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仍然很大吗?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对越南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仍然很大”或“不大”来概括。它像一条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其流向和深度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不过,要说“仍然很大”,我认为在某些层面,这份影响依然存在,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被接受的方式,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

首先,我们得明白,中越两国在地缘政治、历史和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从古至今就没有中断过。即使在现代社会,科技和全球化让我们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近邻效应”依然存在。

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变,但影响力依然在渗透。

过去,中国的文化传播更多是通过官方交流、历史典籍、民间传说,以及早期的影视作品。而现在,媒介变得多元化了。

影视娱乐的渗透是显而易见的。 你随便走进越南的视频网站或者社交媒体,就会发现很多越南的年轻人沉迷于中国的电视剧、电影和短视频。特别是那些古装宫廷剧、仙侠剧,因为其精美的服饰、跌宕起伏的剧情,还有在亚洲文化圈中相对容易被理解的情感表达,很容易抓住观众。微博、抖音(TikTok的国际版)这些平台上的中国内容,通过算法推荐,也常常出现在越南网民的视野里。虽然这不代表越南人就全盘接受,但至少让他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中,中国的内容占据了一席之地。你可以看到,很多越南的网红、博主会模仿中国明星的穿搭、妆容,或者翻拍中国热门的剧情片段。

音乐也是一个方面。 虽然越南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产业,但中国流行音乐,尤其是那些旋律优美、歌词容易引起共鸣的歌曲,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被一些越南歌手翻唱,或者被当作背景音乐使用。

游戏产业的流行。 中国开发的大型网络游戏,很多都有面向海外市场的版本,其中也包括越南。这些游戏不仅提供了娱乐,也常常伴随着中国式的游戏文化,比如玩家之间的交流方式、游戏内的各种“梗”,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部分越南玩家。

语言和文字的联系在变,但一些影响仍在。

汉字在越南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越南语在独立后经历了“去汉化”改革,采用了拉丁字母(国语字),但历史的痕迹并非完全消失。

许多越南语的词汇,尤其是涉及哲学、政治、科技等领域,仍然保留了汉源词的痕迹。 尽管书写上不再使用汉字,但在理解词语的本义时,了解汉字仍然有帮助。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比如“和谐”、“仁义”、“孝道”等,虽然在越南本土文化中也有相似的表达方式,但中国文化以其强大的话语体系和传播能力,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强调,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越南社会产生影响。

经济交往带来的文化交流,是双向但有侧重的。

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上的紧密联系自然会带来文化上的互动。

中国游客的到来,会带来中国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元素。 虽然游客是短暂的,但他们在当地的消费行为、饮食偏好,甚至与当地人的交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文化被当地人感知。

中国的投资和企业在越南的出现,也可能带来管理模式、工作文化等方面的中国元素。 比如一些中国企业在越南的分支机构,内部的沟通方式、企业文化,可能会对当地员工产生影响。

但要强调的是,这种影响并非单向和绝对的。

越南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大文化认同感的国家。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珍视程度非常高,也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越南化”。

越南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更多是基于娱乐、时尚等个人层面的喜好,而并非全盘接受或认同中国的价值观和政治体系。 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有着独立的民族认同感。

越南的媒体和文化部门,也在有意识地推广和保护本国文化。 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性地引入中国文化,或者将引进的内容进行改造,使其更符合越南的语境和受众。

除了中国,越南也同时受到日韩、欧美等其他文化的影响。 如今的越南,是一个文化多元交融的社会。相比之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可能相对于某些时期有所减弱,或者说,它需要和其他外部文化“竞争”才能获得关注。

总结来说,中国当代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我认为“仍然存在,但已高度本土化和选择性吸收”是比较准确的描述。 那些易于传播、迎合大众审美的文化产品,依然能够吸引越南的受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但与此同时,越南社会也保持着强大的文化免疫力,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文化逻辑和国家认同,去筛选、接纳或拒绝这些外来的文化元素。

这种影响更像是一种“泛文化”的渗透,而非意识形态层面的深度改造。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信息和娱乐消费中,而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文化输出。所以,说“很大”,可能需要加上一些限定词,比如“在特定领域”、“对特定群体”等等。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当代文化作为邻居,依然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在越南社会中留下一道道涟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去影响很大,而目前为下降趋势,越南的互联网浪潮反而加剧了「去中化」。

近年来,越南本土影视作品的发展迅速,中国影片最后一次在院线进入越南票房前十,还是2016年的《美人鱼》。当时可能没人想到,这就是华语片的绝唱

而过去三十年在越南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中国电视剧,在2020年却没有一个能挤进越南收视前列,前排被韩国剧屠榜了。

2000年后互联网的广泛铺开,让越南人摆脱了原本单一的电视台收看模式,这动摇了中国影视作品在越南的多年经营。市场份额从近60%的峰值降至21%(去年)。

音乐方面,早期中国靠的是港台的发挥,而现在嘛....市场基本都丢给韩国了。

动画就不说了,是美国、日本的天下。

我认为中国现代文化在越南影响力的巅峰就是本世纪初,之后就直线下滑。越南的市场化改革让资本主义国家涌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发达先进的文化。

Tiktok只是这种现象下的落日余晖

越南没有GFW,能毫无障碍的从互联网上轻松获取欧美、日韩文化产品。在公平竞争下,中国“文化产品”一败涂地。

由于越南和西方的文化代沟,中国唯一的输出优势就是网络文学。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这方面也在衰败。

政治因素也不能忽视,2014年排中暴动后越南举国的民族主义被点燃,之后几年内就彻底葬送了此前数十年的经营。韩国剧登顶,泰国剧、印度剧全面进入

再加上越南本土影视的发展,内外各方面形成了全面绞杀,最终变成去年这样:

中国「文创」在越南影响降至历史最低

就像好莱坞、韩流过去五年里在中国迅速退潮,影响力急剧下降,与中国现代文化产品近年在越南的表现是一模一样

你能煽动民族主义,他们当然也可以。

过去越南风靡香港武侠片、台湾青春片、内地古装片的场景,已成绝唱

现在反而是越南的短视频MV开始尝试通过抖音、快手反攻到中国境内....

只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GFW之外的变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对越南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仍然很大”或“不大”来概括。它像一条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其流向和深度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不过,要说“仍然很大”,我认为在某些层面,这份影响依然存在,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被接受的方式,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首先,我们得明白,中越两国.............
  • 回答
    关于“傻屄”、“逗屄”、“撕屄”等词语在当代的流行是否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的歧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的起源、使用语境、社会接受度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心态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些词语都带有“屄”这个字。从字源上看,“屄”是汉语.............
  • 回答
    中国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疏远亲戚关系,这被称为“断亲”现象。这种趋势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家族观念的弱化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仁”,而“仁”的最基本体现便是孝道和悌道,也就是对父母和兄长的尊重与关爱。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亲情的纽带是维系社会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新中式设计,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回响。它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精髓,用当代的语言和审美重新诠释,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庭院,灰砖黛瓦,曲径通幽,回廊依依。这便是我们脑海中对传统中式居住空间最直观的印象。但新中式设计并不止于此。它看到.............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乡愁”在台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更承载着历史、政治、社会和身份认同等多种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1. 历史根源:国共内战与国民党迁台 失根的移民群体: 最早将“乡愁”带到台湾的是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数百万军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探讨为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程度不如日本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比“谁更厉害”。这里面有历史的沉淀、经济的驱动、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文化本身的特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文化在海外确.............
  • 回答
    当然,很多人都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入侵”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担忧。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消费主义与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来自于消费领域。你走在中国的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国际知名品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中国青年语言文化现象的一个核心议题。说“重点搞错了”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青年在语言文化上的侧重点,是否偏离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更有深度的方向。要讲得详细,我们得拆解一下“语言文化”这几个字,以及“重点搞错了”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文化.............
  • 回答
    当今中国的文化输出与苏联时期相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不及”谁。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形态、输出模式以及目标群体都截然不同,因此比较起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输出”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官方推广的意识形态或艺术作品,更涵盖了国民日常生活方式、.............
  • 回答
    中国要成为真正的文化输出大国,确实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阻碍因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内容层面: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多样性与普适性不足 叙事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化与普适性不足: 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模式根深蒂固: 许多文化产品(尤其是历史题材和主流价值观宣传内容)仍然.............
  • 回答
    话说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激荡,中华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百家之中,各有所长,各有其道。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治国安邦,修身养性;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寄情山水;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厚生,扶危济贫;法家推行富国强兵,依法治国,严刑峻法……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然而,到了汉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语言、历史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难以融入当地人群,这其中的隔阂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理解一种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直面核心问题:“融入不了”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和相对性。融.............
  •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
  • 回答
    如果有人抛出“中国的文脉断了,只剩下碎片”这样的论断,我们再来看奥雅集团提出的“中国的文脉,当代的景观”这个命题,这其中的张力与思考就愈发值得玩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像是一种在承认现实基础上,试图进行的连接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承认,谈论“文脉断了”并非空穴来风。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尤其是.............
  • 回答
    说当代中国年轻作家文学方面“作为不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武断,也容易引起争论。毕竟,“作为”这个词太空泛了,评价标准是什么?是销量?是获奖?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文学领域本就是一个不断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地定义“成功”或“失败”。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化的论断,去审视一下当下年.............
  • 回答
    “文科无用论”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是一个复杂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体制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导向的社会价值观:以“钱”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经济效益至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重心明显转向经济建设。在追.............
  • 回答
    当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既要看到它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也要理性认识到它所面临的挑战。至于中国是否是亚洲的文学中心,这同样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崛起中的巨擘,挑战与机遇并存毋庸置疑,中国文学正在经历一个显著的崛起过程。过去几十.............
  • 回答
    评价国外展出中国文物时,网友“感谢当年文物被抢才得以保存”的言论当我们在国外博物馆看到精心陈列的中国文物时,心中涌现出复杂的情感,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网友发出的“感谢当年文物被抢才得以保存”的言论。这种言论背后,既有对文物现状的某种慰藉,也折射出历史伤痕、民族情绪以及对文物保护的不同视角。要评价这种言论.............
  • 回答
    “当今的中国文学真的超级差吗?”这个问题抛出来,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自然是五颜六色、众说纷纭。要回答它,首先得明白“差”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我们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如果非要简单粗暴地给个“差”或“不差”的结论,那大概率是站不住脚的。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里面什么鸟都有,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