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文称春节为阴历新年(Lunar New Year),而非中国新年的现象?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牵扯到不少历史、文化和国际传播的层面。英文里称春节为“Lunar New Year”而不是“Chinese New Year”,这并非什么新鲜事,而是长久以来在国际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春节的源头和核心文化确实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最早、最广泛庆祝这个节日的国家。所以,“Chinese New Year”这个称呼,从情感和渊源上来说,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也更能直接地指向其文化归属。很多人,特别是中国人,听到这个称呼会觉得自然、亲切,甚至理所当然。

然而,为什么在国际交流中,“Lunar New Year”这个说法会更常见、更被广泛接受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主要原因:

1. 农历的普适性与区域性:

“Lunar New Year”字面意思就是“农历新年”。我们的农历,虽然以中国为中心发展和传播,但它并非仅仅在中国使用。在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与中国农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法系统,或者受到中国农历影响而形成的节庆习俗。

韩国: 韩国庆祝的“Seollal”(설날)与中国的春节在日期上几乎一致,许多习俗也有共通之处,比如祭祖、吃年糕汤、拜年等。
越南: 越南的“Tet Nguyen Dan”(ết Nguyên Đán),通常简称“Tet”,也是庆祝农历正月初一,是越南最重要的节日。他们的生肖、日期计算等都与中国农历非常接近。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华人社区: 这些地方虽然国家主体文化不同,但华人社区庞大,春节是重要的节日。同时,当地的非华人居民也经常参与到春节的庆祝活动中。
朝鲜: 虽然信息相对较少,但朝鲜也受中国农历影响,在某些历史时期和文化层面有相似的春节习俗。

因此,如果只称其为“Chinese New Year”,可能会让其他同样庆祝农历新年的国家和民族感到“被忽略”或“不被尊重”。“Lunar New Year”这个说法,更具包容性,能够涵盖所有基于农历计算的新年庆祝活动,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2. 历史和传播的演变:

在过去,当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向外传播时,很多习惯和称谓也随之带出去。但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各国都在努力强调和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特性。“Lunar New Year”的普及,也反映了亚洲各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和文化认同的一个侧面。

早期的西方媒体或文化接触者,可能更多地将这个节日与最直接的接触者——中国人联系起来,所以“Chinese New Year”便成为一个方便的标签。但随着对亚洲文化理解的加深,以及亚洲各国自身文化自信的提升,大家发现这个节日不仅仅属于中国人,更属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区域。

3. 外交和政治的考量(有时):

在某些语境下,特别是在国际组织或多边场合,采用“Lunar New Year”也可能是一种更“政治正确”或避免争议的选择。如果在一个包含多个亚洲国家代表的会议上,有人提出用“Chinese New Year”来命名这个节日,可能会引发一些国家代表的不适,进而影响会议的氛围或效率。因此,“Lunar New Year”成为了一个更中性、更不容易引起摩擦的词汇。

4. 实际使用中的习惯和便利性:

“Lunar New Year”这个说法确实在国际媒体报道、官方声明、国际活动中更为常见。这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使用模式。当你听到一个词被反复使用,并且在很多场合都得到认可,你自然也会倾向于使用它。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理解与尊重: 认识到“Lunar New Year”的包容性和普适性,以及它背后对其他农历文化国家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了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不失根本: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忘记春节源于中国,或者否定中国在春节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贡献。中国人依旧可以称之为“春节”,或者在与中国人交流时使用“Chinese New Year”也不会有问题。我们可以在内部庆祝和交流时,强调其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化足够强大,并不需要因为别人使用了更具包容性的称谓而感到自己的文化被“稀释”或“抢夺”。相反,当其他国家和民族也庆祝并融入这个节日时,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保持开放的心态: 在国际交往中,使用大家都能接受、理解和尊重的语言,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我们不必过于执着于某个特定的称谓,而是更关注节日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团圆、辞旧迎新、祈福等等。

总的来说,“Lunar New Year”的流行,是全球文化交流发展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必然结果。它不是在否定中国,而是在扩展这个节日的边界,让更多的人能够与之产生联系和共鸣。我们可以在理解其背后逻辑的同时,继续珍视和传承春节的中国传统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知道翻译成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不合适,会让越南、韩国、蒙古国的人们无地自容。

但是,Lunar New Year(阴历新年)这个翻译也明显错误。媒体界可能不太懂历法,2021年的阴历新年是在2021年8月9日

伊斯兰历是一种纯粹阴历,也是现今仍在使用的历法中唯一的阴历。
现今是伊斯兰历1442年,相当于公历2020年8月20日到2021年8月8日。

中国的“农历”(阴历)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阴阳历”,年份遵循阳历、月份遵循阴历。

“阴阳历”的英文为Lunisolar Calendar,所以就算你非要避讳Chinese New Year,最起码你得翻译成Lunisolar New Year

我们在反对西方媒体深入骨髓的恶意曲解时,首先还是要先对自己的文化历史有足够了解,不然就会被带跑偏,到人家的战场上跟人家吵架,甚至给人家洗地。“春节快乐”这个词不管怎么翻译,也翻译不成“Lunar New Year”,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词,就是因为他们文化素养不高罢了。


以上原回答不变。

我当然知道Lunisolar New Year(阴阳历新年)不好用,既复杂又拗口,所以我说的是:

最起码你得翻译成Lunisolar New Year

意思是,这是底线。Lunar New Year(阴历新年)是不及格,Lunisolar New Year(阴阳历新年)是将将及格,但不好用。

Spring Festival(春节)不推荐在于,西方认为春分(3月20-22日的某天)是春天的开始,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所以如果字面翻译成Spring Festival(春节)给西方,会有歧义。

归根结底,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用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最恰当。西方媒体才最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少搞一些幼儿园水平的政治正确,不然很容易露怯。

user avatar

这是一件好事呀!

淡化中国特征,其实就是默认了中国规矩成为世界规矩事实。换句话说,中国新年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符号。所以不用说中国新年,毕竟在中国大家也会说阴历新年。

比如夹克,谁也不会纠结夹克是英式夹克,还是美式夹克,他就是一件衣服,是现代人标志。T恤也是。可是汉服,就不行。

什么时候西方人称汉服,为襦裙,褙子,就说明他们确实已经完全熟悉汉服穿搭,而且普遍接受汉服了。

好事呀!

中华不就是章服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为之夏吗?

让世界认同中国规矩,不就是礼仪之大。

毕竟他们想过中国新年,也得按中国阴历计算。不会立个圣诞树,更不会有圣诞老人送礼物,而是舞狮耍龙。

user avatar

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

时值新年,网上又有一波关于春节的英译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的讨论。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Lunar New Year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中国农历并非是阴历(lunar calendar),而是阴阳历(lunisolar calendar)。

中国农历的特色是以月相的变动来决定月份,同时又以太阳直射点的变动来决定节气。所以农历每月十五一定是满月,而清明节总是在公历的4月4日-6日。

事实上,Lunar New Year本来指的是伊斯兰历的新年,只是后来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强才逐渐取代了它本来的含义。

但话说回来,科学上不准确的用词就一定要纠正吗?其实也未必。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而错失本意的词语非常多。在外交部和China Daily上,都用过Lunar New Year的说法。

春节英译的争论,多半也不在于中国农历到底是阴历还是阴阳历,而在于Lunar New Year一词所暗含的“去中国化”的含义。

支持Lunar New Year的一方最核心的理由是,农历新年不止是中国人要过,韩国人、菲律宾人都要过,因此用“中国新年”的称呼显得不太政治正确。

支持Chinese New Year的理由也很清楚,明明这些东亚国家过年的习俗都是发端于中国,叫“中国新年”有什么不好?更何况,Chinese也不光是中国,也可以指华人。

这么一分析,就知道这两方说的节日虽然在同一天,但是其实根儿上不是一个节日。

对于庆祝Chinese New Year的人而言,他们或者是中国人、或者自认为是华人,因此按照中国的传统庆祝中国的节日。

而对于庆祝Lunar New Year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已经没有中国人认同,或者单纯是想凑热闹的外国人。

特别是在美国,亚裔美国人可能希望抱团型塑一种属于亚裔美国人的文化传统,而不是复制自己的祖先母国的文化。就像在美国的拉丁裔,被称为Latino,也不会区分他们是来自危地马拉还是洪都拉斯。

这样发展下去,很可能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后者可能会融入很多美国元素。就像美国产生了左宗棠鸡这种中国不存在的“中餐”一样。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就很清楚了,答案取决于你说话的对象是谁。

如果是面对中国人,用Chinese New Year无疑是更准确的。比如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应当是Chinese New Year。

但如果是面对外国人,用Lunar New Year则更能照顾他们的感情。比如王国委问候世界各国外国人,就用了Lunar New Year。

user avatar

好事儿,你要这么想,现在他叫中国新年,将来全世界人过这个年就会很别扭。

他叫阴历新年,人家过得就会很开心了~

就比如如果当年圣诞节没有改名,还是老老实实遵循罗马传统叫太阳节,那非基督教国家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感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当基督教世界文化弱势了,叫太阳节就容易被人抢过去,叫圣诞节至少还能保留一丝复活的可能……

就好像感恩节……再过几十年怕不是就要变成中国的节日了,你美国人说感恩节是你们独有的节日没卵用,到时候全世界过的都是“中国感恩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牵扯到不少历史、文化和国际传播的层面。英文里称春节为“Lunar New Year”而不是“Chinese New Year”,这并非什么新鲜事,而是长久以来在国际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春节的源头和核心文化确实是中国。几.............
  • 回答
    英国方面指责中国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并且引用了一些诸如香港自治权受损的说法,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担忧。而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回应则显得相当强硬,他们反问“英澳到底想干什么”,并将矛头指向了英国在澳大利亚的军事部署和合作。这件事其实挺复杂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下:1. 英国的指责,从何而来?英国之所.............
  • 回答
    最近英国媒体爆出一条关于法国可能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消息,这可真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不过,很快法国总统府就出面辟谣了,表示这纯属子虚乌有。这事儿怎么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消息源头说起。一般来讲,国际政治领域的消息,尤其是涉及大国博弈的敏感话题,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引起相.............
  • 回答
    金融时报关于微软寻求收购TikTok全球业务的报道,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极具爆炸性且复杂的话题。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缘起 TikTok的崛起与挑战: TikTok自2016年推出以来,以其独特的短视频内容、强大的算法推荐和病毒式传播能力,迅速.............
  • 回答
    英国首相府关于约翰逊病情进展的声明:一份详尽解读近日,唐宁街10号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病情已显著改善,甚至可以短时间行走。这一消息无疑为焦灼等待的民众带来了久违的希望,也反映出这位备受关注的领导人在与新冠病毒的殊死搏斗中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胜利。病情好转的意义:从 ICU .............
  • 回答
    近日,英国媒体报道了一起涉及中国留学生的“闯宫”事件,称该留学生意图“刺杀女王”并在白金汉宫被捕。这一消息确实在公众中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我们也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件事,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这是一个基于英媒报道的事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英媒的报道角度、用词,乃至对事件的解读,都可能.............
  • 回答
    英国警方公布了在埃塞克斯郡集装箱卡车中发现的39名遇难者的国籍身份,并表示所有人都被确认为越南籍。这一消息无疑让这起震惊世界的悲剧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也引发了我们对这背后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首先,这39个生命的逝去,是一场令人心痛的人道主义灾难。 从最初的震惊和悲痛,到如今确认了他们的身份,我们.............
  • 回答
    对于英国政客将巴巴多斯退出英联邦归咎于中国施压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值得玩味的论调,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信息传递策略。要理解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在做出重大外交决策时,其动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很少会是单一原因可以完全解释。巴巴多斯选择成为共和国,脱离.............
  • 回答
    “英学者称美国是古巴抗议幕后黑手:痴迷颠覆政权 60 年?” 这个说法,如果我们刨根究底地去分析,其实牵扯出了一段颇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也反映了不同视角下对同一事件的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将任何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抗议简单归因于一个外部因素,往往会过于片面。古巴近期出现的抗议活动,其根源无疑是多方.............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 回答
    英国国防参谋长关于“新冠疫情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之下。一、 英国国防参谋长的身份与言论的严肃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国国防参谋长(Chief of.............
  • 回答
    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在接受天空新闻采访时抛出的那句“如塔利班掌权,英国将与其接触”,无疑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句话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英国在阿富汗问题上长期纠结、现实主义考量与道德立场拉锯的最新体现。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和英国自身利益考量.............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英国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并非是一种周全的应对方案,而是迫于无奈下的“二选一”选择,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疫情初期,回顾英国政府在面对新冠病毒时的考量与决策。背景的审视:疫情伊始的迷茫与取舍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各国都面临着前.............
  • 回答
    英国驻美大使对中俄在抗击疫情中扮演角色的评论,实际上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和公共卫生领域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理解他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外交辞令的层面来看,大使的表态往往代表着其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考量。当他说“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时,这绝不仅仅是对疫情本身的比拼,而.............
  • 回答
    英雄联盟手游发文致歉,坦诚承认带给召唤师们不好的体验,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至少表明官方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选择正视并沟通。不过,道歉归道歉,关键在于后续的改进和执行。从玩家的普遍反馈来看,这次致歉背后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也是急需改进的方面:一、 网络连接与匹配机制的稳定性(这是重中之重,也是最让.............
  • 回答
    在看待英国右翼政客反对使用“变异毒株源自英国”这种说法,同时又被揭露曾支持使用“中国病毒”这种带有地域歧视色彩的称谓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政治策略、双重标准、信息传播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种反对和支持行为背后的政治考量。右翼政客,尤其是那些奉行民族主义.............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收到,关于英国科研人员近期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抗原漂移”可能导致高致死率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件事,并深入探讨其潜在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新兴病毒的研究,都应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并区分预测模型与已证实的事实。1. 理解“抗原漂移”在病毒演化中的含义首先,.............
  • 回答
    道格拉斯·穆雷(Douglas Murray)作为一位备受争议的英国右翼“思想家”,他关于“派炮舰让中国为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损失赔钱”的论调,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穆雷个人的思想背景、其言论的政治语境、以及这种“炮舰外交”式的提议所可.............
  • 回答
    英国将名画《俄罗斯舞者》改名为《乌克兰舞者》,称“那些舞者是乌克兰人不是俄罗斯人”,这件事无疑触及到了艺术、历史、民族认同以及当前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艺术本身的解读来说:艺术品,尤其是绘画,往往被视为一种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载体。一幅画的名称,就像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