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广义的学术腐败:数据造假,学阀政治,利益分配等现象看,国外并不比中国干净多少。
首先假定你说的国外是美英法德日: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学术圈腐败是出了名的(之前还有论文专门研究他们学术近亲署名的问题,大量文章存在同姓亲属署名的现象),俄国最近缺钱,基础科学水平江河日下,倾向于自娱自乐,做的研究都比较偏门,而且学术丑闻也不少,这里就不和更烂的比了。
日法德三国学术圈确实是比较“干净”,但也都存在严重的老化和学阀现象:日本学术圈等级森严,青年学者上升困难,学术圈内部利益固化严重,年轻教授只能在老教授羽翼下生存,通过把老教授熬死了才能出头,导致不少日本中年教授无法独立工作;法国有一个独特的“终身”制度,在法国做博士后也可以是终身制,group leader要赶人非常难,因此法国总体上学术动力不足,周末上班要事先申请,同时因为你没有赶人的机制,很多机构老人为患,人浮于事,科研水平逐年下降,不止听一个法国pi抱怨这事,手下实验员只要没有进行刑事犯罪就没法开除(反过来说确实是有劳动保障了);德国算是这三个国家里面学术发展最好的,但是也有比较严重的学术垄断的问题,很多机构都靠一两个业内大佬撑着,因为德国的教授终身职位非常稀缺难获得,导致大量的科研人员(甚至一些看似大佬级别的人)都是临时编制,(这个类似于美国的医学院教授的编制,就算给你个终身教授的头衔,但是你的工资80%都是要从自己的funding出,一旦你缺少资助也不得不走人,其实和临时工也没啥区别),这一方面确实让德国的科研活力提高了,但是也导致学术资源垄断,一个大佬走人退休,可能会导致整个系关门!这在英美和中国都难以想象。
英美的学术可以说是最具活力,当然也就没那么“干净”,(英国体量小就和美国捆在一起分析了):单看撤稿数,美国过去一直是最多的(当然美国文章也最多)。就目前看,中美两家文章总数最多,撤稿总数也最多。当然绝对数量还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撤稿率。
2018年,sciense 杂志发表了撤稿率最高的国家,第一是伊朗,第二是罗马尼亚,第三是新加坡,第四是印度,第五马来西亚,第六是韩国,第七是中国,第八是土耳其,第九是南非,第十才是一个欧洲国家荷兰。
而2019年的统计是伊朗第一,印度第三,中国第四(每万篇文章9撤稿),韩国,新加坡,日本是第12,13,15,(每万篇5多点),美国第二十,每万篇4撤稿。这里排名变动比较大,因为撤稿本身其实是很大的随机性的小概率事件。
很显然,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撤稿率明显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确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没有那么多例外)。这里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学术快速野蛮发展和监管相对落后确实是催生了学术腐败;(其实这个现象在8-90年代的日本也出现了,当时就有不少社会学研究论文分析为什么日本科学家更喜欢造假之类,反思日本人的劣根性,现在倒是不怎么提了。)
2, 发展中国家因为存在大量低水平研究,低端研究论文(尤其是大量“收费发表的杂志”)缺少严格的同行评审,本身的撤稿率就非常之高 (总体上越好的杂志撤稿事件越少,这是个基本事实,至于是不是好杂志撤稿恶劣影响越大是另外的问题了。)。
中国的撤稿中就有太多的非常低端的论文:例如集体伪造评审等,而且撤稿的期刊也大多是非常“野鸡”的刊物(这里作弊肯定可耻,但是这些连评审是谁都搞不清楚的期刊也已经是纯粹“垃圾”,这些杂志也不是什么受害者)。其实这个在业内叫“predatory journals”掠夺性期刊, 说白了就是为了收费,交钱就发表的,对数据质量根本缺少把关。而你打开这些journal的网站,里面几乎充斥了中国人的论文,因此这个可以说本来就是“妓女和嫖客”的官司,那些众多没有撤稿的中国论文也基本没有任何价值可言。(这里一方面需要认真提高研究层次,不要进行简单重复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改变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减少硕士发文的压力:欧美硕士毕业是不需要发论文的,你一边上学一边研究那么一两年怎么可能人人都出有价值的成果?这种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导致水平下降的问题确实需要从制度层面改变。)
但是,但是如果你排除掉那些“垃圾论文”,中国在正经期刊的论文(比如nature index收录的知名期刊)的撤稿率其实和美国基本一样,都在千分之零点四左右。因此如果你觉得英美的学术圈比中国“干净”很多,恐怕只是“the grass on the other hill is always greener”的误解(外国月亮真的圆么?)
中国确实需要好好整顿学术圈的风气,确实需要更多饶毅这样的吹哨人去检举揭发学术不端。但是国人也不要妄自菲薄,上升到什么民族根性之类的自恨的地步,尤其不要臆想国外学术圈有多“纯洁”,过去几年震惊世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也都是欧美干的:harvard的stap干细胞事件,harvard的心脏干细胞事件,硅谷数十亿startup滴血检测事件,伯克利的伪造元素事件,普渡大学的研究剽窃事件,贝尔实验室的有机晶体管事件等等。至于经费分配,业内大佬垄断,大佬剽窃别人的idea,审稿人恶意阻挠文章发表等问题在英美也是层出不穷,不要因为自己对国外了解的少就以为国外比国内好很多。
任何缺乏监管的但又有可能带来巨大利益的人类活动都会滋生腐败,是否更干净?只是驱动力和代价的平衡而已。
做为在美国学术圈(业内top5的两所大学)待了十多年的人,个人认为在美国,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和被公开惩处的实际比例大约在10:1左右,例如数据不准确,发生比被撤稿肯定高得多(现在那篇砷替代磷的sicence paper还好得很,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是扯蛋研究),而多数一次性撤稿的lab其实并没有公开的处罚,但是今后在领域里的名誉受损是必然的,而且应该会影响今后的funding申请(之前有研究显示造假被抓对老pi的影响比新pi小的多,而retraction watch上98%的retraction 的作者只出现了一次)。至于中国具体情况如何,我确实就不得太清楚了。
ps:单纯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术不端事件,其实是缺少发展的视野。中国的整体学术氛围和质量的提升是平行的,也是在十几年前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科研现在处于高速提升的快车道,相比欧美成熟稳定的系统必然存在更多的问题和不足,但是也不能因此妄自菲薄,从技不如人一路反思到制不如人,甚至人不如人。对于西方,既不仰视,也不蔑视,而是实事求是的平视,该学习的虚心学习,该批判的就大胆批判。
此外就是现在互联网上黑中国学术的风气很盛,除了留学机构们为了吃饭带节奏之外,一方面固然事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是全世界科研圈-或者发展中国家科研圈都存在的,并不是中国独有(中国没有那么特别)。比如说到科研内卷,其实目前美国科研卷的比中国厉害多了。科研本来就有非常多失败的几率(尤其是好的科研往往是高风险投资),这个其实和个人水平和努力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美国诺奖得主或者科学院院士没拿到终身教授、实验室被迫关门的例子也有好几个。一将功成万骨枯,如何应对失败的科研生涯?欧美还有大公司吸纳高端技术人员,“失败/不成功”的博士和博后们还有退路,但是在中国高端技术企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失败/不成功”的科研人员会对任何现有的体制宣泄自己的不满,尤其是在知乎上往往能带起节奏。
我个人觉得中国科研最大的敌人其实一直没有变,就是一个“穷”字。说中国缺少人才,缺少土壤,其实都是beating around the bush,中国科研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太穷了!(近10年算是有了很大的改进,不过比起欧美还是差了不少。)
受到最近一个关于为何大量违规来自于医学院的启发: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近几年大量的低质量论文以及由于在垃圾杂志上伪造审稿人(这种杂志连审稿人是谁都搞不清楚也是魔幻)导致的撤稿,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医学院。这其实明显是医院的晋升制度问题:过度要求临床医生去做本来不该他们做的研究工作,不仅导致巨大的浪费,还迫使使很多人走上歧路。具体可以参见我的另外一个回答:https://www.zhihu.com/answer/1477902571
国外有国外的问题,国内有国内的特点。
我坚决反对说国外学术圈如何如何,来贬低国内学术圈。历史上著名的学术造假事件,大多数都在国外,冷核聚变,心脏干细胞等。
但是我想说,国外学术圈更纯粹,而国内这种科举式的科研体系是中国独有的。至少在国外,没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title。更没有突然某个部门下一个命令,第二天SCI文章就一文不值了。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学术圈的评价体系应该归学术圈,而不是教育部几个拍脑门的大老爷。指定这个政策的人,肯定是开了几次座谈会就一拍脑门定出来的规矩。
如果不是一拍脑门,只能说这些人不是xx就是xx,是典型的官僚主义思想。
国内学术圈和国外学术圈,大概是杀马特流氓和西装黑手党的区别吧。
本质是一样的,后者更“体面”一些。
人在美国,说的都是美国的事情。
一个美国博后到知名大学独立做教授,之后原实验室做的所有实验都重复不出来。当然没人知道是故意的还是其它原因。
一个才华横溢的同学在知名大学做博后,重复不出来实验,后来发现那个发文章博后(同学在重复他的实验)篡改数据。抑郁了,改行到工业界了。
一个同学的老公(美国人),读博士的时候我感觉真是青年才俊,对未来充满信心。到美国院士实验室做博后,发现院士文章大都造假。之后郁闷万分,整个人都变得消沉了,改行学计算机了。
一个院士找了个年轻老婆,然后此老婆烂文章发到专业领域最高杂志。
一个一直没有结婚的美女教授,在知名大学独立前后都没啥好文章。有一孩子,说是精子库的,但有人说是她自己的。逢人便说自己跟奥巴马聊过天什么的。
张丰在CRISPR贡献很大,结果因为有个美国人的组跟他争名誉,现在美国媒体都不怎么报道他。
某领域中国大牛,因为是华人在知名大学被美国同行们打压严重(同行们文章数量质量经费都不如他),一怒之下,受邀到二流大学去做系主任了。
另一领域,某中国教授勤勤恳恳发文章,文章多,质量也不错,经费一般。某美国教授文章不多,质量不高,但是会搞关系,经费充裕。
某教授投稿二流杂志被拒绝了,后来跟一流杂志编辑吃饭之后,发了一流杂志。
传说中某教授跟主编商量,一篇好文章投到新的子刊,后面一篇给发顶级期刊。被投子刊的博后心灰意冷。
最有名的心脏干细胞造假,一个人造假造出了一个领域。事发之后因为徒子徒孙太多,大都没啥事。
指望斑马没有条纹是不可能的。
看到自己地区的斑马有条纹,就直接断定其他地区的斑马”平均条纹“比自己的地区少,其他地区的斑马比自己地区的”好得多",同样是反智的。
想多了,都不干净……
说这么一个事情,我们组在某个领域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然后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这是一个小突破,算是某一个非常小的领域开山之作了。
但是,后来美国某个比较强的组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和我们组开始竞争。大家都知道,目前科学期刊实质上是被英语国家所把控的,而恰好美国这个组的老板是该领域顶刊的审稿人(非生化,刊物比较少)。
那么后续的事情就变成了,无论我们组做多大的努力,只要是该领域的文章,那么必定会被卡。那么我们的文章要么想办法绕开这个领域,要么转投影响因子低的刊物。长此以往,我们组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必然就逐渐下降,最后不得不退出这个领域的竞争。
这只是我们组自己的经历,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甚至某种程度上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脏,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
我在我们领域投文章的时候,总会碰到有个reviewer让我“研究”一下abc这些工作(就是暴露一下自己是哪个大牛,顺便让我引用一下),并且一定要我补充一个公式,以达到论述的完备性;然后他就不提其他太多问题了,估计一般给的都是minor(废话,要是他给reject这文章直接就被拒了);这个时候就大概可以猜到对面是哪个组了。
那我要做什么呢,并不会说这个公式的方法现在早没人用了(事实),他们让我引的文章都不太相关,也都是垃圾(事实);而是当我审到他们组的时候,也会说,你们要看看最新的研究成果def(我们组的工作),并且你们要补充上边那个公式的另一种形式(和他们对一下暗号),以达到完备性,然后给个minor。
大家一起默默水文,其乐融融。
当然不会,关键词:心肌干细胞。
但是至少没有把造假说成“图片误用”啊。
自己出了一串丑闻,不反省,不亡羊补牢,开始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每次都这样。------ 我是说我们小区那个喜欢骂街的泼妇。
一个连“导师评价网”都上不了的地方,你说呢?
话说太平洋某岛上一个部落有一种愚蠢的信仰——船货崇拜。
最为知名的货物崇拜,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时,美军于太平洋一个小岛建立一临时基地。当时岛上的土著看见美军于“大铁船”(军舰)内出来,皆觉得十分惊讶。此外他们也看到有一些“大铁鸟”(军用飞机)运送穿着美军军服的人,以及得多物资。这些土著看见这种情况均感到很惊讶,并觉得这些“大铁船”及“大铁鸟”十分厉害。加上美军也提供部份给土著,而这些物资对土著来说十分有用,结果令这些土著将美军当作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美军离开这个小岛,只留下一些美军军服及一些货物。这些土著便认为这些货物具有神奇力量,又相信“神”(美军)他日会回来,带来更多货物,使他们展开一个幸福新时代。但是美军当然一直也再没有回来,因此这些土著便自己发展出一套敬拜仪式,崇拜美军军服以及货物。该宗教的表现形式是土著会穿着美军军服升起美国国旗,图腾则是木刻的飞机。一般把这种新的宗教被称为“约翰布鲁姆教”。
学位崇拜、论文崇拜、影响因子崇拜、NCS崇拜,与之同理。美国是学术乱象,而我国的问题是,上位者根本没想明白为什么要搞学术,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停留在仪式性的模仿阶段,以为模仿美国人做相同的仪式就可以带来相同的结果。
黑的程度和方向不一样。
学术本身都一样黑,拉帮结伙、造假灌水,所有“抓不到硬证据的”,其实中外都差不多。新来的助理教授在系主任面前跟 ______ 一样,我看过一次就完全明白了这跟中国学术圈的内核一模一样。只不过表面上特别绅士、隐藏得特别好罢了,毕竟都是学术人,面子上都得过得去。
国内常有的问题,什么夫妻店啊,抱大腿啊,学术作假抄袭啊,都有。程度不好对比,可能还是国内稍微严重些,但是本质没区别。
可能稍微好点的是一些硬规定无法规避,洋人死板。比如没博士学位的,就不能当博士生导师,老公是院长也没用。当然具体处理也容易,交给别人联合培养呗。
唯一比国内好的可能是人身上的保护。比如导师一般不敢性骚扰,这个是雷区,一踩就炸。法律对人身的保护还是到位的,像武汉理工某个导师那么搞,陶崇园绝对发了大财了,那导师、武汉理工都得赔无数钱。当然,不代表没有恶心的事情,中西部某些教授欺负博后,还让人换自家的灯泡之类的,也不是没有。
除了法律,无形中还有持枪、无死刑等社会保护。卢刚老板就比较倒霉,碰到一个认真的,最后被人点了名,成了笑柄。你以为国外学术圈举报就有用?细看卢刚案,卢刚枪击的几个人中,就有两个是接受他举报但一笑了之、把事情压下来的。估计他们要是真能重来,也就后悔没认真处理了。
学术并不神圣。学术跟做技术的、当官的、搬箱子的、炒股票的、送外卖的一样,都是有一整套行业逻辑和潜规则的。
同样收入,大学教授、研究人员地位肯定要比其他行业略高,这是学术圈的天然优势;但其门槛、要求也要相对更高。进学术圈其实对人情商要求更高,尤其是大多数“实验不一定能重复”行业。
当然,学术圈不完美不代表科学进步不快。真要怼饶毅,就说造假的这么多,为什么中国技术还是进步如此之快?然后拿出著名的例子5G。科学这玩意就是90个混饭的,10个真出贡献的,只是普通人根本分不清谁是混饭的,谁是真贡献的。其实工程也是如此。
==== 个人看法 ====
我在学术界只读了一年书就转专业了。但我对学术界还是有一定理解和具体观察的。我很感激自己那段经历,虽然浪费了一年最年轻而宝贵的时光,却也有机会观察另一个行业。
这类问题里面,其实有两对比较:工业界VS学术界,国内VS国外。
先说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对比。在我的经历中,我看过学术界跳工业界的,比如某某教授跳到我们这里当E6;我也见过中国人在大公司干几年、觉得无聊回去又读了5年博士然后去印度理工教书的(含梗)。
两者当然存在互相踩的情况,工业界说学术界闭门造车,学术界说工业界到50岁就饿死之类的。码农VS教授成为经典话题。你得说,2020年前后,码农暂时占上风,因为包裹过去几年增长,加上教授的“学术交流”脱钩,在我读本科时那种众星捧月的回去爽的教授可能少了不少。
但是,时代永远是左右摇摆。说不定10年之后,教授又完爆码农按在地下肆意摩擦。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工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互相攻击,更多的是“文人相轻”,行业不同的口水战,而不是真正的攻击。
要说浪费资源,学术界很多科研是胡扯蛋,但工业界很多project也都是虎头蛇尾或是干脆失败;
要说搞政治、搞人脉,学术是这样,但工业届也绝不少;
要说讲政治正确,学术界披张____颜色的皮可以横着走,但工业界何尝不是?
对于个人来讲,工业界和学术界差别更多的是个人选择。
这个是我更多想说的。有人说,90、00后文化上更自信,面对西方文化,至少我看知乎觉得不见得。
如果说所谓河殇派(我是绝对没读过这类东西)和公知的言论是:
“国外学术圈比中国干净“
那么所谓“文化自信派”的言论是:
“国外学术圈同样肮脏,一样的“
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内核其实就从没有改变过,内心中都承认洋人或是国外为标杆。很多很多例子,我说说我经历过的:
比如我说在Costco拍西瓜是很猥琐的行为,就有人说他见到美国人也拍过。
比如有人说华为厉害,就说厉害到美国人都开始打压了。
正确的、不崇洋媚外的思路应该是:美国人拍西瓜,那他就是个猥琐的美国人;华为厉害与否,不需要美国人来当评判,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说。
回到这个问题,问题本身是无妨的,但很容易到一个思维误区:
第一,国外学术圈也不干净,所以证明国内学术圈不干净也无妨;
第二,国外学术圈很干净,所以证明国内不行;
我列之为“一个误区”,就是因为我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其实骨子里的逻辑都是:以洋人的标准来判断国内。
真实的事实无聊而无趣: 国内外,都有很干净很上进的学术圈,也都有肮脏得难以置信的角落;国内外,都有很聪明正在改变世界的学者,也都有完全拉帮结伙、混日子的群体。不去肉身体会,很难说清楚其中的复杂。
我当然知道,题主的问题没有任何引战的意思。我真实的经历是:
我年少时也认为,在外国做学术,会比国内好很多、干净很多;真出来后,我发现并不如此,是比较失望的。但我意识到的是:这是因为我把对“学术”的期望寄托到了“外国”身上,所以我才失望的。
换句话说,这是我思维方式的错误,并不是现实本身如何。
就好比说,我骑自行车去三番市,8个小时才进城,还被不敢说的种族拦下来打了一顿,于是我痛骂美国的生活不是人过的。我的问题在于,去三番市要么开车,要么坐公交,骑车是根本的方式性错误。
是“学术”本身就不适合我,而不是“中国学术不干净”所以“中国学术”不适合我。
这也能推广到很多问题,比如离婚、婚姻:究竟是配偶这个“人”不对,还是“婚姻”本身不对?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不婚族根本不是遇不到合适的人,而是他们自己就不适合婚姻(这种生活方式)而已。
有人问,你说这些废话有什么用?我则想,生活中的决策可能有用。假设一个人认为“国内学术圈不干净”,那么解决方案应该是“去国外学术圈”,还是去“国内工业界”呢?
盲目地归因为国内、国外,以国内国外为界限,往往是错误的。就科研而言,行业的区别往往更明确些。某些行业科研明显更脏,内外皆如此,是资源和大环境主导的。我以为“科学无国界”,是正确的。
在某些方面有,但不是人的问题。个人以为人的逐利性都是一样的,没有理由去讲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比我们中国学者更有良心而伊朗印度的学者最差劲。区别只是因为某些历史原因,国内犯错的代价比较小,监管不严,对版权的概念不重视。而在西方国家,学术圈发展了上百年,条条框框规章制度非常严格,所以不得不遵守。圈子关系一样都存在,只不过利益交换相较国内要收敛很多。那么给外人看来,确实会感到西方团队更守规矩一些。
很简单的例子,在北美,如果严重的学术造假被爆出来,教授基本上会被媒体拎出来挂很久,大多数会被辞掉行政职务,小部分会辞职。教授如果抢了学生一作,如果学生举报,好多媒体也会报道,甚至会吃官司,虽然惩罚一般都不疼不痒,但是确实丢脸。贪污项目资金不光会被学校和基金委调查,还会被税务部门调查。。
这还不是红线。欧美大学的红线是1)师生恋,更别说性侵。只要举报,调查成立,必须卷包走人。2)人身攻击,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也是,被举报基本上就得滚蛋。
中国什么时候能做到一样的,什么时候就没人说国外的学术圈干净了。国内的红线只有两个,1)反d,2)得罪领导。。其余的不是事。
其实也不一定干净,但是做了不干净的事情处罚比较严厉。
比如美国的Piero Anversa[1]造假,原本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再生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心脏、肺、胰岛干细胞等研究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因为干细胞造假事件,哈佛大学要求撤稿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博士高达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最后,Anversa教授已经关闭了哈佛的实验室,从哈佛医学院离职,学术生涯到此结束。
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事件也是一样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生与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笹井芳树(52岁)今天在位于神户市的该中心内自缢。笹井是撰写STAP细胞论文的理研学术带头人小保方晴子(30岁)的导师。死因是因为STAP细胞论文造假。小保方晴子也离开了学术界,去卖写真了。
要说干净,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干净。不过就是对名誉看不看重了,不看重的话,造假也就造假了,有利益就行。
不是这样的。我在美国读博的时候,我导师(美国白人)受学校之托,给系里新来的ap,以及我们几个博士生讲tenure是怎么回事,讲过很多黑历史。
他说有一次他申请项目,proposal写的资助方非常满意,说得好好的项目要给他,突然打电话告诉他不给他了。过了两年以后,他在开会的时候发现有人做的工作正是他当年提出来的方案,一模一样的思路。
克莱姆森大学的电子系chair和工程学院dean不对付,互相拆台。新人去了要首先站队,但是站了队也很难受,有评tenure的时候两派人会互相干,导致tenure失败,所以克莱姆森这个系总是在招人。
阿拉巴马某南部垃圾学校,学习mit等顶校,一个tenure位置,招五个ap,一学期排很多课,却还要考核ap的research output,tenure的规则朝令夕改,最后是最擅长搞关系的人tenure了。是不是一股熟悉的味道?
某骗子教授,顶着很大的名头,每三四年就要跳槽,新学校总能拿到带title的高薪位子,然后什么成果都做不出来,留下一地鸡毛,跳槽走人了。
信不信由你。
国外和国内学术圈各有各的问题!都有金字塔顶端的人,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国外期刊有经常搞些Special Issue,这种特刊有探讨前沿发展的趋势的意思,也有很多关系稿,学术水平不达标的情况!国外大牛拿到特刊权限,就会把资源分配给平时很给他面子的人!这只是国外学术圈的一个缩影吧!
国外项目都是靠老师们自己去social来的,所以,你可以脑补一下他们的表现!
国内最近一些年整体好了很多!不少期刊投稿更公平了,教育部项目没有会评,纯网评,但也有很多不足,学霸影响还是很大,但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