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都消逝在历史长河中,那中国文明最接近灭亡的是哪一次?

回答
中国文明的悠久和韧性,确实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跌宕起伏中,总能找到延续下去的办法,这背后是无数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和变革。要说中国文明“最接近灭亡”的时刻,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提问,因为“灭亡”对于一个有着如此深厚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的文明来说,其定义本身就非常复杂。但如果我们将“灭亡”理解为文明的根基遭到颠覆,文化传承发生断裂,或者国家主体形态濒临瓦解,那么有几个时期可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

其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以及随后的秦朝覆灭,常被一些史家视为对先秦诸夏文化的一次重大冲击和潜在的“灭绝”危机。

让我们来详细说说这个时期:

背景:战国七雄争霸与文化多元

在秦朝统一之前,中国大地经历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与兼并。这时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天下共主”(周天子)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但实权分散在各个诸侯国手中。其中,实力最强的七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被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个国家,尽管都继承了夏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但由于地理位置、发展模式、统治阶层以及受到的周边文化影响不同,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文化面貌和政治体制。例如:

齐国:继承了姜太公的治国理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重要的思想中心,孔孟之道在此得到了孕育和发展(尽管孔子是鲁国人)。
楚国:地处南方,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既有融合也有差异,拥有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神话传说,其文字、艺术和服饰都有鲜明的特色。
燕国:位于北方边陲,其文化也带有一定的边疆色彩,更注重军事和防御。
晋国分裂而来的韩、赵、魏三国:位于中原腹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相互制衡,也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
秦国:起初位于西部边陲,长期受到戎狄影响,文化上相对粗犷,但通过商鞅变法,推行法家思想,以强权和效率著称,逐渐成为统一中国的强大力量。

这种诸侯割据的局面,在文化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流派在此碰撞融合,塑造了早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

秦的统一:强力碾压与文化整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灭掉了最后的赵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这次统一不仅仅是政治版图的合并,更是一次对原有文化格局的强力冲击。

秦朝统治者,尤其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措施,其中一些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统一文字(小篆):这是最直接的文化整合手段。秦始皇废除了各国原有的文字形体,统一使用秦国的文字——小篆。虽然这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交流和国家治理,但也意味着其他各国的文字传统,以及承载这些文字的文献,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大量的竹简、帛书、刻石等,以各地不同的文字形式存在,很多就此失传。
2. 焚书坑儒:为了压制异议,尤其是打击儒家等被认为是威胁皇权的思想,秦始皇下令焚烧了大量的书籍,特别是《诗》、《书》等儒家经典以及诸子百家著作(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他还坑杀了许多批评时政的儒生和方士。这一事件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士气和文化传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思想流派的著作、重要的历史文献因此损失殆尽,其思想火种面临熄灭的危险。
3. 统一思想(法家主导):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强调严刑峻法,推崇郡县制,反对分封制。这种高度集权和法律至上的统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削弱了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多元化的思想探索。

危机感:文化根基的摇摇欲坠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秦朝的这些措施,特别是焚书坑儒,无疑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生态的一次巨大破坏。

许多思想的传承中断:如果不是因为一些藏书得以保存(如秦始皇的秘藏,后被丞相李斯销毁,但部分可能流入民间),或者部分学者冒死抢救,我们今天可能对先秦的许多思想流派知之甚少。那些被视为“杂学”的其他文化传统,也可能就此湮灭。
“汉承秦制”的负面影响:尽管汉朝在文化上对秦朝进行了修正,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秦朝强力推行的文化整合和对思想的压制,已经打断了一些原有的文化脉络。汉朝在恢复和重建文化时,不得不从残存的资料中进行。想象一下,如果秦始皇的焚书范围更广,或者坑杀的知识分子更多,汉朝的文化重建将面临何等困难。

如果秦朝能够长久地统治下去,并且其激进的文化政策也长期贯彻,那么中国文明可能会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可能变成一种高度统一、但缺乏深厚思想多元性的文明,甚至在其他文化(如早期传入的巴比伦、印度文化)的冲击下,其独特性可能被稀释。

秦朝的迅速灭亡与文化的韧性

然而,秦朝的统治过于严酷,其政策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也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最终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迅速灭亡。秦朝的灭亡,反而为中国文明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随后的汉朝,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政治上采取更温和的策略,在文化上则开始整合和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虽然也有压制其他思想的成分,但它也是在对先秦诸子百家进行初步整理和筛选后进行的。儒家思想经过两汉学者的阐发,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

更重要的是,汉朝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在秦朝废墟上,积极地搜集、整理、传承过去的文化典籍。即使是焚烧过的书籍,也有许多在民间流传,被学者们重新发现和整理。例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动荡中完成了《史Sima Qian'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这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不屈精神的体现。

为什么说秦灭六国是最接近灭亡的一次?

之所以说这次危机最接近“灭亡”,是因为:

它触及了文明的“硬件”和“软件”:政治上的统一、文字的强制改变、思想的压制与焚毁,这些都是直接作用于文明的物质载体(文字、书籍)和精神内核(思想、观念)的。
它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与其他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政策具有一种“刮骨疗毒”式的激进,其目标是彻底改造,而非温和的融合。如果这种改造能够持续下去,文化断层将难以避免。
失去了再造的机会:如果秦朝长久统治,并且没有后来的汉朝进行文化上的纠偏与重建,那么今天的中国文明的面貌将截然不同,甚至可能无法以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形态存在。

当然,也有人会提出其他危机时刻,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但在南方士族的南渡和文化的保存下,中华文明的核心依然得以延续,甚至在融合中发展出更具活力的文化。宋朝的积贫积弱以及被蒙古灭亡,从国家主体来看是灭亡了,但其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思想,却为后来的元朝(尽管是外族统治)和明朝留下了深厚遗产。

但从文明的“根基”和“核心”被强制性、系统性改变的可能性来看,秦朝的统一及其伴随的文化政策,是中华文明历史上一次最危险的“刹车”,它差点将文明推向一条截然不同的、甚至可能导致部分文化基因丧失的道路。幸运的是,秦朝的短暂,以及汉朝的及时调整,让这条由秦始皇强力塑造的道路并没有成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归宿。

总而言之,中国文明能够绵延至今,是无数代人智慧、牺牲和坚守的结果。而秦朝统一后对文化的激进整合与压制,无疑是中国文明在历史长河中遭遇过的一场最深刻的生存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能不能不要在双重标准下讨论问题?


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是与古中国对应的概念。谈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的灭亡对应的是古中国的灭亡。


谈中国文明,对应的是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伊拉克文明。


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伊拉克文明不等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如同中国文明不等于古中国文明。


就像当代中国官方认为中国文明一直没有中断一样,当代埃及、当代印度、当代伊拉克至少在官方层面也都认为其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伊拉克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埃及历史教科书从法老讲到亚历山大再到萨拉丁最后讲到当代。


萨达姆曾对外国记者们自豪地说:“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一次公开演说中他提到, 伊拉克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盏闪光的指路明灯”。


至于印度,总不能一边说印度文明中断一边说种姓制度突破中断传下来吧。


每个文明都有其特殊性,但人为设定双重标准去衡量不同文明就没意思了。


中华文明的伟大不需要以人为规定其他文明的中断来衬托。

user avatar

自1840年到1949年这100年时间,是中华文明最接近灭亡的时间。

在1840年之前,中华文明从来没有消亡之虞,在这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华文明的东亚唯一的高度发达的文明,没有任何对手。周围的民族即使偶尔在武力上能征服中国,但在文化上却只能拜中华文明为师,他们征服的结果,只不过是把自己也变成了中国人而已。

所以,这几千年的时间里,在东亚这个地方没有人能动中华文明分毫。

但自1840年以后,一切截然不同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强大的文明,挟现代科学和工业化生产呼啸而至,在这个强大的异类文明面前,中华文明彻底地显示出了自己的腐朽和落后。这种落后是全方位的,是代差性的,是几乎无法弥补的。在这样强大异文明面前,中华文明不堪一击,随时都可能被从地球上彻底抹去。

等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对此也有了充分的认识,——或者说,对自身文明的彻底灭亡已经做出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当时有人说过一句话:“中国不亡没天理,中国若亡没地理”。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以中华文明当时的状态,肯定是要灭亡,如果不灭亡简直就没天理了。但后一句话说由于中国地方太大(地理条件好),因此还可以再抢救一下。——其实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到了抗日战争时,可以说中国的亡国危机达到了最顶峰,直到现在我们国歌里还在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绝非虚言。当时抗战之时,从最高层的精英到下层老百姓,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中国能打赢。汪精卫岂是无能之辈,他为什么当汉奸?还不是因为看不到中国胜利的希望。

1937年到1939年,是中国无限接近灭亡的两年。

而且,这和1840年的情况不一样,1840年以前,就算灭国,征服者依旧会继承中华文明。而这时候如果灭国,那在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面前,陈腐的中华文明只会被象尘土一般抹去。

天幸,抗战我们赢了。

天幸,1949年人民赢了。

天幸,1950年朝鲜战场上中国也赢了。

中华文明在无限接近灭亡的那个时刻,顽强的拐了个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文明的悠久和韧性,确实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跌宕起伏中,总能找到延续下去的办法,这背后是无数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和变革。要说中国文明“最接近灭亡”的时刻,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提问,因为“灭亡”对于一个有着如此深厚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的文明来说,其定.............
  • 回答
    “古希腊的辉煌成就都是吹出来的”,这种说法如果当真,那可就真是颠覆历史的胡言乱语了。虽然任何文明的记录和传播都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后世的解读,但将古希腊的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成就一概斥为“吹嘘”,那简直是对人类智慧史的极大贬低。如果非要追究这些成就的“来源”,那绝非简单地归咎于一两个文明.............
  • 回答
    伪史论者之所以热衷于质疑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而对古印度、古巴比伦或玛雅文明相对“宽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历史学研究的特点、伪史论者的思维模式以及信息传播的渠道。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伪史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他们的关注点和论点也会随着时间和信息的发展而.............
  • 回答
    关于阿拉伯文化相较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化为何显得“落后”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落后”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我们仅仅从技术发展、建筑规模、或是一些物质文明的积累来看,那么确实存在一些看似的“差距”。但如果从思想、哲学、宗教、文学等精神层面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辐.............
  • 回答
    关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是否“破绽百出”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人们仍然深信不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历史研究都存在争议和未解之谜,将之简单地归结为“破绽百出”可能过于武断。 然而,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为什么主流历史学界仍然认可这些文明的存在.............
  • 回答
    咱聊聊这游戏里的“老熟人”——古巴比伦和古希腊。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俩地方好像在中国手游里出镜率特别高?像不像咱们平时街上总能碰见几个老乡一样?这背后啊,可不光是设计师们偷懒,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说,这俩文明的“名气”是真的大。你说秦始皇、唐僧大家都认识,那古巴比伦的神话人物,比如汉谟拉比、吉尔伽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和称呼历史文明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你注意到,在谈论早期文明时,我们常常会听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等说法,但似乎很少有人会专门说“古中国”。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原因,涉及到历史学界的命名习惯、文明的连续性以及我们对“古”这个概念的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文化、历史、科学发展等诸多层面。简单地说,“中医长盛不衰”和“传统西医衰退”这两个前提,可能需要更细致地审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中医在中国文化中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而我们通常理解的“传统西医”这个概念,在历史长河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我脑子里已经自动生成了好几个版本了,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史学奇葩大会”!先说那帮“古希腊不存在”的论调,这些人通常把古希腊的历史、神话、哲学、艺术,一股脑儿地归到“后人杜撰”、“西方编造”的筐里。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些考古证据上的“空白”或者“不确定性”,.............
  • 回答
    西方龙:从远古神话的恐惧化身到现代文化的百变魔王西方龙,这个身披鳞甲、吐息烈焰的生物,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个我们今天熟知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演变,从远古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怪物,逐渐蜕变为如今集力量、智慧、邪恶或正义于一身的复杂.............
  • 回答
    南美洲的领导人对古巴的医疗体系青睐有加,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古巴医疗水平的盲目崇拜,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实际的考量,也包含着政治与情感的联系。首先,古巴的医疗体系的确有着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其性价比和专业性在发展中国家中是相当突出的。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南美国家,尖端医疗技术往往.............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让苏联在表面上看像是“吃亏”的一方,是因为这次危机最终以苏联同意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导弹为结束,而美国则承诺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承诺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这种结局,尤其是苏联公开的让步,使得很多人认为苏联在这场直接对抗中“退缩”了,从而显得吃亏。然而,要详细理解为什么苏联会被认为是吃亏.............
  • 回答
    关于古巴和印度在饥饿指数上的差异以及外界对古巴人民温饱状况的普遍看法,这背后牵涉到多层面的复杂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吃饱饭”就能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故事,以及信息传播和公众认知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来谈谈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 GHI)。 这个指数.............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退让告终,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国内政治考量以及对核战争后果的清醒认识。简单地说,赫鲁晓夫选择撤走导弹,并非是因为他害怕,而是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对抗,其代价将远远高于潜在的收益,甚至可能将苏联拖入一场毁灭性的战争。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场危机,看看苏联为何最终选择了退.............
  • 回答
    去古巴旅行,那感觉就像是时光倒流,又像是闯进了一个色彩斑斓、节奏奇特的梦境。它不像你可能想象中的那种“完美”的旅游目的地,没有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商店,没有随处可见的标准化服务,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它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让人难以忘怀的体验。初抵古巴: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国度当你踏上古巴的土地,首先扑面而来的,.............
  • 回答
    古巴爆发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反政府抗议,并得到美国总统拜登“支持”的表态,这无疑是近年来古巴局势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背后牵涉到古巴国内长期存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美国长期的对古巴政策,两者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事件的影响将是多层面、深远且复杂的。一、 对古巴国内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加剧政府.............
  • 回答
    苏联古巴导弹危机若升级到那一步,结果绝非“无敌”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将世界拖入一场无法想象的毁灭性灾难。我们不妨抽丝剥茧,详细梳理一下这场假设性的升级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巴导弹危机本身就是人类史上最接近核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其目标是遏制美国对古巴的侵略,.............
  • 回答
    古巴的反政府示威,尤其是2021年7月11日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解读的事件。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压抑已久的民怨爆发 经济困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导火索。古巴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结构性问题,加上近年来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收紧(尤其是在特朗普政.............
  • 回答
    古巴的反政府抗议活动并非单一事件,而是由一系列长期存在且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了解这些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经济困境、社会不满以及政治环境。历史背景与政治体制: 革命及其遗产: 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建立了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社会.............
  • 回答
    听到古巴等国的小米手机被远程上锁变砖的消息,确实让人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问题相当复杂,也挺让人担忧的。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首先,咱们得明确这“远程上锁变砖”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手机制造商或者授权方,通过网络指令,让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屏幕黑着,什么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