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的“乡愁”在台湾,你怎么看?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乡愁”在台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更承载着历史、政治、社会和身份认同等多种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

1. 历史根源:国共内战与国民党迁台

失根的移民群体: 最早将“乡愁”带到台湾的是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数百万军民。他们来自中国大陆的各个省份,离开了熟悉的土地、亲人和生活方式,被迫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开始。这种“失去家园”的经历,是他们乡愁最直接、最深刻的来源。
“反攻大陆”的集体记忆: 在国民党统治的早期,对大陆的乡愁与“反攻大陆”的政治目标紧密相连。故乡不仅是思念的对象,也是未来要夺回的失地。这种政治宣传和集体记忆,塑造了早期台湾社会对“乡愁”的普遍认知。
文化与传统的维系: 为了在台湾维系中华文化的根脉,国民党政府也积极推动了许多与中国大陆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春节的庆祝方式、传统节日、戏曲、音乐等。这些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连接两岸记忆和情感的纽带,也承载着乡愁的元素。

2. 社会变迁与代际差异

第一代(外省人): 对于第一代来台的群体,乡愁是他们生命中最核心的情感之一。他们经历了战争、迁徙和大陆的巨变,思念故乡的亲人、风景和生活是难以磨灭的。许多人的回忆录、诗歌、歌曲都充满了对大陆的深情眷恋。
第二代及以后(本省人与新一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本省人(闽南人、客家人等): 他们虽然也认同中华文化,但他们的“故乡”概念可能更复杂。一些本省人对大陆的“乡愁”可能更多是文化上的认同,而非直接的个人经历。
新一代台湾人: 对于在台湾出生长大、从未去过大陆的年轻一代来说,“乡愁”的概念变得更加抽象和多元。他们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媒体、父母的叙述、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来理解和感受这种“乡愁”。有些人可能对历史上的中国文化产生向往,但这种向往更多是一种文化追溯,而非直接的情感联系。
身份认同的分化: 随着台湾本土意识的兴起,一部分台湾人开始强调台湾自身的独特性和身份认同,这使得“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乡愁”在他们那里可能被视为一种外来的、与自身疏离的情感。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台湾经济的腾飞和民主化进程,也使得台湾社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民主成果,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大陆的回忆。

3. 文化表达与艺术创作

文学创作: 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乡愁”这一主题。例如,白先勇的小说《台北人》就生动地刻画了来自大陆的移民在台湾的漂泊感和对故土的思念。余光中等诗人也写下了许多传诵至今的关于故乡的诗篇。
音乐创作: 许多怀旧歌曲都与“乡愁”相关,它们用旋律和歌词唤起人们对往昔岁月和故土的追忆。
电影与戏剧: 通过影像和舞台表演,台湾文化也对“乡愁”进行了多角度的展现,探讨了离散、记忆、身份等议题。
“怀旧”风潮: 除了直接的乡愁,台湾社会也存在着对过去时代(无论是台湾本土的还是中国大陆的)的“怀旧”风潮,这是一种对时光流逝和时代变迁的情感投射,其中也包含了对失去的某种追寻。

4. 政治影响与两岸关系

政治工具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岸的政治力量都曾利用或解读“乡愁”来达到各自的目的。国民党曾利用乡愁来凝聚认同,而大陆方面也常常强调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乡愁情结”。
情感与现实的博弈: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台湾社会对于“乡愁”的感受也更加复杂。一方面,血缘和文化联系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政治现实、经济利益和身份认同的差异,也让这种乡愁的情感变得更加微妙和具有争议性。
观光与文化交流: 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加,许多台湾人得以亲身回到大陆,体验自己的“故乡”。这种直接的体验,既可能加深某些人的乡愁,也可能让他们对“故乡”的定义产生新的认知,或者发现自己与现实中的大陆存在隔阂。

5. 如何看待台湾的“乡愁”:多元与复杂

不是铁板一块的集体情感: 台湾社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乡愁”的感受是高度多元和个体化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台湾人都怀有强烈的“乡愁”,也不能忽视一部分台湾人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乡愁”概念的演变: 随着时代发展和台湾社会内部的变迁,原有的、以思念大陆为核心的乡愁,正在与其他更广泛的情感和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变得更加复杂和多义。它可能转化为对历史的追溯,对文化传统的探索,甚至是对某种失落的理想的追寻。
台湾本土意识的影响: 台湾本土意识的崛起,无疑是理解台湾“乡愁”现象时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它使得“乡愁”的指向和意义,与台湾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紧密联系。一些人可能将对中国大陆的“乡愁”视为一种文化遗产来对待,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认同政治上的统一。
情感与政治的界限: 在台湾,“乡愁”的情感往往与政治立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故土的思念,并不必然等同于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认同,反之亦然。

总结来说,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乡愁”在台湾是一个由历史迁徙、政治演变、社会发展以及文化表达共同塑造的复杂现象。它既是第一代移民深刻的个人经历,也是后代人通过文化、历史和情感联系进行的一种理解和诠释。理解台湾的“乡愁”,需要超越简单的思念概念,深入挖掘其背后多层面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含义,并认识到这种情感在台湾社会中的多元性和演变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如既往以挑战题主为乐趣。先说题主提到的几个人名吧,张大春的传承是不错,白先勇也还可以,赖声川现代的东西要远多于继承的,龙应台,呵呵,至于蒋勋,喂,怎么这里混入了奇怪的东西?

好,下面严肃一点了。题主虽然一会儿当代文化一会儿传统文化,前言不搭后语,但意思我懂,不过老实说,这种观点其实跟对民国的一味感念和推崇是一脉相承的。有一定道理,也能找到一定事实依据,但还是比较感情用事,而且带有一些想象。

先说有道理的地方。

第一、49后确实还是有一批学者去台,有的是直接去,有的是先去美、港,再辗转入台。这一批学者为台湾留存一息传统文脉做出了相当贡献,比如熊十力的几位高足牟宗三、徐复观等兴起的新儒家。除去学者,大批外省人的进驻也使得台湾跟大陆以及传统中国文化有割不断的关联。

第二、蒋氏政治思想,大体有四个背景:列宁主义,这个体现在党建和革命理论;法西斯主义,这个体现在情报系统和警察统治上;欧美民主观念,这个一部分是孙文遗产一部分是后来与美国的盟友关系至少面子上不得不维护的;还有就是外儒内法的中国传统。前面三个一直在他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但最后一条其实在他坐上头把交椅后一直隐隐作为指导思想。到台湾后,为了去日化,在日常生活上也力求将恢复传统中国式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道德氛围作为方略。在政府的倡导下,对民间生活还是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台湾虽然也经历过白色恐怖,但文化管制的氛围还是较大陆宽松太多。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土壤中,文化才有继续落地生根继续生发的可能。

综合以上几点,台湾无论是在高端、学术层面文化的继承发扬,还是一些礼仪、风俗的继承上,都仍然能显现出一些传统中国文化的特征。

但是,这只是一部分。如果据此就说乡愁云云,还是过了。

第一、这是把台湾的文化简单化了。前面虽然提及国民政府去日化的努力,但日本经营这么多年,再怎么努力改还是很难抹掉。比如台北街道原来是按日式命名,光复后以大陆城市名对街道重新命名一次,但现在台北著名的商业区西门町还是典型的日式叫法。这是战前,战后由于经贸、文化交流甚多,日本文化至今仍然在台湾有相当影响。除了日本文化之外,本省人也一直力图对台湾本土历史文明进行挖掘,发现或“创造”根上的本土文化。再有就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受西方——主要是美国——的影响。所以,其实现在的台湾文化是中、日、美、土著多种文化的糅合,总体上肯定还是大中华文化圈的,但绝不是继承中国文化传统这么简单。

第二、继承中华文化这顶大帽子,台湾戴不起。台湾的土壤再肥沃,毕竟只是一个小岛。对于中华文化这么一个驳杂、庞大、繁复的体系,以它的承载能力,是无力全盘支撑的。而且,台湾本身的地域特征也非常显著,在这种环境下,有些文化内涵它也无法理解。常看台湾媒体上的新闻时会有感觉:这一区域越来越内化,对自身的关注远超过周围的事物。所以,很可能你在他们身上看到、理解的中国文化,其实已经被他们当成台湾文化的一部分,那些之外还有什么,人家其实无所谓。我觉得这些与褒贬无涉,倒像一个正常区域的正常反应。

有些人所以会对台湾产生“乡愁”的错觉,我想一个可能是对大陆49后78前,甚至包括当下,一系列荒谬行为的失望,另一个是台湾闪现的几个亮点给人以希望。

希望归希望,承载还是要依托大陆这块土地,台湾能做的,人家已经做得不错了,但与其将此作为寄托不如认清自己、发动自己,做得好做得坏是一回事,这个是逃不掉的责任。

顺手转李零先生的一篇,不过他的观点过于偏激,我不敢苟同,但其中提到的一些案例很有意思:

北大教授李零:传统文化在台湾?胡扯
user avatar

问题补充里提到的这几位台湾文化人,至少我是「愁」不起来。

我倒是发现不少人的确是以「中华民国」为乡的,台湾只是为幻想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是这个理想国的都城。

下调一个刻度,文化上的「好感」,我想当代中国人的心往哪儿飘的都有,唯独不包括「四九后中国大陆」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乡愁”在台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更承载着历史、政治、社会和身份认同等多种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1. 历史根源:国共内战与国民党迁台 失根的移民群体: 最早将“乡愁”带到台湾的是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数百万军民。.............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对越南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仍然很大”或“不大”来概括。它像一条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其流向和深度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不过,要说“仍然很大”,我认为在某些层面,这份影响依然存在,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被接受的方式,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首先,我们得明白,中越两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中国青年语言文化现象的一个核心议题。说“重点搞错了”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青年在语言文化上的侧重点,是否偏离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更有深度的方向。要讲得详细,我们得拆解一下“语言文化”这几个字,以及“重点搞错了”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文化.............
  • 回答
    关于“傻屄”、“逗屄”、“撕屄”等词语在当代的流行是否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的歧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的起源、使用语境、社会接受度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心态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些词语都带有“屄”这个字。从字源上看,“屄”是汉语.............
  •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
  • 回答
    中国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疏远亲戚关系,这被称为“断亲”现象。这种趋势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家族观念的弱化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仁”,而“仁”的最基本体现便是孝道和悌道,也就是对父母和兄长的尊重与关爱。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亲情的纽带是维系社会秩.............
  • 回答
    当今中国的文化输出与苏联时期相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不及”谁。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形态、输出模式以及目标群体都截然不同,因此比较起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输出”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官方推广的意识形态或艺术作品,更涵盖了国民日常生活方式、.............
  • 回答
    如果有人抛出“中国的文脉断了,只剩下碎片”这样的论断,我们再来看奥雅集团提出的“中国的文脉,当代的景观”这个命题,这其中的张力与思考就愈发值得玩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像是一种在承认现实基础上,试图进行的连接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承认,谈论“文脉断了”并非空穴来风。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尤其是.............
  • 回答
    说当代中国年轻作家文学方面“作为不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武断,也容易引起争论。毕竟,“作为”这个词太空泛了,评价标准是什么?是销量?是获奖?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文学领域本就是一个不断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地定义“成功”或“失败”。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化的论断,去审视一下当下年.............
  • 回答
    话说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激荡,中华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百家之中,各有所长,各有其道。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治国安邦,修身养性;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寄情山水;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厚生,扶危济贫;法家推行富国强兵,依法治国,严刑峻法……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然而,到了汉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语言、历史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难以融入当地人群,这其中的隔阂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理解一种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直面核心问题:“融入不了”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和相对性。融.............
  • 回答
    中国要成为真正的文化输出大国,确实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阻碍因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内容层面: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多样性与普适性不足 叙事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化与普适性不足: 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模式根深蒂固: 许多文化产品(尤其是历史题材和主流价值观宣传内容)仍然.............
  • 回答
    当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既要看到它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也要理性认识到它所面临的挑战。至于中国是否是亚洲的文学中心,这同样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崛起中的巨擘,挑战与机遇并存毋庸置疑,中国文学正在经历一个显著的崛起过程。过去几十.............
  • 回答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着无数文明的痕迹,其中一些在时光的冲刷下逐渐隐去,只留下斑驳的记忆。当我们谈论“古代存在今已消失的文明”,其实更多是指那些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繁荣一时,但由于各种原因(如环境变迁、政治动荡、技术发展、文化融合等)而不再以原有形态独立存在的古代社会文化体系。它们或许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当今的中国文学真的超级差吗?”这个问题抛出来,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自然是五颜六色、众说纷纭。要回答它,首先得明白“差”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我们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如果非要简单粗暴地给个“差”或“不差”的结论,那大概率是站不住脚的。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里面什么鸟都有,有的.............
  • 回答
    评价国外展出中国文物时,网友“感谢当年文物被抢才得以保存”的言论当我们在国外博物馆看到精心陈列的中国文物时,心中涌现出复杂的情感,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网友发出的“感谢当年文物被抢才得以保存”的言论。这种言论背后,既有对文物现状的某种慰藉,也折射出历史伤痕、民族情绪以及对文物保护的不同视角。要评价这种言论.............
  • 回答
    《一九四二》中蒋鼎文那句“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的台词,无疑是影片中最具冲击力和也最能引发争议的台词之一。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述,它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极端困境下,那种令人绝望的、以生存和政权为核心的逻辑,以及这种逻辑背后所蕴含的残酷现实。首先.............
  • 回答
    新中式设计,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回响。它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精髓,用当代的语言和审美重新诠释,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庭院,灰砖黛瓦,曲径通幽,回廊依依。这便是我们脑海中对传统中式居住空间最直观的印象。但新中式设计并不止于此。它看到.............
  •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