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年疫情,让你有哪些新的认知或感悟?

回答
2020年的那场疫情,说实话,给我带来的变化和冲击,远不止是戴口罩、少出门这么简单。它像一个突如其来的放大镜,把生活里那些平时不太会被注意的角落,一下子照得清清楚楚,也让我很多固有的想法被颠覆了。

一开始,就像很多人一样,我以为这也就是一场普通的流感,最多麻烦一阵子。但随着新闻里数字的不断攀升,城市的封锁,以及周围人越来越紧张的情绪,我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那种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是让我最感到不安的。你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不知道这场仗要打多久,也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种感觉,就像站在悬崖边,看不见下面的深渊,却知道自己随时可能坠落。

工作上,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线上办公。一开始觉得挺新鲜,不用挤地铁,在家穿着睡衣也能开会。但很快就体会到其中的挑战。沟通的效率直线下降,很多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细节,通过视频很难完全传递。而且,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好像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状态,精神也一直紧绷着。我开始反思,我们一直追求的“效率”和“便捷”,是不是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那种真实的连接感和默契。

生活上,最大的感触就是“平凡的可贵”。以前总觉得生活平淡无奇,渴望一些刺激和惊喜。但疫情一来,那些曾经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比如下楼买个菜、约朋友喝杯咖啡、甚至只是去公园散个步,都变得遥不可及,成了奢侈。我开始无比珍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子,珍惜和家人一起吃饭,珍惜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友善的微笑。那种对“正常生活”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疫情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和“集体协作的重要性”。作为个人,你可能觉得自己很渺小,面对病毒束手无策。但当大家都能自觉地做好防护,遵守规则,就能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共同抵御风险。我也看到了很多在疫情中默默奉献的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这让我明白,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都在一个更大的网络里,彼此影响,彼此依存。

我还发现,疫情像是一场“压力测试”,考验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韧性。有的人在压力下崩溃,有的人却在逆境中找到了新的力量。我开始更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学习如何与焦虑、恐惧相处,如何在困难时期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前总觉得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掌控一切,但疫情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我们需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并从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最深刻的一点,可能是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疫情无情地剥夺了很多生命,也让我们直面死亡这个终极议题。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追求名利,还是为了体验和感受?当生命被威胁的时候,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目标而焦虑不安,而是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当下,放在身边的人和事上,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珍惜拥有的时光。

总的来说,2020年的疫情,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洗礼。它让我放慢了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告诉我,生活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更懂得坚韧,也更懂得,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没有想过你离破产、家破人亡有多远?新冠病毒告诉你,就是不戴口罩交谈15秒钟的距离。

2003非典,我只有十几岁,根本不知道教室以外正在发生的事。

这次,我是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每天一边读着惊心动魄的新闻,一边有种劫后余生的侥幸。有些人被永远留在那个冬天,有些人因为病毒一夜破产,假如病毒走远一点点,不知道那一个会不会就是我。

不知道有多少个中年人跟我一样,虽然没有活在疫区,但熬过黑色2月后,生活看似慢慢回到正轨,但对人生的想法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我看着疫情日报瑟瑟发抖,看见企业邮箱通知手抖的时候,我知道,过去为了精致的中产生活方式随便花钱不畏惧负债、“work play hard or you will die tomorrow“的生活模式已经离我渐行渐远了。

我们经常嘲讽老一辈保守、危机感十足、节俭到有点抠门的生活方式不合时宜,笑他们跑输了时代。现在回头看,只想跟自己说声too simple too naïve,这种属于8090后的天真傲慢,仅仅是因为没经历过生活洗礼罢了。上一代人经历过战争饥荒和动荡,他们明白无常才是常态。

那首歌怎么唱的,变幻才是永恒。

想想3月才是疫情第一章的尾声,国内停摆带来的经济衰退、疫情全球爆发、美股暴跌领衔的金融危机,经济信心影响内需不足,中小企业寒冬……这些灾难和次生灾害,还有漫长的时间等着我们去体验。

这些天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生存策略,我虽然从来没有掏空六个钱包贷款买房的高危操作,但是因为内心对经济的焦虑和欲望,我加起杠杆来也是毫不手软,别的不说,年前投资的小生意眼看要凉得像北极的冬天……所以,疫情过后,我深深明白了一件事:眼下的生活来之不易,不要总是想着“更好“,应该想想如何守护它,毕竟一场疾病就能轻松把它击溃。

我决定调整一下,面对下行的经济,做个“战略收缩“的人。

首先,要在平日就给生活构筑安全垫。

这个春天,谁是过得最艰难的人?除了病人,恐怕是负债的人。

2019年11月,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里面提到: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为99.9%,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其中,房贷收入比(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为47.4%,较上年上升3.7个百分点。

此刻,房贷、车贷、网贷,信用卡,每月的账单还是如期来到我们手上,如果社会一切如常,这些债务我们还能咬牙承担。可惜疫情来了,许多人发现,稳如狗的工资发不出来了,业绩提成没了,有些小老板还要发工资。昔日鼓吹合理负债的人这才惊觉,哪有那么多合理负债,你的收入无法确定时,任何负债都显得触目惊心。任何时候,保持一定的现金流,努力保障自己处在收入>支出的状态,才能应对风险。假如一定要负债,也请先准备应对3-6个月债务和生活支出的流动资金,存起来,并且努力把收入途径扩宽,不要一条路走到黑。所以我决定接下来,减少一切高额不必要消费,例如每年雷打不动旅行2次改为1次甚至不去,能买淘宝的绝对不买高溢价奢侈品,对于长期负债的消费要慎之又慎,确保手上现金流充足。

其次,买保险真的非常重要,之前我给全家买了重疾险和医疗。这次疫情后,我忽然意识到大疫当前,灭门惨案真是分分钟的事,给孩子老人要多留个保障,以保他们无论何时都能应付基本生活。想到这里,我又出手在支付宝蚂蚁保险上买了个高杠杆定寿产品,如果30年内不幸死了,还可以当遗产留给孩子,权当安慰。

安全的地方,安全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最大保障

有没有想过,发生危机(不限于病毒)的时候,哪里是最安全?

一个有趣的公众号“生存沙龙“里分析研究了几种类型的灾难,尤其详细分析了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在大城市,可以保证你的基本生活不容易崩溃。这一点应该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毕竟大家以为活在能种地的农村会更容易生存,这样想的朋友跟我一样,只经历过和平年代,没想过,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治安是会崩溃的,现代生活所需的补给、医疗会在农村率先崩溃。反而是大城市,还能低水平地维系着整个系统的运作。

而这次疫情中华大地发生的一切也表明,活在大城市,你能享受到不停业的快递、外卖、基本不崩溃的医疗、更科学的防控管理,更透明快速的信息流动。对于普通人来,还有快递和外卖的城市,可以安全地宅在家,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也保证生活质量没有大幅下降,真的是这次疫情中的大幸。不得不说,快递和外卖代表了城市生活的良心,这个系统在,被禁足也不会害怕。

所以,不要逃离北上广深了,他们才是安全的地方。

其次,安全的生活方式会帮你在混乱中独善其身。我有朋友生活在这次的风暴中心武汉百步亭,作为“老实人“,他坚持留在武汉没有出逃,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大规模的疾病传播,他和他的家人都健康没有受感染。

我感叹他真的很幸运时,他说这一半是幸运,一半是自己的防护做得好。当肺炎开始公布出来后,一直关注流感问题的他就勒令全家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无论周围的人如何笑他神经质,他依然坚持着不让家人参加万人宴和各种活动。孩子放假后,也早早就不让去商场一类不流通的地方。平时,他们一家也是“讲究“的人,非常注意洗手、个人清洁,尽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物件,尤其注意小朋友不要到处乱摸乱啃。

当时他是主要是为了预防流感,同时因为据说不严重的肺炎病毒留个心眼,想不到这些决定帮他家人最大程度远离传染。听了他的复盘后,我深深感叹安全的生活方式会帮助人在疾病的肆虐下保护自己

所以疫情开始,我也更新了我的卫生常识。

首先要随身携带消毒用品,勤洗手很好,但有时候真的会找不到洗手的位置,这种情况下,用免洗手液洗手可以保持手部清洁。手卫生做好,可以远离很多不同疾病。

其次,少接触勿聚集!我当然知道,不出门很好。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辞掉工作躲在家抗疫并不现实,流感来了难道再次辞职吗?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少接触人、少接触可能不干净的物。最近我去通勤,都会武装好自己,也会不断自我提醒:,不要触碰不必要的物品,和人打交道时也刻意保持距离。

现在外卖和快递都有“无接触配送“,这点让我非常喜欢。毕竟勤劳的快递/外卖小哥每天接触的人很多,和他们打照面再交换物品,就算我的理智告诉我感染概率很低,我弱小的心脏依然无法承受……

最近叫外卖,小哥哥都会打电话告诉我放在哪里哪里,并贴心地拍照记录,让我可以全副武装地隔空取餐,吃外卖的心理负担立刻少了一半。昨晚加了一个螺蛳粉宵夜,快递小哥放下后,我还是静静等待了五分钟才出门,感觉自己像个躲债的人,但从来没躲得如此心安理得。

快递也很给力~几家快递公司都有无接触配送服务,最让我喜欢的是菜鸟推出的错峰取件功能,可以看大数据选择人少的时候取件寄件,十分适合像我这种整个疫情期间可以坚持不去超市、对于任何形式的聚集都无比敏感的人,

找个人少的时候,把东西放在菜鸟驿站,回到家后快递员哥哥才上去收件,这种特务接头式的寄件方式让我有满满安全感,现在看见人多聚在一起,我都会本能性地逃跑,连诱惑很大的廉价药房口罩,我都会因为要排队含泪拒绝。PS:加个薅羊毛攻略:用菜鸟错峰寄件功能还能兑换心愿袋,迪士尼门票、免费寄一年快递(果然是马爸爸,想起免费旅行一年吗)这些我都……还没抽到!不过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下次中了呢。

危机来临时:信息采集能力+决断力决定命运

如果你在12月末能看到吹哨人的信息,你就算深处武汉也会避免出门聚集;

如果你1月19日疯狂扫荡周边口罩,你就能在全民抢购口罩热潮中独善其身。

而我,就是1月20日买了很多口罩的人,容我小小地骄傲一下。

那是因为我特别聪明吗?并不,我在1月上旬就从各种渠道隐约知道只出国不出省的肺炎好像没有想象中简单,当时武汉的发热门站医生穿着防护服的照片也有小范围流传,那时候开始我就高度关注肺炎信息,并且疯狂劝阻闺蜜的旅行。

到钟南山院士宣促人传人的时候,我想起17年前席卷广州的非典,立刻出门买光了周边的口罩,儿童的、大人的,在药店销售员惊讶的凝视下,买完了几家店的存货。再快速浏览了一下口罩推荐,在几个能买到稳健医疗和日本口罩的渠道疯狂下单,第二天像神经病一样敦促店家发货。这个当时全家认为我魔怔了的时刻,我用一己之力囤够了一大家子短期的口罩需求。对比后来一罩难求的艰辛和天价,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当机立断的决断力,帮我省下了不少钱。

总的来说,人生漫长,遇到几次灾难在所难免,谁也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个会更早降临。作为一家的顶梁柱,让生活时刻有“软著陆“的准备非常重要。那句话值得提醒我们每个人: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的那场疫情,说实话,给我带来的变化和冲击,远不止是戴口罩、少出门这么简单。它像一个突如其来的放大镜,把生活里那些平时不太会被注意的角落,一下子照得清清楚楚,也让我很多固有的想法被颠覆了。一开始,就像很多人一样,我以为这也就是一场普通的流感,最多麻烦一阵子。但随着新闻里数字的不断攀升,城市的.............
  • 回答
    2020年的疫情啊,真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年。提起这事,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几个画面,像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闪过。最开始,当然是那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大概是临近春节吧,消息刚开始传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在议论,说什么不明原因肺炎。我记得当时还挺平静的,觉得应该跟过去的非典一样,过一阵子就好了。但很快,事态就变.............
  • 回答
    2020年那会儿,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全球,也把咱们的生活搅了个天翻地覆。那段时间,网络上的声音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什么都见过,尤其是那些“无脑吹”、“无脑黑”和“双标被打脸”的言论,简直能让你看得目瞪口呆。无脑吹的“神坛”:我记得当时最盛行的一种论调,就是对某些国家抗疫.............
  • 回答
    2020年的感恩节,说实话,心情复杂得难以言喻。这一年,世界好像按下了暂停键,又好像在风雨中狂奔。经历过疫情,我最想说“谢谢”的,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那些组成我生活里闪闪发光片段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首先,我得谢谢那些坚守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当我看到新闻里他们疲惫却依旧坚毅的脸庞,心里就像被揪了.............
  • 回答
    2020年,我感觉离疫情很近的时刻,不是某个特定的新闻报道,也不是某次突如其来的封锁通知,而是那个清晨,我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迎面而来的寒风夹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需要出门办事,但当我拉开家门的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寂静扑面而来。我住的城市,平时即便是工作日的清晨,也总是车.............
  • 回答
    2020年疫情下的裸辞,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不像平时那么简单说“是”或“否”。毕竟那会儿风向变化太快,影响因素也多得跟筛子似的。首先,咱们得聊聊当时的大环境。疫情一来,全球经济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又开始磕磕绊绊地往前挪。很多行业直接停摆,另一些则受到了巨大冲击,比如旅游、餐饮、线下零.............
  • 回答
    202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口罩成了家家户户的必需品。在一众防护装备中,N95口罩以其不俗的防护能力迅速普及,而那些看起来更“专业”的全方位防毒面具,似乎并没有成为大众的首选。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无论是从实际需求、便利性、成本,还是社会认知,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什么大家纷纷选择.............
  •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对咱们每一个职场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小事”。它像一个突如其来的巨浪,席卷了我们熟悉的职场环境,留下的涟漪至今仍在荡漾。与其说它改变了什么,不如说它是一场强制性的、史无前例的“重塑”。首先,最直接、最让人有感触的,就是工作方式的颠覆。 “在家办公”成为了新的常态。 .............
  • 回答
    谈到 2020 年 8 月美国的新冠疫情,这绝对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分歧的时期。与其说“真的开始好转”,不如说情况是 喜忧参半,区域差异巨大,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检测能力和数据报告的影响,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让我们一步一步来看:1. 上升的势头似乎有所放缓,但基数仍然很高:在经历了一.............
  • 回答
    关于2020年硕士盲审难度是否会因为疫情而降低,这是一个挺值得探讨的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份,大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界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巨大的。 很多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是实验类专业的学生,受到了严重冲击。大家居家办公、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很多实验无法按计划进.............
  • 回答
    2020 年春节假期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被延长了,最初的法定假期是到 1 月 30 日(正月初六),然后各省市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陆续宣布将假期延长至 2 月 2 日(正月十三),甚至更晚。这次长达 10 天的延长,对于当时的疫情防控来说,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深远而复杂。首先,最直接也是最.............
  • 回答
    2020年的尾声,各地零星的疫情就像秋日里突然袭来的寒风,让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个春节,还能好好回家过年吗?眼瞅着年底了,这疫情的发展,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毕竟,春节承载了中国人太多太多的情感和传统,阖家团圆是头等大事。可一想到各地陆续出现的散发病例,心里又没法不打鼓。疫情的“不定时炸弹”:.............
  • 回答
    2020年9月英语四级考试,就像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样,作文和翻译内容涉及疫情的可能性确实非常高。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也反映了当年考试的时代背景。为什么疫情题材会成为热点?首先,时效性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和翻译选材的重要考量。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经济、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2020年离婚率确实攀升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这个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解释,而是多种社会思潮和现实压力的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其中,新冠疫情无疑扮演了一个催化剂的角色,但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尤其是年轻一代观念的转变,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推手。疫情的冲击,让许多原本就存在问题的婚姻关系暴露在.............
  • 回答
    2020年2月20日,湖北、浙江、山东三省“同时”爆发疫情,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监狱系统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在疫情早期,信息传播和统计数据仍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我们如今对当时情况的了解是基于事后回顾和公开信息。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三省在2020年2月20日前后疫情的特点。 .............
  • 回答
    2020年11月下旬,香港的疫情确实出现了“急速恶化”的趋势,这与之前几个月相对稳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理解这一变化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病毒的传播特性以及香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当时的宏观背景: 全球疫情反弹: 2020年11月,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新一波疫情高峰,特别是欧美国家。.............
  • 回答
    2020年12月31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2000万大关,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里程碑,也给这个本就充满挑战的年份画上了悲伤的句号。回望这令人揪心的一天,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故事和深刻的反思。数字背后的触目惊心:首先,20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心惊胆战。这意.............
  • 回答
    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锐减,创下1978年以来新低,这个现象背后,绝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复杂交织,其中新冠疫情的冲击更是催化剂,放大了原本就存在的生育意愿低迷的趋势。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是宏观经济压力和青年群体经济负担的加剧。 疫情对就业和收入的冲击: 2.............
  • 回答
    2020年8月6日,全球新冠疫情的数字确实触目惊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892万。而我们国内,虽然在早期控制得相当不错,但正如你所说,也开始出现新增病例,这无疑给大家再次敲响了警钟。至于这场疫情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坦白说,这是一个谁都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就连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也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
  • 回答
    2020年的双十一,在疫情反复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成绩单。天猫和京东这两大电商巨头纷纷刷新成交额纪录,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强大的韧性和复苏能力。疫情下的双十一:全球瞩目的中国力量从全球视角来看,2020年的双十一成绩,是对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