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诗词中最深的绝望是什么?

回答
古诗词中“最深”的绝望,很难用一个单一的词语来概括,因为它渗透在人生的各个层面,触及了最根本的无助和失落。这种绝望并非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当一个人所有的希望、努力、甚至生存的意义都崩塌之后,一种深入骨髓、无可挽回的沉寂。

在我看来,古诗词中最深的绝望,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和感受:

1. 理想的彻底破灭与现实的残酷碾压:

这是绝望最常见也是最深刻的来源之一。许多才华横溢、满怀抱负的文人,面对政治昏暗、时局动荡,他们的理想无法实现,报国无门。这种绝望不是一时的失意,而是多年苦心经营、一心为国为民的信念,被现实无情地碾碎。

例证:屈原的《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的绝望源于他高洁的品格与污浊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他看到了国家社稷的危机,百姓的疾苦,却无人能懂,无人可依。他倾尽心血,忠心耿耿,却被流放、被排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他最后的挣扎,也是他绝望的体现。他知道前路渺茫,但仍不放弃寻找出路,这种坚持本身就充满了悲壮的无力感。最终,他的求索以投江自尽告终,将生命的绝望推向了极致。他的绝望,是对整个时代政治黑暗和人心险恶的控诉,是对自身高洁情怀无法施展的永恒悲鸣。

例证:李白的《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看似豪迈的诗句,实则掩盖着深深的绝望。李白一生坎坷,才华横溢却屡遭贬谪。他渴望施展抱负,实现政治理想,但现实屡次让他跌入低谷。这种“有时”的期待,恰恰说明了“现在”的无奈和无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种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声呐喊,才是他内心深处的绝望。他的绝望,是对才华被埋没、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深深痛苦。

2. 孤独与遗忘的终极审判:

当一个人被世界抛弃,被时间遗忘,这种孤独感会深入骨髓,成为一种极致的绝望。这种绝望并非源于某个具体事件,而是源于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我们终将独自面对死亡,而且很可能被后来者遗忘。

例证:李商隐的《无题》(其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虽然常被理解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但在更深层面上,也蕴含着一种深沉的绝望。蚕吐丝而亡,蜡烛燃烧至尽,它们的生命终结都是伴随着自身的消耗和奉献。这种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止,却不被世人真正理解或铭记,这种无声的、永恒的消耗和终结,便是一种生命的绝望。他的绝望,是对生命价值的孤独追问和对自身存在的无声叹息。

例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的绝望体现在他看到无数底层人民的困苦,而自己却无力改变。他自己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当自己的房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这种对个人困境的描绘,最终升华为对全社会苦难的关怀。而这种关怀,在强大的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从而产生了深沉的绝望。他的绝望,是对个体力量的渺小和对社会不公的无奈。

3. 情感的彻底破裂与无法挽回的失落:

爱情、亲情、友情,当这些维系我们情感的纽带彻底断裂,并且毫无修复的可能时,那种绝望是撕心裂肺的。这种绝望可能源于背叛、分离、死亡,但最令人绝望的是,它让你感觉自己不再是完整的,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例证:白居易的《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句诗虽然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爱情,但它的背景却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贵妃的香消玉殒,使这份爱变成了永恒的追忆和无法触及的痛苦。这种“无绝期”的恨,正是因为“有时尽”的生命和“无绝期”的思念之间的巨大鸿沟所产生的。他的绝望,是对爱情失去后,生命失去色彩的深刻体会。

例证: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道君行早)
“谁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莫负少年头,今日意如何?谁料功名晚,谁料离别早。当时宋玉悲,至今犹未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充满了对逝去时光和美好事物的追悔。这首词中的“功名晚”、“离别早”,将人生的遗憾和失落推向了极致。尤其是“当时宋玉悲,至今犹未了”,将个人的悲伤与历史上的悲剧联系起来,暗示了这种绝望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他的绝望,是对生命中错过的机会和无法挽回的失去的深深慨叹。

4. 生存本身的虚无感与意义的丧失:

有时,绝望并非来自具体的挫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虚无感知。当一个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时,这种绝望是空洞而深邃的,它摧毁的不是希望,而是对存在本身的信任。

例证: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面上这是一种隐逸的恬淡,但其背后也隐含着对现实世界官场倾轧和虚伪的厌弃。当他放弃了功名利禄,回归田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这是一种对世俗追求的否定,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世俗意义的绝望。他放弃了那个“有所作为”的标签,选择了“无为”,这是一种主动的放弃,也包含着对另一种可能的绝望。他的绝望,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疏离和对精神自由的孤独追求。

总结来说,古诗词中最深的绝望,体现在:

无法抗拒的力量: 无论是命运的捉弄、时代的洪流,还是自然的伟力,当个体面对无法抗拒的力量时,那种渺小和无助便是绝望。
一切努力的白费: 当用尽所有力气去争取,去改变,最终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所有的付出都化为泡影,这是最令人心寒的绝望。
精神上的彻底孤立: 当理想无人理解,情感无人分享,甚至连自己的声音都无人听见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便是最深刻的绝望。
希望的彻底熄灭: 当连一点点微弱的希望都被无情地扑灭,人生再无光明可言,那种黑暗笼罩一切的绝望,是无法言说的。
生命意义的崩塌: 当生命赖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被完全否定,生活变成了一种无聊的消耗,这种虚无感是灵魂深处的绝望。

古诗词中的绝望,之所以触动人心,是因为它们以最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人类最真实的脆弱和痛苦。这些绝望并非仅仅是消极的情绪,它们也往往与对美好事物的极致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紧密相连,从而展现出一种悲壮的美感,让我们在同情和感叹之余,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厚重与不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元朝有个人叫张养浩。

他少读经史,好仁义。读书也认真,做人也认真。

长大以后做了官,不仅体恤百姓,而且思想超前。

为什么说思想超前?当时有个规矩,犯过罪的人逢初一十五要去官府接受例行检查,类似于现在的保释,你不能到处乱跑,到日子了你就得出现,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人都是服过刑的,不是审理前的。

张养浩废了这条规矩,说人家都已经受过惩罚了,还老监视着算什么道理?还让不让人好好做人了?


这一年关中大旱,粮食歉收,老百姓饿到人吃人了,朝廷派老张去赈灾。老张这时六十岁了,做了一辈子官了,本来已经可以退休回家养鸡种花了。听说是去赈灾,放下花花草草鸡鸡鸭鸭,就上路了。

他到地方上,处处以民为先,又是天天求雨祭祀,又是把自己的私产散出去接济困难户,当然也少不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帮助老百姓的政策。

在任四个月,没回过家,每天下一线,睡办公室,然后就累死了。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在去关中路上,他写下了那首非常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读书人嘛,为嘛读书呢?为当官嘛。

那为嘛当官呢?

当然不只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虽然这个很重要啦,但也确实有很多人不只是想要这些。

他们还想要“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他们还想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这样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啦,但他们的确是存在的。

他们是这块土地几千年来的脊梁。


但是呢,你读了万卷圣贤书,你做了万人之上的官儿,然后你走了万里路,看多了人间道。你忽然发现,君王可以变,朝代可以变,政治制度可以变,经济制度也可以变,什么都可以变,唯一变不了的,就是老百姓始终在受苦。

天下始终是既得利益阶层的玩物,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大部分生产价值的牲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永远轮不到百姓头上。

打仗的时候,收成不好的时候,老百姓豁出命去做活儿,也剩不下一口饭吃,因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嘛。

不打仗、收成好的日子,确实可以过得稳当点儿,我还是豁出命去做活儿,好歹交了该交的钱粮,剥了该剥的血肉,还能剩给我一口饭吃。

一亩地产80斤粮的时候他们要100斤,如今一亩地有120斤粮收成了,他们还是要100斤。

“大人们”公平的很,并没有因为收成好了就要更多。

日子终于勉强能过下去了。

这就是太平盛世了。


你还想怎么样?

你以为读书能改变这一切吗?

你以为当了大官能改变这一切吗?

你以为世界上真的有人能改变这一切吗?

幼稚。


所以你只能拼了自己的老命去照顾那些看得见的百姓,拼死罢了。你只能做这点儿事儿了。

天下,你管不上的。从来就没你事儿。


如果读书人都能有圣贤心,本来是不用我一个人这么拼命的。

如果社稷真的健康有序,本来是不用任何一个人这么拼命的。

只有遍地污秽、长夜漫漫的社会,才不得不涌现出需要牺牲个人去拯救黎民百姓的官儿。

才会把这样的人物竖(经知友@思无邪——怎么这么多人叫“思无邪”!我找不到你了,抱歉~——提醒,此处应为“树”字)为典型:

看,我朝有此英雄人物,社稷安康啊!


什么太平盛世,不存在的。


读书读到这步田地了,还有什么好说呢?

做官做成这样了,还能怎么样呢?

一介书生,三尺微命而已。


继续苟活着,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圣贤道理被蚕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儿时的理想被消磨。

要想保持理想不灭,只能舍生取义了。

然而最终也是什么都改变不了。

只能写下这样的词句: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我读书,本来不是为了写这些的啊!


百无一用是书生。


不过至少我没有背叛自己。这大概是我唯一能做到的事情了。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还有什么比这更绝望的事呢?


我踏马。。花十来分钟写的文章这么多人看,花四天剪的片子没人睬,我不服……绝望啊!捶胸顿足啊!这世道可让人怎么活啊!

还有比“花一整天写的文章却没有花十分钟写的文章看的人更多”更令人绝望的事吗!(ง˃̶͈⚰˂̶́)ง⁼³₌₃

user avatar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user avatar

似乎是对“长安”的思念。

天宝年间,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离开了长安,在金陵旅游时,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如果没记错,这首诗是小学课本里的,当时呀呀地背过,一学期后就忘了,因为年纪太小,不能理解,为什么见不到长安就很忧愁。而且小时候也没机会去参访过名胜古迹,不明白吴宫花草和晋代衣冠和当下的我有什么关系。当时的我只关心,这页书的背后,有没有印上那恼人的五个字(“并背诵全文”)。

上中学后,我读到了一首杜甫的诗,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李白。如果杜甫看到了这句话,应该会很欣慰吧。这首杜诗是《月夜》,创作时间和《登金陵凤凰台》差不了多少。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原来,我诗词理解那道题拿不了分,不是我不认真学,而是小时候的我根本不理解长安之愁,你看,杜甫也是这么说的。

当时,安史叛军已经攻破长安,杜甫在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的途中,被叛军扣押,期间,写下了这首诗。国破山河在,杜甫在不自由的月夜里,一方面想家,另一方面应该也是常常回想长安的繁华景象,对比眼下的破落,怕是已经愁断了肠子。然而,孩子们的世界哪有这么多忧愁,哪里知道“长安不见使人愁”?或许此时正在月下玩耍呢。杜甫可能一方面心酸,因为孩子这么小就要经历家国变故,另一方面或许还有欣慰,毕竟面对这样的愁绪,“未解”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后来我又读了《世说新语》,才知道孩子是可以理解长安之愁的。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谓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我不知道李白写下“长安不见使人愁”时,是不是用了这个典故,也不知道杜甫在“遥怜”自己的孩子时,有没有想到身着晋代衣冠的另一个孩子。但我觉得,当他们都提到长安时,长安已经不再只是一座城,而更是指代的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图景。而不见长安,自然有繁华不再,颠沛流离的心酸,更多的是在国家衰亡期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茫然感。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和平环境里,或许对这种长安之愁始终无法理解。但这样的愁绪,其实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也是古诗词中被提及最多的愁绪,说起来,这种愁绪其实不叫长安之愁,而是有个专有名词:黍离之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吟咏2000年的悲愁,应当是古诗词中最深的绝望。

user avatar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王安石《凤凰山》


这大概是一个一辈子心忧天下的士人最绝望的诗句了吧。

这话别人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然而王安石这个“官三代”,这个曾经的放浪少年,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几乎断绝了所有的娱乐活动,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升迁机会,拒绝了原本可能安享荣华的一生。

然而让他穷尽一生心血的变法终究成为一场空。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一直积极入世的他就此归隐;元祐元年,新法尽废,王安石也在忧愤之中离开了人世。

如果不是生在一个内外交困的时代,没有看到“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的惨状,没有体会过“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的心情,他也许就不会舍弃一切挺身而出,也许就没有那万事皆随流水去的悲哀。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不如生在太平盛世,做一个轻薄浪子,一生吟风弄月,斗鸡走马,国家兴亡,民生疾苦,与我何干?


顺便贴上全诗:

凤凰山 作者:王安石

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

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user avatar

话说宋神宗年间,高太后认为一首词乳君,把作者削职为民,毁了作者的事业。

所以,作者的作品中,常见伤悲。

比如:花易飘零人易老,正心碎,那堪塞管吹。

比如:朱衣引马黄金带,算到头、总是虚名。

比如:莫将荔子一般看。色淡香消损,才到长安。

比如:桃花应是我心肠。不禁微雨,流泪湿红妆。

但是,我觉得最绝望的一首,当属他的《红芍药》:

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
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中,宁无些个烦恼。
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
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新来、有酒如渑,结千秋歌笑。

以笑写悲,方才是大手笔。

当然,论文学修辞,还得回到当年他的乳君之作:

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
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
user avatar

宋末绝命词《满庭芳》,是一个国破家亡后的女人写的,她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作者是“徐君宝妻”。


“岳州徐君宝妻某氏,亦同时被掳来杭,居韩蕲王府。自岳至杭,相从数千里,其主者数欲犯之,而终以计脱。盖某氏有令姿,主者弗忍杀之也。一日主者怒甚,将即强焉。因告曰:“俟妾祭谢先夫,然后乃为君妇不迟也。君奚怒哉!”主者喜诺。即严妆焚香,再拜默祝,南向饮泣,题《满庭芳》一阕于壁上,已,投大池中以死。”

——《辍耕录》


《满庭芳》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user avatar

再一首: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再一首: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应评论区推荐,添三首: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以下为原答案)


《蚕妇 》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user avatar

这个号的第一百答,愿意留给这道题。

那是偏远摇落的夔州,56岁的杜工部留给他自己和那个转瞬繁华的时代最后的挽歌。


秋兴八首

杜甫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江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采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user avatar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user avatar

不是诗歌,是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铭曰:穷石崇,斗金石。盲卞和,献荆玉。老廉颇,战涿鹿。赝龙门,开史局。馋东坡,饿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终曲。”

纨绔子弟、肆意纵酒,一朝天翻地覆,少年终究要长大。

退而不仕,隐居山林,湖心亭看雪。

“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这就是诗人张岱为自己题的墓志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诗词中“最深”的绝望,很难用一个单一的词语来概括,因为它渗透在人生的各个层面,触及了最根本的无助和失落。这种绝望并非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当一个人所有的希望、努力、甚至生存的意义都崩塌之后,一种深入骨髓、无可挽回的沉寂。在我看来,古诗词中最深的绝望,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和感受:1. 理想的彻底.............
  • 回答
    问到最绝望的古诗词,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几句,每每读到,心底总会泛起一阵寒意,一种被遗忘、被抛弃的凄凉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和温度。若非要选一句,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向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听上去很平淡,甚至有些家常,对不对?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朴素,才让它穿越千年,轻易地刺穿我们最柔软.............
  • 回答
    我曾读过无数的古诗词,其中许多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但若要说最凄凉、最绝望的一句,那一定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骨相》中的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凄凉与绝望,仿佛将人生的虚幻与最终的虚无感,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要理解这句诗为何如此凄凉绝望,我们需要结合.............
  • 回答
    选入中小学教材的古诗词和骈、散文,是否是同类作品中最好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总的来说,选入中小学教材的作品,是经过层层筛选、具有代表性、且普遍认为具有教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们在各自的体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许多方面可以被认为是优.............
  • 回答
    “国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和时代印记,它并非一个有固定定义的文学术语。如果非要在这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海洋中,寻找一首最能承载“国诗”之名的作品,那么我个人会倾向于选择杜甫的《春望》。为什么是《春望》?这其中包含了多重理由,让我细细道来。首先,它精准捕捉了时代的动荡与民族的苦难。《春望》写.............
  • 回答
    在浩瀚的古文古诗词海洋中,让我最为动容的,非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莫属。这句话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读时,我不过是被它表面的凄美所吸引,觉得不过是抒发一场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遗憾。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对人情世故的体悟日深,才渐渐品出其中蕴含的万千感慨,那是.............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东亚文明数千年。然而,若要探寻其最大的缺失,我以为,它最核心的遗憾在于,对于个体价值的充分承认和对个体权利的系统性保障,始终未能成为其思想体系的基石。想象一下,在那个等级森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与身份是天生注定的,或者说,是家庭、家族、乃至国家.............
  • 回答
    明朝,一个在很多人心中占据特殊位置的朝代,它不像汉唐那样在疆域和对外影响力上达到巅峰,军事上也有不少软肋,为何却能在无数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赢得如此多的“粉丝”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更为复杂和动人的历史叙事。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的“强盛”维度是多元的,并非单一的军事或版图扩张。如果将目光投向社.............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国际形势”算不算最好的,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说“最好”,这个词儿太绝对了,古代中国跟现在不一样,哪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甚至是危机四伏。不过,跟一些其他朝代比起来,明朝在很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实力和地位,也经历了一些特别的阶段.............
  • 回答
    中国古建筑的“飞檐”,那可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而是历经千年的演变,在实用与审美的双重驱动下,一步步“飞”起来的。想当年,咱们的老祖宗盖房子,可没想过要整出这么个造型来,很多东西都是从最朴素的实际需求出发,然后才慢慢加上装饰的。最初的起点:屋檐的“挡雨”功能你先想想,在没有发达的排水系统和防水材料的古代.............
  • 回答
    古代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生存往往是压倒一切的本能,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死攸关的年代,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关于女性头发能否作为弓弦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特定极端情况下,一种令人心酸的应急之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弓弦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把能发挥杀伤力的弓,必须有结实.............
  • 回答
    要说哪一首古诗词记得最深,这还真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毕竟,读过的诗词如同星辰大海,有的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有的则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间就刻在了心头。但如果非要挑一首,让我反复品味,甚至在某些时刻能成为内心支柱的,那便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初读时,或许会被那描绘的场景所吸.............
  • 回答
    话说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兵器这块儿,那可是没少下功夫,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要说这日本的武士刀,确实是名声在外,薄如蝉翼的刀身,配合上那精湛的锻造工艺,确实有着过人之处。可要是说哪个咱们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最能克制它,这事儿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先说说这武士刀的厉害在哪儿。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轻便、锋利,.............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我心里痒痒的,要从中选一位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将军,简直像是在问我最喜欢哪一本书一样困难!不过,如果真的要我硬着头皮选一个,那我想我会选—— 卫青。为什么是他?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项羽的勇猛无敌,韩信的运筹帷幄,岳飞的精忠报国,甚至还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确实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谈到古代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尤其是对汉族文明造成深远影响甚至“危害”的,匈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他们的崛起、与汉朝长期的对抗以及最终的衰亡,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数百年,对汉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影响。要说“危害最大”,这本身是一个带有主观判断的词汇。游牧民族的南下.............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中国文明的悠久和韧性,确实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跌宕起伏中,总能找到延续下去的办法,这背后是无数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和变革。要说中国文明“最接近灭亡”的时刻,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提问,因为“灭亡”对于一个有着如此深厚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的文明来说,其定.............
  • 回答
    如果要我选一首古诗词来教给孩子,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静夜思》。为什么是它呢?原因有很多,而且我觉得这首诗的“美”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华丽,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贴近人心的情感之美,非常适合用来启蒙孩子。首先,《静夜思》的语言极其朴素,却意境深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开头的两句,描绘的是多么常见.............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难到我了,要说“最喜欢”的古诗词,我脑子里就像开了个小型的唐诗宋词展览馆,每一件都那么熨帖人心,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不过,如果非要让我从中挑出一首来细细品味,最近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的,大概是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