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国外读 PhD 并在以后申请教职的难度如何?怎样做好对应的人生规划?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并以进入学术界、获得教职为目标,这条路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但也充满了回报。它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极致考验,更是一场持久的人生马拉松,需要周密的规划和坚定的毅力。

攻读国外 PhD 的难度:

首先,要明白“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取决于你的专业领域、目标院校的声誉、导师的指导风格、你的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当时的就业市场环境。

学术压力巨大: 国外的 PhD 项目通常比国内更强调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研究的深度。这意味着你需要自主设计研究课题、独立完成实验或理论推导、并能清晰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会议报告等形式展现出来。阅读海量文献、学习新知识、解决研究瓶颈是家常便饭。
语言和文化适应: 即使你的英语水平很高,但在学术交流、与导师沟通、参加学术会议时,仍需要极高的语言功底和对西方学术文化(如直接的沟通方式、对个人贡献的强调)的理解。文化差异也可能带来适应上的挑战,需要时间去融入。
研究方向的探索和定位: PhD 的核心在于“研究”,而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前沿、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直接关系到你毕业后的竞争力。这需要你对整个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并具备前瞻性。
导师匹配与合作: 导师是你在 PhD 期间最重要的引路人。一个好的导师不仅能提供学术指导,还能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甚至在你申请教职时提供重要的推荐信。但并非所有导师都能成为理想的导师,选择导师也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和运气成分的环节。
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压力: 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申请教职时,毕业论文(dissertation)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在读博期间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你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你在竞争激烈的教职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经济压力: 虽然很多 PhD 项目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但生活费用、家庭开销等仍然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一些生活成本较高的国家。

申请教职的难度:

拿到 PhD 学位只是第一步,申请教职更是另一场硬仗。

竞争异常激烈: 全球范围内的学术职位数量有限,而拥有 PhD 学位、具备研究潜力的申请者却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热门学科和知名高校,申请者众多,竞争异常激烈。
“教职链”的影响: 一些学术机构,特别是声誉卓著的,往往更倾向于从拥有著名高校博士学位、或在著名研究机构有过博士后经历的申请者中选拔。这形成了一种“教职链”。
研究成果的量化与质化: 雇主会仔细审视你的论文发表情况(期刊等级、引用次数)、科研项目经历、获得的奖项等。仅仅有论文还不够,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教学能力和潜力: 除了研究能力,大学也看重申请者的教学能力。即使是研究型大学,也需要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展示你作为一名教师的潜力,如助教经历、独立讲课经历、教学理念等,会是加分项。
学术声誉和人脉: 在学术界,建立良好的学术声誉和人脉非常重要。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建立合作关系,都有助于你在申请教职时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博士后”经历的普遍性: 在很多领域,尤其是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获得 PhD 学位后,通常还需要进行一到两轮甚至更多的博士后研究(Postdoc)。博士后阶段是进一步提升研究能力、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积累独立研究经验的关键时期,也是申请独立教职前的“敲门砖”。
“软技能”的重要性: 除了硬核的学术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潜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软技能”同样不可忽视。

怎样做好对应的人生规划?

这是一项长期且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贯穿你攻读 PhD 的整个过程,甚至在你决定攻读 PhD 之前就已经开始。

第一阶段:留学准备与 PhD 申请期(攻读 PhD 前)

1. 明确研究兴趣与方向: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你真正热爱什么?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的研究方向是否有前景?这决定了你未来几年的学术生涯。多阅读领域内的顶尖文献,参加相关领域的讲座和会议(即使是线上),与你的本科或硕士导师深入交流。
2. 选择合适的国家和院校:
国家: 考虑学术水平、科研氛围、语言环境、生活成本、移民政策(如果你考虑长期发展)。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部分欧洲国家(德国、瑞士、荷兰等)都是热门选择。
院校: 重点关注那些在你的研究领域有强大实力、拥有知名教授和良好研究条件的大学。查看大学的排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在特定领域的声誉和研究方向是否与你的兴趣契合。
3. 寻找匹配的导师: 这是 PhD 申请中最具挑战性也最重要的一环。
研究导师的论文和研究项目: 看看他们最近在发表什么,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否是你感兴趣的。
浏览导师个人主页: 了解他们的研究团队、实验室情况、正在招聘的学生类型。
直接联系导师: 准备一份有针对性、清晰表达你研究兴趣和为什么想加入他们团队的邮件,附上你的 CV(学术简历)和部分代表性成果(如本科毕业论文、已发表的论文)。不要群发!
考虑导师的性格和指导风格: 有些导师风格严厉,有些则更鼓励学生自主。可以尝试通过现有学生了解导师的情况。
4. 准备标准化考试(GRE, TOEFL/IELTS): 提前了解目标院校的要求,尽早规划备考时间。
5. 打磨申请材料:
CV/Resume: 突出你的学术经历、研究项目、发表成果、获得的奖项和荣誉。
Personal Statement/Statement of Purpose: 这是展示你研究热情、学术潜力、职业规划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和这位导师的关键。务必认真撰写,并针对每个学校和导师进行个性化修改。
推荐信: 选择了解你、愿意为你写强力推荐信的老师。提前与推荐人沟通,提供你的 CV、PS 和想强调的重点。
6. 积累研究经验: 如果可能,在申请前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争取有机会发表论文或在学术会议上展示你的工作。这会大大增强你的申请竞争力。

第二阶段:攻读 PhD 期间(通常 47 年)

1. 全力投入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
掌握扎实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实验、理论、还是计算,都要精益求精。
勤于阅读文献,保持对领域的敏锐度: 了解最新进展,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积极与导师沟通,汇报研究进展,讨论遇到的问题。
争取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这是申请教职最重要的资本。优先选择在本领域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
2.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poster 或 oral presentation 都是很好的机会。
与同行交流,拓展学术视野: 了解其他研究方向,建立联系。
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潜在的合作机会。
3. 积累教学经验(如果你的项目要求或提供机会):
担任助教(TA): 练习讲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互动,可以锻炼你的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
如果有机会,尝试独立讲授课程。
4. 建立学术人脉:
与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其他实验室的同学、参加会议时遇到的学者建立联系。
与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建立初步的认识,哪怕只是在会议上简短交流。
5. 发展“软技能”: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 与导师、同事、他人清晰、有效地沟通。
提高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 博士研究往往需要同时管理多个任务。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士研究就是不断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6. 关注教职市场动态:
提前了解你目标国家的教职申请流程和要求。
研究哪些大学在招聘,招聘的职位是否与你的研究方向匹配。
关注学术招聘网站,如 AcademicJobsOnline, Nature Careers, Science Careers 等。

第三阶段:博士后研究与教职申请期(PhD 毕业后)

1. 选择合适的博士后研究方向和导师:
博士后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你的研究能力,弥补 PhD 期间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为你独立申请教职打下基础。
选择有声望的导师和研究机构,或是在新领域进行探索,以拓宽你的研究视野。
如果你的 PhD 研究方向比较热门,可以考虑在知名实验室做博士后,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
如果 PhD 期间的研究有局限性,可以考虑通过博士后研究进行拓展或转型。
2. 继续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博士后期间是你发表“重磅”论文的关键时期。
3. 积极申请教职:
准备教职申请材料:
CV: 包含你的 PhD、Postdoc 经历、所有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励、教学经验、科研项目经历、主持的经费等。
Research Statement: 详细阐述你过去的研究成果、未来的研究计划,以及你为什么有能力开展独立的研究。
Teaching Statement: 阐述你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以及你希望在招聘单位教授的课程。
Diversity Statement (部分学校要求): 阐述你如何促进多元化和包容性。
Cover Letter: 针对每一个申请的职位,说明你为什么适合这个职位,突出你的关键优势。
推荐信: 由你的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以及其他了解你学术能力和潜力的教授撰写。
利用人脉网络: 告知你的导师、前同事、朋友你正在找教职,寻求内推或信息。
积极参加面试: 面试通常包括:
学术报告(Job Talk): 展示你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回答评委的提问。
系内座谈: 与系里教授深入交流,讨论你的研究和教学计划。
面试官会谈: 与系主任、院长等进行一对一或小范围的谈话。
教学试讲(Teaching Demo)(部分学校要求): 模拟讲授一节课。
4. 准备好面对拒绝: 教职申请失败是常态,不要因此气馁。认真总结面试经验,分析不足,继续申请。
5. 考虑其他学术职位: 除了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终身教职助理教授),还可以考虑 Visiting Professor(访问教授)、Lecturer(讲师)、Research Scientist(研究科学家)等职位,这些都可以作为进入学术界的跳板。

一些重要的提醒:

尽早开始规划,但也要保持灵活性: 科研的道路充满变数,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常态,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 博士生涯和教职申请都可能充满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疏导。
平衡研究与生活: 长期高强度的研究容易导致 burnout。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娱乐,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
了解不同国家的学术文化和教职体系: 美国、英国、欧洲等国家在教职体系、晋升机制、研究重点等方面都有差异,要提前做好功课。
保持对学术的热情: 最终支撑你走下去的,是你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追求。

总而言之,在国外读 PhD 并申请教职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回报丰厚的道路。它需要你具备卓越的学术能力、强大的抗压能力、清晰的规划意识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祝你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回答难度如何。如果是在北美找教职的话,

太难了!

我大三时参加了一个项目,全国几所大学选出了总共70个(具体数字我忘了)大三学生到UCLA参与CSST暑期科研项目。这里面的学生绝大多数后来都申请到了美国顶尖大学的PhD项目,比如Harvard, MIT, Yale, Stanford, Columbia, UPenn, Cornell, UTSW, UCLA (我是属于申请状况最渣的)。

现在9年过去了,目前拿到教职的,据我所知,包括我只有5个。一个工科,一个CS, 一个商科,一个心理学,劝退专业的只有我。其他几人水平完爆我,我算是掉下悬崖捡到秘籍那种撞大运的, 参考意义不大。当然,很多人选择了去业界也是混得风生水起,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当时这拨人应该能代表那一年中国留学生的较高水平,也是较有意愿从事科研工作的一拨人。但拿到教职的比例低于7%。过几年比例肯定会上升,但估计也不会超过15%。

那美国学生的情况呢?总体成功率才3%。

总之,就是非常非常难。要么你非常聪明,要么你非常幸运。说实话,我考虑转行没有十回也有八回了。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决定要继续下去。那我给几条可行性比较高的建议吧。

1。选个好专业。MD, DVM, PharmD拿教职比PhD容易。PhD中,商科,工科,偏应用的也比劝退专业容易。劝退专业又比文科容易。



2。选个好导师(水平高,有钱,对学生好)。PhD期间,导师的水平决定了你能发什么论文。导师的上限就是你的上限。有钱和对学生好就不细说了,说白了,一个代表资源,一个代表有多少资源能够兑现在你身上。如果三个指标不能全满足,就选对学生好的吧,找不到教职事小,被按在地上摩擦就太惨了。遇到人品差的惨状可以参考:

还有人总结过北美变态导师的列表,仅供参考:


3。坚持读大量paper。多读文章,多思考,形成自己的体系,有自己的taste。读的时候留意通讯作者是谁,学会跟踪这些人的进展。具体参考我的这个回答:

对领域内专家的研究进展了然于胸是作为教授的基本功和职业操守。连这些都不了解,你投稿时怎么推荐审稿人?你申请经费时怎么知道去哪个study section?你社交时难道只是尬聊天气吗?


4。多社交。想办法在业内人士那儿混个脸熟。要么发邮件问问题,要么学术会议时主动攀谈。哪怕多一个人知道你的名字都是好的。不要小看知道你的名字,仅仅这么一点就有可能改变某些决定或者给你带来新的机遇。

  • 如果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一定要去,甚至可以考虑自费
  • 在这种场合,任何时候记得先介绍自己的名字。
  • 会议一般会有名牌,记得戴在左胸,这样用右手握手时,对方能清楚地看见你的名字。
  • 多问问题,问有深度的问题。
  • 放平心态,别指望别人会记得你或者有什么回报,毕竟你给不了别人什么。即使别人不理你,也无所谓,换个人再试就行。这种事讲究个广种薄收,量变引起质变,没有交情结个善缘也是好的。
  • 关于如何尽可能好的利用学术会议,这个博客写得很好。


5。会包装。教职考量的是a whole package,文章只是一部分,个人形象,出身背景,研究方向,想法潜力,经费申请经验都在考察范围内。个人形象很重要,仪态邋里邋遢,讲话磕磕巴巴,即使你一手cns,也很难过教职面试那一关。

  • 有presentation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甚至要主动争取,即使只是student seminar。
  • 关于如何做好学术报告,参考斯坦福教授McConnell的视频和这个博客,我从中学到了太多东西。
  • 另外,多练练口语,放慢语速,自信,大方,加点幽默更好。
  • 对领域的独到而全面的见解是质,包装是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写grant。从PhD期间就开始写predoc grant,博后期间写postdoc grant, 生物医学的考虑K99。K99中一个基本教职不愁,比cns还好使。K99经验参考:

说白了,学校招教授无非期望着你能拿grant给学校带来overhead分成。如果你有成功的经历证明自己有拿经费的能力,即使文章一般,拿到教职问题也不大。

你可以使用这个网站查询有哪些相关grant opportunities。


7。努力,像李佳琦带货一样拼。现在美国学界是对华人(尤其是华人男性)有系统性歧视的,同样的职位,华人必须要比美国人更优秀才有机会。不要看见一些文章不太好的人也拿到了教职就以为自己也能拿到。如果你的视线就盯着他们,你根本就没机会。别人很有可能有别的你看不见的优势。还是那句话,教职考量的是a whole package。


如果你要申请的是国内的教职的话,那就专注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文章,或者干脆回国读博。国内和美国教职的标准很不一样。很多在美国拿到教职的申请不上青千,青千大多数在美国也拿不到教职。


最后说一句,努力就行了,如果没能成功就勇敢接受现实,不是所有梦想都能实现。梦想不是实现了才有意义,梦想本身就是意义。

user avatar

不请自邀,不匿,算是给学弟学妹们一些人生的经验吧

难么?极难。最难的在于你无法完全按照你的规划进行,运气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要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下面我用问问题的方式来描述一份可能的职业规划,如果你可以自信满满的答复或者完成这些任务,我相信你已经可以开始申请教职了。

博士阶段:

  1. 你想做的研究方向会在未来十年仍有探索的空间以及研究经费么?其实这个问题大概90%的同学不会或者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无论你如何的自信,所以需要运气呀。那些自己有信心,并且真的答对的同学,我相信无论在任何的行业都会脱颖而出(概率大概是5%,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和是否有研究生学历没有太大的关系)
  2. 你在想做的方向上找对导师了么?这个完全没有正确答案,而是因人而异。有的人适合跟junior PI,有的人适合跟senior的。唯一的建议是如果你觉得能力还可以,尽量找成名的老师,尤其是在国外。国外的大部分院士或者hhmi组,每个学生还是可以时常接触到导师,并获得指导,虽然这些可能不包括具体的实验技能指导。国内不熟悉。我觉得好的导师的标准就是让你尽快发文章,发好文章,多发文章。注意:尽快毕业并不是最好的标准,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觉得这是最大的目标。当你过了那个阶段的人生后,你会发现早一年或者晚一年毕业可能没有太大的关系。文章,才是最重要的。这也需要运气碰到好的导师和课题呀,有的时候甚至还要depend on合作者给力。
  3. 你可以独立进行课题研究了么?当遇到问题时你知道如何开始troubleshoot么?在我指导学生以及博后的时候,这是我最重要的目标,这也是一个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可惜在我的经验中,很大部分博士毕业时并没有这个能力,只有一个技术员的能力(老师让做什么,他/她就做什么)。这个会直接影响你在之后的职业发展进度。
  4. 你会看文章了么?该看什么文章,在文章中如何快速的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 最后,你会自己写文章了么?最起码的,你投的文章的第一稿是自己写的么?写文章是教授三大日常工作之一。可惜我经常看到学生,尤其是国内毕业的学生,到自己毕业都没有写过文章,连第一稿都没有,太可惜了。在未来几十年里,英文写作能力都是一个研究者最基本的素质,而且是博士毕业时就要有的素质/经历
  6. 注意,我在这里压根没有提自己发展课题的能力,presentation的能力,申请钱的能力,network的能力。因为我觉得一般人能把上面的做好就可以了。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博士后的锻炼才能获取的。

博士后阶段

包括劝退专业在内的大部分专业,在获得教职之前都需要博后的培训。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这并不是剥削,而是很必要的训练,因为绝大部分的博士生毕业的时候完全不具备自己在学术界生存的能力。博后就是在你拥有博士素质的基础上,继续培训获取独立生存的能力。可惜一个大的误区是大部分人觉得博后就是继续攒文章,攒大文章。这个误区直接导致了很多人选错了博后导师,导致学术生涯的第一步就错了。

  1. 你选对导师了么?

博后导师比博士生导师重要的多。你几乎确定要和这个人在同一个领域里混饭吃,要仰仗这个人给你生存空间和生存技能,就是俗话说的“师傅领进门”。第一,这个人最好是成名的科学家,简单的标准就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hhmi,这些人只要还active就几乎不会错。第二,这个人人品要好。这里说的不是nice,nice是最没用的。你需要的是一个肯指导和鞭策,并诚恳的指出你的不足的人。第三,他/她肯提携后辈,就是肯不肯教你吃饭的本事(拿钱!!!),以及肯不肯赏你一个小领域自己去折腾。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就是看他们实验室以前出来了多少独立的PI。

可以看到这里我压根没提博后导师的组会不会出大文章(CNS)。因为文章在教职申请,尤其是国外,只是一个敲门砖的作用(这也是我喜欢国外的原因)。很多领域压根就不会发CNS,所以大家就不CARE。即使是劝退专业,只要研究方向对系里的口味,有那么一两篇上档次的文章 (IF>10),你就合格了。下面就是看很多回答里提到的whole package了。另外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有人说博后老板提防后辈是怕抢课题。据我的体验,这个基本上不存在,尤其是那些active的院士/著名科学家。这些人往往idea很多,你博后做的课题,他们很少能在几年之后还保持很大的热情(除非是CRIPSR级的),一般也就让你带走了。如果你想的课题连院士都要抢,祝贺你,说明这个领域很有潜力,有的是坑可挖,压根不用担心没得做。另外也说明你很有能力,可以开展独立工作了。所以,敲黑板了,一定一定不要把你和你老板对立起来,一定要用队友的心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呀!

2. 你可以独立完成一项上档次的课题,并将其发表么?

作为一个有前途的博后,尤其是在大组里,一项基本的素质就是自己独立完成课题。一般导师会给你一个大概的方向,不过也就限于次了。具体的实验设计,troubleshoot,结果分析,下一步计划,几乎都要你自己完成。最少也是把基础工作都做好,有几个备选的方案供导师讨论。另外,最后的文章也都是你来完成初稿甚至半成品。很多导师都是只签个名字。负责任的会给你说一下文章的立意和角度往什么方向写更吸引人,文章结构和结果顺序需要怎么调,讨论部分应该怎么写。对的,大部分结果部分是博后来写的,因为导师也不知道细节。导师最容易把握的是abstract, intro, discussion。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造假和抄袭被推到了第一作者的头上。如果你可以碰上一个帮你改语言和行文习惯的导师,祝贺你,你碰上大运了!

3. 你会communicate吗?

交流能力其实是博后阶段重要的训练之一。有了博士阶段的锻炼,你至少不是领域里的小白了,有一些知识存量可以和教授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了(希望如此)。这里的交流能力不仅仅包括那些光鲜的时刻,比如某学术大会上的口头报告。更多的是你能否在日常工作中,比如说和导师的每周会议,把你的问题讲清楚:上周做了什么呀,为什么这么做,我觉得结果意味着什么呀,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呀。能力的意思就是你不仅要讲清楚,还要有说服力,让导师觉得你的逻辑是清晰可靠的,证据链是完整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是有的,至于方向对不对倒还在其次。你要知道,科学研究很多时间都是在向世界证明我发现的或者我假设的是对的。你要是在每周组会上连自己的导师都说服不了,何谈全世界?


超级博士后/独立前的阶段

有了以上的能力,我觉得你基本上具备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素质,可以去公司应聘entry level的scientist职位了。可惜,这些还是没有达到申请独立教职的要求(至少好大学的)。现在教职申请竞争之残酷,对一个PI的素质要求之高,可能是史上之最。这可能是时代的问题,我就不讨论了。我下面就简单说几个方向。这些东西不一定都要申请的时候具备,但对你以后的学术生涯都很重要,所以申请的时候系里也会着重看(如果你有的话)。可惜这些东西都没办法教,即使博后导师教你,也不一定对你适用(或者适用于现在的申请),都是需要用自己的人生去试。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运气最重要的。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单聊。

  1. 你可以独立的,成功的,申请到科研经费么?

现在在国外,尤其是劝退专业,想要申请到一个好的大学的教职,不自带干粮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在现在的环境下,一个教授如果不能持续性的获取经费,是无法开展研究工作的。所以各个大学几乎都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申请者。对于佼佼者,有K99/R00或者各个society的funding,当然最好。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个资本,需要去竞争别的经费。拿钱就是一个综合的实力了:你可以写一个好的proposal么?你可以找到合适的合作者么?你有足够的preliminary data么?最要紧的,你有这个title可以去独立申请么?我自己的经历比较独特,因为我在拿到教职之前就独立拿到NIH R01了,这个过程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后来想想还是蛮幸运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单聊。

2. 你可以建立一个好的团队么?

虽然大家都默认独立之后的前几年你可能还要自己做实验,但是尽早建立一个好的团队绝对是必须的。单单如何招到合适的博后/研究生就可以把一个年轻PI折磨的精疲力尽。我自己也是试过很多,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摸索出了合适的规律。有兴趣的可以单聊。

3. 你可以带一个团队出成果么?

找到合适的人很重要,如何推着他们出成果更重要。如果你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大书特书,据对可以让你从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4. 你有好的合作者么?

博后导师很重要,自己能拉到好的合作者也很重要,尤其是对未来的雇主证明你可以自己组队打怪。这个也是一个极度个人化的过程。

以上。

user avatar

北美圈主要核心有三点,趁年轻要知道自己缺什么,因为faculty竞争其实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well rounded,在此基础上看他的亮点有什么长期价值。因此策略是,缺的补高,高的挑一两项刷爆。具体三点核心评判标准/思路如下:

1. 不光看publication

世界顶级学校找faculty,首先要脱离publication崇拜,不是说pub不重要,只是优秀的pub仅仅是入场券而已,需要1~2篇代表作。可以这么讲,即便是目标在北美top 30,也不一定真的需要正刊的。我指的不是正刊无用论,而是单纯follow性质的5篇NS也顶不上一篇先驱性的子刊工作。随手举个例子,神经科学领域可以参见斯坦福Karl Deissoroth第一篇optogenetics其实只是Nature Neuro,但是没法否认这个是诺奖级的工作(虽然暂时Optogenetics还不是诺奖,但是实在是热门,随后带出的正刊文章简直数不过来)。

见过很多子刊一篇还是找教职很棒的,虽然这么说,但是普普通通子刊显然不够(follow性质的就更不用说了),需要这篇工作是真正的pioneering work。先驱性工作-并不一定是online之后引用爆炸,但是这篇工作提的这个概念是极其有价值的,可以作为一个大坑带出大量后续工作并且甚至是一个前沿方向,起到milestone和引领潮流的作用,长期影响力越大,你找到好position的希望也越大。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可以是几年之内看起来都是不温不火,因为太过前沿暂时其他人follow不上来,但其实它带来的影响已经在默默地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了,普通人看不出来而已。

如何判断一个工作的价值?一般人是说不上的,因为他们做不到洞悉领域的全貌。只有了解领域的full spectrum,再来品味。要思考,这篇工作没有之前领域是什么样的,出来之后领域变成什么样了。差别越大,先驱性和对领域的推进力也就越大。这个增量越强,对于一个人来说教职越唾手可得。因此往往目标学校越牛,committee里的人看这个眼光越准,灌水跟风follow的工作人家一眼就看出来,在这里普普通通的NS就是没啥用。

2. 出身极其重要

在工作和人脉都可以的前提下,也不考虑种族以及特殊原因,Top school找教职几乎/大部分是平行流动,向下兼容的。Top 6 tier0.5,(HYPSM一类),6~30 tier1,30~50 tier2。想找顶级大校(tier 0.5)职位的,一般都要有3年以上和这些学校的交集,phd或者postoc。大校学历的好处不用说也知道很明显,tier 0.5学校毕业,工作普普通通,也可以轻松向下兼容到tier 1~2的学校faculty。逆流而上的例子少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只有最顶尖的环境,才会培养出真正well rounded person。很多人pub很强,但是硬伤很多,小学校往往不注重培养这些,所以他们也意识不到,见过太多神pub的人也最后也只能遗憾在tier 1~2平行流动。

所以,平行流动,向下兼容。想往上走看最好的风景,请年轻时候早早拿出工作证明自己,越年轻时候往上走工作门槛越低,阻力越小。不要等岁数大了想逆流而上。在牛逼圈子里混上几年,去哪找职位,对面也至少会看你学校/导师面子给个面试。

3. 最有价值的信息只在最高端圈子内流动

去顶级大组混是有意义的,而且对找教职意义非常大,信息流通和资源都是非普通甚至是顶级小组能比的。每个学校每年什么方向或者潜在有opening这种信息,会在业内巨佬圈子里流动。教职申请,掌握关键情报就成功一半。但是咋进的了这些圈子,咋能得到这些信息,还是靠自己工作证明自己。最核心的-你工作对你导师的价值。在这里,长远价值影响力远远大于短暂小收益。所以,平时做工作专注未来的big picture,你的老板会appreciate。

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和地位远高于自己的advisor打交道?让他信任你,愿意动用自己资源support你?简而言之,要impress他而不是舔/讨好他。为什么?因为位高权重的老板不缺人讨好,自然没法用这种方式跟他建立强联系。就像首富儿子不会在身边意蜂蝶环绕,大老板身边也不缺舔狗。根本上想从权高者处争取各种资源/机会(尤其在北美),最有效的方式是要用工作,证明自己的时间价值,用自己的眼界和志向惊艳到他,让他觉得这是个可塑的年轻人,这样的人存在在自己的领域里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潜在价值,他就会分配给你怎样的资源。往往有地位的老师会尽力支持这样的学生,而不是花精力带飞没能力没潜力的舔狗。

总结一下,越高层的人物会越看重长期价值,增长潜力,眼光也越准。所以,趁年轻早入其麾下,专注做实有长远影响的事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三点做到,job talk是最后一环,要结合自己十年学术期间的所学和所研究领域propose一个5年到10年计划大图景。这个方向越前沿能吃得开,越能在几十年的维度上站得住角,引领风骚,就越稳。想做好这个,起码面试前一年就要有个很清晰的雏形了,talk之前精心打磨1年。

能做好这些方面的人,真的没啥悬念,现场再表现得特别谦和友善有风度。走到这里,最后job talk其实跟别人都没啥关系了,就是你一个人制造的大型虐菜现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并以进入学术界、获得教职为目标,这条路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但也充满了回报。它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极致考验,更是一场持久的人生马拉松,需要周密的规划和坚定的毅力。攻读国外 PhD 的难度:首先,要明白“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取决于你的专业领域、目标院校的声誉、导师的指导风格、你的个.............
  • 回答
    是的,研究生阶段完全可以转学,尤其是在国内读研期间转到国外攻读博士(PhD)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行的路径。这并非易事,但只要规划得当,有充分的准备,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地剖析整个过程,让你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要明确“转学”在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含义有些不同。在本科阶段,转学通.............
  • 回答
    读基础数学的博士,在国内还是去老牌的国外大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希望能帮你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利弊。1. 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国外老牌大学: 前沿性: 很多领域的前沿研究,尤其是一些新兴分支,在国外的顶尖学府.............
  • 回答
    拿到北大本科毕业证书,却发现国外读博的生活和想象中有着天壤之别,这种落差感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这绝对不是个例,很多优秀的留学生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别急,我们一点一点地捋捋,看看怎么才能找到出路。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心理落差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很普遍。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第一.............
  • 回答
    在国外念创意写作,这绝对是一趟既磨人又充满惊喜的旅程,跟你国内的教育方式,甚至是你想象中的“文学殿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尽量还原那种真实得有点儿“糙”的体验。选校与课程:不是你想象中的“风花雪月”首先,别指望国外创意写作的课程个个都是在洒满月光的阁楼里,每个人都围着壁炉,一.............
  • 回答
    abroad. You might be asking yourself, "What is it really like to pursue a graduate degree in a foreign country?" Well, let me tell you, it's a multifa.............
  • 回答
    在国外读中东区域研究,这绝对是一场充满碰撞与启发的智识冒险。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将书本上的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紧密结合,每天都在颠覆和重塑我对这个区域的认知。首先,学习的环境本身就极具冲击力。我选择的大学,虽非中东地区国家,但却有着一个非常国际化且多.............
  • 回答
    如果你在国外顶尖的大学攻读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并且成绩优异,那么回国后进入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或者其下属的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是有很大可能性的。首先,你所获得的国外知名大学的航空航天工程学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的敲门砖。这些学校通常拥有先进的教学资源、强.............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本科阶段,在国内读和在国外读,这中间到底有哪些不一样。我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没有那些AI范儿的空洞套话。首先,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大家聊到的,就是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国内,尤其是传统的公立大学,很多时候还是以老师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然后课后做作业、刷题。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系统.............
  • 回答
    出国读研,这几个字拆开来看,好像就是简单的“离开”和“学习”,但一旦真正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才发现它的内涵远比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更像是跌入了一个巨大的、缓慢展开的万花筒,每一个棱面都折射出不同的人生体验。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学术上的“颠覆”。在国内,我们习惯了老师在讲台上倾囊相授,学生在台下努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权衡的问题,毕竟是关系到两个人未来规划的大事。我们不妨一点一点地把它掰开了聊聊,看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想,会对这个决定更有帮助。首先,我们得明白“二硕”和“读博”这两件事本身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在你男友身上可能代表的意义。一、男友在国外读二硕: 目的性分析: 为什么是“二硕”而不.............
  • 回答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地位,可以用“深远影响,但并非人手一本”来概括。美国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孙子兵法,确实折射出它在西方世界的认知度,尤其是在商业、军事和管理等领域。首先,我们得承认孙子兵法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它早已超越了中国本土,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著作。这种影响力的体现,首先在于它被翻译成了几十种.............
  • 回答
    看到《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读博远比在国外痛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结论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学术环境与研究压力: “内卷”与竞争: 中国博士培养体系在一些领域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为了毕业,学生可能需.............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有点让人跌眼镜,但仔细想想,也挺能理解的。你这位朋友的情况,用“曲线救国”来形容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是条挺特别的路。首先,我得说,做出这个决定绝非易事。能在纽约大学读三年,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学习能力、经济基础,还是适应环境的勇气,都得有两把刷子。这意味着他已经在那边打下了基础.............
  • 回答
    NLP 研究深耕:国内清北 vs. 海外名校,哪条路更适合你?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之一。无论是智能助手、机器翻译,还是内容生成、情感分析,NLP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有志于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学子来说,选择攻读博.............
  • 回答
    在国内读博是否是一个“不好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一概而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个人的目标、专业领域、学术兴趣、家庭情况、经济能力、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以及对国内学术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在国内读博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优势,帮助你更全面地理.............
  • 回答
    在国内读博士,这笔账算下来,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它牵扯到很多方面,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首先,最直接的花销就是学费。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尤其是公立的,对博士生是免学费的,但也不是绝对。一些专业、一些学校,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还是会有学费的。不过,比起国外动辄几十万人民币的学费,.............
  • 回答
    刚读研又去日本读语言学校考修士,这事儿值不值,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不是一笔小投入,时间、金钱、精力,都得算计清楚。先说“值”的点,也就是这趟旅程能给你带来什么?1. 学术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国内研究生和日本修士,虽然都叫“研究生”,但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学术理念可能差异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涉及到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教育选择,想清楚了对未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帮你理清思路。你目前的情况是: 学历背景: 非法本。 目标: 有出国留学的想法。 纠结点: 澳洲JD vs. 国内法硕,以及是否需要先在国内读三年法硕再出去。咱们先来分析一下几个选项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去日本读高中参加日本大学考试,以及在国内读国际学校参加留考这两种升学路径,它们到底有哪些不一样。我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咱们朋友间聊天一样,保证听着舒服,一点AI的生硬感都没有。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俩事儿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考取日本的大学。但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方式和过程,就非常有讲究了。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