是阻碍者。

除了政治上的巧妙运作,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商品经济的初步繁荣,一些发达的藩在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这种地方性的经济繁荣,也导致了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分割和效率低下。明治政府推行的“殖产兴业”政策,旨在发展全国统一的工业和商业体系,这与藩阀林立的格局是格格不入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电报等,这些建设必然需要跨越藩界,形成全国性的网络。统一的度量衡、货币和税收制度的建立,也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藩经济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国家经济的轨道中来。那些更早接受西方技术和思想、经济更为发达的藩,如萨摩、长州等,在幕末时就掌握了先进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成为了推动改革的主力。他们自身的进步和实力,也让他们看到了藩阀制度的局限性,并乐于接受一个更强大的中央政府,以应对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削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日本社会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锁国时期,而在此之前,是长期的战国时代,各地大名割据,战争频仍。经历了长时间的和平,但国家整体实力却因为政治上的分散而无法有效提升,尤其是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时,这种落后和脆弱暴露无遗。

明治维新者们能够洞察到这一点,他们认识到,唯有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整合全国的力量,才能抵御外侮,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攘夷”的共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藩阀之间的界限,成为了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很多普通民众,尤其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新兴的商人群体,他们渴望看到一个强大的日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列强平等对话,而不是沦为殖民地。削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因此得到了他们的广泛支持。

总而言之,明治维新时期削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们以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循序渐进地瓦解藩阀势力;经济上的统一和发展需求,为削藩提供了客观基础;而最重要的,是顺应了日本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共同迈向了一个更加强大和统一的未来。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成功之处在于其策略的精明、执行的坚决以及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很多雄藩的实权已经不掌握在藩主手里。明治维新看起来似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西南雄藩联合明治朝廷打败了江户幕府,但是仔细探究,西南雄藩内部和幕府内部,藩主和将军都非绝对话事人:

萨摩藩算是藩主权力最大的了,岛津齐彬尚能掌握大权,到岛津忠义时已沦为傀儡,藩政皆从西乡隆盛出。这也就是为什么到废藩置县的时候,岛津家心存不满也只能放一晚上烟火泄愤,而明治政府的改革侵害到下层武士的利益时,西乡隆盛可以拉出数万萨军攻打熊本城。

长州藩从第一次长州征伐开始到版籍奉还,从桂小五郎到高杉晋作,都没毛利敬亲什么事,第一次长州征伐,长州战败,幕府的处置是:三位家老切腹,毛利敬亲谨慎(软禁),可见幕府方面也知道藩主非掌实权。

至于土佐更是混乱,武士分为藩士和乡士,下层的乡士多是长宗我部旧臣,上层的藩士是山内带来的亲兵,而且长期没有交流,山内对于乡士的控制力本来就比其他藩差很多。

肥前藩和土佐类似也是藩主权力天然有缺陷,肥前名义上有35万石,但是刨去庶流支藩和原主家龙造寺四家,藩主实际收入只有6万石,藩主即使江户前期都不能控制全领何况幕末?

至于幕府方,一桥庆喜本身就不愿与朝廷开战,鸟羽伏见一场失败就放弃大阪乃至江户无血开城,御三家之一的尾张藩在大阪就当了带路党,反倒是作为将军臣下的会津藩血战到底。三代及之前的幕府将军尚有天下人的威权:最上家57万石大名(奥羽的石高都比较实在,最上家实际估计有百万石)因为不能压制家臣纷争被撸成5000石旗本(最上骚动);春日局一介乳母,毫无官职就可以随意拜见天皇,天皇也只能退位表示委婉的抗议。三代以下的将军就逐渐拉胯:四代家纲软弱无能,老中酒井忠清专权被称为“下马将军”,家纲病危无嗣,忠清想仿旧北条氏旧例,从宫中拥立亲王做将军(傀儡),被德川光圀等人反对而不得,最后忠清居然全身而退。这在当时的大清或者法国是不可想象的。忠清当权时发生了和最上骚动类似的伊达骚动,结果伊达氏不但家名保全,石高更是一石未减,幕府权威衰微可见一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能够顺利完成削藩,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举措。这其中既有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也离不开社会经济层面的深刻变革,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他们深知,要建立一个统.............
  • 回答
    安倍晋三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任期最长的首相,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是政治手腕、时代机遇、国民情绪以及他本人执政理念的综合体现。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两次担任首相期间的轨迹,以及他所处的日本政治和社会环境。第一次任期:跌跌撞撞的开局与蛰伏安倍晋三的第一次首相.............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们并非打算长期直接经营所有新生的企业。相反,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其出售给有能力的私人家族,如三菱,是明治政府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原因。一、政府的初期角色:播种者而非永久经营者明治政府的初心是将日.............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有的社会结构。然而,认为它“惠及上千万农民”的说法,以及由此推断农民“不领情”进而举行大规模起义的逻辑,需要更细致的辨析。事实上,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简单归因于明治维新“未惠及农民”的逻辑并不完全准确,农民起义的.............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将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推向了现代化的轨道。然而,在这看似翻天覆地的巨变之下,旧有的封建势力,尤其是那些手握大量土地的地主阶层,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为隐蔽却同样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一、 土地改革前的“封建大地主”:权力与财富的继承者需要明确.............
  • 回答
    明治维新,这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的伟大变革,确实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 pragmatism。而谈到沙俄,虽然日本在维新初期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英法等西方强国,但不能否认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也确实从沙俄那里吸取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尽管这些学习并非全面和主导性的。要详细地探.............
  • 回答
    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武家阶层来说,无疑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而在此过程中,曾经在日本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武士阶层,其生活方式和阶层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下降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复杂的转型和.............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大名制度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在日本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大名家族,例如毛利家和岛津家,并没有“消亡”得那么简单粗暴,而是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型,他们原有的权力基础被瓦解,家族成员也以新的身份融入了新的日本社会。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节点和角度来细说:1. 大名时代的落幕:废.............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国民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重因素潜移默化地塑造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江户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时期。首先,封建体制下的等级秩序在塑造国民行为模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武士阶层作为统治者,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如忠诚、荣誉、武艺、严于律己等,通.............
  • 回答
    的确,从鸦片战争失败的1840年到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朝似乎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来“觉醒”。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时间差?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反应迟钝”,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鸦片战争的失败对清朝上层统治者而言,与其说是“亡国”之痛,.............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并为日本在近代化道路上奠定坚实基础,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朝鲜的改革则相对黯然失色,甚至遭遇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表面现象,深入探究三国各自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明治维新并非.............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清朝能够在19世纪末踏上类似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道路,并最终成为与轴心国对立的力量,那么今天的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清朝强大了”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无数复杂的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个“明治维.............
  • 回答
    要说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哪个“失败”哪个“成功”,这其中门道可深着呢。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怎么衡量。不过,总体来看,日本明治维新给人的感觉确实更“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像是没能完全达到预期。这其中的原因,要从很多方面来掰扯。咱们先说说洋务运动。这事儿,大概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末期那会儿。当.............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之所以长期只允许与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并通过荷兰人了解欧洲世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是日本锁国政策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例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1. 基督教的传播与幕府的恐惧在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在日本进行传教活动。起初,基督教在日本.............
  • 回答
    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自上而下”发动的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维新运动的 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主要来自于封建统治阶层内部的改革派力量,而非广泛的社会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运动。 这种“自上而下”的特征,体现在了这场变革的 酝酿、决策、执行 等各个关键环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
  • 回答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改革运动,它们在目标上有着相似之处,都旨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来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然而,一个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另一个却以失败告终。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改革的背景与外部环境的差异 明治维新(1868年起):.............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都是亚洲国家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然而,这两场运动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浴火重生,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则依旧积贫积弱,步履维艰。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能够道尽。一、 改革的内在动力与目标清晰度日本明治维新,其最根本.............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心中长久以来都想弄明白的。同样都是在近代化浪潮中,学习西方,但结果却是天差地别。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东方强国,而我们的洋务运动,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未能挽救晚清的颓势,甚至被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要讲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和日本在鸦片战争前及明治维新前的识字率问题,历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和数据来源,需结合具体史料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读: 一、清朝(鸦片战争前)的识字率1. 总体情况 清朝(1644–1912年)的识字率普遍较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社会结构:中国社会以农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