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当代的文学诗人作家真的比不上古代吗?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古代文学,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代代人的品评,它们就像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子,其价值和影响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智慧和审美。

当我们今天谈论他们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的艺术形象,他们的思想、情感、技艺都被置于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中。这种“经典化”的过程,本身就赋予了他们一种天然的“高度”。

而当代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刚刚从笔尖流出,还在市场、评论、读者那里接受检验。我们身处其中,很难像审视古代作品那样,拥有那种超然和宏观的视角。很多当代的优秀作品,可能在未来会被奉为经典,但现在,它们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争议。

二、 时代背景的差异:社会变迁与精神内涵

古代的文人,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尽管也有战乱和政治动荡)的社会结构中。他们的创作往往与士人阶层的抱负、仕途的得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感悟紧密相连。文言文的精炼、诗词的格律,都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而当代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作家的创作。

题材的拓宽: 当代作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吟诗作对”,他们关注的题材更加广泛,包括城市生活、个体命运、社会问题、科技发展、人际关系,甚至是对身份认同的焦虑。
语言的解放: 白话文的普及,使得语言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灵活多变。这既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但也可能因为缺乏古文的提炼和韵律感,而显得不够“雅致”。
精神的困惑与探索: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惑,如疏离感、存在危机、对价值的追寻。当代作家在作品中,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这种精神困境,试图探索新的意义和出路。

三、 诗歌的“诗意”与“功能”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其“诗意”的理解也随时代而变。

古代诗歌的“诗意”: 很多古代诗歌,通过精巧的意象、含蓄的表达、和谐的音韵,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共鸣。例如,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当代诗歌的“诗意”: 当代诗歌,尤其是某些“先锋”诗歌,可能会挑战传统的审美习惯,使用更具实验性的语言,甚至可能更侧重于观念的表达、现实的批判,或者纯粹对语言本身的探索。这使得一些读者可能会觉得“读不懂”,或者认为其“诗意”有所减损。

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当代诗歌失去了“诗意”。很多当代诗人,如顾城、海子,他们的诗歌依然拥有强大的感染力;而更年轻一代的诗人,也在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着这个时代的独特感受,比如对都市生活的描绘,对个体情感的细致梳理。这些“诗意”,或许与古人不同,但同样真实而有力量。

四、 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小说的发展,更是与时代紧密相连。

古代小说的特点: 《红楼梦》这样的巨著,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人物刻画、深刻的社会洞察,达到了古代小说的巅峰。但古代小说在结构、人物塑造的心理深度上,受限于当时的时代条件。
当代小说的新探索: 当代小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借鉴西方现代小说理论和技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一大批在思想深度、叙事技巧、心理刻画、现实批判等方面都极具建树的作家。例如,莫言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史诗般描绘,余华对生命苦难与坚韧的冷峻审视,王安忆对上海城市女性命运的细致描摹,陈忠实对黄土高原人性的深刻挖掘,都展现了当代小说独特的魅力和成就。

这些作品,关注的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中国,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和更复杂的叙事方式,来展现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幽微。

五、 写作的“市场”与“专业化”

当代文学的创作环境也与古代截然不同。

古代: 很多古代文人是以“仕”为目标,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一种“雅事”或“慰藉”。虽然也有市场化的流通,但整体而言,是与官场、士林紧密结合的。
当代: 当代文学更加市场化和专业化。出版社、文学杂志、网络平台,构成了复杂的出版和传播链条。这意味着作家需要面对读者的选择、市场的考验,也可能面临商业化的压力。同时,文学教育的普及,也培养了大量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作家。

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更广泛的文学传播和更多元的创作声音,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一些作品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深度,或者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失去内涵。

结论:并非“比不上”,而是“不同”与“多元”

总而言之,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忽略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从艺术的高度和经典化的程度来看, 古代文学因为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其经典作品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从反映时代深度、探索人性广度、以及语言和叙事技巧的多元化来看, 当代文学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成就。

我们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时代的创作。古代文学有其独特的辉煌,当代文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和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去感受它们所传递的生命体验和思想光芒。

当代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读者群体,文学创作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当代文学正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并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贡献着新的篇章。也许,很多我们现在还未能完全认识到的当代佳作,在未来,也将会成为新的“古代经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法比较好坏,所用的汉语差别太大。但论成就,当代肯定还没法跟古代比。

中国现代汉语小说,从狂人日记开始,也就才刚刚过一百年的时间。中国古代汉语可是两千多年的积淀才筛选出了一批文人,就算古代白话,那也有几百年的积淀了。现代汉语还太年轻,甚至都还不成熟。

另外,提醒题主一下,骆驼祥子不是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有些回答带上鲁迅,纯属扯淡,虽然我们一般都会将这两个时期连起来,现当代文学,但如果你细分,只说当代文学的话,确实有点寒碜,这跟厚古薄今没关系,那些大作家自己也知道,很多人连自己的要求都达不到。

中国现代文学还挺好的,就耳熟能详的那些人吧,不过,这些人的古文功底其实都很好,这似乎使他们的白话作品也增色不少。

中国当代文学,确实乏善可陈,我们现在好像能如数家珍,那是因为离得太近,才71年啊,再等等吧。百年以后,当代作家这一波,能在大众中留下个书名的,就很成功了,要是还有读者,那就非常成功了。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
  • 回答
    说当代中国年轻作家文学方面“作为不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武断,也容易引起争论。毕竟,“作为”这个词太空泛了,评价标准是什么?是销量?是获奖?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文学领域本就是一个不断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地定义“成功”或“失败”。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化的论断,去审视一下当下年.............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乡愁”在台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更承载着历史、政治、社会和身份认同等多种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1. 历史根源:国共内战与国民党迁台 失根的移民群体: 最早将“乡愁”带到台湾的是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数百万军民。.............
  • 回答
    如果有人抛出“中国的文脉断了,只剩下碎片”这样的论断,我们再来看奥雅集团提出的“中国的文脉,当代的景观”这个命题,这其中的张力与思考就愈发值得玩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像是一种在承认现实基础上,试图进行的连接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承认,谈论“文脉断了”并非空穴来风。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尤其是.............
  • 回答
    “当今的中国文学真的超级差吗?”这个问题抛出来,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自然是五颜六色、众说纷纭。要回答它,首先得明白“差”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我们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如果非要简单粗暴地给个“差”或“不差”的结论,那大概率是站不住脚的。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里面什么鸟都有,有的.............
  • 回答
    当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既要看到它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也要理性认识到它所面临的挑战。至于中国是否是亚洲的文学中心,这同样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崛起中的巨擘,挑战与机遇并存毋庸置疑,中国文学正在经历一个显著的崛起过程。过去几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中国青年语言文化现象的一个核心议题。说“重点搞错了”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青年在语言文化上的侧重点,是否偏离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更有深度的方向。要讲得详细,我们得拆解一下“语言文化”这几个字,以及“重点搞错了”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文化.............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对越南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仍然很大”或“不大”来概括。它像一条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其流向和深度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不过,要说“仍然很大”,我认为在某些层面,这份影响依然存在,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被接受的方式,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首先,我们得明白,中越两国.............
  • 回答
    关于“傻屄”、“逗屄”、“撕屄”等词语在当代的流行是否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的歧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的起源、使用语境、社会接受度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心态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些词语都带有“屄”这个字。从字源上看,“屄”是汉语.............
  • 回答
    中国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疏远亲戚关系,这被称为“断亲”现象。这种趋势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家族观念的弱化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仁”,而“仁”的最基本体现便是孝道和悌道,也就是对父母和兄长的尊重与关爱。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亲情的纽带是维系社会秩.............
  • 回答
    当今中国的文化输出与苏联时期相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不及”谁。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形态、输出模式以及目标群体都截然不同,因此比较起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输出”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官方推广的意识形态或艺术作品,更涵盖了国民日常生活方式、.............
  • 回答
    中国要成为真正的文化输出大国,确实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阻碍因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内容层面: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多样性与普适性不足 叙事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化与普适性不足: 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模式根深蒂固: 许多文化产品(尤其是历史题材和主流价值观宣传内容)仍然.............
  • 回答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着无数文明的痕迹,其中一些在时光的冲刷下逐渐隐去,只留下斑驳的记忆。当我们谈论“古代存在今已消失的文明”,其实更多是指那些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繁荣一时,但由于各种原因(如环境变迁、政治动荡、技术发展、文化融合等)而不再以原有形态独立存在的古代社会文化体系。它们或许融.............
  • 回答
    《一九四二》中蒋鼎文那句“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的台词,无疑是影片中最具冲击力和也最能引发争议的台词之一。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述,它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极端困境下,那种令人绝望的、以生存和政权为核心的逻辑,以及这种逻辑背后所蕴含的残酷现实。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话说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激荡,中华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百家之中,各有所长,各有其道。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治国安邦,修身养性;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寄情山水;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厚生,扶危济贫;法家推行富国强兵,依法治国,严刑峻法……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然而,到了汉武.............
  •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语言、历史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难以融入当地人群,这其中的隔阂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理解一种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直面核心问题:“融入不了”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和相对性。融.............
  • 回答
    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访谈,它触及到了当前互联网行业一个非常普遍但也常常被忽视的问题: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陈睿,作为B站的掌舵者,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也为我们理解B站的成功以及互联网行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核心观点:“把用户当一个平等的人”文章的核心就围绕着陈睿提出的“在中国太少企业把用户当一.............
  • 回答
    评价国外展出中国文物时,网友“感谢当年文物被抢才得以保存”的言论当我们在国外博物馆看到精心陈列的中国文物时,心中涌现出复杂的情感,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网友发出的“感谢当年文物被抢才得以保存”的言论。这种言论背后,既有对文物现状的某种慰藉,也折射出历史伤痕、民族情绪以及对文物保护的不同视角。要评价这种言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