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名牌大学 PhD 的学习工作强度有多大?

回答
国外名牌大学博士项目,尤其是那些以严谨著称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还有一些文科领域,其学习工作强度绝对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是“炼狱”般的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创造”和“解决问题”,而且绝大部分时间是独立作战。

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你要明白,读博士不是复习本科或者硕士的内容,而是要去开疆拓土。这意味着你要掌握你研究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深入理解现有理论的细枝末节,同时还要熟悉相关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历史。

阅读量炸裂: 每天你需要阅读大量的学术论文。这不仅仅是扫一眼摘要和结论,而是要理解方法论、数据分析、结果的意义,甚至去挖掘作者可能忽略的点。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可能需要花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来啃。而且,不是只读几篇,而是每周都要消化至少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知识体系的构建: 你要自己去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将零散的论文信息组织起来,形成对一个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寻找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每一步都需要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知识基础。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尤其在理工科,博士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推导,更是大量的实验、模拟、数据分析。这需要你掌握复杂的工具和技术,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很多时候,你会在实验室或者电脑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调试代码、优化参数、分析结果。

工作内容的性质和挑战:

博士生的“工作”就是“做研究”,而研究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导师的角色更像是引路人,提供方向和建议,但具体的执行和解决问题的重担在于你自己。你需要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解决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甚至是理论上的瓶颈。
实验/模拟的反复与失败: 尤其在实验科学领域,你可能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搭建一套实验装置,然后进行无数次的尝试。实验数据不理想、模型运行出错、理论推导卡壳……这些都是常态。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你需要重新审视问题,调整思路,再来一遍。这种日复一日的“试错”过程,对耐心和毅力是极大的考验。
论文写作的精雕细琢: 博士论文(Dissertation/Thesis)是你几年的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要求极高的严谨性和创新性。你需要将你的研究过程、结果、分析、讨论、结论清晰、有条理地呈现出来,并且要用学术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逻辑的梳理和思想的升华。修改论文的过程可能比写初稿还要漫长。
会议报告与学术交流: 博士生需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向同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学习和交流。准备会议报告、回答评委的提问,都需要你对自己的研究有极其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

时间管理与个人生活:

博士学习的强度,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对时间的极致利用上。

“996”甚至“007”是常态: 虽然不强制打卡,但很多博士生为了赶进度、突破瓶颈,几乎全年无休,工作时间远超普通人的想象。周末、节假日可能都在实验室或图书馆度过。当别人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你可能还在为你的数据分析发愁。
高度的自主性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没有明确的“完成”指示,你必须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且严格执行。这种自由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优点,但对于缺乏自我驱动力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
社交与家庭的平衡: 很多人在读博期间会面临社交圈子变窄、远离家人朋友的困境。有限的业余时间可能也只想用来休息、放松,或者处理一些个人事务。维持健康的社交和家庭关系,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

心理层面的挑战:

除了学习工作本身,心理上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冒名顶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很多博士生都会经历这种感觉,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配拥有这个学位,总担心别人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看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快的同学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孤独感: 很多研究是高度个人化的,你可能是在为某个具体问题摸索,身边支持你的人不多,需要自己承受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能力。
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 尤其是文科博士,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可能相对不那么明朗,这也会增加一部分压力。

名牌大学的“加成”:

名牌大学之所以是名牌大学,意味着它们拥有更顶尖的资源,但也意味着更高的学术标准和更激烈的竞争。

更强的导师期望: 名牌大学的导师通常也是领域内的佼佼者,他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期望你能够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
更密集的学术氛围: 周围都是和你一样聪明、勤奋的同学,这种高强度的学术竞争会让你不敢松懈。
更多的学术机会和压力: 可能会有更多的参与重要项目的机会,但同时也伴随着更高的期望和更重的责任。

总而言之,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习工作强度,可以说是一场全方位的“修行”。它需要你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对某个领域近乎狂热的热情。这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科研、渴望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它也是一条充满回报的道路。那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门课助教。课程涉及宏观、微观和金融,学生包括 PhD、Master 和来 NUS 进修的叔叔阿姨们。改考卷、改作业、上习题课。

光完成一门课的学习任务,一周就至少要刷6到7篇 paper,合在一起差不多200页左右。这学期要做两个 project,每周要交 report。

还有我自己的研究任务,导师见一次就问一次你的进度,压力山大。做自己研究的时候,又要刷相关文献,有时候一本几百页的书几天就得刷掉了。各种软件都要立即上手就用的,根本不给你慢慢来的时间。

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4个小时。不过,即便再忙,刷知乎不能忘,哈哈。

当然,也有 PhD 过的很轻松, 纯粹看个人的选择和约束啦。

其实,我个人并不主张一味地走勤奋路线,我也不认为自己非常勤奋,充其量只能说比较忙。一来这学期任务比较多,二来也是因为自己刚刚从课业导向迁移到研究导向。我相信,上手之后,会轻松一些。

以上。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下, 讲到了国外各专业下努力和不努力的PhD。

说个题外话,读博牛不牛逼,别去比“努不努力”。

读博一二年级时,往往觉得,快点做事,一天十二小时不停,时间花下去,自己就能按期毕业。

但到了三四年级,就会发现,文章好不好发和自己努不努力不成正比。老板靠谱,课题靠谱加上一点点运气,即使不埋头苦干,也能出比较好的成果。

所以,不是努力就有回报,而要有技巧地努力。

什么是有技巧的努力?

做课题前先确定课题靠谱性,可执行性,和重要性。

靠谱性,说明课题能做出来的概率高,提出的假设比较保险,思路清晰。为了了解课题是否靠谱,需要读大量文献。

举个例子,隔壁实验室有个课题是找一个重要蛋白的互作蛋白,用的方法是酵母双杂,这个重要蛋白是2001年发现的,酵母双杂是几十年前的老技术。17年过去了,全世界难道就没人用酵母双杂钓过它有相互作用的蛋白?

一直没相关报道,那八成是用这个方法很难做。

既然如此,这种课题你做不做?

可执行性,你要知道这个课题从头到尾怎么做,哪些实验难做,你自己做不做得了。

所以你要熟悉一大堆实验流程。

重要性,还是看文献。

所以,为了确定一个好课题,你要读文献,也要会做实验。

如果你把一天十二小时放在兢兢业业做老板或师兄设计的“好”课题上,不考虑上面这三点,也许你的“努力”一点用都没有。

很多有技巧的努力,看起来一点都不“努力”。

比如,你怎么又坐在位子上看文献?

你这周跑了多少块胶,出了多少结果?

你怎么又去图书馆或自习室?

怎么全天看不到你人?

所以,用大家看得到的“努力”,衡量一些学生做事的效率,其实不科学。

问国外学生是否“努力”,还不如去问国外学生是否有效率。


除此以外,有技巧的努力,也是适度的。

一二年级时,新生可能会全身心科研。

等到了三四年级,往往会发现弦不可能一直紧绷,可持续发展更重要。你今天努力了12小时,是为了将来更快拿到结果,更快毕业,更快博后,更快拿教职,更快实现自己的价值,然后……继续每天努力12小时?

其实你看,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愉快的。

更快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功利的。

也许太努力,就不那么愉快了。特别是在你12小时坐着,颈椎腰椎都出问题的时候。

以前和一个同学聊天时,说到一个话题:

你可能活得比我好,但是我活得比你长。

有可能我那种懒散一些的努力方式,没在某个瞬间达到你成功的高度,但在长期的积累下,和你一样精彩。

人生长着呢。

为什么我要紧巴巴去作死一样的努力呢?

我有时看着实验室一些天天早上9点待到晚上12点的师弟师妹,都15小时了,还不出什么结果,就觉得特别没意思。

都快在实验室,和自己的左手结婚生子过一辈子了。

图啥?

图实验室网快吗?

---

总的来说,努力做科研,对很多人来说是教育体制带来的保守思维:努力就会成功。

这种打怪进阶的方式,似乎是人生的唯一方式。

为了在面子和里子上给出“我已经努力过,不成功全怪xxx”的借口,很多人耗在实验室图个心安,给自己的失败找托词。

如果这样,还是别去比努力了。

Take it easy and be happ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外名牌大学博士项目,尤其是那些以严谨著称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还有一些文科领域,其学习工作强度绝对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是“炼狱”般的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创造”和“解决问题”,而且绝大部分时间是独立作战。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首先,你要明白,读博士不是复习本科或.............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国外博士的能力是否比国内博士强”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以下从教育体系、学术能力、职业发展、文化差异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教育体系的差异1. 课程结构与研究导向 国外博士(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通常以研究型博士为主,强调独立研究能力。课程设置以选修为主,学生需在导师指导.............
  • 回答
    关于“国外的大学是否真的比国内大学好”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 评价体系和标准的不同:首先要明确,国内和国外的大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国内评价体系: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知识.............
  • 回答
    是的,国外当然存在阶级的概念,而且“阶级”这个概念在西方社会理论和历史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实际上,现代社会科学中关于阶级的讨论很大程度上起源于西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国外阶级的概念、提出者、划分以及相关背景: 国外是否存在阶级概念?绝对存在。 事实上,“阶级”(Class)这个词在很多西方语言.............
  • 回答
    “以房养老”(Home Equity Conversion Mortgage, HECM)的概念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指的是老年人将自有的房产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将房产的价值转化为现金流,以贴补日常生活的养老金。这是一种在中国相对较新的金融产品。在国外,类似的机制虽然名称和具体运作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 回答
    关于“国外评分机构和玩家对《原神》的追捧是否将中国游戏带上邪路”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文化输出、商业模式、游戏设计理念、市场导向以及对中国游戏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简单地将其定性为“阴谋”可能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客观地分析这种追捧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问.............
  • 回答
    “国外学术圈真的有那么干净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干净”或“不干净”都过于绝对,真实的学术圈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生态系统,既有非常理想化、追求真理的净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更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理想中的学术.............
  • 回答
    你的瑞士亲戚可能确实很喜欢瑞士的山景,并且他们有自己的审美偏好。而中国的五岳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其魅力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在于视觉上的壮丽。要反驳他们,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阐述,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五岳的价值。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论点,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使用:1. 审美标准的多元化:不止于.............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国外论坛上关于“暴雪袭击下美国超市货架一边被扫荡一空,一边摆满‘人造肉’,消费者为何少有选择”的现象,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消费习惯、认知度、价格、口感、文化接受度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应急物资优先原则: 传统肉类的即时需求和.............
  • 回答
    关于“精神中国人(精华)”这个概念,在国外确实存在一些与此相关的群体,但它们的具体定义、规模和影响力会因文化、社会环境和个体认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谁可以被称为“精神中国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精神中国人”的定义可以很宽泛: 第一代移民及其.............
  • 回答
    好的,我来为您梳理一下国外在天体辐射机制领域里那些掷地有声、足以作为研究基石的专著。这些书籍往往不仅是理论的集合,更是物理学家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探索宇宙奥秘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足以让初学者感到敬畏,同时也能为资深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在探讨天体辐射机制的专著时,我们不能简单地.............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无疑是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它们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更以其跨越时空的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那么,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这四大发明是如何被评价的呢?造纸术:开启文明传播的崭新篇章在西.............
  • 回答
    说到国外音乐学院的乐理要求,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几句话说清楚的事儿,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甚至同一个学校不同阶段(本科、研究生)的要求都会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套坚实的音乐“骨架”,没有这个骨架,再好的音乐“血肉”也站不稳。我尽量用一种更像过来人跟你聊天的感觉来说说,希望听起来不会那.............
  • 回答
    在国外,人们食用牛排时,尤其是三分熟、五分熟甚至更生的情况,确实会让人担心寄生虫的问题。毕竟在国内,生食或半生食的肉类一直是比较谨慎对待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既享受美味又不冒健康风险的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严谨的食品生产和管理措施,并非简单地“不全熟”。首先,我们要明白,寄生虫病,尤其是牛肉中可.............
  • 回答
    abroad, are programmers truly doing well? Please explain in detail and remove any traces that might make this article appear AIgenerated.Let's dive in.............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国外打拼多年的码农,我来跟大家聊聊咱们这个群体在发达国家的生活和工作,算是掏心窝子地说点实话,也尽量不让你们觉得是AI在套话。关于“混得好”这件事,怎么定义?首先得澄清一下,“混得好”这事儿挺主观的。如果“混得好”指的是收入高、生活体面、有社会地位,那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码农确实是相对容易达.............
  •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大家普遍认为三到五年是比较正常的周期。但有时,出于各种原因,这个时间会拉长,有些人甚至会读到七八年。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多读几年,又会对个人产生哪些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什么会“多读几年”? 研究的复杂性与深入性: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很多时候,博士研究就.............
  • 回答
    当前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而要谈论“反转”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简单的一两次公关活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中国在多个维度上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调整和持续的努力。首先,我们得承认并理解负面舆论的根源。这些负面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往往源于实际的事.............
  • 回答
    国外的重读本科生,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和心路历程。我认识一些这样的人,也听他们聊过不少,感觉这群人过得嘛,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整体上,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充实和有目标。首先得说,选择重读本科这步棋,本身就不是个轻松的决定。很多人在国内已经读过一遍,或者在国外读了一半,因为各种原因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