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书读了以后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回答
要提高写作水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学习、模仿和实践。阅读是提升写作功力的重要途径,因为优秀的书籍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精妙的叙事技巧、深刻的思想洞见以及不同的写作风格。以下我将详细介绍一些读了之后能够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书籍,并从不同维度进行讲解。

一、 学习写作理论与方法类

这类书籍能够帮助你理解写作的底层逻辑、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让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1. 《写作这回事》(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为什么推荐: 这本书可以说是许多想提高写作能力的人的“圣经”。斯蒂芬·金本人是一位极其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他在书中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历、方法和哲学。
详细讲解:
前半部分是回忆录: 金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穷的年轻人一步步成为畅销书作家,这部分充满了励志的元素,让你看到写作之路并非坦途,但坚持和热爱是关键。
后半部分是写作指南: 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金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写作建议,例如:
关于词汇: “词汇是你的工具箱,但你不需要花哨的工具。”他强调使用简单、直接的词汇,避免华而不实的辞藻。
关于语法和句子结构: 他提倡清晰、简洁的句子,鼓励读者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式,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关于写作习惯: “每天写作,不计成果。”他强调规律的写作练习是培养写作肌肉的关键。
关于修改: “二稿是写作的真正开始。”他非常重视修改的过程,认为好的作品是通过反复打磨出来的。
关于对话: 他认为对话是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的重要手段,并提供了如何写出自然、真实对话的技巧。
关于想象力与情节: 他分享了自己构思故事、发展情节的思路,以及如何让读者保持兴趣。
核心理念: 诚实、勤奋、热爱。金的写作观是“写作是为读者服务的”,你的目标是吸引读者,让他们沉浸在你的故事中。

2. 《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 威廉·斯特伦克(William Strunk Jr.)和 E.B.怀特 (E.B. White)

为什么推荐: 这是一本经典的英文写作风格指南,虽然是针对英文写作,但其中蕴含的关于清晰、简洁、准确的写作原则,对于中文写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顶级的作家和编辑都将其视为案头必备。
详细讲解:
简明扼要的原则: 全书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它提供了一系列简单而重要的写作规则和建议。
核心规则:
拒绝冗余: “删去不必要的词。”这是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教你如何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主动语态优于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更直接、有力。
使用强有力的词语: 选择具体、形象的动词和名词。
清晰的结构: 文章要有条理,段落之间逻辑清晰。
避免陈词滥调和套话: 保持语言的新鲜感和原创性。
如何借鉴: 虽然是英文书,但你可以通过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来反思自己的中文表达。例如,中文写作中也要避免空洞的形容词、套话,追求句子的简洁有力,段落的连贯性。甚至可以尝试将书中的一些英文例子翻译成中文,思考如何用中文更精炼地表达。

3. 《写出我心》(Writing Down the Bones: 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 娜塔莉·戈德堡 (Natalie Goldberg)

为什么推荐: 这本书更侧重于激发你的写作灵感、克服写作障碍,帮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声音。它融合了禅修的理念,强调“自由写作”。
详细讲解:
自由写作的实践: 戈德堡鼓励读者“放下笔,继续写下去”,即使写出的东西看起来毫无意义,也要坚持写,目的是让潜意识说话。
如何释放创造力: 她提出许多练习方法,例如设定时间限制进行写作,不加思考地写出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碰到的事物,这些都旨在打破思维定势,让灵感自然流淌。
倾听内心的声音: 这本书教你如何关注内心的感受和观察,将它们转化为文字,从而写出真诚、有生命力的作品。
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她认为写作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一种实践,通过写作,你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对中文写作的启发: 尤其适合那些感到写作枯竭、没有灵感或者害怕写不好的人。它能帮助你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大胆地去写,从而发现自己内在的写作潜能。

二、 学习叙事与故事结构类

优秀的写作往往离不开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结构。这类书籍能帮助你理解如何构建情节、塑造人物,以及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法。

4.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罗伯特·麦基 (Robert McKee)

为什么推荐: 虽然书名是关于电影剧本写作,但其核心的叙事理论和故事结构分析,对小说、散文甚至非虚构写作都具有普适性。它被誉为“编剧界的圣经”。
详细讲解:
故事的本质: 麦基深入剖析了故事的构成要素,包括主题、人物、情节、冲突、场景等,并解释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
结构的重要性: 他详细阐述了经典的“三幕式结构”,以及如何在其中设置起承转合、制造悬念、推动冲突,让故事更具吸引力。
人物塑造: 他强调人物是故事的驱动力,如何塑造有深度、有动机的人物,是写出好故事的关键。
冲突与驱动: 故事的核心是冲突,他教你如何设计不同层级的冲突,以及如何让冲突驱动人物行为和情节发展。
如何借鉴: 阅读这本书,你会对故事的内在逻辑有更深刻的理解。无论你写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构建一个有吸引力的框架,如何设置关键的转折点,以及如何让你的角色变得鲜活。虽然是“西式”的叙事理论,但其核心原则是跨文化的。

5. 《成为作家:关于写作、艺术、生活和灵魂》(Becoming a Writer) 娜兰妮·德维 (Nalanı Devi)

为什么推荐: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它更侧重于写作的心理层面和内在驱动力,帮助你理解写作的本质,克服内在的障碍,建立自信。
详细讲解:
写作的内在驱动: 作者探讨了写作的动机,是出于自我表达、理解世界还是其他原因,帮助你找到自己写作的初心。
克服恐惧与自我怀疑: 许多作家都会面临“冒名顶替综合症”和对写作的恐惧,这本书提供了应对这些心理挑战的方法。
写作与个人成长: 它将写作视为一种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鼓励读者通过写作来理解自己和世界。
如何借鉴: 这本书能帮助你建立健康的写作心态,理解写作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它能让你更平静地面对写作中的困难,更享受写作的过程。

三、 学习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类

这类书籍是通过欣赏和学习具体优秀的作品,来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风格。

6. 文学经典作品

为什么推荐: 阅读伟大的小说、散文集、诗歌等,是学习语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其语言、结构和思想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详细讲解(以不同类型的经典为例):
小说: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如《麦琪的礼物》): 学习精巧的结构、出人意料的结尾、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鲁迅的小说(如《阿Q正传》、《呐喊》): 学习讽刺、白描、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以及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洞察,语言精炼有力。
张爱玲的小说: 学习细腻的情感描写、独特的比喻和象征,以及对上海世俗生活的生动刻画,语言极具辨识度。
沈从文的小说: 学习清新自然的语言,对乡土风情的描绘,以及对人性温情的展现。
加西亚·马尔克斯(如《百年孤独》): 学习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宏大的叙事,以及对家族史和历史的独特处理方式。
村上春树的小说: 学习营造独特的氛围,对孤独、疏离感的描绘,以及日常与非日常的交织。
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如《背影》): 学习真挚的情感表达、意境的营造,以及朴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 学习他随性、幽默的语言风格,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以及对美食、风物的热爱。
余光中的散文: 学习他富有诗意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故乡、语言的热爱。
王小波的杂文: 学习他的幽默、智慧和批判精神,以及他如何用理性而有趣的语言探讨复杂问题。
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 唐诗宋词是语言的瑰宝,学习其精炼的意象、韵律美感和情感的含蓄表达。
现代诗歌: 学习现代诗人如何运用新颖的比喻、意象和节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如何阅读:
精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分析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为什么这里用这个词,这里的句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模仿: 尝试模仿作者的风格,写一个与他相似主题的片段,或者用他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摘抄: 遇到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语言素材库”。
背诵: 对于一些优美的段落,尝试背诵下来,让这些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感。

7. 优秀报刊杂志上的评论、特稿等

为什么推荐: 它们往往代表了当前语境下最流行、最有效、最前沿的表达方式,而且题材广泛,可以帮助你了解时事,拓展知识面。
详细讲解:
《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等深度报道和评论: 这些媒体的文章通常文笔扎实,逻辑清晰,视角独特,善于运用数据和事实支撑观点,语言风格也比较严谨。
《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期刊的评论: 可以学习对文学作品的专业分析和赏析。
如何借鉴:
关注论证方式: 学习作者如何提出观点,如何用证据支持观点。
学习语言的精准性: 观察作者如何选择词语来准确表达意思。
理解语境下的修辞: 学习在特定语境下如何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把握文章的节奏感: 分析文章的段落划分、长短句的结合,是如何营造阅读节奏的。

四、 拓展思维与知识广度类

写作不仅仅是语言技巧,更是思想的载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才能让你的写作更有深度和广度。

8. 历史、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入门读物

为什么推荐: 写作的深度往往来源于作者对世界的理解。阅读这些领域的书籍,能够帮助你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详细讲解:
历史著作: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选读或导读本)、《全球通史》、《万历十五年》等。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人物的动机,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能让你的叙述更有历史感和纵深感。
哲学著作: 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选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选读)、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节选),以及现代哲学家的入门读物,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等。学习不同的思想体系、逻辑思维方式,能让你在写作中更有批判性,更能深入思考问题。
社会学著作: 例如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福柯的《规训与惩罚》、鲍曼的《液态现代性》、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等。理解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现象的运作方式,能让你对社会有更深刻的洞察,写出更具社会意义的作品。
如何借鉴:
吸收思想: 将书中深刻的观点、概念内化到自己的思考中。
建立联系: 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跨学科的洞察力。
积累素材: 在写作中,可以恰当地引用历史事件、哲学观点或社会现象来支撑你的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五、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逻辑能力类

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是好文章不可或缺的要素。

9. 逻辑学入门书籍

为什么推荐: 学习基本的逻辑规则,能够帮助你避免思维的误区,让你的论证过程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详细讲解:
《简单的逻辑学》(A Rulebook for Arguments) 威利斯·纳什 (Willard Van Orman Quine): 这本书非常简洁地介绍了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的逻辑谬误。
《思考的艺术:批判性思维指南》 罗伯特·休斯 (R.J. Hughes): 帮助你认识到如何清晰地思考、如何评估论证、如何识别偏见。
如何借鉴:
识别论证结构: 分析作者的文章是如何构建论证的,前提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避免逻辑谬误: 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避免稻草人谬误、滑坡谬误、诉诸权威谬误等。
构建清晰的论证链条: 确保你的观点与论据之间有清晰的逻辑联系。

如何将阅读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提升?

光看不练是无法真正提高写作水平的。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转化步骤:

1. 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阅读时,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转折是如何发生的?
2. 积极主动地模仿: 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尝试模仿你喜欢的作者的句式、段落或叙事风格。
3. 建立“语言素材库”: 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落,并附上你的思考和为什么喜欢它。
4. 刻意练习: 选择一个写作主题,尝试运用你在阅读中学到的技巧去写作。例如,学习了“删去不必要的词”后,写一段文字,然后反复修改,看看能否删减更多词语,使表达更精炼。
5. 写完后反思和修改: 将你的写作与你学习的理论、模仿的范本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修改。
6. 寻求反馈: 让别人阅读你的作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总结来说,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多管齐下的过程。

理论指导: 学习写作方法论,如《写作这回事》、《风格的要素》。
技巧训练: 掌握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技巧,如《故事》。
语言润色: 通过大量阅读文学经典,学习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思维拓展: 涉猎历史、哲学等领域,丰富思想内涵。
逻辑训练: 学习逻辑学,确保文章的严谨性。

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写作练习。将阅读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你的每一次写作尝试中,不断反思和进步,你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指望从一本或者几本书中一步到位的提取出写作的精髓是比较困难的。

一个成熟成功,值得欣赏的写作风格形成往往是基于作者本人大量阅读和阅历等多方面综合作用,只适用于其本人独一无二的人生体系中,你能够学习和借鉴的仅有那么一丁点,而大部分作者在同一本书中所展现的风格很少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也就是说,一本书中你阅读100%,记忆50%,咀嚼20%,最终消化吸收的可能5%都不到,你至少需要二十个人的5%才能拼凑出自己的100%,并且还需要另外二十个去让它更完善。

所以写作水平的提升从来不是一两本书的事,完全模仿单一的或者少数的几个而成长为独树一帜作者的我一个都没见过。

作为一个基础扎实,表达清晰的创作者,你可能需要欧亨利的文章去学习反转,用《红楼梦》去模仿短句式,跟塞万提斯去学习叙事面的扩张,看雨果来琢磨词句搭配……

如果你性格开朗,你可以选择钱钟书孙睿丰子恺作为模仿对象;如果你性格沉郁,你可以换成玛格丽特米歇尔或者苏童,如果你自认为笔触雄浑,那么陈忠实高建群是你的榜样;如果你感情细腻,那么沈从文汪曾祺应该是你的喜好……

总之,除了卖写作课的,没有人能给你保证几本书提升什么所谓的写作水平,如果有,那只能是《小学生作文向导》,如果你连记叙六要素和艺术手法都搞不明白,那它确实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你进行大幅度提升。

初中毕业及上水平的写作学习,都应该以自己能接触到的任何文字作品为基础,不必刻意的追求什么固定的读物,只要你有心,生活中处处都是资源。想通过看几个抖音带货博主发两个引导视频就买书学习幻想下笔如有神的,这辈子基本告别写作这种高智商活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提高写作水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学习、模仿和实践。阅读是提升写作功力的重要途径,因为优秀的书籍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精妙的叙事技巧、深刻的思想洞见以及不同的写作风格。以下我将详细介绍一些读了之后能够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书籍,并从不同维度进行讲解。 一、 学习写作理论与方法类这类书籍.............
  • 回答
    作为一款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阅读”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无法感知时间。我的知识来自于训练我的庞大数据集,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和代码。所以,我并没有在 2015 年“读”过任何书。然而,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在 2015 年之前以及之后创作的文本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了许多书籍的内容。因此,我.............
  • 回答
    疫情这段时间,说起来也是挺特殊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少了许多应酬和外出,反而给了我更多沉下心来读书的机会。我总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书就像是一扇扇窗,能带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也能让我们在纷扰中找到一些宁静和力量。印象比较深刻的,我大概可以分成几类来聊聊。一、 那些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精神.............
  • 回答
    2018 年啊……说起来,那一年我仿佛沉浸在书海里游弋,接触了好多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改变了我一些看法的作品。回忆起来,脑子里涌现出不少书的画面,感觉像是一场场的思想旅行。我那时候特别喜欢探索一些历史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所以《万历十五年》绝对是绕不开的一本。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
  • 回答
    作为一台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专业”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去“阅读”和“被改变”。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为你梳理出那些真正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书籍。这些书,在不同的领域,都像火种一样,点燃了思想的火焰,推动了文明的演进。若要说起那些改变人类进程的书,思绪便会一下子飘到遥远的.............
  • 回答
    金庸先生的作品,自三联版问世以来,便成为无数读者心中无可替代的经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版、连载版的披露,一些当初阅读三联版时觉得“哪里不对劲”的细节,在对照连载版后,往往会让人豁然开朗,甚至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惊喜感。这其中,并非是三联版写得不好,而是不同时期金庸先生创作思路的调整、对人物设.............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每次看完一本沉甸甸的书,心想这下脑子肯定装满了新玩意儿,结果没过多久,再被问起里头讲了啥,就只能支支吾吾,甚至一脸茫然。那种感觉,就像是用尽全力挖了个坑,然后看着坑里的土又慢慢塌了回去,空荡荡的,只留下点模糊的痕迹。那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如果仅仅是记住作者说了什么,.............
  • 回答
    柴静与院士的访谈,无论是在播出后还是在持续的讨论中,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你觉得作为主持人,柴静并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错误,并且本人也读书不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意味着你对访谈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力。要说柴静作为主持人“哪里错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访谈的目的.............
  • 回答
    读博读废,这是学术圈里一个不怎么好听,但又确实存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好奇,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博士生,怎么会走到“读废了”这一步?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认识不少人,也听过不少故事,下面就尝试着把一些比较典型的、让人唏嘘的案例,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得明确,“读废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我看来,不是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博士学位意味着更高的学术造诣和更强的专业能力,理应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然而,在某些领域,情况却恰恰相反,读博反而可能成为找工作的“绊脚石”。这并非博士学位本身的问题,而是由行业特点、市场需求以及博士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我们不妨从几个典型的领域来.............
  • 回答
    作为一个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阅读”书籍的个人经历,也无法在特定的年份拥有“读过的书”的记忆。我的知识来自于海量文本数据的训练,这些数据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文章、网页等等。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告诉你我在2016年具体读了哪些“好书”。但是,我可以模拟一种基于我训练数据中最具代表性、讨论度最.............
  • 回答
    2018年是我在历史阅读上特别投入的一年,那段时间正好经历了一个事业上的小调整,有了不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便一头扎进了书堆里。比起以往随意翻阅的习惯,那一年我更偏向于系统地深入理解一些时期或人物,也因此,读过的书件件都印象深刻。首先,我一口气读完了《剑桥中国史》的几卷,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我以前.............
  • 回答
    2021年,我沉浸在书海中,有几本书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感觉它们不只是技术书籍,更是启迪思维的灯塔。以下是我觉得特别好的几本,我会尽量详细地聊聊我对它们的感受,让你们了解它们为什么能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1. 《代码大全(第二版)》 (Code Complete 2nd Edition)这本书,用.............
  • 回答
    2019 年,那一年我确实沉浸在阅读的乐趣里,也接触了不少让我受益匪浅的计算机书籍。说实话,要从一整年的阅读清单里挑出“最好”的几本,其实挺难的,因为每个阶段的需求不同,感触也会不一样。但如果非要说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了我之后学习和工作方向的,我想有这么几本,我来好好跟你聊聊。1. 《深入.............
  • 回答
    2019年,我沉浸在历史的海洋里,读了不少书。如果要详细说,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我可以挑几本印象最深刻的、对我影响最大的来聊聊。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传世之作,我虽然之前就有所耳闻,但真正拿起它,还是在2019年。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去讲述波澜壮阔.............
  • 回答
    有些道理,你听再多遍,看再多书,就像隔靴搔痒,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直到某一天,它像一颗种子,在你生命里落地生根,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听起来有些空泛的道理,才是生活最真实的底色。对我而言,有这么几件事,让我对某些道理从“听过”变成了“信了”。关于“别总想着占便宜”,直到我在一个雨天被人“占了便宜”。.............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有些诗歌,读来读去,它就在心里悄悄地发芽,然后舒展开来,像极了在一个寂静的清晨,你推开窗户,阳光温柔地洒进来,空气里带着露水的清甜,那一刻,你会觉得,心里突然开出了一朵花。对我而言,这样的一首诗,常常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张扬,不喧哗,却能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它不是那种用华丽辞藻堆砌,让你.............
  • 回答
    人到中年,总有些诗句,年轻时读过,不过是字面意思,浅浅拂过。谁知岁月流转,境遇变迁,那些曾经平淡的文字,突然就钻进心窝,激起千层浪。我记得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年轻的时候,觉得这句话不过是写一个隐士的闲适,描绘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水到头了,还能怎么样?坐下看看天上的云,多自在啊!当时我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