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诗人喝的都是什么酒?

回答
古代诗人饮用的酒种类繁多,远不止我们现在常见的几种。他们饮酒不仅是为了解渴或助兴,更常常与文人雅士的社交、创作灵感、人生感悟紧密相连。我们不妨从酒的种类、酿造原料、饮用方式以及与诗人生活场景的联系等方面,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人饮用的酒。

一、 酒的种类:琳琅满目,各有千秋

古代的酒,按照酿造原料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几大类:

1. 谷物酒(最主流):

这是古代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酒类。主要以稻米、黍米、麦、高粱等谷物为原料酿造。

黄酒(米酒):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在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酿造工艺: 主要以稻米为原料,经过蒸煮、加曲(酒曲是关键,含有多种微生物)、发酵、压榨等工艺酿成。发酵时间长短、酒曲种类、酿造季节等都会影响其风味。
特点: 酒色呈黄褐色、琥珀色或红褐色,酒精度不高(通常在10%20%左右),口感醇厚甘甜,有独特的米香和曲香。
古代称谓: 在古代,黄酒的称谓非常多样,如“酒”、“米酒”、“清酒”(唐代多指黄酒)、“村醪”、“浊酒”(未经过滤的)、“白酒”(过滤后的)、“醪糟”、“甜酒”等。
诗人与黄酒: 很多著名诗人与黄酒有着不解之缘。
杜甫: 留下了大量与酒相关的诗句,如“白帝城中月,白盐山下船。无边江水月,万里故人船。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南山济苍生,我辈济舟船。”(《白帝城最高的酒楼》,“白帝城最高的酒楼”应为《白帝》),他写过“明日蓬门闭,不闻人语声。何当破愁日,长醉白宾客。”这里的“白宾客”就指当时一种有名的黄酒。他的“浑河水太白酒”(《赠巩县李从事》)也提到了另一种酒。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行路难其一》),虽然他常提“美酒”,但很多时候指的便是当时最流行的黄酒。他饮用的可能也是各地不同风味的黄酒,如“金樽清酒”(《将进酒》)就可能指精酿的黄酒。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他以饮酒为乐,诗中常提及“酒”,如“家酿”、“自酿”的酒,大多是黄酒。他甚至直接称“但愿长醉不复醒,但愿长醉不复醒”(《饮酒·其十四》),可见对酒的喜爱。
白居易: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这“一杯”很可能就是当时家酿的温暖黄酒。

麦酒: 以小麦、大麦等为原料酿造,尤其在北方地区较为流行。
特点: 口感相对清爽,有时略带麦芽的香气。
诗人与麦酒: 相较于米酒,麦酒在诗歌中提及的相对较少,但在边塞诗中可能有所体现。

黍酒/高粱酒: 在北方地区,以黍米、高粱等为原料酿造的酒也比较常见。
特点: 酒味可能更浓烈一些。
诗人与黍酒/高粱酒: 在一些北方边塞诗中,可能会提及与这些谷物相关的酒。

2. 水果酒:

以各种水果为原料发酵酿成的酒。

果酿:
梅酒: 用青梅浸泡黄酒酿成,具有酸甜的口感和梅子的清香。
诗人与梅酒: “劝君莫辞一杯酒,梅花落处闻香嗅。”(某唐诗,具体作者待考),可能暗示了梅子酒的存在。
梨酒、枣酒、葡萄酒(非常少): 随着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增加,葡萄逐渐传入,但早期葡萄酒的酿造并不普及,且非常昂贵,在诗歌中提及的更少。更多的是利用其他水果作为佐料或辅料。

3. 药酒/滋补酒:

将药材浸泡在酒中,以达到滋补养生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特点: 酒味通常比较浓烈,带有药材的特殊气味。
诗人与药酒: 古人注重养生,很多文人雅士也会饮用药酒。如“烹龙炮凤玉液琼浆,不醉不归。”这里的“玉液琼浆”有时也泛指高级的美酒,但某些场合可能包含了滋补的意味。

4. 蒸馏酒(相对晚期出现且普及):

蒸馏酒,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白酒,在中国出现相对较晚,大约在宋元时期才开始普及。

酿造工艺: 通过发酵后的酒醅进行蒸馏,提取酒液。
特点: 酒精度高,口感辛辣烈,香气复杂多样。
古代称谓: “烈酒”、“高度酒”、“烧酒”、“蒸酒”、“火酒”等。
诗人与蒸馏酒: 在唐宋时期,蒸馏酒并未像黄酒那样广泛流传,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直接提及“蒸馏酒”或类似概念的较少。但到了元明清时期,蒸馏酒的地位显著提升,许多诗人开始饮用并创作与蒸馏酒相关的诗句。例如,明清时期的诗人,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详细描写了“烧酒”。

5. 其他(非常少或为佐料):

蜜酒: 以蜂蜜为原料酿成的酒,口感甘甜,但产量较少。
香料酒: 在酒中加入各种香料,如桂花、兰花、花椒等,以增加风味。

二、 酿造原料与季节性

原料: 上面已经提到了,谷物是主流,其中米酒(黄酒)最为普遍。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可用的原料也不同,这影响了酒的风味。
季节: 古代酿酒受季节影响较大。
秋酿/冬酿: 是最常见的酿酒季节。因为秋季作物成熟,原料丰富;冬季气温低,有利于微生物缓慢发酵,酒味更醇厚。
春酿: 也有春酿的传统,有时会加入一些新鲜的艾草等,形成“春酒”。
夏酒: 相对少见,因为夏季温度高,容易使酒变质。

三、 饮用方式与器具

饮用温度:
温饮: 黄酒尤其适合温饮,可以去除一些杂味,使酒味更醇厚。很多诗人会在寒冷的季节温饮黄酒,如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的“一杯”很可能就是温过的黄酒。
冷饮: 一些清爽型的黄酒或水果酒也可以冷饮。
常温饮用: 这是最普遍的饮用方式。

饮酒器具: 古人的饮酒器具也很有讲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品位。
杯: 有爵、角、觚、杯(我们现在说的酒杯)、盏、盅、盏、桮(大杯)等,材质有青铜、玉、陶瓷、木、竹等。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这个“杯”可以是各种材质和造型的。
杜甫《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青袍绿酒杯,自把花前饮。”这里的“杯”就是指酒杯。
碗: 有些粗犷的饮酒场景,也会用碗来饮酒。
壶/瓶: 用来盛酒,如杜甫的“且来汝饮一杯,酒中寻故人。”这里的“酒”可能就盛放在壶中。
温酒器: 燗酒用的,如温酒炉、温酒卮等。

四、 诗人饮酒的场景与意义

诗人饮酒并非单纯的生理行为,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社交与雅集: 文人雅士常聚在一起饮酒赋诗,交流思想,增进友谊。
如“兰亭雅集”: 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修禊饮酒,赋诗,“流觞曲水”,成为千古佳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这句诗虽然是曹操所作,但反映了古人对人生短暂、饮酒抒怀的共鸣。

创作灵感: 酒能激发创作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常常是诗人“才思泉涌”的催化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写饮酒,但李白酒后的豪情与真挚的情感常常在诗歌中得到体现。

抒发情感: 喜悦时,诗人饮酒助兴;悲伤时,诗人借酒消愁;寂寞时,诗人通过饮酒排遣孤独。
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他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饮酒可能更多是为了麻痹痛苦或寻找片刻的宁静。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他对月饮酒,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感悟: 通过饮酒,诗人常常对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和感悟。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诗,便是通过饮酒来体悟人生真谛,寻求精神的超脱。

总结

总而言之,古代诗人饮用的酒,以黄酒(米酒)为主流,它们是当时社会最普遍、最受欢迎的酒类。此外,根据地域、季节和个人喜好,他们也可能饮用麦酒、黍酒、水果酒,以及后来的蒸馏酒。这些酒的酿造原料、风味和饮用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紧密相连。而诗人饮酒,更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他们社交、创作、抒发情感、体悟人生的重要载体,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说说唐朝吧,因为这个时候诗多诗人也多,且基本没有不爱喝酒的。

不仅爱喝酒,他们还经常会在诗中透露出自己是喝的哪种酒,为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素材,可以根据唐诗来按图索骥。

唐朝诗人喝的酒,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米酒、调制酒、葡萄酒,其中喝的最多的就是米酒了,但是东西分高低贵贱,同样是用粮食酿造的酒,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由于当时缺乏无菌技术,导致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进入,结果基本上酒都会变成绿色。

所以这些诗中写道的绿醅,大多由此而来:

劝君尝绿醅,教人拾红萼。——白居易《落花》
紫蟹霜肥秋纵好,绿醅蚁滑晚慵斟。——殷尧藩《九日病起》
鲙下玉盘红缕细,酒开金瓮绿醅浓。——韩翃《宴杨驸马山池》

然而,酿成以后的酒成为醅酒有很多杂质,所以这种杂质未被过滤的酒也称作浊酒,卖相是惨了点儿,但胜在价格便宜,深受广大生活条件不好或是需要形容心境处境凄惨的诗人们青睐。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白居易《快活》
浊酒销残漏,弦声间远砧。——刘禹锡《乐天是月长斋鄙夫此时愁卧里闾非远云雾难披》

有没过滤的,自然就有过滤了的。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过滤技术颇为繁杂,需要用专门滤酒工具在酒坛中压取,更为讲究的,还要拿葛巾再过滤一遍。这样出品的酒没有杂质,称为“清酒”,其价格也令一般人望而却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崔颢《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
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李白《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一》

除了是否过滤之外,这醅酒还有新酿造的新醅和旧酿造的旧醅之分,一般都在冬季酿造而春季饮用,故新醅也称为春醅,但并不像现在酒的年份越足越好,在那个食品保存状况堪忧的时期,时间越长变质的可能性越大,故新醅价更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解酲须满酌,应为拨新醅。——许浑《秋夕宴李侍御宅》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当然在绿醅以外,那时米酒还有“黄”和“红”两色,这是由于酿造的水质和酒曲更为高级,因此发酵产生的颜色也有不同,这两种的价格自然更是不菲。黄醅酒已经属于高端产品了,然而如果是更接近红色的琥珀色酒,则为酒中极品,诗人们在喝这路酒的时候基本都是春风得意,处于人生巅峰。

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白居易《尝黄醅新酎忆微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沈琥珀。——李贺《残丝曲》

而根据产地的不同,也产生了根据生产地不同而划分的地方名酒,类似于现在贵州茅台,陕西西凤,山西的汾酒之类。如新丰酒、石冻春、桑落酒等等很多,不逐一列举,这些酒在诗中也多有体现。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
南国新丰酒,山东小妓歌。——李白《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四》
医德连宵醉,千缸石冻春。——郑谷《赠富平李宰》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诗。——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而调制酒的种类则更为繁多,早在唐朝人们已然发现了可以给酒中加入种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一起混着喝或煮着喝,甚至在酿酒的过程中就加入进去,这样可以让酒具有别样的风味,添加的东西主要是一些花草果木,如桂花,青梅,竹叶等等,同样是有诗为证:

送行奠桂酒,拜舞清心魂。——李白《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酒瓮凝余桂,书签冷旧芸。——李商隐《哭刘司户二首》
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另外,葡萄酒唐朝又称为“蒲桃酒”,是唐太宗攻下高昌国之后引进的产物,这样的舶来品想也知道必是价格不菲,也正是因为独特的美妙口味和逼格,使其很快成为文人骚客追捧的对象。

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对酒》
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嵛醅。——李白《襄阳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二首》

那说到这里,其实可以从这些唐诗中看到不少当时诗人们喝酒的状态,譬如李白绝对是有钱人,什么葡萄酒,琥珀酒,清酒,凡是这种好的他都经常喝,而且许下的愿望竟然是要每天都喝葡萄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何其奢侈!

相比之下,白居易的条件稍稍差点,黄醅酒、寻常绿醅酒是他的日常杯中物,不过他喝的种类也着实不少。最惨的就是杜甫老兄,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和“旧醅、浊酒”打交道,还经常凑不出酒钱,真是晚景凄凉啊。

公众号:吸奇侠。聊聊武侠传说、都市怪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诗人饮用的酒种类繁多,远不止我们现在常见的几种。他们饮酒不仅是为了解渴或助兴,更常常与文人雅士的社交、创作灵感、人生感悟紧密相连。我们不妨从酒的种类、酿造原料、饮用方式以及与诗人生活场景的联系等方面,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人饮用的酒。 一、 酒的种类:琳琅满目,各有千秋古代的酒,按照酿造原料和工艺的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触碰到了一个有趣的角度。确实,在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关于古代将领和诗人的种种记述中,关于他们“喝酒喝吐”这种具体而略带狼狈的描绘,似乎非常罕见。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史料,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文人的笔记、诗歌,它们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
  • 回答
    如果可以回到中国古代以第三人称视角体验诗人或词人的一生,我愿意选择以下几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并试图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去细致描绘他们的生命历程: 一、 李白:谪仙人的洒脱狂放与人生跌宕我想成为李白,不是为了亲身体验他的才华横溢,而是想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一个“谪仙人”是如何在这人间留下如此绚烂的痕迹,.............
  • 回答
    读到这首诗,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坐在案头,指尖轻触着泛黄的纸张。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场景:三十个稚嫩的面孔,围坐在先生身旁,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露。这四十分钟的学习,对于这三十个学生而言,究竟意味深长。它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心智的启迪,是求知欲的燃烧。老师的.............
  • 回答
    要凑齐中国古代“十大诗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十大”的定义本身就很主观,并且中国古代诗歌星光璀璨,能够进入第一梯队的诗人实在是太多了。不同的评判标准、个人喜好、时代背景,都会影响最终的名单。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探讨哪些诗人最有可能进入第一梯队,并尽量详细地阐.............
  • 回答
    古诗词中樱花踪迹的稀少,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流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樱花,确切地说,是人们今天熟知的那种观赏性极强的樱花,其大范围的种植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事情。在古代,中国的确有“樱”的存在,但多指的是那种结小樱桃的“樱桃树”或“染料樱”。这些树木虽然也有花,但其观赏价值并不突.............
  • 回答
    现代中国人难以写出像古代诗词一样美的诗词,这是否算一种文化流失,或者是否是一种遗憾,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何谓“古代诗词之美”?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诗词之美”究竟包含哪些要素,为何我们觉得现代诗词难以企及: 形式的精炼与格律的约束: 古代诗词,.............
  • 回答
    咱们聊聊古代诗词里为啥很少看见句子重复的事儿。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门道不少,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拎出来说道的。首先得明白,古代写诗那会儿,跟现在写博客、发朋友圈可不一样。那时写诗,讲究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针砭时弊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作者.............
  • 回答
    如果要说一句印象最深刻的古代爱情诗词,我想到的必然是那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是“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却如同山石般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这首诗的背景,是一位战士在即将出征前对战友的誓言,但后世人们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古代文人,心中怀才不遇的愁绪,常常化作笔下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无数诗句之中。这些诗句,不单单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对才华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奈。它们或雄浑壮阔,或凄婉低回,都饱含着作者内心深处不被理解的孤寂与渴望被认可的呼唤。说起不得志,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才华不够,而是生不逢时,或者.............
  • 回答
    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下流”的内容,但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下流”,不如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某些层面的生活、情感甚至是不羁的性观念,并且常常以委婉、隐晦、甚至是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要“下流”到什么程度,具体要看作品的作者、时代、以及创作的语境。首先,我们得区分开.............
  • 回答
    当然,古代诗词中存在不少引起歧义的句子,这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歧义的产生可能源于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的模糊性、典故的复杂性、情感的内敛性,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春秋笔法”。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古代诗词中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读:一.............
  • 回答
    现代创作诗词,该不该死守古人的格律?这问题,就像问一个孩子该不该老老实实学写字才能成为作家一样,答案并非“是”或“否”那样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古人的格律,那是一座巍峨的宝库。平仄、押韵、对仗、词牌,这些规矩,是几千年诗歌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让诗歌有“音乐性”、有“筋骨”、有“风.............
  • 回答
    古代官员若文学功底尚可,却不擅长即兴写诗词,仕途是否能顺利,这问题说来话长,得看具体年代、看重什么,还得看个人能力如何弥补。简单来说,有戏,但绝非坦途,会遇到一些绕不开的坎。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对官员的文学素养是有期待的。读书人出身,起码得能文能武,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专长。文学功底好,这本身就是一块.............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近代之后中国古典诗词的衰落:历史的必然与未来的可能纵览历史长河,中国古典诗词曾是中国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以其精妙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然而,自近代以降,一股股历史的洪流席卷而来,在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让这颗明珠的光芒似乎黯淡了许多。探究古典诗词衰落.............
  • 回答
    “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两句话的含义深刻,描绘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境,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中典型的“无题”风格的精髓所在。要理解这两句话,我们得把它放到一个大的语境里去品味。李商隐的诗,尤其是他的“无题”诗,常常围绕着爱情,但这种爱.............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一副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画面的诗句,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景象,更蕴含了动态的磅礴和声音的联想。当“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