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课助教。课程涉及宏观、微观和金融,学生包括 PhD、Master 和来 NUS 进修的叔叔阿姨们。改考卷、改作业、上习题课。
光完成一门课的学习任务,一周就至少要刷6到7篇 paper,合在一起差不多200页左右。这学期要做两个 project,每周要交 report。
还有我自己的研究任务,导师见一次就问一次你的进度,压力山大。做自己研究的时候,又要刷相关文献,有时候一本几百页的书几天就得刷掉了。各种软件都要立即上手就用的,根本不给你慢慢来的时间。
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4个小时。不过,即便再忙,刷知乎不能忘,哈哈。
当然,也有 PhD 过的很轻松, 纯粹看个人的选择和约束啦。
其实,我个人并不主张一味地走勤奋路线,我也不认为自己非常勤奋,充其量只能说比较忙。一来这学期任务比较多,二来也是因为自己刚刚从课业导向迁移到研究导向。我相信,上手之后,会轻松一些。
以上。
这个回答下, 讲到了国外各专业下努力和不努力的PhD。
说个题外话,读博牛不牛逼,别去比“努不努力”。
读博一二年级时,往往觉得,快点做事,一天十二小时不停,时间花下去,自己就能按期毕业。
但到了三四年级,就会发现,文章好不好发和自己努不努力不成正比。老板靠谱,课题靠谱加上一点点运气,即使不埋头苦干,也能出比较好的成果。
所以,不是努力就有回报,而要有技巧地努力。
什么是有技巧的努力?
做课题前先确定课题靠谱性,可执行性,和重要性。
靠谱性,说明课题能做出来的概率高,提出的假设比较保险,思路清晰。为了了解课题是否靠谱,需要读大量文献。
举个例子,隔壁实验室有个课题是找一个重要蛋白的互作蛋白,用的方法是酵母双杂,这个重要蛋白是2001年发现的,酵母双杂是几十年前的老技术。17年过去了,全世界难道就没人用酵母双杂钓过它有相互作用的蛋白?
一直没相关报道,那八成是用这个方法很难做。
既然如此,这种课题你做不做?
可执行性,你要知道这个课题从头到尾怎么做,哪些实验难做,你自己做不做得了。
所以你要熟悉一大堆实验流程。
重要性,还是看文献。
所以,为了确定一个好课题,你要读文献,也要会做实验。
如果你把一天十二小时放在兢兢业业做老板或师兄设计的“好”课题上,不考虑上面这三点,也许你的“努力”一点用都没有。
很多有技巧的努力,看起来一点都不“努力”。
比如,你怎么又坐在位子上看文献?
你这周跑了多少块胶,出了多少结果?
你怎么又去图书馆或自习室?
怎么全天看不到你人?
所以,用大家看得到的“努力”,衡量一些学生做事的效率,其实不科学。
问国外学生是否“努力”,还不如去问国外学生是否有效率。
除此以外,有技巧的努力,也是适度的。
一二年级时,新生可能会全身心科研。
等到了三四年级,往往会发现弦不可能一直紧绷,可持续发展更重要。你今天努力了12小时,是为了将来更快拿到结果,更快毕业,更快博后,更快拿教职,更快实现自己的价值,然后……继续每天努力12小时?
其实你看,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愉快的。
更快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功利的。
也许太努力,就不那么愉快了。特别是在你12小时坐着,颈椎腰椎都出问题的时候。
以前和一个同学聊天时,说到一个话题:
你可能活得比我好,但是我活得比你长。
有可能我那种懒散一些的努力方式,没在某个瞬间达到你成功的高度,但在长期的积累下,和你一样精彩。
人生长着呢。
为什么我要紧巴巴去作死一样的努力呢?
我有时看着实验室一些天天早上9点待到晚上12点的师弟师妹,都15小时了,还不出什么结果,就觉得特别没意思。
都快在实验室,和自己的左手结婚生子过一辈子了。
图啥?
图实验室网快吗?
---
总的来说,努力做科研,对很多人来说是教育体制带来的保守思维:努力就会成功。
这种打怪进阶的方式,似乎是人生的唯一方式。
为了在面子和里子上给出“我已经努力过,不成功全怪xxx”的借口,很多人耗在实验室图个心安,给自己的失败找托词。
如果这样,还是别去比努力了。
Take it easy and be happ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