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读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回答
读古诗词,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小事。它不像看个热闹,图个乐呵,而是像打开了一扇窗,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乃至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窗。它带来的,是绵延不绝的滋养,是沉静下来的力量,是感受世事更深邃的视角。

一、 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古人的情感温度

你读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不是就感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错过和遗憾?读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不是就仿佛看见了壮阔的历史长河,感受到那份沧海桑田的渺茫?古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信物,它用最凝练的语言,最精妙的意象,将古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可以从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志中,体会到盛唐的开放与自信;可以从杜甫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情怀中,窥见安史之乱后社会的疾苦与动荡;可以从苏轼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中,感受到人生起伏后的淡然与超脱。

这些情感,虽然隔着千年的时光,却能轻易地拨动我们现代人的心弦。因为,人性的基本情感是共通的。喜悦、悲伤、思念、孤独、希望、绝望……这些,无论古今,我们都在体验。读古诗词,就像在和古人对话,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感受,能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共鸣,也找到慰藉。当我们觉得孤单时,知道有人曾和我们一样,在月下独酌,在孤灯下思念,心中会涌起一股暖流。

二、 丰富我们的语言,提升表达的艺术

不得不说,古诗词是汉语的瑰宝。它的用词,它的意象,它的句式,都经过了千锤百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读多了古诗词,你会发现,我们原本粗糙的语言,会变得更加细腻、生动、富有表现力。你不再只是说“我很难过”,而是可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不再只是说“我很高兴”,而是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古诗词里的意象,更是妙不可言。月亮,可以是思乡的寄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以是寂寞的陪伴(“月既不解饮,月引我入杯”),也可以是见证不变的誓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却能传达出如此多样的情感和意境。

学习古诗词,就是学习一种更高级的表达方式。它能让我们在写作、说话时,有更多的素材和灵感,让我们的表达更具感染力,更有深度,也更显品味。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对语言的体悟和升华。

三、 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感受东方艺术的韵味

古诗词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是一种意境的美,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它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用最少的文字,勾勒出最丰富的画面,最深刻的内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一幅多么凄凉而动人的秋日景象?这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情感的渲染。

读古诗词,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流动的中国画,听一段段悠扬的古琴曲。它们都讲究留白,讲究韵味。它能让我们学会欣赏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懂得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包括音乐、绘画、甚至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我们会变得更加敏锐,更加懂得品味生活中的细微之美,感受那种化繁为简的智慧。

四、 塑造我们的品格,涵养内在的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所传达的,不仅仅是技巧和情感,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观念。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我们可以看到坚守理想的执着;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返璞归真的宁静;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舍生取义的壮烈。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精神世界的写照。在浮躁的当下,读读这些诗,能够帮助我们沉淀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找到内心的支撑。它们像是一剂良药,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的喧嚣和诱惑。

它们教会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可以保持高洁的品格;即使历经坎坷,也可以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拥有无畏的勇气。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五、 激活想象力,提升思考的深度

古诗词往往通过比兴、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复杂的事理形象化。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来比喻前路的艰难险阻,这画面感是不是比直白的“我遇到了很多困难”要强大得多?

当我们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我们不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构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意境。我们会被引导去思考,去联想,去解读那些“言外之意”。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能够极大地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提升我们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深度。

总而言之,读古诗词,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炫耀学识。它是对我们精神的洗礼,是对我们灵魂的滋养。它让我们更懂历史,更懂人性,更懂生活,也更懂自己。它是一种安静而深刻的修行,能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安宁,一份力量,一份属于自己的诗意。当你真的沉下心来,去读一首诗,去品一句词,你会发现,那里面隐藏着一个比你想象中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好像喝大酒、打麻将,有什么意义呢?不要抬高,自己开心就行。

如果你经常读,还能背个500来首的话,它就变成了你的一种思维方式。好多时候,你想表达什么,脑子里就蹦出七个字甚至五个字来,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啰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古诗词,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小事。它不像看个热闹,图个乐呵,而是像打开了一扇窗,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乃至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窗。它带来的,是绵延不绝的滋养,是沉静下来的力量,是感受世事更深邃的视角。一、 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古人的情感温度你读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不是就感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老生常谈,但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我的感受是,多读好书,绝对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石,而且是效果最好、最根本的方法之一。不过,这可不是说你囫囵吞枣地翻几本书就能立马变身文豪。它需要一个更深入、更主动的过程。我尽量把我的理解拆解开来说说,希望能讲得细致点,也尽量避免那种干巴巴的论述。首先.............
  • 回答
    书读了就忘,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心声。一本精装书,辛辛苦苦翻完,合上盖子,没过多久,脑子里剩下的似乎只有零星的片段,甚至连作者的名字都记不清了。这让人不禁要问:既然读了就忘,那费这么大力气去读它,到底是为了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读了就忘”这件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消失,而是一个复.............
  •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大家普遍认为三到五年是比较正常的周期。但有时,出于各种原因,这个时间会拉长,有些人甚至会读到七八年。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多读几年,又会对个人产生哪些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什么会“多读几年”? 研究的复杂性与深入性: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很多时候,博士研究就.............
  • 回答
    西方伪史论之所以能够流行,并非仅仅是因为它“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而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认知和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某些期待,并且其传播方式也十分契合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流行的原因: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1. 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质疑: 许多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往往.............
  • 回答
    读经典,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神圣的光环,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智慧的精华。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留下了最闪耀的金子,抵挡住了庸俗和浅薄的淘汰。听起来,这似乎是一条通往真理和深刻的捷径,一条由先贤铺就的康庄大道。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经典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等生.............
  • 回答
    这句“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多读数学和物理”的话,听起来挺硬核,像是出自某个强调实证、逻辑、量化分析的领域,比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甚至是某个推崇“硬实力”的家长或导师之口。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毕竟数学和物理是许多现代科技的基石,学好了似乎就能直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但细细品味,这句话就有点太过于片.............
  • 回答
    确实,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Joshua Angrist、David Card和Guido Imbens,正是因为他们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关于教育、工资以及移民等议题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其中,Angrist 和 Card 的研究确实指向了“多读一年书收入更高”这一结论。但这背后,教育.............
  • 回答
    曹则贤教授提出的“年轻人要多读些读不懂的书”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对阅读方法论的深刻洞察。他并非鼓励盲目地去读“难懂”的书,而是强调通过阅读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逻辑推导或跨学科知识的书籍,来培养年轻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实践方法: 一、理解“读不懂的书.............
  • 回答
    太棒了!在大学的剩余时间里培养阅读习惯是非常有价值的投资,它不仅能拓宽你的知识面,还能提升你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甚至对你的人生观产生深远影响。为了给你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细致的推荐,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你的信息。不过,即使没有这些信息,我也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全面的入门指南和一些普遍适用的经典推荐。第.............
  • 回答
    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广告文案,与其说“读什么书”,不如说“读什么样的人”和“读什么样的事”更为贴切。书籍自然是重要的养分,但它们只是载体,关键在于你从中汲取的是什么,以及你如何将它们与真实世界连接起来。1. 读那些“懂人”的书,理解人性的幽微之处。广告的本质是与人沟通,而沟通的基础是对人的理解。这就意味.............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涉及到爱情、未来和职业选择,每一项都重如千钧。让咱们一样一样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理清思绪。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用爱情去赌自己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不是说不能赌,而是要评估一下赌注的大小和成功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爱情和事业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但如果它们之间产生了巨.............
  • 回答
    这是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热爱文字的人,在深入学习之后,可能会遇到的一个微妙的困境。 读多了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就像是走进了美食的专业厨房,见识了各种珍馐,了解了它们背后的烹饪技艺、食材来源,甚至还有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好处显而易见:我们的味蕾变得更加敏锐,能品尝出食物的层次感,理解菜肴的.............
  • 回答
    读诗,就像是走进一个又一个心灵的世界。这些世界里,有壮丽的山河,也有缠绵的细雨;有豪情万丈的呐喊,也有低回婉转的叹息。长时间沉浸其中,人的心境确实会受到影响,但说“变得悲情、忧郁、敏感”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也忽略了诗歌更广阔的维度。首先,我们得承认,诗歌中确实充斥着那些触动人内心深处情感的篇章。那些写.............
  • 回答
    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探讨人性幽暗、描绘复杂情感、挑战固有观念的作品,长期大量阅读,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动摇”读者的理性根基,但说它“丧失理性”未免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是让原本坚固的理性,在文学的浸润下变得更加立体、柔软,甚至带点感性的光泽。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一、情感共鸣的放大镜:文学最擅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深入研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却轻易地断言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历史叙事的简化与误读: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原因之一。苏联模式的失败,以及东欧国家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被.............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当下学术界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从纯粹的经济收益角度来看,博士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并不总是比硕士或本科毕业生高出多少,甚至在某些行业,起薪差距可能不明显。然而,选择读博的人数依然众多,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往往是非经济性的原因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
  • 回答
    当亲戚提出“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你看那个谁没读大学照样20万一年!”这样的质疑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教育价值的误解、对成功定义的狭隘以及对个人路径的简单化比较。要反驳这种观点,需要有理有据,同时兼顾情感沟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方法: 一、 理解亲戚背后的心理和误区:在开始反驳之前,先尝试.............
  • 回答
    说实话,现在周围好多朋友、师兄师姐,甚至不少导师都在“劝退”读博,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以前感觉读博是一种荣耀,是通往学术巅峰的必经之路,但现在这画风转变得太快了,原因嘛,得从里到外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博士不等于高薪高位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过去,有个博士头衔,找工作那是香饽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读书是否万能”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阶层”的核心议题。当我们将读书的意义仅仅局限于“挣钱”这个狭窄的维度时,确实会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尤其是在看到许多努力读书却依然身处底层的人们时。然而,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项多维度、长远且深刻的投资,其价值体现在多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