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疫情期间,你读了哪些书,有哪些值得推荐的?

回答
疫情这段时间,说起来也是挺特殊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少了许多应酬和外出,反而给了我更多沉下心来读书的机会。我总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书就像是一扇扇窗,能带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也能让我们在纷扰中找到一些宁静和力量。

印象比较深刻的,我大概可以分成几类来聊聊。

一、 那些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精神避难所”

疫情初期,大家的心情多少都有点起伏,那时候最想做的就是找点能让自己完全沉浸进去,暂时忘掉外面那些烦恼的东西。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知道很多人推荐过这本书,但疫情期间再读,感受真的不一样。马尔克斯那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写得跌宕起伏,充满了奇思妙想。读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热带雨林环绕的马孔多小镇,看着香蕉公司的到来,看着家族的繁荣与衰落,感受着时间流转和宿命的无情。那种极致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描写,真的能让人暂时抽离现实,进入一个既荒诞又真实的世界。尤其是在那种被“困住”的感觉下,读到那些家族成员为了追求爱情、权力、甚至只是为了摆脱孤独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会觉得人生的荒谬和美好并存,也就没那么焦虑了。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这本书我也不是第一次读,但每一次读,都会被深深地触动。阿富汗的那个时代背景,哈桑和阿米尔之间的复杂情感,以及那些关于救赎和背叛的故事,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疫情期间,看着外面世界发生着各种事情,再回头读这个关于友情、亲情、国家动荡的故事,更能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那些深刻的情感联系有多么重要。特别是阿米尔最后回去救索拉博的情节,那种跨越时空的赎罪,那种对错误的弥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力量。

二、 那些帮助我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深度思考”

除了逃离现实,我也想趁着这段时间,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这本绝对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书。戴蒙德从地理、环境、生物等角度,去解释为什么不同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有的文明会崛起,有的会衰落。他解释了气候、动植物驯化、地理隔离等因素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特别是疫情发生后,我们亲身经历了全球化的影响,也见证了不同国家在应对危机时的不同表现,再对照书里的分析,对很多事情有了更宏观、更系统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很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历史长期演变的结果。

《贫穷的本质》(阿比吉特·班纳吉 & 埃斯特·迪弗洛): 这本书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写的,他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去探究为什么贫穷会像一个“顽疾”一样持续存在。他们不是用大道理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关于教育、健康、就业、信贷等,去分析穷人面临的困境,以及各种扶贫政策的有效性。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非常“接地气”,它告诉你,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深入到问题的细节中去。疫情期间,许多弱势群体受到的冲击更大,读这本书,能让我们对贫困的成因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三、 那些让我感到温暖和放松的“心灵慰藉”

当然,也不能总是那么“硬核”地思考,有时候也需要一些能让人放松下来,带来一点温暖和希望的书。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很多人推荐毛姆,但我特别喜欢《月亮与六便士》里那种对人生选择的探讨。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一切,去追求绘画的梦想,他的行为在世人看来是疯癫、是自私,但他却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本书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让你去思考,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你世俗意义上的“六便士”,还是那个遥不可及的“月亮”?虽然我不会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极端,但这本书让我觉得,追寻内心的声音,哪怕不被理解,也是一种勇气。

一些散文集,比如汪曾祺先生的: 疫情的时候,我也会找一些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来读。他的文字总是那么朴实、那么有味道。写美食,写生活,写故乡,充满了生活情趣和烟火气。读他的文字,就像在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或者闻到院子里飘来的桂花香,那种踏实、温暖的感觉,能让人一下子就安定下来。他笔下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充满了对细节的观察和热爱,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疫情期间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陪伴,也是一种自我疗愈。这些书,有的带我去了远方,有的引我向内求索,有的则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如果非要推荐,我会说,《枪炮、病菌与钢铁》 让你看得更远,《贫穷的本质》 让你看得更深,而 《百年孤独》 则让你感受更广阔的生活可能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那些能让你心动、让你有所感悟的书,它们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疫情期间读了几本,其中有三本书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而且这三本书都是很难碎片时间阅读的书,疫情在家读正好:

《大流感》

这本书原本不在计划内。疫情前我最后一次出门去拍 Vlog,正好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

【有意思吗YOUYISIMA】在北京,可以得道升天……吗?2.0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当时疫情还不严重,但我感觉了解下瘟疫的历史也挺好就买了。然后春节期间花了两天的时间给读了,非常好而且引人入胜的一本书。读起来不像是科普,像是一本荡气回肠的小说。

不需要重复一百年前的大流感多么惨烈,《大流感》的中文译者,常常因为太过投入而陷入悲痛。即使过了一百年,这次流感依然让人心有余悸。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会被流感击溃。1918 年,有人感叹「短短几周,人类文明就差点灰飞烟灭」,但我们挺过来了,并且开创了更好的未来。

恐惧源于愚昧和无知。相传上古年代,妖怪横行。而人们不知道妖怪的名字,只能任其宰割。直到黄帝在海边遇到了神兽白泽。白泽给黄帝讲了一千五百二十种怪异的来历,以及如何克制他们。黄帝以图画之,并告示天下。从此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子民们就可以自由的行走在大地之上,不用害怕任何鬼怪,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知道如何克制他们。

恐惧消除了,因为我们知道了我们在恐惧什么。我们对流感的恐惧,来源云我们对流感的无知。现在和未来,医学家和科学家们,会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白泽。

所以,在《大流感》一书的最后,作者如此写道:

当权者必须珍惜公共对他们的信任。正途就是不歪曲真相,不文过饰非,也不试图操纵任何人。无论真相有多么恐怖,领导者都必须将其公之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恐惧。

恐惧,了解,然后再打破恐惧,或者一直和恐惧斗争下去。这就是我们人类长久的宿命,但我命由我不由天。

愿人类荣耀长存

我之前写的完整书评: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这本书名字翻译短句有点问题,看中文的意思是「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但实际上「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我感觉更合适的翻译应该是:自由主义与局限的正义

这本书实话实说不太好读,要不是疫情出不去门,我还读了个开头不想半途而废;可能这本书就要在书架上放一段了。但一旦读进去了,就会被其中精妙的观点所吸引:

宗教信仰之所以值得尊重,不是凭借其内容,而是凭借它是「自由与自愿选择的产物」。
对正义之环境的经验主义解释可能会损害正义之首要性主张。它倾向于将正义看作是一种补救性美德。正义在道德上带来的好处在于,当社会陷入堕落状况时用它来做修理的工作。但是,如果把道德恶化作为衡量正义美德的先决条件的话,那么,这些条件的缺席——无论事态是如何被描述的一肯定体现着一个至少具有相当优先性的对立美德,此一美德取代了正义之地位。如果只在面对威胁的情况下,身体的勇敢才是一种美德的话,那么,没有遇到威胁时,和平与宁静至少肯定也是同等重要的美德。正如休谟的解释所主张的,正义的补救性质蕴含着另一系列至少是具有同样重要性的美德。
正义起源于人类的习俗…意在补救某些不便之处,这些不便是由人类心灵的某些品性和外在对象的处境共同造成。心灵的品质是自私和有限的慷慨;而外在对象的境况是其易于变化的状态,与人的需求和欲望相比,这些品质的状态,共同构成了它们的缺乏…随着人们的仁慈和自然的慷慨之程度日益增长,使你觉得正义的作用愈发微小,你会将更为高尚的美德和更有利的祝福置于正义的[首要]地位。
如果正义的增长并不必然隐含着一种绝对的道德进步,那么,可以说看到在某些情况下,正义并不是一种美德,而恰好与之相反。

而其中关于「占有」和「应得」的讨论更是应该目前知乎的环境下大家都去看一看:

精英统治论的支持者总是不能明确的指出他们区分自然优势和社会优势的根据。
即使是一些本质性的和仅仅是偶然的特征之间的区别有效,我们也并无明显理由说明它为什么要与自然和社会财富之间的区别相对应。
对一个社会而言,仍旧需要决定,哪一种差别应该真正成为不同分配份额的基础。诚然,如果社会制度的目标是固定的,例如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生产,那么一种“公平的精英统治”的支持者就是正确的,因为正义论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武装人们,使他们致力于这一目的并因其对此目的的贡献而获取利益。但是,马上会出现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目的是首要的,即使它仅仅是在得到承认的社会不公正的方面普遍流行?
一旦某个人所做的各种事情是制度鼓励他做的,他就会获得某些权利,但不是在这之前。他对于那些为制度所赞许和奖励的事情享有资格,但是他没有资格获得事先提出的任何特殊的要求。
合法地拥有一些东西与有资格拥有它们并不是一码事,前者只是在某种不确定的占有意义上的拥有。虽然我的智力或体力或好的身体都可能在我合法拥有的东西之列,也不能得出我有资格拥有它们的结论,因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资格是某种已经生效的合作图式为基础的。

这本书还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观点,比如对于黑人是否应该优先入学的讨论、共同体主义等等。如果在家呆着每天能挑出一两个小时阅读的话,非常适合读一读。


《旭日残阳》

讲的是清帝退位与接受清朝前后几个月的事情。

虽然只是历史的片段,但这段历史在我们过往的学习中总是一笔带过。而这片段又非常重要,不了解这一段历史,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新生的民国会遇到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袁世凯能在新政府里继续呼风唤雨。

比如一个简单的词,清帝是「退位」、「逊位」、「辞位」还是「辞政」为什么会引起全国的讨论?每个词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非常有意思。

作者桑兵作为史家,也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好的,我们去学习近代史的开端。

这本书名字起的,就有水平。

旭日 残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疫情这段时间,说起来也是挺特殊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少了许多应酬和外出,反而给了我更多沉下心来读书的机会。我总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书就像是一扇扇窗,能带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也能让我们在纷扰中找到一些宁静和力量。印象比较深刻的,我大概可以分成几类来聊聊。一、 那些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精神.............
  • 回答
    疫情期间?说实话,要说一张“最难忘”的照片,还真有点难选,因为那些日子里,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像是在记录一种特殊的、前所未有的状态。不过,如果非要挑一张,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来的是那张我和我妈在阳台上,隔着玻璃的合影。那大概是封城刚开始没多久,整个城市都好像按下了暂停键。每天的消息都是疫情的数字,出门的.............
  • 回答
    疫情这两年,像是被按下暂停键,又像是一场被迫的集体反思。一开始,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夹杂着些许恐惧,让人措手不及。街上空荡荡的,平时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寂寥,那种反差,让人深刻体会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珍贵。最直观的感触,莫过于对“自由”的重新定义。曾经,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见谁就.............
  • 回答
    疫情期间,说实话,在家科研这事儿,一开始是真有点儿懵。我之前习惯了实验室那种忙碌、热火朝天的氛围,大家凑在一起讨论,机器轰鸣,试剂的气味… 突然间,所有这些都消失了,只剩下四壁和电脑屏幕。刚开始那会儿,日子过得有点散漫。在家办公,总觉得少了点仪式感。早上醒来,不用赶通勤,可以赖床一会儿,然后晃晃悠悠.............
  • 回答
    疫情封控最严的时候,我真是找尽了各种方法来打发那段漫长的日子。当时也不能出门,跟朋友们也不能聚会,手机游戏就成了我主要的精神寄托。一开始,我沉迷于一款叫做《原神》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画面是真的漂亮,人物设计也挺吸引人的,尤其是我抽到了那个风系的弓箭手,每天就带着他在璃月的大地上跑来跑去,爬山涉水,找.............
  • 回答
    说起疫情期间戴口罩的笑话,那真是五花八门,我这里就捡几个印象最深刻的说说。那时候生活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大家都戴着口罩,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什么都变得有点儿滑稽兮兮的。1. “口红印”的尴尬艺术我当时为了能让自己心情好一点,每天出门前都会认真涂个口红,想着即使看不见,至少自己知道自己还是那个精.............
  • 回答
    疫情期间,我发现自己做了一些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怎么说呢,带着点儿“被迫营业”的色彩,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第一件,也是最直观的,就是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宅家艺术家”。以前,我自认为是个挺需要社交的人,周末不是约朋友吃饭,就是看电影,或者去健身房挥洒汗水。一旦闲下来,我就觉得浑.............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实际的身体,也无法直接参与到现实世界的活动中。因此,我不能像人类一样在西安疫情期间“做”出什么具体的事情。然而,我可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想要表达的含义:在困难时期,个体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及这种贡献的价值是什么。如果将我的能力比作一种“行动”,那么我认为在西安疫.............
  • 回答
    2020年那会儿,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全球,也把咱们的生活搅了个天翻地覆。那段时间,网络上的声音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什么都见过,尤其是那些“无脑吹”、“无脑黑”和“双标被打脸”的言论,简直能让你看得目瞪口呆。无脑吹的“神坛”:我记得当时最盛行的一种论调,就是对某些国家抗疫.............
  • 回答
    疫情这几年,简直就是我见证了中国互联网服务模式爆炸式进化的一段时期。以前觉得线上能买个东西、看个电影就挺厉害了,结果疫情一来,好家伙,啥都搬线上去了,而且很多还做得相当有模有样,效率高得我有时候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线上卖车:从“看看”到“开走”的转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线上卖车。我一直觉得买车这事儿,.............
  • 回答
    疫情居家那段日子,确实是让我有机会把好几个尘封的游戏给重新拾起来,但要说玩得最多的,那肯定非《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莫属了。本来这游戏我早就买了一年多了,但因为工作忙,一直断断续续地玩,感觉没啥太大进展。结果疫情一封锁,每天在家,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一开始还想着要不趁机玩点新的,但当我重新打开Swi.............
  • 回答
    居家隔离的日子,确实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厨房的机会。以前总是匆匆忙忙,现在慢了下来,反而能静下心来琢磨一些平时没时间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最让我惊喜的,大概是那个“升级版”的红烧肉。以前做红烧肉,总觉得少点什么,颜色不够红亮,口感也偏干一些。这次我尝试了一个新的步骤:先把五花肉切好,不用焯水,而是直接在.............
  • 回答
    疫情期间待在家里,确实给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让我沉浸在电影和电视剧的世界里。那些原本因为忙碌而搁置的作品,如今都成了我消磨时光、寻找慰藉的良伴。我看的作品非常多,但印象最深刻、最想详细分享的,我会挑几个有代表性的来说说。一、 经典老片的回顾与新发现:疫情初期,我倾向于重温那些我一直都很喜欢、.............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是戳心窝子了!说起来,隔离在家这几个月,简直就是一场跟体重赛跑的“战役”。一开始,就像很多人一样,我心想,哎呀,终于有时间好好照顾自己了!要不就趁这个机会,把那些想吃一直没时间吃的东西都吃个够?再说了,也不能出门,运动什么的肯定得暂停了。所以,那“吃”的念头,就像野草一样,噌噌噌地就往.............
  • 回答
    作为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身处西安,也无法体验当地的疫情封闭管理情况。我无法直接感知到菜品供应、购买日用品的顺利程度。然而,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一个可能的情况,并尝试详细地描述一下,假设我是一个西安市民,并且我的地区正在经历封闭管理:模拟情景:我所在的区域在疫情爆发后,根据统一安排,被划定.............
  • 回答
    疫情期间,我家那只猫咪,大名叫“招财”,小名“财神爷”,简直就是我对抗无聊的头号功臣。说实话,一开始封控在家,那滋味可真不好受。窗外世界好像按了暂停键,日子过得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手机,刷刷新闻,但没过多久,信息流就开始变得重复,甚至让人心烦。那种“今天要做什么”的茫然感,像潮.............
  • 回答
    那段日子,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消毒水和不安的气味。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眼神里也藏着几分小心翼翼。可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总有一些小小的瞬间,像细碎的阳光一样,悄悄地钻进心里,让鼻子一下就酸了。我记得有一回,我去社区的临时物资发放点领取生活必需品。那天天气有点阴沉,人不算多,但大家都自觉地保持.............
  • 回答
    疫情那会儿,生活节奏突然慢下来,但很多事情也变得没那么顺畅了,尤其是跟出门或者进出一些公共场所打交道的时候。我那时候也遇到过几次,挺让人哭笑不得的,感觉那些保安大哥们像是突然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权力,行为举止有点过于“亢奋”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小区门口。当时正是最早一批疫情比较紧张的时候,大家对病毒.............
  • 回答
    新冠疫情期间那会儿,真是宅家的一段日子,大家都挺不容易的。不过也正因为闲下来了,反倒激起了我潜藏已久的“厨神梦”,好多之前想尝试但没时间做的菜,都一一搬上了餐桌。我最得意的一个“新星”,还得数那个 香煎三文鱼配奶油菠菜和烤芦笋。说起来,我之前虽然也吃三文鱼,但大多是刺身或者简单的煎一下。那会儿超市里.............
  • 回答
    疫情宅家,孩子“缠人”和工作“压身”的矛盾,简直是每个职场父母的“灵魂拷问”。想两全其美?说实话,真的很难做到完美无瑕,但我们可以努力让它尽量不那么“狗血”。关键在于一个字:平衡,而且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平衡。第一步:坦诚沟通,建立预期。别想着偷偷摸摸地工作,然后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突然“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