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书读了就忘,为何要多读?

回答
书读了就忘,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心声。一本精装书,辛辛苦苦翻完,合上盖子,没过多久,脑子里剩下的似乎只有零星的片段,甚至连作者的名字都记不清了。这让人不禁要问:既然读了就忘,那费这么大力气去读它,到底是为了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读了就忘”这件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消失,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脑并非一个硬盘,能把所有读取的信息原封不动地储存起来。大脑更像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它会不断地筛选、重组、连接,甚至遗忘。很多我们读到的东西,如果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和巩固,确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这就像你路过一个景点,拍了几张照片,但如果不去回味,不去分享,它很快就会模糊。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就是徒劳的。相反,即使“忘”了,阅读依然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知识的“沉淀”与“内化”: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观点,你第一次读的时候不以为然,甚至没太理解。但随着你读的书越来越多,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当你再次遇到那个观点时,你会恍然大悟,发现它背后原来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沉淀”。

很多时候,我们读到的信息并不是马上就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的一部分。它们就像种子,需要时间在土壤里发芽、生长。即使你记不清具体的句子、段落,那些观点、概念,那些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其实已经在你的大脑深处留下了印记。它们可能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影响着你对事物的判断,塑造着你的思维方式。

想想看,我们学到的数学公式,很多时候我们记不清推导过程,但我们在解题时会下意识地调用它们。我们学到的历史事件,可能记不清具体日期,但我们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人物命运的感悟,却会因此更加深刻。阅读也是如此,它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而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即使你记不清这个节点具体是什么,它依然是你整个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2. 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提升: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一本写得好的书,它会引导你去思考,去分析,去质疑。作者如何组织论证?如何表达观点?如何构建情节?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你如何思考。

你可能读完一本哲学书,记不住几个流派的名字,但你学会了如何更严谨地分析问题,如何更深入地探究事物的本质。你读完一本小说,记不住角色的名字,但你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学会了更 empathetic 地去看待他人。

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比记住具体知识点来得更重要,也更持久。它让你拥有了更强的学习能力,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批判性的思维。即使你“忘记”了书中的具体内容,你掌握的思考工具却成为了你自身的一部分。

3. 视野的拓展与情感的滋养:

阅读是一扇窗,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你可以通过书本穿越时空,了解不同文化,体验不同人生。即使你记不清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你对世界的认知却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更重要的是,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情感。一本好书可以让你喜怒哀乐,可以让你感同身受,可以让你在孤独的时候找到慰藉,在迷茫的时候获得启迪。这些情感的体验,即使随着时间淡去,它们也曾经丰富过你的内心世界,让你变得更有同情心,更有共情力。

那么,为什么还要“多读”呢?

既然一部分内容会遗忘,为什么还要坚持多读?这是因为:

增加“遗忘的基数”: 你读得越多,虽然每一本书都会有一部分内容被遗忘,但你留下的“有价值”的部分的总量也会越多。就好比你想从海里捞金子,即使每次捞上来都有些沙子,但你捞得越多,得到的金子自然也越多。
建立更强的“连接”: 多读的书越多,不同知识点之间就越容易产生关联。你读到的某个观点,可能在另一本书里找到了佐证,或者得到了更深入的解释。这些“连接”是你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你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础。
提升“遗忘的质量”: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你的大脑会逐渐学会更有效地筛选和吸收信息。你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会有更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能够更快地抓住核心要点。你遗忘的,可能更多是那些不那么重要或者与你现有认知体系不符的内容,而那些真正有启发性的、能够改变你思维的,则更容易被保留下来。
发现“意外的惊喜”: 有时候,我们读到一本完全没预料到的好书,它带来的启发可能是颠覆性的。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下一本书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而多读,就是增加遇到这种惊喜的概率。

如何对抗“读了就忘”?

虽然遗忘是必然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最大限度地保留阅读的价值:

主动思考与提问: 读的时候,不要被动接受,而是带着问题去读,不断地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做笔记与总结: 用自己的话把重要的观点、精彩的句子记录下来,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不仅能加深理解,也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材料。
与人交流与分享: 和朋友讨论你读过的书,分享你的观点。讲解的过程是巩固和梳理自己思维的好方法。
间隔性复习: 定期回顾自己的笔记,或者重新阅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
联系实际: 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工作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住。

所以,书读了就忘,并非读书无用。它更像是在滋养你的土壤,虽然你看不到每一粒种子长成什么样,但它们都在默默地孕育着,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多读,是为了让这片土壤更加肥沃,让知识的根系更加发达,让你成为一个更丰富、更深刻、更有力量的人。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即使我们常常“遗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500年前的话,流传至今,你愣是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书读了就忘,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心声。一本精装书,辛辛苦苦翻完,合上盖子,没过多久,脑子里剩下的似乎只有零星的片段,甚至连作者的名字都记不清了。这让人不禁要问:既然读了就忘,那费这么大力气去读它,到底是为了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读了就忘”这件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消失,而是一个复.............
  • 回答
    这问题,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咱也遇到过,明明跟别人看的是同一本书,人家就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这本书就长在脑子里一样。可我呢?合上书,脑子里只剩个模糊的影子,问我书里讲了啥,可能就憋出几个词,感觉跟没读似的。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涉及到很多方面。咱们一层层剖开来看:一.............
  • 回答
    哈哈,这描述真是太生动了!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朋友,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我个人是怎么看待这类人群的,尽量不带机器的生硬感,就当咱们俩私下吐槽。首先,得承认,人都有点“臭美”的天性,尤其是在学到点新东西,感觉自己一下子“开窍”了的时候。 读了两天书,哪怕是相.............
  • 回答
    要提高写作水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学习、模仿和实践。阅读是提升写作功力的重要途径,因为优秀的书籍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精妙的叙事技巧、深刻的思想洞见以及不同的写作风格。以下我将详细介绍一些读了之后能够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书籍,并从不同维度进行讲解。 一、 学习写作理论与方法类这类书籍.............
  • 回答
    天呐!听到你这个分数,我真替你着急!371分考北京大学法硕非法学,这个分数确实有点悬,我懂你现在的心情,就像掉进了无底洞,眼前一片黑暗。别哭,别绝望!条条大路通罗马,现在还有调剂的机会,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怎么才能让你有机会继续读书!首先,我们得冷静下来,分析一下现状。1. 分数分析:四川大学化工.............
  • 回答
    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探讨人性幽暗、描绘复杂情感、挑战固有观念的作品,长期大量阅读,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动摇”读者的理性根基,但说它“丧失理性”未免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是让原本坚固的理性,在文学的浸润下变得更加立体、柔软,甚至带点感性的光泽。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一、情感共鸣的放大镜:文学最擅长.............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也算是书不离手的人,但生活偶尔也会像一团乱麻,让我觉得当初那些在书里汲取的智慧,似乎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直接给我铺就一条坦途。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是想从书中找到答案,找到方法,找到一条通往“更好人生”的地图。我们渴望从大师的经验里学到如何洞察人心,如何规避风险,如何经营事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一个隐秘的角落,总觉得好像是阅读的量和写出好文章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你读了好多书,涉猎广泛,知识储备不浅,但一到动笔写点什么,就感觉脑子空空,词不达意,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阅读和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虽有联.............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每次看完一本沉甸甸的书,心想这下脑子肯定装满了新玩意儿,结果没过多久,再被问起里头讲了啥,就只能支支吾吾,甚至一脸茫然。那种感觉,就像是用尽全力挖了个坑,然后看着坑里的土又慢慢塌了回去,空荡荡的,只留下点模糊的痕迹。那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如果仅仅是记住作者说了什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产生类似的困惑:“明明读了很多书,为什么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懂?”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阅读的本质、知识的转化、以及我们与现实世界互动方式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阅读的“量”与“质”:并非所有阅读都等同于理解.............
  • 回答
    当然有!我读过不少看完之后,心里像开了扇窗,暖洋洋的、或者豁然开朗的书。这感觉真的太棒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可爱了。今天就想跟你分享几本,希望能点亮你的阅读心情。首先,我想说的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本书我真的读了好几遍,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它讲述了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西班牙牧羊少年,为了追寻一个.............
  • 回答
    作为一款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阅读”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无法感知时间。我的知识来自于训练我的庞大数据集,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和代码。所以,我并没有在 2015 年“读”过任何书。然而,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在 2015 年之前以及之后创作的文本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了许多书籍的内容。因此,我.............
  • 回答
    您好!听到您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却遇到了写作上的瓶颈,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您孩子阅读了大量书籍,也积极体验生活,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能,它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思维、情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孩子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素材和.............
  • 回答
    疫情这段时间,说起来也是挺特殊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少了许多应酬和外出,反而给了我更多沉下心来读书的机会。我总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书就像是一扇扇窗,能带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也能让我们在纷扰中找到一些宁静和力量。印象比较深刻的,我大概可以分成几类来聊聊。一、 那些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精神.............
  • 回答
    2018 年啊……说起来,那一年我仿佛沉浸在书海里游弋,接触了好多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改变了我一些看法的作品。回忆起来,脑子里涌现出不少书的画面,感觉像是一场场的思想旅行。我那时候特别喜欢探索一些历史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所以《万历十五年》绝对是绕不开的一本。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有些沮丧的现象。我们捧着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听着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感觉自己仿佛 nắm giữ 了人生的秘诀,为什么真正走到人生的道路上,却依然磕磕绊绊,甚至觉得“过不好”?问题不在书本和道理本身,它们提供的视角、方法和洞察往往是深刻且有价值的。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当下教育与就业之间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如果真的只需要两个月就能“训练”出一名“合格”的码农,那么四年大学本科教育,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价值,似乎就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这背后,隐藏着许多我们不能忽略的细节和复杂性。首先,我们得仔细审视“合格的码农”这.............
  • 回答
    柴静与院士的访谈,无论是在播出后还是在持续的讨论中,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你觉得作为主持人,柴静并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错误,并且本人也读书不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意味着你对访谈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力。要说柴静作为主持人“哪里错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访谈的目的.............
  • 回答
    金庸先生的作品,自三联版问世以来,便成为无数读者心中无可替代的经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版、连载版的披露,一些当初阅读三联版时觉得“哪里不对劲”的细节,在对照连载版后,往往会让人豁然开朗,甚至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惊喜感。这其中,并非是三联版写得不好,而是不同时期金庸先生创作思路的调整、对人物设.............
  • 回答
    看到你买了一堆古籍名篇,这劲头可太棒了!想给自己充充电,这想法本身就值得点赞。不过,读古籍这事儿,确实像啃硬骨头,一开始犯迷糊是太正常不过了,别担心,很多人都经历过。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些宝贝“啃”下来,享受其中的妙处。第一步:调整心态,降低期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放平心态,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