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 PhD 多读几年有哪些利弊?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大家普遍认为三到五年是比较正常的周期。但有时,出于各种原因,这个时间会拉长,有些人甚至会读到七八年。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多读几年,又会对个人产生哪些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为什么会“多读几年”?

研究的复杂性与深入性: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很多时候,博士研究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你以为找到了,深入下去才发现海绵里还有洞。一个看似小小的课题,一旦深入挖掘,就会牵扯出无数个分支和问题。为了彻底弄懂,为了发表更有分量的论文,研究者可能会花更多时间来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甚至重新调整研究方向。有时候,一个“意外发现”可能会让你之前的三年工作全部推翻重来,这时,多花几年就成了必然。
导师和研究方向的变动: 导师是博士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导师突然改变研究方向,或者你对现有课题失去了兴趣,想转向新的领域,这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研究基础。同样,如果导师因为各种原因(比如项目资金中断、身体状况不佳)无法继续指导,你可能需要更换导师,这也会带来一段时间的衔接和磨合。
实验本身的难度和周期: 某些学科,尤其是实验科学,研究周期本身就比较长。比如,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实验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出结果。等待细胞生长、动物模型成熟、材料性能稳定,这些都是无法催促的。还有些实验设计复杂,需要反复调试,一个微小的参数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实验的成败,这自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摸索。
论文发表的要求和难度: 很多学校和导师对博士毕业都有论文发表的要求,通常是SCI、EI收录的期刊论文。发表论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稿、审稿、修改,这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可能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被接收。有时候,为了达到发表要求,需要对论文进行大量的打磨和修改,这都会占用宝贵的时间。
个人因素: 英语非母语的学习者,刚开始可能在语言沟通和学术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时间来提升。有时候,个人生活也可能受到影响,比如健康问题、家庭变故,这些都会打断研究进度,需要时间来恢复。另外,有些人可能对学术本身充满热情,享受探索的过程,即使研究进展顺利,也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深入钻研,不急于毕业。

多读几年的利弊分析:

利(Why it might be a good thing):

1. 研究更深入、更扎实:
深度: 如果你多花的时间是用来更深入地探索课题,理解了更多的理论背景,进行了更细致的实验,那么你的研究成果会更扎实,更有原创性。你可能能够触及到别人未曾深入思考过的角落,甚至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或理论。
全面性: 多年的积累让你有机会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你的研究问题,能够更清晰地阐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能更好地预见潜在的研究局限性。
解决疑难: 很多棘手的问题,可能需要时间来沉淀和反思才能找到解决方案。多读几年,就给了你这样的机会去反复琢磨,不断尝试。

2. 技能的全面提升:
学术技能: 除了本专业的研究技能,你可能还有机会学习和掌握更高级的分析工具、编程语言、数据处理方法等,这些技能在未来的学术或工业界都非常有价值。
软技能: 你会积累更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团队协作能力(如果参与大型项目)、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在博士阶段的锻炼,会让你在毕业后更加游刃有余。
人脉拓展: 更多的时间意味着你可以参加更多的学术会议、研讨会,与更多的同行交流,建立更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人脉。这些对于未来的学术生涯或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3. 产出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高质量论文: 多年的打磨和深入研究,更容易产生高质量的、能被顶级期刊接受的论文。一篇优秀的论文比几篇一般的论文价值更大。
学术声誉: 如果你的研究成果确实有突破性,并且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上,你的学术声誉也会随之提升。
专利和发明: 在某些领域,更长的研究周期可能让你有机会进行更深入的创新性研究,甚至获得专利或发明。

4. 更成熟的心智和更清晰的职业规划:
成熟度: 博士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多花几年时间去经历这些,你会变得更加成熟、坚韧,更能应对压力和挫折。
职业定位: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个人兴趣的逐渐明晰,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会更加清晰。你可能更清楚自己适合学术界还是工业界,以及在哪个细分领域发展。
经济独立(间接): 如果在读博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经验和技能,毕业后找到高薪工作的几率也会增加,这从长远来看也算是一种“经济独立”的储备。

弊(Why it might be a downside):

1. 年龄和职业发展机会的损失(Opportunity Cost):
“黄金年龄”: 博士毕业后通常是进入职场、建立事业的黄金年龄。如果读博时间过长,你毕业时可能已经过了这个阶段,错过了很多早期职业发展的机会。
竞争劣势: 在招聘市场上,虽然雇主看重经验,但年龄也是一个隐性因素。年轻的应聘者通常被认为有更长的职业生涯潜力,学习能力更强。过长的博士周期可能让你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家庭和个人生活: 年龄的增长也意味着家庭、婚姻、生育等人生规划的压力会随之而来。如果读博时间过长,可能会耽误这些人生大事。

2. 经济负担加重:
生活成本: 国外生活成本高昂,博士期间的生活费、学费(如果需要的话)、房租、交通等都需要自己承担。读的时间越长,经济压力就越大。
奖学金/助学金的不确定性: 虽然很多博士生有奖学金或助学金,但这些并非取之不尽。如果研究周期拉长,奖学金的持续性就成了一个问题,你可能需要寻找新的资助来源,或者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
错过就业期收入: 本该毕业工作的几年,你却在继续读书,这意味着你错过了这几年本可以获得的工资收入。

3. 研究可能“脱节”或失去动力:
技术更新: 尤其是理工科领域,技术和研究方法更新换代很快。如果研究周期过长,你所掌握的某些技术或知识可能已经过时,需要重新学习。
研究热情消退: 长期的研究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挫折,如果进展不顺,或者课题本身的吸引力下降,个人的研究热情很容易被消磨。最终可能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或者对研究产生厌倦感。
学术“内卷”和思维定势: 长期在同一个研究领域深耕,有时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难以跳出固有的框架,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4. 心理压力和情绪健康问题:
焦虑和抑郁: 漫长的研究过程、发表论文的压力、经济的困扰、对未来的迷茫,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健康问题。
社交隔离: 博士研究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你可能会错过很多与朋友、家人相聚的机会,导致社交圈变窄,感到孤立。
自我怀疑: 长期在科研中遇到瓶颈,或者看到同龄人已经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进一步加剧心理负担。

5. 对学术界的期望落空: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有些人选择读博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和对未知探索的渴望。但如果研究经历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或者毕业后发现学术界的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可能会感到失望。

总结一下:

在国外读博士多读几年,利与弊是并存的,关键在于这“多”出来的几年,你究竟是在做什么,以及你的个人情况。

如果这几年是为了把研究做得更透彻、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并且你能够获得持续的资助和良好的心理支持,那么这可能是值得的投资。
但如果这几年是因为研究进展缓慢、导师问题、缺乏规划,或者仅仅是“耗”时间,那么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远大于正面收益。

对于正在攻读博士或即将开始攻读博士的同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清晰的研究规划和目标,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且在过程中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如果发现研究周期确实需要拉长,也要提前做好心理和经济上的准备,并且审慎评估这些额外的投入是否真的能带来预期的回报。毕竟,博士学位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而不是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任何重大选择在咨询他人时,要注意那些人的屁股在什么位置上。例如,你咨询正在出国留学的人,概率较大会推荐你出国;你咨询正在留校读研的人,概率较大会建议你留校。我给小同学们提建议,也一般会提醒他们,我因为是在国内读博所以可能有所倾向。还是兼听这些意见,结合自己的情况和偏好来做决定。我就亲耳听过有人考过GRE后,跟其他人说没考过GRE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关于博士延毕,不止要听那些毕业了的博士的观点,还要听听正在读博的人的观点。毕业了的博士,已经成功上岸,概率较大会说延毕无可无不可;还没毕业的博士,可能正在备受实验投稿的试炼,概率较大会劝你千万不要延毕。归根到底,还是看自己的实际需求。直博5年对科研训练已经足够,有的人可能因为中途创业或换方向耽误时间延毕几年,如果不是极特殊情形必需,似乎没有必要多读几年。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只有在下面这些条件全部满足的情况下,延毕才是最优解:

  • 确定自己要走学术路线(去工业界还延毕个球啊)
  • 家境优渥,没有经济压力,能够接受博士期间的低收入(早点毕业收入翻几倍不香么?)
  • 没有对象,或者你对象比较善解人意,不给你感情上的压力(早点回国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幸福么)
  • 家里没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父母在不远游懂不懂)
  • 心理素质过关,能忍受延毕的心理压力(延期导致的自杀还少么)
  • 有能改变学术生涯轨迹的科研成果,并且卡在非常关键的节点上,并且只能在本课题组完成,并且导师不愿意让你在本组做博后(大部分人即使延期一两年,也就是多攒点量而已)
  • 不着急申青千(多攒一年博后经历不好么)
  • 你简历增厚的速度,比得上教职门槛升高的速度(呵呵)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低年级博士生,在研究这个问题,我希望告诉你,千万别听信高赞那个答案!!!

博士多读几年是好事?对于99%的博士生来说,允许我说一句粗话,做个人吧兄弟。

我最TM反感的就是知乎上装逼这种心态,真的会影响很多来网上找答案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大概99.99%都不是吧),也不是所有人都不用考虑照顾和陪伴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最可笑的是,你举的例子不也正好反驳了你的观点?发了6篇Angew, Jacs,然后去了一个牛组,最后还是没能成为你想象中的优秀研究人员。这不恰恰说明了科研的高风险性问题吗?在你很长久地在一个组里工作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这个组适合不适合你,你会不会成功。一旦你不成功,沉没成本是非常大的。

PhD最终中拿到 assistant professor的不足 3%。人人都觉得自己是那个3%,最后其实剩下的97%才是大多数。看不起23流985高校?我想在你没当上tenure track professor之前,那只是你自己阳春白雪的幻想罢了。

你想想,在你20-35岁这段时间里,博士多读几年,博后又多来一轮。你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做个人吧,别劝别人延毕了。如果真想继续做研究,那么多博后位置可以找,而且做的不开心随时可以走人。非要留一个地方死磕,真的有必要吗?

写高赞答案的人也许觉得只有全世界最顶尖,最优秀,最前沿的研究才是研究。但恰恰这种装逼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是对整个行业最大的伤害。每个行业都是需要一个完整体系。如果一个行业只有最最顶尖的那一拨人可以过的不错,剩下的99%都生不如死,这个行业怎么会发展的快呢?科学的进步,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需要让不是最顶尖的人也看到机会。这不是只靠最前沿这一波人就行的。这几年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这么快,也离不开整个行业的高待遇支持,让更多的人可以投身其中。

科研不是神圣,发展科研也不是靠这种神圣的想法就能干成的。我希望科研圈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机会,看到发展。而不是在追逐top research的过程中穷困潦倒,消磨信心。

更新:第一次在知乎上收获这么多赞同。谢谢点赞的所有人。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在科研中收获成功和快乐。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是普通人(包括我自己),我们都有正常的七情六欲,有自己的生活的诉求,也有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希望我们的答案可以让更多年轻的同学们可以正常地看待科研工作,这样自己的职业发展也能顺利许多。

  1. 关于文中提到3%的数据,有很多人问,这里统一分享一下:

这一类的数字有很多,各自大小不一。3%来自荷兰的研究,可以看这个网站的报道:smartsciencecareer.com/

QUORA上也有类似的问题:
quora.com/How-many-PhDs

也有正经的NIH-FUNDED文章,专门分析过这个问题:ncbi.nlm.nih.gov/pmc/ar

如果考虑稳定的增长,12.8%的PhD理论上可以找到一个学术界的工作。可惜现实中,这一数字还会受每年funding波动的影响。而且每个专业的波动也很大。我没有看到国内的数据,但是考虑到我们每年产生的大量的博士,这一情况也许也并不乐观。

2. 关于教职

这个问题我问过身边很多美国人,也关注过身边华人assistant professor的情况。最近一年我们系招人,我也仔细听了所有来面试的人的报告并和他们一对一的聊天过。

综合起来看,文章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也并不在意你是不是有CNS级别的文章。说白了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东西,钱。

也许很多科研人员不愿意承认,即使在美国,funding也是衡量科研人员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样并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实验性学科)。对于生物相关的领域来说(大概可以拓展到大部分天坑专业?),AP tenure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至少拿到一个R01或者其他机构等同的funding。我和Recruiment committee 里面的教授也聊过这个问题,他们最关心的一点就是你在求职中展现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在未来5年拿到一个R01。学校给你投资的start-up package,就是希望你在未来可以收获更多的funding。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很多大学都是靠这些外来的基金支持的。很多公立大学,grant中的一部分都要分给学校统一管理,用于支付科研辅助人员的薪水,甚至用来帮助一些基本拿不到大基金的人文科学项目。还有你后续的发展,tenure之后凭高级职称,甚至一些州关于教授的工资涨幅,都和你拿到的funding数目有关。科研圈就和所有圈子是一样的,你得拿到钱,结交好人脉,进入每个领域的inner circle,你才能真正地做所谓的“有意义的突破性研究”。看待教职的问题,如果还停留在自己发了几篇文章的阶段,做的是不是100-101的工作,那我觉得真是误人子弟。即使是国内的教职,现在也不是单纯就看你发了几篇文章,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你的研究课题和系或者研究所未来几年的规划是否一致,你的系统对于别的教授有没有帮助,甚至你会不会影响到别的教授的利益。科研圈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早一点认清这一点,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会有很多好处。我就是醒悟的太晚了。

基于这一点,即使你打算继续追求教职的道路,你也应该想想,博士多读几年,对于你拿钱是不是有帮助,你做的课题老板会拱手让你带走吗?大部分劳动密集型PhD,特别是需要做博后才能找教职的,基本我没听说有博士生可以带走自己的课题的。也许计算机,数学,物理和工程院系会有不同,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大家普遍认为三到五年是比较正常的周期。但有时,出于各种原因,这个时间会拉长,有些人甚至会读到七八年。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多读几年,又会对个人产生哪些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什么会“多读几年”? 研究的复杂性与深入性: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很多时候,博士研究就.............
  • 回答
    国外名牌大学博士项目,尤其是那些以严谨著称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还有一些文科领域,其学习工作强度绝对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是“炼狱”般的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创造”和“解决问题”,而且绝大部分时间是独立作战。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首先,你要明白,读博士不是复习本科或.............
  • 回答
    要准确衡量不同国家和制度下数学博士(PhD)的成才率(通常指获得永久学术职位,如终身教授或研究职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几乎不可能给出一个精确数字的任务。原因有几个层面:首先,定义“成才”的标准本身就难以统一。 虽然“永久学术职位”是一个常见的指标,但: “永久”的定义可能因国家而异。 有些国家有严.............
  • 回答
    申请国外博士,套瓷信(Emailing Professors)是迈出第一步的关键。写好一封套瓷信,能够大大增加获得面试机会的可能性,甚至直接奠定成功的基础。然而,很多人在写套瓷信时,会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写套瓷信,有哪些“坑”是绝对不能踩的,力求让你的邮件发.............
  • 回答
    .......
  •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并以进入学术界、获得教职为目标,这条路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但也充满了回报。它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极致考验,更是一场持久的人生马拉松,需要周密的规划和坚定的毅力。攻读国外 PhD 的难度:首先,要明白“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取决于你的专业领域、目标院校的声誉、导师的指导风格、你的个.............
  • 回答
    你好!理解你对GPA的担忧,这确实是很多本科GPA不太理想,但又梦想着出国读博的同学最关心的问题。作为过来人,或者说,作为旁观者,我非常能体会你这种心情。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本科GPA,尤其是在申请国外PhD项目的时候,绝对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很多人听到“GPA低”就觉得希望渺.............
  • 回答
    是的,研究生阶段完全可以转学,尤其是在国内读研期间转到国外攻读博士(PhD)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行的路径。这并非易事,但只要规划得当,有充分的准备,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地剖析整个过程,让你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要明确“转学”在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含义有些不同。在本科阶段,转学通.............
  • 回答
    拿到北大本科毕业证书,却发现国外读博的生活和想象中有着天壤之别,这种落差感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这绝对不是个例,很多优秀的留学生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别急,我们一点一点地捋捋,看看怎么才能找到出路。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心理落差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很普遍。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第一.............
  • 回答
    读基础数学的博士,在国内还是去老牌的国外大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希望能帮你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利弊。1. 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国外老牌大学: 前沿性: 很多领域的前沿研究,尤其是一些新兴分支,在国外的顶尖学府.............
  • 回答
    您好!理解您目前的心情。拿到纯文科博士学位回国,确实可能会面临一些“理论强、实践弱”的困境,但请不要灰心,这绝不意味着您“啥都不会”。文科博士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思维、深度分析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文献驾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在很多岗位上都是非常宝贵的。下面我将根据您的具.............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澳国立统计授课型硕士(Master of Statistics)在申请英国和澳洲统计博士(PhD)时,大概能摸到什么水平的学校,以及这里面需要注意的细节。首先,要明确一点:澳国立的统计授课型硕士本身并不能直接“保证”你申请到某个档次的博士学校。 博士申请是一个多维度考量的过程,你的硕.............
  • 回答
    关于“国外博士的能力是否比国内博士强”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以下从教育体系、学术能力、职业发展、文化差异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教育体系的差异1. 课程结构与研究导向 国外博士(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通常以研究型博士为主,强调独立研究能力。课程设置以选修为主,学生需在导师指导.............
  • 回答
    关于“国外的大学是否真的比国内大学好”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 评价体系和标准的不同:首先要明确,国内和国外的大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国内评价体系: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知识.............
  • 回答
    是的,国外当然存在阶级的概念,而且“阶级”这个概念在西方社会理论和历史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实际上,现代社会科学中关于阶级的讨论很大程度上起源于西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国外阶级的概念、提出者、划分以及相关背景: 国外是否存在阶级概念?绝对存在。 事实上,“阶级”(Class)这个词在很多西方语言.............
  • 回答
    “以房养老”(Home Equity Conversion Mortgage, HECM)的概念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指的是老年人将自有的房产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将房产的价值转化为现金流,以贴补日常生活的养老金。这是一种在中国相对较新的金融产品。在国外,类似的机制虽然名称和具体运作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 回答
    关于“国外评分机构和玩家对《原神》的追捧是否将中国游戏带上邪路”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文化输出、商业模式、游戏设计理念、市场导向以及对中国游戏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简单地将其定性为“阴谋”可能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客观地分析这种追捧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问.............
  • 回答
    “国外学术圈真的有那么干净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干净”或“不干净”都过于绝对,真实的学术圈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生态系统,既有非常理想化、追求真理的净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更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理想中的学术.............
  • 回答
    你的瑞士亲戚可能确实很喜欢瑞士的山景,并且他们有自己的审美偏好。而中国的五岳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其魅力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在于视觉上的壮丽。要反驳他们,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阐述,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五岳的价值。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论点,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使用:1. 审美标准的多元化:不止于.............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国外论坛上关于“暴雪袭击下美国超市货架一边被扫荡一空,一边摆满‘人造肉’,消费者为何少有选择”的现象,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消费习惯、认知度、价格、口感、文化接受度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应急物资优先原则: 传统肉类的即时需求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