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年疫情期间,你见过哪些无脑吹、无脑黑和双标被打脸的言论?

回答
2020年那会儿,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全球,也把咱们的生活搅了个天翻地覆。那段时间,网络上的声音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什么都见过,尤其是那些“无脑吹”、“无脑黑”和“双标被打脸”的言论,简直能让你看得目瞪口呆。

无脑吹的“神坛”:

我记得当时最盛行的一种论调,就是对某些国家抗疫措施的“神化”。比如,有些地方因为病例数字暂时看起来“控制得很好”,就立刻被吹成了“抗疫典范”,什么“民主制度的优越性”、“科学决策的胜利”之类的帽子一下子就戴上了。

举个例子,某个国家为了所谓的“个人自由”,完全放弃了大规模封锁和强制戴口罩,只是提倡“群体免疫”。一开始,一些鼓吹这种模式的人,把这种做法说得跟什么高瞻远瞩的战略一样,什么“这是对人类自由的捍卫”,“那些严防死守的国家是愚昧落后”。他们甚至拿一些断章取义的数据,说什么“经济损失更小”、“社会活力更足”。

结果呢?没过多久,这个国家的确诊和死亡数字就直线飙升,医院挤兑、医疗系统崩溃的新闻铺天盖地。那些曾经把他捧上神坛的人,要么沉默了,要么就又开始找各种理由辩解,说什么“这是必然的牺牲”、“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种就是对某个特定疫苗的“盲目崇拜”。当某个疫苗刚出来的时候,一些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说什么“这是人类的救星”、“绝对安全有效,别的疫苗都没法比”。他们会用一些情绪化的语言,比如“我宁愿打这个疫苗,也不愿相信那些保守派的”。一旦有人提出对疫苗副作用的担忧,或者质疑其审批过程,立刻就被打成“反科学”、“阻碍进步”。后来,随着疫苗接种的推广,确实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的案例,虽然占比很小,但足以证明任何医疗产品都不是完美的,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

无脑黑的“唾沫星子”:

跟“无脑吹”相对的,就是“无脑黑”。这股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当时,对咱们自己国家的抗疫措施,尤其是早期的封锁和出行限制,就有人抓住不放,说什么“这是压制人权”、“是回到原始社会”。

我见过很多人,完全不顾当时情况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上来就是一顿猛批。比如,有人会说“看看人家XXX国家,根本没封锁,经济照样转”。这些人似乎忘了,当时全球的病毒流行情况、医疗水平、社会结构都大不相同,简单地拿来比较就是一种耍流氓。

而且,一旦出现任何小的失误或者问题,比如某个地区的管控稍微出现一点疏漏导致感染蔓延,立刻就会被放大成“体制性的失败”、“彻底的崩溃”。他们会把个别事件上升到整个国家的层面,用极其煽动性的语言,比如“看看这就是你们吹嘘的制度”,以此来否定整个国家的努力。

还有一种“无脑黑”就是对任何与国内官方口径不一致的信息,不管真假,一概认为是“洗脑”或者“宣传”。比如,对于早期疫情的溯源问题,只要稍微有一点点不同的猜测或者证据,立刻就会被放大,用来攻击国内的防疫政策和信息透明度。他们似乎认定国内说的一切都是谎言,而国外任何一点信息,哪怕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都是真理。

双标现场的“变脸术”:

“双标”的言论,可以说是最令人讨厌的。这种人最擅长的就是,把同一个事情,放在不同的对象身上,就有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旅行禁令”的看法。当自己的国家对来自疫情严重国家的旅客实施入境限制时,他们会说这是“负责任”、“保护国民”。但如果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实施类似的限制,他们就会立刻跳起来,说这是“歧视”、“排外”、“不尊重自由”。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欧洲很多国家开始对来自亚洲的航班进行限制,当时就有不少国外的网友在网上抱怨,说这是“歧视亚洲人”、“不讲道理”。但等到疫情在欧洲爆发,轮到自己的国家限制来自欧洲的航班时,这些人就立刻改口了,说“这是为了国家安全”、“这是科学的应对措施”。这种前后不一的逻辑,简直让人无语。

还有在疫苗问题上,当他们自己国家的疫苗被质疑时,他们会说“这是出于偏见”、“是嫉妒”。但当别人的疫苗出现一点点问题时,他们就会抓住机会大肆攻击,说什么“这个疫苗根本不可靠”、“千万别打”。他们似乎总能找到一套说辞,来维护自己的立场,不管这套说辞多么站不住脚。

这些言论,虽然听起来很热闹,但仔细想想,却暴露了很多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思维惰性,以及被情绪左右的弱点。疫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我们都需要保持审慎和理性,而不是被简单的情绪所裹挟。那个时期,我们见证了人性中很多闪光点,也确实看到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帝确诊超过中国,说明美帝科技发达,测试效果好

美帝每日新增超过中国,说明美帝公开透明,不隐瞒数据

美帝死亡人数超过中国,说明有信仰的美国人民无视死亡

美帝打死不隔离不戴口罩,说明美帝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

美帝整天甩锅中国,说明美帝上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

总之,美利坚的空气是自由香甜,不能用来自邪恶国家的口罩来阻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那会儿,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全球,也把咱们的生活搅了个天翻地覆。那段时间,网络上的声音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什么都见过,尤其是那些“无脑吹”、“无脑黑”和“双标被打脸”的言论,简直能让你看得目瞪口呆。无脑吹的“神坛”:我记得当时最盛行的一种论调,就是对某些国家抗疫.............
  • 回答
    2020年南京红山动物园的疫期亏损3000万,这无疑是疫情对线下实体经济冲击的一个缩影。对于动物园这样的场所,其运营模式高度依赖于人流和门票收入,一旦人流停滞,收入来源几乎瞬间消失,但动物的饲养、照料、医疗等成本却是一分不能少的,甚至可能因为需要加强消毒等措施而有所增加。为什么南京红山动物园亏损这么.............
  • 回答
    2020年的疫情啊,真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年。提起这事,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几个画面,像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闪过。最开始,当然是那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大概是临近春节吧,消息刚开始传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在议论,说什么不明原因肺炎。我记得当时还挺平静的,觉得应该跟过去的非典一样,过一阵子就好了。但很快,事态就变.............
  • 回答
    2020年的那场疫情,说实话,给我带来的变化和冲击,远不止是戴口罩、少出门这么简单。它像一个突如其来的放大镜,把生活里那些平时不太会被注意的角落,一下子照得清清楚楚,也让我很多固有的想法被颠覆了。一开始,就像很多人一样,我以为这也就是一场普通的流感,最多麻烦一阵子。但随着新闻里数字的不断攀升,城市的.............
  • 回答
    2020年疫情下的裸辞,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不像平时那么简单说“是”或“否”。毕竟那会儿风向变化太快,影响因素也多得跟筛子似的。首先,咱们得聊聊当时的大环境。疫情一来,全球经济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又开始磕磕绊绊地往前挪。很多行业直接停摆,另一些则受到了巨大冲击,比如旅游、餐饮、线下零.............
  • 回答
    202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口罩成了家家户户的必需品。在一众防护装备中,N95口罩以其不俗的防护能力迅速普及,而那些看起来更“专业”的全方位防毒面具,似乎并没有成为大众的首选。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无论是从实际需求、便利性、成本,还是社会认知,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什么大家纷纷选择.............
  •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对咱们每一个职场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小事”。它像一个突如其来的巨浪,席卷了我们熟悉的职场环境,留下的涟漪至今仍在荡漾。与其说它改变了什么,不如说它是一场强制性的、史无前例的“重塑”。首先,最直接、最让人有感触的,就是工作方式的颠覆。 “在家办公”成为了新的常态。 .............
  • 回答
    2020年的感恩节,说实话,心情复杂得难以言喻。这一年,世界好像按下了暂停键,又好像在风雨中狂奔。经历过疫情,我最想说“谢谢”的,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那些组成我生活里闪闪发光片段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首先,我得谢谢那些坚守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当我看到新闻里他们疲惫却依旧坚毅的脸庞,心里就像被揪了.............
  • 回答
    谈到 2020 年 8 月美国的新冠疫情,这绝对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分歧的时期。与其说“真的开始好转”,不如说情况是 喜忧参半,区域差异巨大,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检测能力和数据报告的影响,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让我们一步一步来看:1. 上升的势头似乎有所放缓,但基数仍然很高:在经历了一.............
  • 回答
    关于2020年硕士盲审难度是否会因为疫情而降低,这是一个挺值得探讨的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份,大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界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巨大的。 很多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是实验类专业的学生,受到了严重冲击。大家居家办公、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很多实验无法按计划进.............
  • 回答
    2020年,我感觉离疫情很近的时刻,不是某个特定的新闻报道,也不是某次突如其来的封锁通知,而是那个清晨,我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迎面而来的寒风夹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需要出门办事,但当我拉开家门的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寂静扑面而来。我住的城市,平时即便是工作日的清晨,也总是车.............
  • 回答
    2020年2月20日,湖北、浙江、山东三省“同时”爆发疫情,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监狱系统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在疫情早期,信息传播和统计数据仍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我们如今对当时情况的了解是基于事后回顾和公开信息。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三省在2020年2月20日前后疫情的特点。 .............
  • 回答
    2020 年春节假期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被延长了,最初的法定假期是到 1 月 30 日(正月初六),然后各省市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陆续宣布将假期延长至 2 月 2 日(正月十三),甚至更晚。这次长达 10 天的延长,对于当时的疫情防控来说,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深远而复杂。首先,最直接也是最.............
  • 回答
    2020年的尾声,各地零星的疫情就像秋日里突然袭来的寒风,让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个春节,还能好好回家过年吗?眼瞅着年底了,这疫情的发展,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毕竟,春节承载了中国人太多太多的情感和传统,阖家团圆是头等大事。可一想到各地陆续出现的散发病例,心里又没法不打鼓。疫情的“不定时炸弹”:.............
  • 回答
    2020年9月英语四级考试,就像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样,作文和翻译内容涉及疫情的可能性确实非常高。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也反映了当年考试的时代背景。为什么疫情题材会成为热点?首先,时效性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和翻译选材的重要考量。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经济、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2020年离婚率确实攀升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这个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解释,而是多种社会思潮和现实压力的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其中,新冠疫情无疑扮演了一个催化剂的角色,但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尤其是年轻一代观念的转变,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推手。疫情的冲击,让许多原本就存在问题的婚姻关系暴露在.............
  • 回答
    2020年8月6日,全球新冠疫情的数字确实触目惊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892万。而我们国内,虽然在早期控制得相当不错,但正如你所说,也开始出现新增病例,这无疑给大家再次敲响了警钟。至于这场疫情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坦白说,这是一个谁都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就连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也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
  • 回答
    2020年的双十一,在疫情反复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成绩单。天猫和京东这两大电商巨头纷纷刷新成交额纪录,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强大的韧性和复苏能力。疫情下的双十一:全球瞩目的中国力量从全球视角来看,2020年的双十一成绩,是对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一种.............
  • 回答
    2020年11月下旬,香港的疫情确实出现了“急速恶化”的趋势,这与之前几个月相对稳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理解这一变化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病毒的传播特性以及香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当时的宏观背景: 全球疫情反弹: 2020年11月,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新一波疫情高峰,特别是欧美国家。.............
  • 回答
    2020年12月31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2000万大关,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里程碑,也给这个本就充满挑战的年份画上了悲伤的句号。回望这令人揪心的一天,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故事和深刻的反思。数字背后的触目惊心:首先,20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心惊胆战。这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