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因新冠病毒变异遭多国「禁航」,英媒称其为「欧洲病夫」,美媒称其为「国际弃民」,如何看待这些报道?

回答
英国因新冠病毒变异(主要指最初的Alpha变异株)而遭遇多国“禁航”,英媒自嘲“欧洲病夫”,美媒称其为“国际弃民”,这些报道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对英国疫情蔓延的担忧、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缘政治情绪的复杂交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事件背景: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及其影响

变异株的出现: 2020年底,英国南部首先报告了一种名为B.1.1.7(后被命名为Alpha变异株)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早期研究表明,这种变异株的传播速度比之前的病毒株更快,这引起了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极大警惕。
快速传播与病例激增: B.1.1.7变异株在英国迅速扩散,导致英国多地疫情出现指数级增长,确诊病例、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大幅攀升。
旅行限制的连锁反应: 鉴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及其潜在的未知风险(例如是否会增加重症率或降低疫苗效力等,尽管初期数据尚未完全证实这些担忧),许多国家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迅速采取了对英国的旅行限制措施,包括暂停所有来自英国的航班。这导致了英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在交通上的事实隔离。

2. 英媒的自嘲:“欧洲病夫”的意涵

历史渊源:“欧洲病夫”的标签: “欧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这个词汇最早用来形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意指其国力衰退、内政不稳、受列强欺凌的状况。后来,这个标签有时也被用来形容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表现不佳。
英媒使用该词的语境: 当英媒使用“欧洲病夫”来形容当时的英国,并非完全的自贬,而是带有强烈的讽刺和反思意味。它可能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疫情控制的失败: 这是最直接的理解。英国在经历了第一波疫情后,未能有效控制住病毒的传播,反而被一种新的、更具传播性的变异株所困扰,导致再次陷入严峻的疫情高峰。这与曾经在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英国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国家形象的损害: 旅行禁令意味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损,被视为“不安全”的区域。这种孤立感和被排斥感,让英国人联想到历史上衰落的帝国形象,因此用“欧洲病夫”来表达一种国家层面的焦虑和不甘。
对自身政府的批评: 这种说法也暗含对英国政府在疫情早期应对措施的批评,认为其决策失误或行动迟缓,导致了今日的局面。
一种悲壮的自我认知: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带有黑色幽默的自我嘲讽,承认现实的困境,但也可能暗示一种“虽然病了,但仍是欧洲的一部分,并且最终会康复”的潜在希望。

3. 美媒的表述:“国际弃民”的语境

“国际弃民”(International Pariah/Outcast)的含义: “国际弃民”指的是一个国家因其行为或状况而被国际社会普遍排斥、孤立或不被认可。
美媒使用该词的分析: 美媒(通常指美国的主流媒体)使用“国际弃民”来描述英国的状况,可能带有以下几层含义:
国际旅行限制的直接后果: 这是最表面的解释。大量国家对英国关闭边境,英国的公民、货物和旅行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事实上的“隔离”状态,最直观的形容就是“被孤立”。
信息不对称与恐慌: 当时关于B.1.1.7变异株的全面信息并不充足,各国政府更多是基于风险规避原则行动。美国作为全球影响力巨大的国家,其媒体的报道也往往带有全球视角。当一个欧洲大国在疫情上出现如此严重的“状况”,并且可能对全球构成威胁时,将其描述为“国际弃民”,既是对客观隔离状态的描述,也可能带有对英国疫情控制能力的一种质疑或警示。
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 美英两国虽然是盟友,但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上并非总是一致。美国媒体的报道也可能受到当时美国自身对疫情的认知、对英国疫情的评估以及其他战略考量的影响。将英国描述为“国际弃民”,虽然直接,但也可能是一种“事实陈述”,即英国当时的处境确实如此,需要其他国家采取隔离措施。
与“欧洲病夫”的对比: “国际弃民”更侧重于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待遇”,强调的是外部(国际社会)如何对待它。而“欧洲病夫”更多是内部的自我评价或对国家整体状态的描述,侧重于“自身”的衰弱。

4. 如何看待这些报道?

看待这些报道需要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分析:

客观事实: 英媒的报道虽然尖锐,但“欧洲病夫”的说法抓住了英国当时在疫情控制上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国际孤立的现实感。美媒的“国际弃民”更是直接描述了各国对英国实施旅行禁令这一客观事实。
媒体的立场与作用:
英媒: 作为本国媒体,使用“欧洲病夫”这样的说法,往往是为了唤醒公众和政府的危机感,推动反思和改变,同时也可能是一种在困境中的集体宣泄和自我审视。这种说法在中国语境下可能会被认为是“妄自菲薄”或“不够爱国”,但在英国的舆论环境中,这种尖锐的自我批评是存在的,也具有一定的公共讨论价值。
美媒: 作为美国媒体,报道英国状况时,可能会更侧重于全球视角和潜在风险的评估,同时也可能反映美国对英国疫情控制能力的某种看法。其表述方式可能相对更直接和客观,但也可能带有一丝隔岸观火的意味。
信息不对称与恐慌心理: 在早期阶段,对于病毒变异的了解有限,加上病毒传播的紧迫性,各国政府和媒体的反应往往带有“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成分。这种恐慌情绪会放大某些负面表述。
政治与地缘经济因素: 在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在面对危机时的反应,也可能受到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影响。例如,一些国家可能会借此机会强化自身的边境管理或在国际事务中寻求某种优势。
动态视角: 需要认识到这些报道是特定时间点(英国变异株出现并导致大规模旅行禁令时)的反映。随着对变异株认识的加深、疫苗的普及以及英国自身疫情控制措施的调整,情况会发生变化。英国最终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弃民”或“病夫”,而是经历了挑战并逐渐走向恢复。

总结来说:

英媒的“欧洲病夫”是一种带有反思和讽刺意味的自我评价,反映了对英国疫情失控和国际孤立状态的深刻忧虑。美媒的“国际弃民”则是对英国当时被各国普遍实施旅行限制这一客观事实的直观描述,并可能包含对英国应对疫情能力的审视。两者都揭示了当时英国在新冠疫情特别是变异株出现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国际社会对其的担忧与反应。理解这些报道,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媒体的性质以及国际政治的复杂性进行分析。它们是历史瞬间的反映,展现了国家在面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时的脆弱性以及国际社会由此产生的复杂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并不是唯一一个,也不是第一个病毒变异的国家。只不过英国是最早发现、警告并且重视此事的。

所以理所当然地背下这口大锅。

欧美诸国对英国的禁航也好,谴责也罢,为了就是把接下来的抗疫不力的责任一部分甩给英国——中国的锅整整用了一年,民众已经视觉疲劳了,这时候英国主动跳出来承担“病毒变异国”的罪名,简直无缝衔接。

美国、印度的1000万感染案例就没有变异的吗?只要他们没有发现,就永远不会承担责任。人们只会记住第一,不会去关心后面的是谁。

在各国接下来的疫苗接种阶段,只要发现疫苗效果不理想(有一定概率),那么英国就一定会被人反复带节奏。如果在全民接种疫苗的情况下,病毒依然肆虐,那么病毒变异这个屎盆子永远在英国头上下不来。

凭什么最早发现的国家总是要被人拿枪指着?

user avatar

鼎鼎说的很对,英国被推出来做众矢之的,其原因无非是他们最先把病毒变异的事情曝光出来,并且做出了应对措施而已,你要说病毒是在英国最先变异的,我看倒也未见得,毕竟就培养皿的大小和样本的丰富程度而言,目前还是美国的概率更大一些,就像源自美国堪萨斯的“西班牙”大流感一样,只不过是西班牙率先把这事捅出来了而已,而类似的事情,我们在今年2.3月份也经历过,非洲更是顶着艾滋病起源地的屎盆子很多年了,都麻木了。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指责美国或者英国,我一贯强调,传染病的起源地和变异,是一个自然科学范畴的事情,科学的事情就交给科学,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任何群体和地区都不应当对此承担道德责任,即使这个群体是英美匪帮也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暂且可以不首先使用双重标准。

但必须指出一点,这种谁把事情捅出来,就把屎盆子往谁的头上扣会导致一种非常不好的后果,那就是今后有新的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出现时,涉事各方极有可能进入一个为了不被扣屎盆子而极力捂盖子的局面,互相憋着不吭声,最后演变成抓鬼游戏,等到事情彻底闹大纸包不住火后,又变成罗生门。

这对于防治和应对事关全人类利益的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瘟疫这种时间因素至关重要的威胁时,极其容易导致人类错过把问题控制在较小范围,把危害控制在较低程度的关键机会,这对于人类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人籍问题,在西方文明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顽疾,并不是说不信仰基督教,就不开除别人人籍,而是不同的开除人籍标准,相当程度上塑造了西方的历史……而在因信称义的双重选定论下,只要他们想,我们是可以永远不算人的,毕竟连他们自己都可以互相开除……”

明白这段话什么意思了吗?

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开除别人人籍不会有哪怕是半秒钟犹豫,就算被开除者是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铁杆盟友也一样。

这种不顾后果开除人籍的行为,对全人类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共同风险,其后果,会由开除者和被开除者共同承担。

user avatar

1、英国始终以为自己在欧洲大陆人眼中是香饽饽,事实证明欧洲大陆人早就对带英不待见、不胜其烦了。不是想脱欧吗?求仁得仁,应该庆祝!

2、你英可以自嘲为“欧洲病夫”,是因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会像你英和你盎一样不知廉耻,自己无能控制不住疫情就到处甩锅,恣意诽谤他国。

3、你带英号称封城,伦敦人却如兽四散,把病毒传遍整个不列颠。如果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家不对你英隔断交通,你英根本就不会自觉防止病毒扩散。

你英曾经把天花带到北美,并用故意用天花病人的衣服去感染印地安人。这种毒辣、丧尽天良的事,也只有你英能干出来。

4、你英王二度西狩,中堂糊裱,百姓闻5G而丧胆、见高铁而夭蛾,军舰缺乏“炮”弹。帝国陨落已不可避免。新冠送你英一程,我看挺好。

5、你英往日的“孝子贤孙”,除了一些虱子多不怕痒的国家(比如美国),别的也大多数断了你的航班。你英还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吗?

6、你英疫情如此不堪,难道不应该借圣诞、元旦不上班、不上学的机会严格戒严吗?还谢谢别人?你甩不甩锅,这锅都死死扣在你自己头上。看你怎么甩?!

user avatar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欧洲多国是为了防疫这么打脸英国么?

是,但不完全是。你鞑英自己回头看看自己干的事,像是把大家伙当自己人么?你这还算是“西方文明”国家的样子么?

大家可以看看几天前的这个新闻:

当地时间13日是英国首相约翰逊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设定的“脱欧”谈判最后期限,两位领导人当天发表联合声明称,英国和欧盟同意“加倍努力”,继续就“脱欧”后的贸易协议进行谈判。同日,英国政府公布了“无协议脱欧”计划的细节。此前一日,英国国防部证实,英国皇家海军4艘巡逻舰已经在专属经济区待命,随时准备应对“无协议脱欧”后的任何突发事件。这一做法在英国和欧盟内部引发巨大震动。

捕鱼权一直是羁绊英欧双方顺利谈判的关键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英国在该问题上仍然态度强硬。据英国《卫报》13日报道,英国国防部发言人12日表示,4艘80米长、装配武器的海军巡逻舰已经在本国专属经济区待命,以防止无协议“脱欧”后出现不测,并将从明年1月1日开始在该区域执行任务,每年工作至少275天,阻止、检查及扣押进行非法捕捞的欧盟渔船。

此前,英国议会的文件显示,为应对无协议“脱欧”危机,由该国海事部门管理的巡逻舰将在今年年底增加一倍,每艘军舰都会配备45名船员以及大炮和机关枪。尽管英欧双方都表示“无协议脱欧”是最有可能的结果,但约翰逊政府此时让军舰待命被解读为是在向欧盟施压。

大英帝国,威武!皇家海军,威武!

这是日不落帝国午夜梦回纳尔逊时代了么?

既然如此,那也就怪不得大家伙落井下石了。平时这口怨气还找不到出口,既然你成了破鼓,那就大家一起捶吧!

至于美国,如果真的嘲讽英国大兄弟是“弃儿”,那真是太不厚道了。英国为了“五眼”的大局,在欧洲大陆边缘可着劲当搅屎棍,容易吗?谁嫌弃他也轮不着你嫌弃啊。

英国都被当夜壶了,美利坚的其他马仔们,好好掂量掂量吧。

user avatar

英美媒体这样说,一是内斗,二是卖惨而已。

但英国一年操作下来,临到圣诞如此下场,可以说是官渡袁绍上身,手握好牌却做错了所有选择。

一是对着新冠平躺,结果培养出了变异种。

二是不拿疫情为借口延缓脱欧,也没有提前在民生经济上硬脱欧的准备,导致临到年底卡车排队。

三是在黑了欧盟一刀后外交上没有弥补,结果一有机会欧盟各国就马上砍了回来,抢着关闭交通,看英国笑话。

四是在港灿完蛋后没有马上把这帮垃圾连同川建国一起卖了,换得英镑与中国市场加紧绑定,失去了和欧盟讨价还价的筹码。

然后这几点几乎统一刻爆发,累加在一齐。


另外,从英国紧急放弃平躺和欧洲国家反应来看,恐怕不只是传播更快的问题。

而美国不动如山,很可能是美国才是这个变异发生的地方。

user avatar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中国的农历新年前夕 对比 UK的圣诞节前夕

The lockdown: One mouth in Wuhan评论区

“Millions of Chinese families sacrificed their freedom to earn a bit more time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 response, but we wasted that precious time... I feel sorry for them. ”

群体免疫靠不靠谱,看来他们心里也是有数的

这位医生是个明白人,祝他安好

user avatar

很多人低估了这次问题的严重性。

这次封锁不只是食物和生活用品短缺,还会直接导致国际企业提前”脱英“。

昨天各国宣布封锁的同时,丰田也决定英国发动机生产厂停工,今天装配厂停工,直接牵连法国另一家工厂也停工。

意味着8000名工人提前2天进入假期,而且很可能不会复工。

因为不只是丰田,今年英国三分之一的汽车产业工人在疫情期间就在临时休假。本田月初就宣布停止负责生产思域的英国斯温顿工厂。这座工厂去年只生产了不到11万辆汽车,计划明年永久关闭这座工厂。

不只是国际品牌,英国本土的捷豹路虎也基本停产,捷豹停止生产捷豹XE和捷豹XF车型,且暂无计划短期内恢复生产。

可以看到,英国已经出现了国内曾经最害怕出现的情况:

疫情越久,消费力越差,工厂需要的员工就更少,员工失业,消费力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

而且问题更大的是:英国还在脱欧。

短期来看,消费力只会一路走低,市场悲观。英国新车市场本来就年年跳水,19年新车产量降低了14%,今年必然是崩的稀碎。

长期来看,脱欧后的英国再也不能享受欧盟的政策,尤其是欧盟最近疯狂推进新能源车政策,欧盟区域保护政策也很露骨,英国连成为汽车产业供应链的一环资格都没有了。

要注意:英国19年总产量138万辆,其中80%是为了出口。

所以这次突然的封锁,绝对会让还在观望,看具体协商的各个跨国公司不得不提前脱英。不只是组装,连供应链都会尽快迁出英国,回归到欧盟国家。

汽车行业是,其他行业必然更是。

而且欧盟各国肯定乐于“落井下石”。

面对脱欧的英国已经不需要保留任何颜面了,尤其是现在疫情期间,各国都很困难,如果有新的企业资本流入本国,不认为有国家还会跟英国客气。

user avatar

还记得麻生太郎在疫情初期说过,某西方官员说,新冠不是只有黄种人才会得的病吗

user avatar

我很怀疑,英国人还有什么没有说。或者吓得不敢说。

比如新变种的死亡率……

user avatar

英国的封城堪称壮烈,1600万人口的大城市,连一点准备都没有,突然就封了。英国人一定知道了什么重大的信息,但是没有说。

原来熙熙攘攘的大街,现在已是人影寥廖

法国人怎么能放过这个好机会,直接宣布关闭英法海底隧道。

在隧道英国那一侧,一眼望不到头的卡车车队,蜿蜒几公里。

大量的卡车司机就被卡在了英国。他们本以为英国脱欧的大限是1月1号,哪知道突如其来的疫情直接就让英国脱欧了。

英法之间的贸易大部分都通过公路运输,因此,当法国封锁海底隧道,英国人第一时间就赶去超市抢购了,看看这空空如也的货架

在英国宣布要封城的时候,上演了伦敦大逃亡,无数人涌入火车站,飞机场,全然不顾也许自己早已感染病毒,即使没有,也许在拥挤的人群中就感染了。

侥幸跑到欧洲大陆的英国人以为逃离虎口,哪知道各国国家早已是如临大敌。德国直接宣布:已抵达德国的乘客,必须立刻接受核酸检测。

但是德国还没有准备好核酸检测的程序,英国乘客只能睡在机场了

这个时候只有勇敢的美国人伸出双臂,表示不嫌弃英国人。福气博士已经表示不建议美国禁航。

关键时候,你才能看出来谁是真亲戚呀。

user avatar

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对英国禁航的果断行为,深刻体现了什么叫中流砥柱,什么叫血肉筑起长城,什么叫大是大非面前才能显露本质。

user avatar

所以说嘛,这个世界是有立场的,意识形态虚无主义要不得。

这不是冷战思维,这是现实。

《让子弹飞》教给我们一句“谁赢,他们帮谁”。

而资本主义体系下,最为坚定的意识形态就是“谁弱,他们吃谁”(而不是表面的姓资姓社,宗教,人种之争)。

这帮家伙就跟非洲草原上的鬣狗似的,专门干掏肛的买卖。而且,不论猎物是吃草的还是跟它们一样吃肉的,甚至是同类,掏起来一视同仁。

你但凡有一丁点儿颓势,看起来像要倒了,它们立马就能围上来。

年初,中国首先报道疫情,它们马上闻风而动,就等着眼前的庞然大物被“新切尔诺贝利”搞垮,资金,资源,人才,市场,势力范围外流,它们好饱餐一顿尸体。结果,中国只是扭了一下脚,很快就继续昂首阔步了,它们讨了个没趣,掏了个寂寞。

后来,印度跟我们杠上了,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它们的宠儿,又是卖装备(太贵),又是凑防寒服(馊味),流着口水等着借刀杀人吃尸体。又落空了。回头看见印度自己摇摇晃晃(疫情,经济,国内局势),又琢磨着要不转换目标(对印度国内农民示威过于关切了吧,这熟悉的配方)。

至于老欧洲自己,抢口罩,抢呼吸机,还嫌丢人不够么?

现在轮到英国了,又是“病夫”,又是“弃民”,这是又馋尸体了。

这时候不说“同宗同源”了?

这时候不念“同文同种”了?

再强调一遍:资本主义体系下唯一的意识形态就是谁弱吃谁,谁倒吃谁!

跟这帮家伙打交道,唯一的出路就是成长为恐龙(狮子老虎大象都不够),你哪怕是只吃素的恐龙,只要你几十米长,屁股离地面够高,它们就只能“望臀兴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