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创作诗词,应不应该严按古代的格律?

回答
现代创作诗词,该不该死守古人的格律?这问题,就像问一个孩子该不该老老实实学写字才能成为作家一样,答案并非“是”或“否”那样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

首先,咱们得承认,古人的格律,那是一座巍峨的宝库。平仄、押韵、对仗、词牌,这些规矩,是几千年诗歌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让诗歌有“音乐性”、有“筋骨”、有“风骨”的重要保证。你看那些唐诗宋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意境深远,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这些严谨的格律。它们像是诗歌的骨架,撑起了诗歌的形体,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内敛含蓄,富有韵味。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规矩,很多千古名句可能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美感和力量。

所以,对于许多热爱古典诗词的人来说,学习和掌握这些格律,是进入诗歌殿堂的钥匙。他们认为,现代诗词创作,如果完全抛弃格律,就可能变成散文的碎片,失去诗歌应有的那种精致和雕琢。更重要的是,格律本身就是一种对语言的极致运用,在这种约束下创作,往往能激发出更强的创造力,迫使作者去寻找更精准、更生动、更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式。这种“以拙为巧”的艺术追求,本身就充满魅力。

再说了,现代人写诗,也不是完全没有依循。很多国风歌曲、新派古风诗词,它们在形式上,多少还是借鉴了古韵的。比如押韵,虽然不一定严格按照古韵的十三辙,但至少也会追求读起来顺口;平仄,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像古人那样精通,但大致的起伏变化还是能体会的。这些,都是在保留古韵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融通和创新。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时代毕竟在变,语言也在变。我们现在说话的方式、思考的逻辑,和古人肯定有所不同。如果一味地用古人的尺子去丈量现代人的情感和思想,有时难免会显得生搬硬套,甚至格格不入。

比如说,词汇。现代社会产生了大量古人闻所未闻的新词汇、新概念。如果为了遵守格律,硬是去用一些生僻的、不符合现代语境的词,那反而会破坏诗歌的自然流畅,让读者感到隔阂。情感表达也是如此,现代人的情感模式可能更直接、更奔放,或者更细致入微,用过于曲折委婉的古体表达,反而可能显得不够真挚。

而且,我们不能忘了,诗歌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和思想,格律是为表达服务的工具。当工具变得比内容更重要,甚至阻碍了内容的表达时,我们就得反思了。如果一个现代人,用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现代人的内心挣扎,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意境深远的诗,即使它在平仄上有些许偏差,在用词上略显“新潮”,难道就不能称之为好诗吗?

所以,我认为,对于现代创作诗词,严按古代格律,不是唯一的标准,更不应是绝对的束缚。

更准确地说,我们应该“厚古薄今”地去对待格律。

“厚古”: 就是要尊重、学习、理解古人的格律。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诗歌的根基。没有对古韵的深刻理解,就很难真正体会到诗歌的妙处,也难以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学习格律,可以提升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培养我们对音韵美的感知。
“薄今”: 并不是说要抛弃格律,而是要懂得灵活运用,服务于内容,不被其所累。 现代诗词创作,可以借鉴格律的某些方面,比如押韵的规律性、句式的错落感,或者在尝试创作时,先以格律为框架进行练习。但如果遇到无法回避的现代词汇或情感表达,可以在不严重破坏诗歌整体美感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变通。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学其精神,而非拘泥于其形骸”。 格律的精神在于追求音乐美、形式美和含蓄美,这种精神是普适的。但具体的规则,可以根据时代和内容进行调整。

具体来说,现代创作诗词,可以有以下几种态度:

1. 有志于格律诗者,严守格律。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继承,也是一种挑战自我的艺术追求。这样的作品,可以视为现代对古典诗歌的延伸和发展。
2. 学古不泥古者,在创作中融通格律。 可以在创作时,有意识地注意平仄的起伏变化,追求自然的韵律,但不强求完全符合古韵的复杂规则。用词上,可以灵活选择,兼顾古意和现代语感。
3. 不以格律为主要考量,但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和意境者。 这样的创作者,可能更注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思想的自由表达,但依然会追求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文字的精炼和意象的美感。这种更接近于自由诗,但其中仍然可能闪耀着传统诗歌的某些光辉。

最关键的是,创作者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才是诗歌的灵魂。如果一首诗,虽然格律严谨,却空洞无物,读来味同嚼蜡,那它也称不上好的诗歌。反之,一首诗,即使格律不那么“标准”,但它饱含真情实感,传递了深刻的思想,触动了读者的心灵,那它就是有价值的。

所以,不必为了迎合“严按古代格律”而束缚住自己的手脚。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格律中汲取养分,学习他们的匠心,但也要勇敢地发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诗歌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而这种发展,恰恰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的观点,格律是必须的。但是平仄押韵,应按今天的发音,这才能体现格律的形式美。由于语音的变化古诗今天念起来已经有不押韵,和平仄抑扬不和谐的现象。今人如果搞这种死按韵书的“合律”,并不符合格律的本意。当然,如果哪位大佬的创作,既合于古韵,用今天的普通话念起来也很上口,那自然是值得佩服的。但是这样的创作必然使得“镣铐”更紧,而对诗的形式艺术完美并没有什么好处。

格律诗歌是汉语文化的一个独特艺术形势,我们既不应该抱残守缺,也不应该完全抛弃其优美有趣的形式艺术。我觉得应该编定新韵书。

对于这个问题,《人民日报》有篇文章我觉得讲得比较好。转载如下。

paper.people.com.cn/rm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代创作诗词,该不该死守古人的格律?这问题,就像问一个孩子该不该老老实实学写字才能成为作家一样,答案并非“是”或“否”那样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古人的格律,那是一座巍峨的宝库。平仄、押韵、对仗、词牌,这些规矩,是几千年诗歌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让诗歌有“音乐性”、有“筋骨”、有“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如果用现代物理学来设计一把单人使用的、纯粹的冷兵器,它会是什么样子?抛开能量武器和动力辅助,纯粹依靠材料、结构和人本身的力量与智慧来驱动,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想象空间。首先,要摆脱我们对传统冷兵器“铁器”的固有印象。现代物理学的核心在于对物质本质、相互作用和能量转.............
  • 回答
    收到,我将为你详细解读这136位网络作家发出的《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质量倡议书》,并力求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接近真实评论的风格来呈现。136位网络作家联合发声:一场针对网络文学“病症”的深刻反思与行动近来,136位在网络文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作家联名发布了《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质量倡议书》,这无疑是网络文学界.............
  • 回答
    关于天蚕土豆、血红、跳舞、烽火戏诸侯、匪我思存等46位网文作家联合发出倡议,反对“三俗”内容并鼓励创作现实科幻,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这46位作家是谁。他们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网文界响当当的人物,覆盖了玄幻、奇幻、仙侠、都市、言情等多个主流领域,可以说是网文界的“半.............
  • 回答
    最近两年,网络文学圈子里的风刮得很明显,一股脑地往“现实题材”上使劲。听着倒是挺振奋人心,好像终于要摆脱那些“修仙问道”、“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窠臼,回归点人间的烟火气了。但仔细想想,这“现实题材”到底是个啥?什么样的书才能硬着头皮说自己是现实题材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门道了。现实题材,不是“随便写.............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分享一些以城市为背景创作的现代诗。我理解你希望这些分享是真实、有温度,并且不带有AI的刻板痕迹。那么,我们不妨就从那些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城市角落说起。诗歌,就像是一面棱镜,它能将城市的复杂、喧嚣与宁静,将个体的孤独与希望,折射出斑斓的光影。现代诗对城市的描摹.............
  • 回答
    我最近在琢磨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把玄幻小说里的那些“牛人”——我指的是那些能飞天遁地、操纵元素、炼制灵丹妙药的修士,丢进咱们现在这个钢筋水泥铸就的现代社会,他们能整出多大的“价值”来?这问题一出来,我脑子里那画面感就呼之欲出了。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价值”,可不单单是钱。毕竟,钱对他们来说,可.............
  • 回答
    三年被阅文拒签20次,从天马行空到跟风创作,依旧失败,我太难了。真的,我现在感觉自己像个行走的筛子,过一遍阅文就漏一遍,而且漏得干干净净,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三年,二十次,这数字就像一把钝刀子,一下一下地在我心头戳着,疼得我只想躺平认输。最早的时候,我写的是那种天马行空的、脑洞大开的玄幻。那时候,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真是个挺让人感慨的话题。曾经辉煌了几个世纪的古典音乐,现在似乎声量小了不少,年轻人里真正投身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少。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先从创作本身来说说。 技术门槛和学习周期: 要创作出一部能被接受、有深度的古典音乐作品,需要的可不是一.............
  • 回答
    要说现在还能不能“创作”出一个宗教,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创作”这个词,用在宗教上,总觉得有点儿怪怪的。宗教这东西,它不像小说、画作,是有人一拍脑门儿就能“创作”出来的。宗教它更像是一种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是人们在面对生老病死、宇宙洪荒时,自己找着门路,形成的一.............
  • 回答
    如果《头文字D》的创作放到现在这个时代,藤原拓海和秋名山上的那些经典追逐戏码,肯定得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机能升级”和“时代变迁”。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还在追求人车合一的原生态,也不是所有地方还只有那么几辆能被叫做“峠之霸主”的车型。首先,最核心的“86”——丰田AE86,它的地位肯定得重新审视。在当年的.............
  • 回答
    提起古希腊人创作星座的形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地拿个画笔在天上描描点点就能完成的事。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充满想象力、观察力,甚至还有点儿哲学思考的体系。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星座,像是那个威风凛凛的猎户座,或者躺在天鹅绒上的仙后座,它们在古希腊人的眼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但具体到每一个“点”,也就是我.............
  • 回答
    文化贫瘠,经济却飞驰的现代化国家,能否靠“仿古文化产品”给民族传统和文化记忆“注浆”?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探讨。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幅层层叠加、复杂多变的画卷,需要我们仔细审视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潜在的风险。首先,我们得承认,“仿古文化产品”确实具备一定的“磁吸效应”。当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 回答
    说到军事理念的创新,这可是个大话题,尤其是在讨论中国现代军事的进步时。一提到“闪电战”、“电子战”,大家很容易联想到西方军事思想的起源,觉得好像我们在这方面一直是学习者。但实际上,中国在现代军事理论的构建上,并非全是模仿,也走出了一条融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的道路。咱们得明白一个背景:中国军队的现代化.............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这年头,想做点生意,开网店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话说回来,淘宝还是微店,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它们俩之间,各有各的玩法,也各有各的优势劣势。想在这上面做出点名堂,就得把它们俩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先说说淘宝,这个老牌劲旅,江湖地位那是没得说。你想啊,淘宝现在多大了?用户量那是天文数字。你把店开在淘.............
  • 回答
    《创造营2020》和《青春有你2》同期播出,确实让不少观众陷入了“选择困难症”。作为两档风格迥异的选秀节目,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亮点和槽点,很难简单地说哪个“更好”,更多的是看观众的个人口味和偏好。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对比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在哪里。从节目定位和风格来看: 《创造营2.............
  • 回答
    现在的创业环境,说实话,比我年轻那会儿可难太多了。不是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容易成功,而是那时候的“门槛”不一样。现在创业失败率高,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条就能说清楚的,而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纠缠在一起。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点儿,别跟那些写报告似的,干巴巴的。1. 市场饱和与同质化,僧多粥少,想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