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产业和学术两方面看,卫生经济学 (Health Economics) 在国内发展如何?

回答
卫生经济学在国内的土壤:产业与学术的双线叙事

卫生经济学,这门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稀缺卫生资源以最大化健康效益的学科,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土地上,正经历着从萌芽到生长的蜕变。理解它在国内的发展,需要深入审视其在产业实践和学术研究这两个维度的联动与演进。

产业视角:需求驱动下的实践探索

从产业角度来看,卫生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疗体系的转型驱动的。

1. 支付方改革的催化剂:

中国的医疗体系正在经历深刻的改革,从过去以“量”为导向的付费方式,逐步转向以“值”为导向的价值医疗(Valuebased Healthcare)。这为卫生经济学的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总额预算、按病种付费(DRG/DIP)等支付方式的推广,迫使医疗机构和管理者必须关注成本效益。卫生经济学的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CEA)、成本效用分析(CUA),成为评估新诊疗技术、药品和医疗服务价值的重要工具。例如,哪些新药在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的同时,其成本效益比更优?哪些治疗路径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患者结局?这些问题都需要卫生经济学的分析来支撑决策。
药物经济学评估的兴起: 随着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带量采购)的深入,药品的定价和准入决策更加依赖于其经济学价值。药品制造商为了进入医保目录或参与集采,不得不提供详实的药物经济学评估报告,证明其产品的成本效益。这促使了大量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和咨询服务需求。

2. 商业健康险的崛起与精细化运营:

商业健康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也为卫生经济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产品设计与定价: 保险公司需要利用卫生经济学方法来设计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的健康保险产品,例如考虑不同疾病风险下的保费定价、设计疾病管理项目以降低赔付率等。
精算与风险管理: 评估特定医疗干预措施对长期健康风险和保险赔付的影响,需要卫生经济学模型来预测。
服务提供商的选择与管理: 保险公司也开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评估合作医院和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效率和价值。

3. 医疗机构的效率提升与内部管理:

大型公立医院和日益增多的民营医院,在追求医疗质量的同时,也面临着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压力。

资源配置优化: 卫生经济学方法可以帮助医院评估不同科室、不同设备、不同人员配置的成本效益,从而进行更合理的资源分配。
临床路径的经济学评估: 优化临床路径,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不仅能提升医疗质量,也能降低患者和医院的成本。
基于价值的绩效评估: 探索将患者结局和成本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机制,也需要卫生经济学理论的指导。

4. 慢病管理与公共卫生项目的成本效益评估: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负担的加重,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推广慢病管理项目、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项目时,也越来越重视其成本效益。卫生经济学能够为这些项目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帮助优化资源投向。

然而,产业界在应用卫生经济学时也面临挑战:

数据质量和可及性: 缺乏高质量、标准化、可及性强的真实世界数据(Realworld Data, RWD),是制约卫生经济学应用的关键瓶颈。
专业人才的稀缺: 既懂临床医学又懂经济学模型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相对匮乏。
评估结果的应用落地: 评估结果如何有效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或管理决策,并获得相关利益方(如政府、医院、药企、患者)的认可,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方法论的本土化: 西方的卫生经济学方法论需要与中国独特的医疗体系、支付模式和社会文化相结合,进行本土化创新。

学术视角:理论深耕与方法论创新

学术界是卫生经济学在国内发展的基石,其研究成果为产业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1.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经典领域的坚守与创新: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最小化分析等传统方法论在中国医疗场景下的应用研究持续深入,并不断有新的案例和方法被提出。
真实世界证据(RWE)在卫生经济学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RWD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以及开发新的RWD分析方法(如倾向性评分匹配、因果推断方法)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这有助于弥补传统临床试验数据的局限性,提供更贴近现实的经济学证据。
行为经济学在健康领域的交叉研究: 探索如何利用行为经济学原理设计干预措施,引导患者和医生做出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选择,例如在健康保险中的选择设计、疾病预防行为的促进等方面。
健康不平等与社会公平的研究: 卫生经济学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健康不平等问题,通过经济学分析揭示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在健康机会和健康结局上的差异,并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来促进健康公平。
公共卫生与大健康领域的经济学分析: 除了药品和医疗服务,对公共卫生政策(如传染病防控、环境健康、老龄化应对)的经济学评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 方法论的本土化与创新:

中国情境下的成本测算: 如何准确测算医疗服务、药品、疾病的成本,尤其是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院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需要发展更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法。
疾病模型(Disease Modeling)的开发与验证: 针对中国特有的疾病谱和医疗服务特点,开发和验证适用于中国的模型,例如 Markov 模型、离散事件模拟模型(DES)等,以预测不同干预措施的长期成本和效果。
主观健康评价(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PROs)的应用: 关注患者的体验和生活质量,利用PROs数据进行成本效用分析,是卫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中国,如何建立和验证符合文化习惯的PROs工具,也是学术研究的课题。
对政策制定的支持: 学术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如何被决策者采纳和转化,是衡量学术研究价值的重要标准。

3. 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学术会议与期刊: 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高质量期刊成为学者交流研究成果、激发新思想的重要平台。国内也涌现出更多专注于卫生经济学或其交叉领域的专业期刊。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卫生经济学或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经济学等相关专业方向,并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纷纷加强了在这一领域的学科布局。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研究经验和方法,对于提升国内卫生经济学研究水平至关重要。

挑战与展望:

尽管发展迅速,国内卫生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原创性研究的不足: 相较于应用型研究,具备原创性的理论突破和方法论创新仍然相对较少。
跨学科合作的深化: 卫生经济学需要与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才能产出更具影响力的研究。
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南,仍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总而言之, 卫生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呈现出“需求导向、政策驱动、学术支撑”的鲜明特点。产业界日益增长的实践需求,为卫生经济学提供了用武之地,推动了其在支付方式改革、商业健康险、医院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学术界在理论深化、方法论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则为产业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持续的创新动力。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持续深化改革,以及对健康投入效率和公平性的日益重视,卫生经济学将在国内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在产业实践中继续探索数据应用和人才培养的路径,并在学术研究中不断追求理论的突破和方法论的创新,同时加强产学研的联动,真正让卫生经济学的智慧,转化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医疗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鄙人惭愧于在知乎上混世太久,总是在人家问题下发些无关痛痒的灌水。说是学经济的但总是讨论一些诸如肯德基墨西哥鸡肉卷的问题。觉得在知乎泡了良久,受益匪浅,却毫无贡献。于是痛定思痛,决定报答一下社会,认认真真地做第一个回答(不邀自答):

--------------------------------------- 洗心革面的分界线------------------------------------------------------

下面是关于卫生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库的发展举例,希望借此大家可以管窥我国在Health Economics方面的发展。其中夹杂个人呓语,请仔细甄别:


故事首先从1992年开始:

美国自1992年开始开始了规模浩大的HRS调查(Health and Retirement Survey)...


该调查个人感觉就是史诗大片,不仅跨学科(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etc.),变量细且丰富,而且该调查从199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抽样,如今最近一期2012年一共已经有11期调查。调查是由美国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A) 和密歇根大学 the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ISR) 共同管理实施的。具体调查针对美国51岁以上,大约10000~20000名随机抽样的老年人的经济和健康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除了具体的经济方面的变量,该调查同时采样了详细的健康指标,不仅包括Physical Health,甚至包括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也有非常详细的测试。


想想整个工程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吧!问卷设计,调研员培训,调研员的工资,针对每一位老人的问卷调查,健康测试,数据清洗,统计分析...也难怪只有美帝能早在1992年开展这种工程。


该面板数据诞生以来,利用该数据库的文章呈井喷式增长:


(图表来源:HRS Data Book:Growing Older in America: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个人感觉做研究和打魔兽争霸类似,研究产出是论文,数据是资源,而一个个数据库就像是一座座矿山。美国自打开了HRS这个矿以后,经济和健康方面研究的科技树攀升速度蹭蹭蹭地提升。


自打美帝倒腾出了这个数据库以后,大家都说好!但是确实不是说想搞就搞的,不仅要有经济实力(国家或者社会机构舍得在这个上面花钱),而且需要有强大的专家团队。于是问题来了:美帝之后哪家强?


是的,第二个开展类似调查的是老牌强国英国,英国从2002年开始了自己的调查:ELSA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至今也有了6期(至2012, 2014待出)


随后可能是哪个国家?德国,法国?嗯嗯,欧盟几个大国从2004年随后也开始了自己的经济与健康方面的综合数据库 SHARE (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如今刚刚出到第五期


随后,墨西哥,日本,韩国,泰国等等国家也相继开矿...


让我们喜大普奔的消息来啦!

中国也在2011年发布了第一期我国版本的HRS: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简称CHARLS,查尔斯,唔....) 该调查的主要负责人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赵耀辉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院的John Strauss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杨功焕。


背后的资助嘛,打字打不动了直接贴图了:

(资料来自CHARLS网站)


如今CHARLS已经有了两期数据2011和2013,今年的估计也在进行中。说实话刚了解到我国也开始开展这方面的工程的时候心里是蛮激动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说实话感觉这个调查的开展似乎和国家的科研和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挺有关系的,美国,英国,然后是欧盟,我们虽然起步晚,但也是有了针对中国老年人自己的数据。


为什么CHARLS这么有意义呢?

想想我们做的各种研究,研究健康水平和老年人经济,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用的都是美国,英国,欧洲的数据,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各种研究发现,研究结论都是外国国情,而我们对自己国家老年人的情况在此之前是知之甚少的。比如说许多论文利用HRS的数据对相关的退休政策进行效果分析,不仅仅促进了美国的相关研究,也对期政策制定者有极大的帮助。对于我国如今山雨欲来的老龄化,CHARLS的诞生对我们了解中国老年人的情况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有些个人感想,虽然政治上各个国家磕磕盼盼,但感觉说实话科学界大家做研究很多时候都是不计较成败利钝的。以上各国推出的数据库极大地借鉴了美国HRS的调查设计,基本上都是2年一次跟踪调查的面板数据,所以说在科学研究方面确实正外部性的溢出还是极大的。美国除了在HRS的问卷设计上给了各个国家极大的借鉴价值,另外相关的单位也在积极资助其他国家。我最早看到CHARLS项目的资助来源有NIA和WB略为惊讶,切身感受到科学研究跨国界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嗯,最后嘛,谨以此这篇文章送给我刚刚退休的老妈,和即将退休的老爸吧!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