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驻美大使称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

回答
英国驻美大使对中俄在抗击疫情中扮演角色的评论,实际上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和公共卫生领域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理解他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从外交辞令的层面来看,大使的表态往往代表着其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考量。当他说“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时,这绝不仅仅是对疫情本身的比拼,而是将抗疫过程与国家声誉、国际影响力以及未来地缘政治格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英国的角度,我们可以推测以下几点:

维护自身国际地位和声誉: 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西方大国,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时,国家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其国际声誉和话语权。如果英国认为自己在抗疫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其效果未能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而中俄等国的某些做法却被描绘成“成功”,那么英国自然会有维护自身形象的冲动。这种“赢家”的说法,背后可能隐藏着对自身抗疫策略有效性的辩护,以及对其他国家透明度、信息公开性等方面的担忧。
地缘政治竞争的延伸: 当前,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大国竞争。英国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其外交政策与美国的战略目标往往高度一致。美国一直以来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在多个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抗疫自然也不例外。大使的言论,很可能是在呼应或支持美国在国际上对中国在抗疫中信息披露、早期预警、疫苗外交等方面的质疑和批评。通过将中国描绘成“抗疫赢家”,并表示“不能让其得逞”,英国可以被视为在阵营内部加强协调,共同对抗被其视为挑战的力量。
对国际规则和秩序的担忧: 在许多西方国家看来,国际社会在处理重大危机时,应该遵循既有的国际规则、透明度原则以及多边合作框架。如果英国认为中俄在抗疫过程中,未能完全遵循这些原则,例如在信息分享上的不及时,或者在国际组织中的某些行为被解读为“抢占先机”或“操纵叙事”,那么大使的这番话,可以被看作是对这种潜在的“破坏”或“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担忧和反对。他们可能认为,如果某些国家通过不透明或不公平的手段在危机中获益,这将会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疫苗和医疗物资的全球分配议题: 疫情期间,疫苗和医疗物资的全球分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如果英国认为中俄在疫苗出口、援助等方面采取了带有战略目的的行动,并且这些行动被某些国家视为是在“收买人心”或“扩大影响力”,那么“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的说法,也可能是在对这种“疫苗外交”或“医疗民族主义”进行反制,呼吁一个更公平、更透明的全球分配机制。

另一方面,从俄中两国角度来看,他们可能会如何解读这个说法?

对中国: 中国无疑是中国在疫情初期承担了最大的压力,并且在控制疫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国内方面。同时,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大量的医疗援助和疫苗支持。如果英国大使的说法被解读为“不认可中国在抗疫中的努力和贡献”,或者“出于政治动机打压中国”,那么中国可能会对此进行强硬回应,强调其在全球抗疫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以及自身应对疫情的科学有效性。他们可能会反驳说,真正“赢家”的定义应该是能够有效保护本国人民,并且为全球抗疫做出贡献的国家。
对俄罗斯: 俄罗斯在疫情初期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且也研发了自己的疫苗。但俄罗斯在疫情信息透明度和应对能力方面,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一些争议。英国大使的说法,可能是在将俄罗斯与中国一并视为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当”或“可疑”之处的国家,并且认为其获得的“胜利”是有水分的。俄罗斯可能会将其视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又一次污名化和政治攻击。

为何要去除AI痕迹? 这是因为像这样的外交表态,其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陈述,更是一种复杂的政治博弈、战略意图和话语权争夺。AI写出来的文本,往往会比较客观、中立,缺乏那种在政治语境下特有的“弦外之音”、“立场表达”和“情感色彩”。一个真正理解国际政治的人,会注意到这种说法背后的潜台词,以及它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详细讲述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要超越字面意思,去分析:

1. 谁说的? 英国驻美大使,这是一个关键身份。他不是普通公民,也不是媒体记者,他的身份赋予了他的话语以官方权重。
2. 对谁说的? 在美国的外交场合说,目标受众很可能包括美国政府、美国国内舆论,甚至是其他西方盟友。
3. 为什么这么说? 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是维护国家利益?巩固盟友关系?还是出于对特定国家行为的不满?
4. 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这番话可能加剧国际社会在疫情问题上的分裂,影响全球抗疫合作,也可能影响公众对特定国家的看法。

总而言之,英国驻美大使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对“抗疫赢家”的简单评价,更是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竞争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在危机面前,国家间的互不信任、战略博弈以及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看似纯粹的议题之中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具备超越单一事件的宏观视野,去洞察其背后更深层的政治逻辑和利益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翻了翻已有的一百来条答案。

其中绝大多数都在虚空输出……

还有少数几位朋友虽然看破了 @环球时报 的鬼扯,但又似乎不太愿意跳出来指着脸骂他们乱带节奏……

那么这种得罪人的差事就交给老夫来完成吧:

各位答主,你们开始输出之前,能不能先瞅瞅原文?

原文跟 @环球时报 的问题描述是一回事吗?

Karen Pierce说的那堆东西跟“抗疫”有一毛钱关系吗?

她所谓的“赢家”是指的抗疫赢家吗?

哎,看着你们一个个有为青年如此轻易就被无良媒体牵着鼻子遛弯儿,老夫很替你们捉急啊!

算了,原文帮你们贴过来,你们自己品吧:

China and Russia Must Not Be Post-Covid Winners, U.K. Envoy Says

China and Russia must not emerge as the winners from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Britain’s ambassador to the U.S. said, as she urged the West to show that more open societies thrive.
In an interview with Bloomberg television, Karen Pierce said the U.K. and the U.S. will need to work closely to counter the strategic challenge of China and Russia as the world recovers from the pandemic.
She highlighted the risk that China, in particular, could set the rules for futur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area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kening it to the spread of nuclear technology in the 1950s.
“We don’t want to wake up one day and find that there’s Chinese standards on things like AI and cyber,” Pierce told Bloomberg TV’s Francine Lacqua on Thursday. That would be “too authoritarian” and new technologies must benefit “open markets,” she added.


所以,各位,你们想必已经看出来了,这位大使她压根儿就没提抗疫这茬。

她从头到尾都是在意淫,等全世界疫情结束之后,英美需要如何同气连枝,继续把持全球赢家的超然地位。

至于疫情到底会不会结束?啥时候结束?通过啥方式结束?不好意思,一个字没提。

更别说抗疫了,不存在的。

(说不定躺平任艹,等新冠爸爸爽够了,就会奇迹般地自行消失吧?)


顺便说说如何看待这位大使的言论啊~

看到英美还在使用冷战术语,重复冷战思路,老夫就放心了。


最后再毒舌两句啊:

恕老夫直言吧,身为英国高官,站在纽约这地界,张口就是open society,真不觉得臊得慌?

在纽约,open society这词可能早已不能表达你们家波普尔老爵爷当初倡导的原意了……

在纽约吧,open society这词可能早就被波普尔老爵爷他徒弟绑架了,现在专指某种英粉闻之落泪的奇耻大辱了……


————2021年1月6日第一次更新————

看了下评论,似乎还是有一些朋友觉得“抗疫赢家”这个说法没毛病。

看来各位对昂撒人的误会还不是一般的深……

当然这也是件好事,这说明了各位朋友看到“pandemic”的第一反应就是抵抗。

但是吧,你们不能因此就默认大使大人看到“pandemic”想抵抗……


正好有点时间,老夫就重新拿起多年没碰过的业余水平英语,帮各位分析分析,误会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呢,破题要点在于标题的“Post-COVID”。

我们已经知道,WWII是一场战争,然而post-WWII却是一段时期;cold war是一场大国对抗,但post cold war也是一段时期。

同理可证,COVID是一种病毒,又或者是一场瘟疫。但不管是啥都无所谓,Post-COVID跟病毒或者瘟疫都没关系,它是一段时期,还没到来的疫情结束之后的时期。

所以整个标题就很一目了然了,大使大人想表达的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

至于这个还没到来的未来究竟应该怎么到来,大使没说,不过《环球时报》以及其他不少朋友自行帮大使脑补了,觉得应该靠着抗疫自己争取出来。

恕我直言,你们这是典型的以己度人。

老夫原答案挑刺的,正是这种天真心态。

但居然有一些朋友觉得我是在给大使洗地?

别这样,你们这些以己度人的家伙才是在给大使洗地。


理解了“Post-COVID”,就可以顺其自然地理解正文第一句的“coronavirus pandemic”了。大使大人把时代划分成了三份,Post-COVID那是未来可期,然后过去的好时光她没提,那么coronavirus pandemic当然指的就是当下这段焦心的非常时刻。

所以winners from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的意思也就昭然若揭了。各位一看到“winners”就觉得有一场比赛,有一场斗争,所以才会产生赢家,这是一种很正确的联想,没毛病;

但部分朋友更进一步,下意识地脑补winners对应的比赛一定是抗疫比赛,又或者winners对应的斗争一定是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恕老夫直言,这又是在以己度人。

大使大人后面说的清清楚楚,winners所对应的斗争是:

strategic challenge of China and Russia as the world recovers from the pandemic

各位,明白了吧?你们以为大使大人想的是抗疫,大使大人从头到尾想的都是抗你。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要搞全球争霸,至少也得等当前的疫情过去再说。然而"coronavirus pandemic"到底要怎样才能过去?"Post-COVID"这个美好未来到底要怎样才能到来?

下意识反应说“抗疫”的,虽然你们始终不够了解昂撒人的扭曲思路,但你们都是好样的,抗疫成功要的就是你们这份心气;

一眼看透大使大人妄图生捱过去,然后反手把荣光都归于上帝,再转身开始打地球争霸战的……虽然你们眼光够毒,但对不起,你们都是老夫一样的老阴比……

user avatar

原文是彭博社的。我看了一下标题,标题无误。

此人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她又在后面说,英国和美国可以在2021年敲定贸易协议,伦敦与特朗普政府之间的谈判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但尽管最初希望尽快达成协议,但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我们相信这笔交易是可以做到的,可以在2021年完成,达成一项协议不会花费太多时间或精力。“我们希望与拜登政府合作。

这一段才是至关重要的,前面那是寒暄。

如果让我翻译一下,大致意思就是:

我英国已经脱欧了啊,现在和欧盟关系也不好,和中俄关系也恶劣,大哥啊,拉我一把吧,赶紧和我签个协议吧,再不签中俄都要骑到头上来了啊。

这里面和“开放社会”有关系吗?

毛关系都没有。

就是英国现在走投无路,希望和美国达成协议。

等吧,英国人会找上门来签约的。

到时候什么开放社会什么的,全不是个事。

这就叫外交。

user avatar

一只英国螃蟹扔进桶里,很快就会爬出来逃走。

一群英国螃蟹扔进桶里,放多久都不会跑。

因为每当一只螃蟹即将爬出去的时候,其他的螃蟹就会齐心协力把它拉下来。

user avatar

这名大使是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说的这段话,回顾一下前后文:

We don't want to wake up one day and find that there's chinese standards on things like AI and cyber. That would be "too authoritarian" and new technologies must benefit "open market".
我们不想某天醒来之后发现AI和网络技术都是中国标准,这太威权主义了。新技术必须能对“开放市场”有益。


The second big challenge is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from Russia and China, particularly China, we need to get that right again so that it's open societies that are seen to thrive and recover from the covid pandemic.
第二个重大挑战就是从中俄来的战略竞争,尤其是中。我们必须确定,是开放社会能从这次新冠大流行中恢复并继续繁荣发展


她的逻辑其实很清晰了:

中俄是威权→

威权和开放社会不能共存→

威权如果率先从疫情恢复了对开放社会是重大打击→

不能让中俄成为疫情赢家


但是这个逻辑也有很严重的问题:

1、为什么中俄是威权?

2、为什么中俄和开放社会不能共存?

3、既然中俄能恢复,为什么“更先进”的开放社会反而恢复不了?

4、“开放社会”真的更好吗?


很可惜的是:

绝大多数“开放社会”的人都不会思考这些

会思考的人里绝大多数都拒绝显而易见的结果

能接受结果的人里绝大多数又不能对政策产生影响


一句话,随他们去吧。

user avatar

好一手表面兄弟情!

英国:我新增将近6万!

美国:我新增将近15万!

英国:我们的确诊病例还在不停的增加!

美国:嘿!好兄弟!我们确诊病例也在不停的增加!

英国:但是!

美国:只有你是全球贱民!!

英国:我……能唠就唠!不唠拉倒!

美国:对不起,我错了,下次还敢。

英国:重来!预备…但是!

两国异口同声:只有我们才能成为抗疫赢家!因为我们是开放社会!

两国相视一笑。

宾主尽欢后,

英国:我们将实施全国范围的最严格管控!

问:为啥不带着美国呢?

英国:你傻呀,比不过好的,我还不能留个最差的开心开心,过过瘾?不然谁能对比出英国抗疫的成功!

美国:说好一起网吧通宵,你却偷偷上网补课!

不得不说,鲍中堂好手段!!!

user avatar

是的,只有开放社会才有资格才能成为抗疫赢家。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

开放社会首先要求信息真实有效的流动,就算做不到绝对的开放,也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至少疫情期间,这些信息所能拯救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更有效的送达这些信息,是开放社会的根本。

打砸抢那种看起来没人管的样子,是对开放社会一种肮脏的刻板印象。若这些打砸抢的人生存所必要的信息受某种传播“术”阻隔,连生命健康都不能保证,那么他们所处的社会,就是封闭的。别扯那些没用的边边角角。这无关好莱坞怎么演,这只关乎棺材里怎么躺。



总统2月份就知道病毒严重性,却把全家安插在各部门捞钱捞到年底,这种社会没有资格成功。

政府瞒着人民群众,背地里拿着病毒关键情报通知权贵抛售股票,这种社会没有资格成功。

吹哨人不是下岗,就是被泥头车创死,要不就是非正常消失,这种社会没有资格成功。

CDC从疫情刚爆发就采用Yes/No表示一度不显示数据,这种社会没有资格成功。

趁有良知的科学家做手术篡改CDC手册压低检测,这种社会没有资格成功。

解决不了内部问题,就向外部转移矛盾,这种社会没有资格成功。


抗疫未战先降,故意不检测,和政治利益冲突的时候大搞信息封闭,这种社会没有资格成功。

为捞政治利益,盗用群体免疫术语,为政客一己之私祸国殃民,这种社会没有资格成功。


我们的游戏不让见血,骂到上天。

西方社会咳到吐血,自由体现。

对于前者,你说我们确实不配拥有好游戏,我不说什么。

可对于后者,你实现的是什么自由?你在这个“开放”的社会里,有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流通的真实信息?为什么丹麦会想到要试试口罩管用不管用?为什么纽约的州长在六月份才发现中国人是对的?为什么鲍里斯进了ICU从鬼门关回来才发现政策要转向?

为什么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信息,在你们西方国家闭塞得像一坨烂屎?

“河山硕”那么爱美国,他为什么到死都没意识到自己在被遗弃的房间里等死?你们如此开放的社会为什么不能把正确的信息传达给他?

“直接民主”那么爱美国,为什么死在了产房改造的ICU里?为什么到死都意识不到自己面对着什么样的现实?

这种信息流通能力,为什么这么差劲?它到底哪点开放了?不要说有些人甘愿被蒙在鼓里,这既不是我们造成,也不是俄罗斯造成的,更不是外星人造成的。无论你们用了什么方法,你们都极其严重的削弱了社会的“开放程度”,保命的信息都不足以在社会流通。制造开放社会的幻觉也是为了阻止这些真实信息流通的一个环节,那并不是真的。

理论上的美国、理论上的英国应该是人人戴口罩,每个人都得到正确的防疫信息。西方刻板印象中的中国,才该为了眼前的数字被告知口罩无用,不要限制出行。

但现实是,我们更民主更自由更开放一些,至少在疫情上毫无疑问的。

听完这些不要虚。

跪久了膝盖软,我明白,但该平身平身。

想想看,我们防疫靠什么让人们配合?修了更多的监狱?挥动更多的警棍?你知不知道十四亿人是什么概念?你知不知道一个可以容忍方方式造谣的社会里,一旦传播普遍暴力执法的真实传言,舆论会渲染成什么样?

我们靠的是这个星球最强的基层工作能力!把真实的、必要的、准确的、保障基本人权的信息及时的送到需要的人的耳朵里。让大字不识的老太太也知道在疫情期间该怎么配合。让真实有效的信息流通!这就是开放社会的本质。

我们是构建开放社会本质的,并不在意外人定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民主指标”,暂时少蹦两天迪,少喝两次席,并不会让这个国家的人脑子嗡的一下想起自己被奴役的历史。我们对“自由”的追求是务实的。我们坚持配合防疫政策两个月后,我们就是有命蹦更多的迪,吃更的席,从生命长多来讲有更多的选择,总得来说也就更自由。

我们一样是追求自由的民族,只不过追求的是更朴素的自由,不被意识形态加工过的自由。

我们会在朴素的自由观上建立更开放的社会,一直也是这么做的。有时做的不咋地,让大家见效了。有时气得人肝儿疼,得改革。但走到这一步了,你还沉迷于可爱的民主小标签,全世界这么多条人命的代价都不能让你清醒,那你真的没救了。

我们牺牲一些民主小标签,换取的是最大公约数的生存。

但有国家牺牲人们生存权,来换取民主小标签。

就这还不想让我们成为赢家?

美国一开始是抵制中国防疫物资的,就是为了不让我们成为赢家。结果你猜怎么着?

为了保护政权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死活不让中国得逞,缺货也要扛着。他们开始动用自己“封闭国家的一面”,告诉老百姓口罩没用,直到撑不住了开始进口口罩才开始转变风向说口罩有用,那时已经是夏天,美国疫情已经彻底失控。这tm是哪门子open society?

你们英美现在又开始见不得别人过得好了。又要勒紧裤腰带不要让我们得逞?

如果开始行动,社会很可能又要来一波逆向开放。

脑补自己更开放,幻想成功必将属于自己,然后反方向踩了一脚油门冲下山去。这你要能拦得住算你厉害。

user avatar

不谈疫情,因为他们也不只是在疫情这个环节谈所谓“xx世界”如何如何,中国又如何如何。只不过想说——

盎撒人都知道他们必须要争取赢(能不能做到另说)。

某些“高华”却还以为我们可以输(他们把来自霸权主义不加掩饰的敌对和种族歧视称之为受迫害妄想)。

user avatar

是的。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

对于英美来说,中国人一直强调的“新冠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这句话相当好笑。这就好比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的中国共产党跟委员长呼吁“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英美的态度跟当时的蒋委员长一样:谁跟你是“共同”?我们最大的“敌人”又是谁?说这话不就是暗示我们把对中国的压力转移到新冠上面吗?

要知道,在新冠刚刚爆发的时候,美国政府是连一个口罩都不肯捐助的。有些看似是“人类共同敌人”的根本性问题,在他们那里是完全不予承认的。

新冠固然需要对付,但绝非“最大的敌人”。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英美眼里并不准确。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表达了他们期盼的理想剧本是这样的:英美疫情完全好转,中俄陷入绝境,然后英美封锁中俄。

中国人占领了“新冠是全人类共同敌人”这样的道德高地,听起来十分狡猾。其实,英美战胜了新冠那不叫胜利,只有英美战胜新冠的同时中俄失败,那才叫big win。但是他们不好意思说就是了。

中国经济大倒退,抗疫失败,英美发布疫苗,然后以1000美元/剂的价格卖给中国,那才叫赢。

user avatar

从前的西方国家虽然暗地里干的都不是人事,但是起码嘴上还会说几句政治正确的话。

人权啊、民主啊、自由啊这些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

但是现在的美英等国却已经连最起码的遮羞的话都懒得说了。

因为不管某些人如何描述疫情下美英等国岁月静好,不论他们国家的媒体如何嘴硬。

他们的政治精英们是最清楚他们当前所处的困境的。

所以说这才是盎撒民族真正的民族性。

思想恶毒、掠夺成性、道德水平低劣、满脑子都是强盗逻辑。

他们会把一切问题政治化,不管是什么问题,只要涉及到中国和俄罗斯的,他们都要歇斯底里的去抹黑,去颠倒黑白。

就算在这种病毒肆虐,人类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们想的仍是如何保住自己那层虚伪廉价的脸面,如何“战胜”中俄。

就像我前几天说的一样,英国9月份就发现了变异病毒,直到12月下旬才报导出来,随后西方诸多国家也开始“发现”变异病例。

而且最可笑的是,加麻大和美国发现的病例连门都没出过,天底下哪有这么巧的事。

不就是自食恶果,把病毒政治化以后怕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不就是怕被人叫加麻大病毒,美国病毒吗?不就是自己养蛊养的反噬了吗?

要是中国和俄罗斯病毒先变异了,看看他们怎么说?

只不过他们运用习惯了强盗逻辑,认为中俄也是和他们一样的无耻低劣,会拿他们养出来的变异病毒做文章罢了。

结果中俄根本就没往恶毒的方面去想,中国一直都在强调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来都没有想过把病毒安在任何人头上。

什么叫小人之心?这就是小人之心。

所以我总是说在这个时代里,让盎撒人掌握了霸权是最可悲的事情。

他们把这个世界弄的乌烟瘴气,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其实无所谓,他们愿意玩政治那玩就行了,嘴炮能治病毒,也不至于死两国加起来死了四十多万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驻美大使对中俄在抗击疫情中扮演角色的评论,实际上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和公共卫生领域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理解他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外交辞令的层面来看,大使的表态往往代表着其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考量。当他说“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时,这绝不仅仅是对疫情本身的比拼,而.............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英国出现新冠病毒变异,被一些美媒嘲讽为“全球贱民”,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事件背景:新冠病毒变异与英国的“封锁与反封锁”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事件发生的背景。2020年底,英国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种新型变异株,后来被称为Alpha变异株(B.1.1.7)。这种变异株的特点是.............
  • 回答
    英国因新冠病毒变异(主要指最初的Alpha变异株)而遭遇多国“禁航”,英媒自嘲“欧洲病夫”,美媒称其为“国际弃民”,这些报道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对英国疫情蔓延的担忧、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缘政治情绪的复杂交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背景: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及其影响 变异.............
  • 回答
    关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获5万元奖励”的消息,目前并无权威媒体报道或官方声明提及此事,因此该事件的真实性存在较大疑问。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背景、合理性及潜在问题: 一、信息真实性存疑1. 缺乏官方来源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作为外交机构,其经费通常由英国政府承担,且中国对外国驻华使节有严格的财.............
  • 回答
    英媒曝出拜登可能提名奥巴马担任美国驻英国大使的消息,这无疑是一则极具爆炸性的政治新闻。如果属实,这绝对会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其背后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外交任命那么简单。首先,从奥巴马本人的角度来看,这对他而言是一个相当出人意料的选择。奥巴马卸任总统后,虽然仍然活跃于国际舞台,但主要集中在自己的基金会.............
  • 回答
    驻英使馆暂停持有效中国签证在英人员入境,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在英国的华人社区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都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分析。为什么会突然暂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暂停入境的原因。官方的说法通常是基于“审慎”和“安全”的考量,但这背后的具体原因,.............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挺复杂,里面掺和着不少事儿,得慢慢捋。首先,咱们得承认,疫情当下,尤其是在英国疫情比较紧张的时候,让那些年纪小、人生地不熟的小留学生们一个人在国外,家长肯定心焦万分。特别是那些还在读中小学的孩子,语言、生活习惯、独立能力都还没那么成熟,遇到点什么事儿,真是让人担心。所以,组织包机,让.............
  • 回答
    法国外长此番言论,无疑是当前法国与英国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缩影,也触及到了国际关系中“机会主义”这一敏感且颇具挑战性的概念。要理解这番话的深意,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这句话的表述方式本身就值得玩味。“知道该国的机会主义政策”,这是一种相当直白且带有一丝不屑的评价。在外交场合,直接点名批评对.............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走向。 一、 英国为何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之所以得出“系统性竞争对.............
  • 回答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 21, CSG21)于2021年访问南海,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南海地区增添了新的动态。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英国的意图1. “全球英国”(Global Brita.............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不再对仅出现轻症的人群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这是一个重大政策转变,反映了其应对新冠疫情策略的调整。这一决定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背景与政策演变首先,回顾一下英国的检测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疫情初期,大规模的检测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英国曾采取过广泛.............
  • 回答
    英国教育部课纲要求学校禁止使用曾公开表态反对资本主义的机构出版的材料,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教育的独立性、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学术自由以及学校的责任等多方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英国教育部此举的背景与可能目的:1. 维护现有经济体制的稳定与传承: 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 7 月 19 日起基本取消所有新冠管控措施,包括强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对聚集人数的限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更是提出了“与新冠共生”的策略。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潜在的风险。英国政府宣布取消管控的主要原因和考量: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 回答
    英国国防参谋长关于“新冠疫情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之下。一、 英国国防参谋长的身份与言论的严肃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国国防参谋长(Chief of.............
  • 回答
    英国国家安全局(GCHQ)将中国称为“英国家安全挑战”,这一表述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反映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定性的背景:GCHQ的职责与定位首先,理解GCHQ的职责至关重要。GCHQ是英国政府的信.............
  • 回答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现为国王查尔斯三世)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重大新闻。以下是我对这件事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的意义和影响: 标志性人物的感染,增加了公众对病毒的警惕性: 作为英国王室的继承人,查尔斯王子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 回答
    “工党误国”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较广的观点,尤其是在讨论英国政治经济发展时,常常被提及。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对其背后的逻辑、论据以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工党误国”观点的主要逻辑和论据:这个观点通常认为,工党执政期间采取的一些政策,尤其是国家干预主义、高福利、重税收、工会权力过大、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