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明治维新惠及上千万农民,为何他们不领情偏要举行大规模起义?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有的社会结构。然而,认为它“惠及上千万农民”的说法,以及由此推断农民“不领情”进而举行大规模起义的逻辑,需要更细致的辨析。事实上,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简单归因于明治维新“未惠及农民”的逻辑并不完全准确,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维新带来的冲击,也有旧制度遗留的问题以及维新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矛盾。

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 明治维新确实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惠及上千万农民”的表述需要限定:

明治维新确实废除了封建制度,带来了以下一些积极影响: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原本束缚农民的士农工商的等级森严制度被废除,理论上农民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流动性。
土地改革(名义上的): 废除了幕府和藩主对土地的直接控制,土地所有权从概念上得以确立。1873年的《地租改正法案》将土地所有权归于耕作者,并以固定的金额(一般为地价的2.5%)作为地租,理论上比过去藩主随意征收的年贡更稳定。
统一国内市场和度量衡: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一些新的销售渠道。
军事现代化: 实行征兵制,虽然初期也引起了不满,但长远来看,强大的国力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避免被列强瓜分。
教育普及: 逐步推行的教育政策,也为农民子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然而,这些“惠及”并非普惠式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很多是间接的、长远的,甚至是带有潜在负面影响的。

二、 为什么农民仍然不“领情”,甚至举行大规模起义?原因非常复杂:

农民起义的爆发,绝不是简单地因为维新没有带来好处,而是明治维新进程中产生的多重矛盾和冲击的综合结果。主要原因包括:

1. 沉重的经济负担——新的地租(地租改正):
地租固定但基数高: 《地租改正法案》虽然将地租固定为地价的2.5%,但这个地价是基于当时的市场价格评估的,相对较高。而且,地租是现金支付,而不是过去习惯的实物或劳役。这意味着农民必须将农产品拿到市场出售才能换取现金缴纳地租,这增加了他们的风险,尤其是在歉收年份。
土地私有化带来的土地兼并: 土地所有权明确后,那些有资本的商人、地主、甚至旧武士阶层,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购买、抵押、兼并)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许多无力支付地租的农民因此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地租负担反而更重,甚至被地主剥削得更厉害。
税收的增加: 除了地租,政府还在不断增加各种税收,包括消费税、盐税、酒税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 维新过程中农民地位的相对下降和权益的受损:
士农工商等级的瓦解并非完全的平等: 尽管法律上废除了等级,但旧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集团并没有消失。许多旧武士阶层虽然失去了特权,但通过成为官僚、军官或地主,仍然掌握着社会资源。而农民,作为最底层的生产者,在新的权力结构中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发言权和经济利益。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 维新推行西化改革,例如鼓励养蚕、种植新的经济作物,虽然有促进经济的意图,但对农民原有的耕作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冲击。一些改革措施可能并不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反而导致减产或生活困难。
失去旧有的保护: 在幕藩体制下,虽然藩主有时会盘剥农民,但相对而言,农民在自己的藩内有一定的熟悉的环境和相互的联系。维新后,这种藩内的保护消失了,他们直接面对国家机器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3. 士族反对与农民起义的联系:
士族不满: 明治维新过程中,旧武士阶层是受冲击最大的群体之一。他们失去了俸禄、特权和身份认同,许多人生活困顿。这种不满情绪导致了多次的士族叛乱,例如西南战争。
士族煽动或联合农民: 在某些起义中,部分不满的士族可能会利用农民的经济困境和对新政的不满,煽动或联合农民参与起义,以达到推翻或改革政府的目的。这使得农民起义有时带有更强的政治色彩。

4. 粮食价格波动与社会不稳定:
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 明治维新后,国家开始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民影响巨大。如果歉收,农民连养活自己都困难,更不用说缴纳地租。如果丰收,低廉的价格又可能让他们无法收回成本。
出口政策的影响: 为了换取外汇进行现代化建设,日本政府鼓励出口农产品,特别是大米。这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加剧了普通民众(包括农民自身)的生存压力,虽然对出口商有利,但对农民整体来说,生活成本可能反而上升了。

5. 信息传播与组织能力:
起义的组织和宣传: 尽管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通过口口相传、宗族网络以及一些有识之士(如一些不满的士族或地方领袖)的组织,他们的不满情绪得以汇聚和传播,最终爆发为大规模的起义。

三、 著名的农民起义及其原因举例: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我们可以看看一些著名的农民起义,它们往往与上述原因紧密相关:

竹枪党起义(1874年): 这个起义发生在佐贺,主要由不满的士族和部分农民组成。他们反对政府的改革政策,特别是土地改革带来的负担以及对武士特权的剥夺。
自由民权运动中的农民运动: 自由民权运动是明治维新后期出现的,许多农民积极参与其中,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反对政府的专断和不公。他们也提出了各种经济诉求,例如减轻地租、改革税收等。
各地爆发的“一揆”(骚乱): 在维新后的各个时期,日本各地都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骚乱,其原因多为反对高额地租、不满政府税收、抗议食品价格上涨等。例如,1884年爆发的“加波田一揆”,就是因为贫困农民对政府的不满。

总结:

明治维新并非对所有人都“惠及”,对农民而言,它带来了结构性的改变和新的经济压力。虽然废除了旧的封建枷锁,但取而代之的是更市场化的地租制度、更重的税收以及土地兼并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农民起义是他们对这种经济困境、政治忽视和生活冲击的抗争,是新旧矛盾激化下的必然反应。他们并非不理解维新的宏大目标,而是无法承受维新过程中自身承受的巨大代价。因此,将农民起义简单视为“不领情”,忽略了他们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和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根本没有惠及农民。

惠及是地主阶层以及上面的卒族(即下层武士、后来并入华族)与华族(上层武士与公家贵族)。

再加上明治政府最喜欢出尔反尔翻脸不认人,以及后面战争带来的财政负担被平摊到全日本的农民身上了。

这就导致明治时代前期农民暴动次数比德川幕府200多年加起来还多.......

user avatar

惠及上千万农民,指:

旧藩主武士老爷依旧是你老爷

维新时许诺的减税连影子都没见着,各种苛捐杂税照旧收,只不过换成了收钱,重新测量时小动作不断,饱了一大堆贪官污吏地主权贵的腰包

以前打仗是武士的事,跟平民没关系,现在开始推兵役

大量农民破产,沦为佣农甚至是水吞百姓


还是那句话,老百姓只要还有口饭吃一般就不会选择走上绝路,你猜他们为什么会起来起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有的社会结构。然而,认为它“惠及上千万农民”的说法,以及由此推断农民“不领情”进而举行大规模起义的逻辑,需要更细致的辨析。事实上,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简单归因于明治维新“未惠及农民”的逻辑并不完全准确,农民起义的.............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将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推向了现代化的轨道。然而,在这看似翻天覆地的巨变之下,旧有的封建势力,尤其是那些手握大量土地的地主阶层,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为隐蔽却同样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一、 土地改革前的“封建大地主”:权力与财富的继承者需要明确.............
  • 回答
    明治维新,这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的伟大变革,确实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 pragmatism。而谈到沙俄,虽然日本在维新初期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英法等西方强国,但不能否认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也确实从沙俄那里吸取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尽管这些学习并非全面和主导性的。要详细地探.............
  • 回答
    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武家阶层来说,无疑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而在此过程中,曾经在日本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武士阶层,其生活方式和阶层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下降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复杂的转型和.............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大名制度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在日本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大名家族,例如毛利家和岛津家,并没有“消亡”得那么简单粗暴,而是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型,他们原有的权力基础被瓦解,家族成员也以新的身份融入了新的日本社会。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节点和角度来细说:1. 大名时代的落幕:废.............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国民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重因素潜移默化地塑造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江户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时期。首先,封建体制下的等级秩序在塑造国民行为模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武士阶层作为统治者,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如忠诚、荣誉、武艺、严于律己等,通.............
  • 回答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能够顺利完成削藩,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举措。这其中既有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也离不开社会经济层面的深刻变革,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他们深知,要建立一个统.............
  • 回答
    的确,从鸦片战争失败的1840年到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朝似乎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来“觉醒”。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时间差?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反应迟钝”,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鸦片战争的失败对清朝上层统治者而言,与其说是“亡国”之痛,.............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并为日本在近代化道路上奠定坚实基础,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朝鲜的改革则相对黯然失色,甚至遭遇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表面现象,深入探究三国各自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明治维新并非.............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清朝能够在19世纪末踏上类似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道路,并最终成为与轴心国对立的力量,那么今天的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清朝强大了”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无数复杂的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个“明治维.............
  • 回答
    要说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哪个“失败”哪个“成功”,这其中门道可深着呢。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怎么衡量。不过,总体来看,日本明治维新给人的感觉确实更“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像是没能完全达到预期。这其中的原因,要从很多方面来掰扯。咱们先说说洋务运动。这事儿,大概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末期那会儿。当.............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之所以长期只允许与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并通过荷兰人了解欧洲世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是日本锁国政策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例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1. 基督教的传播与幕府的恐惧在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在日本进行传教活动。起初,基督教在日本.............
  • 回答
    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自上而下”发动的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维新运动的 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主要来自于封建统治阶层内部的改革派力量,而非广泛的社会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运动。 这种“自上而下”的特征,体现在了这场变革的 酝酿、决策、执行 等各个关键环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
  • 回答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改革运动,它们在目标上有着相似之处,都旨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来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然而,一个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另一个却以失败告终。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改革的背景与外部环境的差异 明治维新(1868年起):.............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都是亚洲国家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然而,这两场运动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浴火重生,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则依旧积贫积弱,步履维艰。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能够道尽。一、 改革的内在动力与目标清晰度日本明治维新,其最根本.............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心中长久以来都想弄明白的。同样都是在近代化浪潮中,学习西方,但结果却是天差地别。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东方强国,而我们的洋务运动,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未能挽救晚清的颓势,甚至被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要讲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
  • 回答
    安倍晋三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任期最长的首相,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是政治手腕、时代机遇、国民情绪以及他本人执政理念的综合体现。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两次担任首相期间的轨迹,以及他所处的日本政治和社会环境。第一次任期:跌跌撞撞的开局与蛰伏安倍晋三的第一次首相.............
  • 回答
    关于中国和日本在鸦片战争前及明治维新前的识字率问题,历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和数据来源,需结合具体史料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读: 一、清朝(鸦片战争前)的识字率1. 总体情况 清朝(1644–1912年)的识字率普遍较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社会结构:中国社会以农业.............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确实存在不吃肉的习俗,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绝对的禁令,而是社会、宗教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究其深层原因。历史的开端:佛教与动物崇拜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神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崇拜万物有灵。然而,随着佛教在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