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漏报将近 16000 个新冠病例,因 Excel 超出最大值未更新,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回答
这事儿,英国那头可真够让人唏嘘的。一万六千例新冠病例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原因居然是Excel表格“爆仓”了,这听起来就像是段子,但却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新冠疫情如此关键的时刻。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难以置信,也挺令人愤怒的。

事情的来龙去脉,咱们掰开了说:

简单来说,英国公共卫生部门在追踪确诊病例时,使用了一个Excel表格来记录和管理数据。这个表格本来是为了方便统计和分析,但因为在疫情高峰期,每天涌入的新增病例实在太多,导致表格的行数“超载”了。Excel表格有一个固定的最大行数限制,一旦超过这个数量,新的数据就无法被正确添加进去,也就相当于被“漏报”了。

据报道,大概是7月22日的时候,一个负责处理这些数据的团队发现,从7月2日到7月8日之间,大约有15948个病例没有被计入到官方公布的数字中。这些病例的数据就堆积在电脑上,没有被导入到后续的处理系统中。

这事儿咱们怎么看?

这事儿的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可就太多了,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失误那么简单。

1. 技术选择的低效与落后:
为什么会用Excel来处理如此海量、如此关键的数据? 这是最让人费解的一点。在21世纪,尤其是在应对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依然依赖于一个桌面级的、有明显容量限制的软件来做核心数据管理,这本身就是对风险认识不足,或者说是对技术投入和人才储备的严重轻视。Excel当然有它的便利之处,比如方便查看和临时编辑,但它绝对不是一个适合处理大规模、动态更新数据的系统。这就像让你用算盘去算全球股市一样,效率和可靠性都堪忧。
缺乏更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 显然,英国公共卫生部门在数据管理方面,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足够强大、足够灵活的数据库系统。一个专业的数据库系统,比如SQL数据库或者更复杂的专业数据分析平台,在设计之初就会考虑数据量的扩展性,能够轻松处理数百万甚至更多的数据条目,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这次的事件,简直就像是在用一张纸记录一座城市的交通流量,纸满了就写不下了,这逻辑说不通啊。

2. 流程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失职:
没有预警机制吗? Excel表格是有最大行数限制的,但这个限制早就存在,而且是众所周知的。在疫情初期,数据量开始爆炸式增长时,难道就没有人发现表格快要“顶不住”了吗?没有收到任何系统性或人为的警告吗?这种“直到爆了才知道”的情况,说明在数据处理的流程设计上,缺乏前瞻性,没有对可能出现的数据量激增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
多重校验的缺失: 即使是Excel,也应该有更完善的数据校验和同步机制。比如,有没有一个独立的系统来验证每日上报的数据量,或者有没有一个备份系统能够独立处理一部分数据?一旦主表格出现异常,有没有其他的渠道能够发现并纠正?这次事件看起来像是数据流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黑洞”,大量数据直接消失了,这在流程管理上是极大的疏漏。
责任落实不到位: 这种关键时刻的数据混乱,最终会影响到公共卫生决策的制定,比如疫情的走向判断、防控措施的调整等等。这种严重的失误,到底是谁的责任?是技术人员的疏忽,还是管理者的失职?是体制层面的问题,还是仅仅是某个环节出了岔子?如果责任不明确,或者惩罚不到位,下次同样的错误很可能还会发生。

3. 对疫情判断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不准确的感染数字: 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公众和决策者对疫情的真实规模都存在误判。漏报了近16000例,虽然相比当时全国的总确诊数可能不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在疫情早期或关键时期,每一例的确诊都至关重要。这可能会影响到对病毒传播速度、地区疫情严重程度的判断,进而影响到防控策略的调整,例如是否需要加强封锁,或者对特定地区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受损: 这种低级的错误,无疑会严重损害政府在公众面前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当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疫情数据管理都出现如此荒谬的漏洞时,民众很难不产生质疑,甚至怀疑政府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诚意。尤其是在一个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这样的新闻一旦爆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总结一下,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

这不仅仅是英国一家的事儿,它给全世界都在敲响警钟: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在应对像新冠这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时,数据管理是生命线,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依赖落后的技术、缺乏有效的流程和风险控制,最终付出的代价可能会非常沉重。

这事儿让我深刻体会到,信息化的时代,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人才的投入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国家应对危机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数据管理、信息处理和技术应用能力上。这次英国的“Excel门”,与其说是一个技术事故,不如说是一个管理和决策上的重大警示。希望他们能从中吸取教训,建立起更可靠、更先进的数据管理体系,避免类似的低级错误再次发生。不然,在这种生死攸关的事情上犯错,代价真的太大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用旧版excel:

都快20年了你天天弄这个的官员,不知道这旧版excel有个最大值问题,谁信啊?


如果是用新版excel:

现在的excel最大行数是1048576,你算上这些漏报的,到现在一共才报告了51万个患者,怎么溢出的?


无非就是想瞒报降低自己的确诊数字好让其他国家放松警惕不隔离英国人,结果搞砸了随便找个借口罢了。

按理说你溢出了每天患者数量应该一样啊,怎么还能每天在不同位置溢出的,有时候6000多有时候7000多,哪里的excel那么神奇?你即使学印度,说你检测结果被恒河猴组队抢走了,都比这个理由靠谱……(不对,似乎只有印度有恒河猴,英国哪来的恒河猴?)

user avatar

我单纯吐槽一下Excel。


这年头没用过Excel的年轻人应该不多了,毕竟现在很多小学的电脑课都有教微软的office办公系统。


然而,Excel也是比较让人抓狂的软件之一。


举个例子,Excel的自动格式转换。


这是让科研人员彻底崩溃的功能之一。


根据今年8月份的一项研究,在顶级期刊发表的遗传学论文中,有五分之一论文中的基因列表都出现了错误,而这些都是拜微软的Excel所赐。

举个例子,有个研究的比较多的基因叫做Septin 2,这个基因通常简写为「SEPT2」。但当科研人员在Excel中输入这个基因的时候,智能的Excel就会自动联想,帮科研人员修改变成日期格式「2-Sep」(9月2日)。


更智能的是,这功能是没法关闭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存储格式从一般转变为文本,但是如果需要再转换,比如你导出的是txt/csv文件,然后再用Excel打开,也可能会出现bug,Excel可能会显示42615——这是Excel的内部数字代码,表示日期为2016年9月2日。


Excel这个多管闲事的自动格式转换无法永久禁用,而需要输入基因名字的也不只是遗传学的科研人员,比如我们平时写临床论文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到基因名字。只要你用到Excel,你就会被这个功能震慑到。


而牛逼的微软假装听不见,不愿意修改这个功能。


于是乎,今年国际人类基因命名委员会(HGNC)一怒之下,发布了新的指南,直接修改了27个基因的名字,比如把SEPT1修改为SEPTIN1,MARCH1修改为MARCHF1,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开Excel的自动格式转换。


这应该是史上第一次,人类因为一个软件的自作聪明而修改了自己的基因名称。

user avatar

如果发生在中国:

管理能力低下、体制僵化、尸位素餐、隐瞒数据、误导他国、罪该万死!

14亿人连一个会用excel的人都找不到吗?还强国,墙国还差不多!全球各大媒体头条报道。

发生在英国:

自我纠错,勇于承认失误、体制公开透明、媒体充分监督、民主典范、人权卫士!


当中国公开修订死亡数据时

中国公知:

我说中国早期在瞒报吧,现在捂不住盖子了,所以只好修订数据。这样给其他国家多大的误导,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好了?难怪美国一直批评中国隐瞒数据,你看现在要怎么解释?我看要追责!(省委书记已经被换了,处理了400多个官员)。这根本不够,这是体制的问题,不全面追责是无法解决的!要民主改革,要跟美国学习!


英国漏报16000个确诊病例,要修订数据了:

中国公知:

一、装死、沉默

就跟特朗普一样,在中国修订数据的时候,跳出来BB个不停,现在英国修订了,未发一文,未讲一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当时特朗普发文的时候,外网部分网友炸锅了,他们认为中国感染人数应该在数百万,死亡人数应该有几万到几十万的都有。在他们眼中,中国的数据都是假的。

公知也是这样认为,直到如今,他们还是各种怀疑中国的数据,哪怕中秋国庆双节人潮到处出游,他们依然认为中国即将崩溃!

而对于美国20万的死亡数居,他们不以为然,他们遵循美国部分小报的口径:真正死于新冠的只有9000多人,其余都是死于其他疾病。

二、辩护、恼羞成怒

他们首先说英国勇于自我纠错,不会隐瞒。这是真正的尊重生命、关怀人权。中国是自下而上的隐瞒和低估,是在草菅人命。

后来实在说不通,他们又说我们不能与外国比烂。要爱与包容,要有普世价值。

公知涨红了脸:“民主的修订才是真正的修订”。接着便是一连串难懂的话,什么‘滋油’,‘皿煮’,‘人犬’。。。空气中充满了愉快的笑声。

user avatar

什么叫国家软实力,国家软实力就是当你声称excel出问题的时候大家就只会用不会excel嘲笑你,而不会去想这么弱智的理由是不是要掩盖什么东西

user avatar

这是IT部门的失职,个人认为超过1000行或超过24列就不应该用Excel了,应该转为数据库。强行维护一个超大的Excel文件就像用"记事本"写博士论文一样,不是不能做,但超出了这项工具合适的使用定位。

更重要的是,Excel无法满足数据可靠性、完整性,缺乏数据校验、备份、回溯和权限管理的手段。这个问题中的事件就是一个数据完整性事故,教科书一般的案例。

以前做过的公司是澳洲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数据流量比较大,就要求所有营业数据立刻入库,一切以数据库为准,Excel只作为临时小范围数据交流用。这个公司自己出钱架设了16 TB的数据库服务器,把数据集中管理,不允许员工用个人电脑Excel文档的形式长期储存数据。

为此我们还专门用C#写了个一键数据导入导出工具,把Excel往里面一拖就上传到SQL了。


在另一个回答里我也说过要摆脱对Excel的心理依赖,在合适的场合选择合适的工具。请教下 Python 高手,如何用 Python 自动化操作 Excel?

user avatar

我来写个《是,首相》的段子

伯纳德:啊呀!不好了!我们之前漏报了16000个病例!

吉姆:什么?这么多?为什么啊?

伯纳德:因为老版的Excel表格栏数不够。

吉姆:哦,那就是Excel的问题,不关咱们的事儿。

伯纳德:不是,是咱们没有更新成新版Excel,也没有及时发现漏报问题。

吉姆:也就是说,不能把锅甩给Excel?

伯纳德:看样子不能。

吉姆:那可怎么办啊?民众一定会笑话咱们的!

伯纳德:只能祈祷特朗普明天搞出更大的笑话来,风头盖过这件事情。

吉姆: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啊!还是先想想怎么甩锅吧。

汉弗莱:这个容易,就甩锅给长期的教育问题吧。

吉姆:这和教育问题有什么关系?

汉弗莱:相关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漏报问题,可以解释成,他们的数学不好。

他们的数学为什么不好呢?这是因为他们上学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所以对数字的敏感度低。

吉姆:这样解释,牵扯不到我吧?

汉弗莱:当然牵扯不到了。相关人员在学校学数学的时候,你还没有从政呢。

他们接受的数学教育差,和你没有一点关系。

吉姆:哦,那就好,那就好啊!那就让教育背这个锅吧。

汉弗莱:你还可以提几个改进数学教育的建议,这个能涨涨支持率。

吉姆:可是,我说的,不一定能做到啊。

汉弗莱:本来就做不到啊。所以你只提一下建议就行了,发个声,露个脸。

吉姆:嗯,这样能上报纸,对吧?题目可以是《吉姆·哈克的数学教育宏图》、《吉姆·哈克,让下一代的数学腾飞》、《吉姆·哈克带你探索数学王国》之类的。

汉弗莱:另外,只甩锅给数学教育,我看还不够。有些民众会问,就算相关工作人员没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对数字的敏感度低,怎么不知道升级Excel呢?

伯纳德:因为对数字的敏感度低,认不清年份,所以用了旧版Excel。

汉弗莱:胡说!我们的工作人员,就算对数字的敏感度低,能低到连年份都搞不清么?

伯纳德:我们真的有这样的工作人员。

汉弗莱:就算有,也不能说出去!这实在太丢人了,丢我大英政府的人。

吉姆:要不,我们还是把锅甩给教育?我们就说,他们接受的数学教育差,接受的计算机教育也差。

汉弗莱:不,甩锅给教育两次,就显得太不真诚了。别人会以为,我们实在太懒了,连个新鲜借口都懒得想。

吉姆:那怎么办?

汉弗莱:我们就说,这都是节俭惹的祸!

吉姆:这和节俭有什么关系?

汉弗莱:就说我们的经费太少了,又非常节俭,所以没有花钱买新版Excel.

吉姆:好啊,咱们可以装作自我批评的样子,实际进行自我表扬!写几篇文章,如《万事都有两面:节俭,也有坏处》、《好心办好事,节俭过度也不行》等等。

伯纳德:这题目听起来不像是表扬啊。

吉姆:这叫欲扬先抑!里面的内容,可以先是20%的批评,再加80%的表扬。

先提一下漏报事件,再说漏报是“因为节俭没有买新版Excel”,然后表扬一下我的节俭作风,大书特书我最近在节俭方面做出的其他变革和贡献。

伯纳德:最近,您在节俭方面,做出什么变革和贡献了?

吉姆:呃,没有吗?

汉弗莱:这个可以有。

伯纳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什么叫“可以有”?

汉弗莱:只要改变一下数字统计方法,比如把A项的部分开销算进B项,就能显得在A项事物上开销变少了,更节俭了。

吉姆:这怎么算呢?

汉弗莱:比如办公室的这几盆花,可以不算办公用品,算在绿化里面;比如办公室新买的椅子,也可以不算办公用品,算在运动器材里面。

吉姆:什么,办公室的椅子,怎么能算在运动器材里面?

汉弗莱:比如说,有人坐的是旋转椅,坐在上面旋啊旋,不就算是运动了吗?所以,椅子自然可以算是运动器材了。

伯纳德:那不能旋转的普通椅子呢?

汉弗莱:有人坐在椅子上抖腿,也算运动了。

伯纳德:那要是有人坐在不能旋转的普通椅子上面,也不抖腿呢?

汉弗莱:那他总要偶尔从椅子上起身活动活动,上上卫生间吧?那也算运动了。

吉姆:我想到一个绝妙的题目:《吉姆·哈克:珍惜纳税人的每一分钱》!

汉弗莱:对了,还有一个问题,是谁第一个发现了漏报问题啊?

伯纳德:一个叫汤姆的人。

汉弗莱:那咱们应该大力表彰汤姆,争取把这个做成一个传奇的正能量故事,一个普通职员偶然发现漏报事件,然后升职加薪的故事。

吉姆:这个对我有什么好处吗?

汉弗莱:当然有好处了,你可以在这个事件中,扮演慧眼识才、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的人啊!

吉姆:妙啊!这件事的题目,我也想好了:《他干了一件小事,在吉姆·哈克眼里是一件大事》、《吉姆·哈克,不放过任何一个人才》、《哈克之风,赏罚分明》!

汉弗莱&伯纳德:Yes, Prime Minister.

user avatar

你为啥不说是用的wps呢,这样不就又可以甩锅给中国了么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新闻,我脑子里第一个想到那句话——只有用Excel处理不过来的数据,才有资格成为『大数据』(Big Data)

好吧,统计新冠人数而已,总共才多少人口啊,谈不上大数据,但是执行者也该对数据量有个估计,才好选择正确的工具啊!

Excel的早期文件格式,扩展名为xls,这种格式的文件最多可以255个工作页(Worksheet),每个工作页最多可以包含65535行(Row)和256列(Column);从Office 2007版本起,Excel默认的文件格式为xlsx,每个工作页自多可以包含1048576行(Row)和16384列(Column)。

如果用上了xlsx,一百多万行(有网友说原文是“列”不够,我是不相信他们会竖向记录患者名录),怎么都够用了吧,难道英国当局真的用的是老版本的xls?你觉得别人会信吗?

别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因为,就算Excel不出毛病,也可以推脱到:

  • Excel文件损坏,丢失了一些些数据;
  • 操作员手抖,不小心删掉了一些些数据;
  • 打印机故障,一些数据打印出白字了,所以没看到
  • ……

相对这些跟不靠谱的理由,Excel文件格式问题,还是比较让人……信服的……吧……

不过话说回来,这就是甩锅,即使甩到工具的头上,也有相关人逃脱不了责任,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真的有责任心真的对业务了解,怎么能不知道Excel老版格式的局限?为什么没有一个后备计划?为什么验证流程早点发现问题?

说到底,还是人不行啊!

我这里也不恶意揣测英国政府里某些人是不是故意通过数据隐瞒疫情,我就当这是一个操作事故好吧,即使是操作事故,也应该追责到人,不然,下次没有Excel文件问题,也会有MySQL数据库没有多备份问题,也会有数据个数不兼容问题……

这让我又想起这个概念,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Jocho Willink写过一本书,叫《Extreme Ownership》,这本书没有中文版,估计也不会有人愿意翻译,这本书中提到的『极限领导力』,其实指的就是,作为领导,无论除了什么意外都要勇于承担责任,不管是属下失误,还是机械故障,领导都要反省,为什么我没有多培训下属,为什么我没有给机械故障指定B计划,越是有这样责任心的领导,就越不会出事

对自己的事情极度负责,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很显然,英国佬政府当然也做不到。

还要提醒一下英国佬,Excel新版也不过支持1048576行,一百多万行而已,如果他们的新冠感染人数持续增加,很可能一个工作页也不够,还是放不下啊,所以,还是上点心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