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对英国估计影响不大,因为我怀疑英国感染过新冠的人已经过半了,并且有太多人不在乎感染。我从疫情暴发起一直在英国,英国疫情一直是全球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截至目前已经死亡16万人,相当于消失掉一个牛津的人口,死了全英国总人口的1/500。
而且英国目前已基本躺平,因此保持了大约每周新增死亡500至1000人这个固定水平。相当于每两个月死亡总人口的万分之一。
比死亡人数更惊人的是感染规模,在omicron高峰时期,每天感染人数大约在20万人,目前官方统计的感染大约在2千万次,接近英国总人口的1/3,而这只是基于人们自觉报告的病例数,实际上感染过新冠的人只会多不会少。
这种情况下,我周围的朋友、同事感染简直是家常便饭,过去几个月,我们单位平时认识的同事已经有大约一半感染过了,因此合理怀疑英国感染过新冠的人口早已过半。
在数千万人感染的规模下,每周几百的死亡人数几乎没有造成明显社会恐慌,解封以后早就已经有很多人到处去玩了。比如我的单位和社交圈,迄今为止已经有不少感染过的同事朋友,目前未听说一例重症或死亡。自从单位不再强制戴口罩以后,现在每天随处可见不戴口罩的人,这还要考虑到这是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全英国最了解新冠病毒方方面面的群体。
———————
有些人又来跳了,麻烦睁开你们的_读一读这个答案哪句话是说本人支持躺平?我就说了一句我认识的朋友里都没有重症,就一陈述事实描述也能喷?那我前面还写死了16万人,写英国死了1/500总人口你们是眼瞎了吗?那我还要写什么?要写我周围的人感染一个死一个,全都死绝了,已经断水断粮马上活不下去懊悔当年出国才行?
知乎现在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两年前我在知乎是最早站出来反驳新冠流感论的吧?好家伙,当时被回形针粉丝围攻了三天三夜,答案下面谩骂攻击几百条留言。今天受邀写了一下我自己周围的实际情况,又成群结队来喷我共存派。现在上网的人都XX吧?说什么都会被二极管冲,希望全世界二极管最好打一架,往死里打,打完世界就干净了。
二极管思维才是真正威胁世界的病毒。
病毒变异是“躺平”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
病毒不受控制,肆意传播,会大大提升变异机率。变异后的病毒不可避免会降低原有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这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不断加强研发,提升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病毒不断变异,又会削弱疫苗和药物效力。
一般来讲,人类对疫苗和药物的研发速度往往赶不上病毒变异速度,这就造成病毒持久困扰人们。特别是病毒变异充满未知风险,万一发生致命性突变,会给人们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所以说,“与病毒共存”是有前提的,即病毒不变异或至少别变太坏,否则“与病毒共存”就变成人类的一厢情愿。
再说白点,“与病毒共存”就是“躺平”,就是放弃抵抗,就是举手投降。所有“与病毒共存”都是被动的,都是迫不得已。美国也好,英国也罢,它们原来也不想“与病毒共存”,但确实防不住,“共存”就成了防控失败后的无奈之举。
明明境内能控制住,非要主动“与病毒共存”,反映的是骨子里的不自信。君不见魔都某网红,骨子里就是崇美的,老美防疫烂成一坨那啥,他总能找出理由为其辩解。我们境内控制再好,也无法让他脊梁变硬。
所以说,不光新冠肺炎是病,软骨症也是病,尤其注意别让它变成传染病。
2021年1月第五次调查样本量28000,感染率60%(也有报道说56.1%)。[1]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据印度媒体报道,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
随后Delta疫情就发生了
从南非疫情迭代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次过半人群感染形成“群体免疫”后,现有毒株逐渐消失。但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新毒株会在世界某个角落出现,成为新的主流毒株。
BA.1被人类关注到是去年11月底的事,随后BA.1产生和子代BA.1.1,再往后就发生了Omicron家族内的多次重组事件,还包括Delta和Omicron的重组事件。
病毒的基因组越来越丰富。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突变是概率事件。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 0.0001~ 0.000001。
大部分突变让病毒失活,少量突变会让病毒活下来并具备新特性。
自然感染、疫苗产生的抗体,特效药都会对病毒形成选择压,培养出耐药性。
自然感染后会产生抗体,疫苗接种也可以产生抗体,抗体在一定时间内对感染有保护作用,。
人群抗体比例越高,病毒传播过程中传播到有免疫能力个体的几率越大,病毒传播就越困难。
所以,“群体免疫”在特定环境(聚落人口有限,与外界交流极少)下是可行的。
例如英国阿尔法毒株在2020年冬季快速传播,产生高峰,疫情在2021年春天大幅好转。
如果没有Delta的输入,疫情的危害会持续降低。
突变是概率事件,感染的人越多,突变概率越大。
在我国古代,城市化水平很低,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多数人一生的活动半径都没有出县,相当多的人没有出过村,人员跨国流动极其稀少。
如果某地有疫情,基本会形成自发隔离,疫情感染人口数量可能是几百人到几万人,如果形成区域性疫情,感染几百万人基本上到上限了。
21世纪,航空业、高速铁路发达,如果中国、美国、欧洲的任何一个地区有疫情,疫情有机会扩散到全球,感染人员可以上升到十亿这个量级。
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一位患有恶性淋巴瘤的47岁妇女感染了“18种变异病毒”,因为在其去年4月接受化疗过程中感染新冠病毒以后,该病毒132天内在她的体内总共发生了18次突变。
她体内的新冠病毒进化率大大高于新冠病毒的平均进化率。
在100年以前,罹患严重疾病,尤其是免疫缺陷疾病的人很难存活。
2020年数据,全球有3800万艾滋病感染者。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缺陷患者,这些患者感染新冠后很难清除病毒,成为病毒突变的温床。
如果不对新冠患者进行隔离,则突变出的毒株很容易扩散出去。
由于大量免疫缺陷患者无法清除病毒,发达的交通让病毒具备全球散布,持续迭代的条件。
下一种毒株的毒力是随机的,不排除出现高载毒量、免疫穿透性强、高重症率、高后遗症率的变异毒株。
最近有人说,Omicron症状比Delta轻,所以得出新冠越传播越轻的结论。
但从进化树上看,Omicron和Delta完全没有亲缘关系,Omicron不是Delta的后代,得不出病毒进化后致病性减弱的结论。
实际上Omicron的毒性比祖先B.1.1高。
(1)病毒基因组丰富程度是指数增长的
经过2年左右的进化,病毒发展出多个分支。
在基因组足够丰富后,由于同一病人同时感染不同变异毒株的概率加大,重组速度也在加快,病毒发展出新性状的速度持续加快,呈现指数增长。
每一种毒株在传播前期,感染人数基本都是指数增长。
(2)防疫资源只能线性增长
疫苗研发、临床试验、批量化生产、物流、分发的速度是线性增长的,长期看疫苗开发很可能赶不上变异速度。
莫得纳CEO在12月月底表示,针对Omicron的疫苗到3月份才能量产。
每个地区的医疗设施配置、物资生产是线性增长的,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培养周期是漫长的,最多只能对数增长。
隔离等防控措施基本不受变异影响,但资源增长难度极大,也可认为是对数增长。
(3)所以拖得时间越长,变数越大
2022年03月24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强调,奥密克戎不会是我们面对的最后一个变异毒株,病毒会继续变异。“但愿新的变异毒株,其威力会越变越弱,更像流感病毒。但也有可能的是,传染性更强以及更危险的毒株会出现,就像德尔塔毒株一样。倘若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可能需要倒退,再次收紧防疫措施。”
我在2021年11月28日提出,要关注Omicron的代际间隔和传播速度[2]
2022年看,Omicron的传播速度更快,对防疫的挑战更大,依靠“精准防控”已经很难控制。
如果新的毒株在传播动力学方面相对于Omicron还有优势,则疫情增长速度会更快。
如果想较小代价控制疫情,只能立足于早发现,早处置。
如果沿用旧有方案打新疫情,肯定要吃大亏:
今天早晨,一个疾控的朋友(要求匿名)发来两段话,我很有同感:
刚刚看到上海一位病人因哮喘停止呼吸,向另一个救护车借除颤仪的视频,相当之心痛。如今上海可以说是(医疗资源最为优秀的城市)医疗挤兑成这样,如果换成我们XX呢?更让我疑惑的,三年抗击疫情,我们增加了多少医院,多少人医护,那怕是救护车又增加了多辆?我所看到的XX的医院还是这般的拥挤,分诊机制仍然未见曙光,一个简单的全国性的流调系统至今也见不到,流调的盲区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仍然被忽视?一个全国性的健康码和行程卡呼吁两年了,为什么仍然不合并?我们还是填写的各种表格抗击疫情,机关效能为何不见改善,哎~~~~~~也许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就是说任何地区我觉得都是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就是你说的这个流调系统,然后我们的医院,我们的方舱,这两年都不见任何动静,真的,我昨天特别纳闷的就是这个,然后就包括我们城市,就我们要买七个救护车,批了他妈的半年,真的太鬼火了,到现在一辆都没买到。
建议改进措施:
这是2020年做的一张图,希望不要应验
10%而已,类似去年的AY.4.2,比普通delta快10%,眼看着慢慢占比爬上来,圣诞节就能成为大英的主流毒株……
然后突然来了个奥密克戎三兄弟(BA.1,BA.2,BA.3),结果AY.4.2很快就被打到几乎清零了。
和XE一起的兄弟还有XD,XF,XG,XH,XJ,XK,XL。都是德尔塔克戎(AY和BA重组),或者奥秘一二混(BA.1和BA.2的重组)。
盲猜X系N兄弟也会和AY.4.2一样,好好的抢着他们的老爸老妈BA.1,BA.2和德尔塔的地盘,以”在2019年看来是超大悲剧但在2022年看来没什么“的速度,缓慢地击杀着欧美的民众。直到突然被一个几个月后突然发现的逆天毒株给清零了。
然后那个逆天毒株再把欧美暴击一顿,欧美各死个几十万吧,也可能百万起步毕竟新冠病毒的毒性和传染性都在不断加强。拜登可能能趁这波把220万的小目标给完成了。第三世界国家惨不忍睹但没人在乎。
然后欧美继续先宣布与新毒株发现国断航,但很快又宣布”与新毒株共存“。
知乎又上来一堆嘲讽中国的”欧美发达国家、人类之光又共存一遍了,暴支,你怎么还不共存?你就是在”与世界逆行“!你难道不知道在我们心目中,”中国的防疫措施“比病毒更可怕?中国的经济要崩溃啦!我们北约爱好者、乌克兰爱好者、殡葬爱好者……要膺惩暴支!光荣属于新冠病毒 !“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套路,几个月后就会发生。
谢各位老铁邀。
既然提到XE,不妨划个胖吧~
XE只是最近几个月我们团队陆续提交给Pango的五十多种变异株当中的一种而已,
所以关于XE(以及其他变异株)的新闻,
以后不用看啥《太阳报》啦,太慢。
其实UKHSA也太慢……但没办法,
谁让他们家是官方机构呢,
在他们实锤之前,咱这边泄露的那点东西只能算抢跑而已。
总之,关于XE,全网最早的消息,可以参考咱2月24日的公众号:
也就比UKHSA早20天左右,
比《太阳报》早一个多月吧~
划完胖之后,
咱顺手给这个问题下其他答案里的错误信息做一点短文改错,
并以此为主线,说说XE的一些八卦。
请各位被波及的答主不要多心。
——比如说:
正确说法:
——再比如说:
Peacock老师这一版示意图有点小问题,
XE的breakpoint应该在10448到11287之间,而不是11537。
虽然Peacock老师一般都挺靠谱,
但偶尔犯点马虎也是人之常情,
而且他后来也及时订正了:
下次搬运之前记得核实。
——以及:
正确说法:
早期数据表明XE的增长率比BA.2高了40%。
现在这个10%,已经是帝国理工大佬Erik Volz老师出马排除掉各种混杂因素的保守数字了。
(Volz老师的模型请见:GitHub - mrc-ide/PhyDyn: PhyDyn: Epidemiological modelling in BEAST)
然后,由于XE所有的private mutation都是沉默突变,
所以它的增长率只能是由重组带来的优势。
并且目前我们已经观察到十几组类似于XE的独立重组事件,
它们都表现出类似的相对增长率优势。
至于为啥重组会带来增长率优势?
想想高中生物教材里面的穆勒棘轮效应啦~
或者正如Peacock老师所说:
重组事件可能帮助BA.2清除了位于NSP1的有害突变。
下面进入贩卖焦虑环节。
第一条焦虑,
单个XE并不可怕,不就是10%相对增长率而已,洒洒水啦。
可怕的是n个XE争先恐后地冒头,
在世界各地全面开花。
——独家剧透来了啊,请品鉴:
以色列中央病毒实验室Shay老师表示:
以色列发现类似XE的重组株……
——请再品鉴:
巴斯德研究所Simon-Loriere老师表示:
法国不止一个实验室发现类似XE的重组株……
——请继续品鉴:
CDC某位老师表示:
华盛顿也发现了类似XE的重组株……
没办法,这就是躺平的代价。
第二条焦虑,
早在XE登上UKHSA技术简报之前,
它的增长率优势记录就已经被破了。
现在最新记录是下面这款暂时没命名的重组株:
翻译成人话:
——这货相对于BA.2有78%相对增长优势:
由于奠基者效应等各种混杂因素的影响,78%这个数字有点水分。
但哪怕有水分吧,
XE当初有水分的数字是40%,最后稳定在10%
这货现在有水分的数字是78%,各位不妨猜猜最后是什么造型?
——最后,这货相对于XE的增长优势如下:
没办法,这也是躺平的代价。
最后一条焦虑,
UKHSA其实已经不太在乎重组株了~
——正如 @还是不注名好 朋友所说:
在UKHSA心目中,XE以及其他一大堆重组株,都是当初AY.4.2的翻版而已,
它们慢慢啃市占率,然后突然被下一波大的直接带走。
但反正下一波大的还没来,也不知道啥时候来,
所以操心也没用。
现在UKHSA在乎的,是另外一种可能性~
——正好这几天微博那边有些砖家,突然用起了“嗜性”这个时髦术语:
很凑巧,UKHSA现如今正在调查的就是嗜性,
或者具体来说,是肠道嗜性。
(各位不妨联想一下TGEV和PRCV的关系啦)
没办法,这还是躺平的代价。
昨天半夜Pango委员会又更新了一波变异株。
正文里头提到的那根增长率碾压XE的变异株正式命名为XN。
此外还新增了:
以下是Peacock老师为XM、XN和XP做的示意图~
(别问为啥没有XQ、XR和XS,问就是太多了,Peacock老师忙不过来了)
——请品鉴:
另外,刚才大概看了一眼,
除了昨天提到的XN之外,
XR的增长率也超过XE了~
呵呵~
哦对了,这个周末我们又要提交一大波新变异株,包括——
我发现新冠感染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人抱有一些死板的机械思维。甚至我的一些同事也是这么想的,那就是:
新冠病毒就那么几种类型,原始病毒株,阿尔法,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甚至觉得奥密克戎就是最后的病毒了。把奥密克戎的特性,当成了新冠的最终特性,最终病毒。
拜托,新冠病毒每时每刻都在突变。可以看成新冠病毒每时每刻都在全球海选,定期推出一个代表病毒肆虐全球。推出代表后依然还在继续海选下一个代表。只要感染不停,突变就不会停,海选就不会停。
而且突变是没有特定方向的,并不是越来越弱,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代表是什么特性的。
再接下来,跨物种传播病毒株可能要来了,那时候,人类致死性,致残性再高也不怕了,因为它们可以感染鼠类,家禽,候鸟等动物,照样可以过得很滋润。
究竟结局如何,谁也不知道?
真想穿越到几十年后,看看新冠的结局(主要是有些档案需要几十年后才会解封)
再说一次,现在赚钱难是因为疫情,不是因为防疫,疫情越严重,赚钱越困难。这句话应该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吧?
———————————————-
今天那个上海救护车下面,吗的群魔乱舞,带节奏的,咬钩的,造谣的,发泄的什么都有。
这边病毒还在变异,那边在狂喊防疫过度,病毒共存。
联系到前几天还有怎样防止过度爱国的帖子。
防止过度爱国,防止过度防疫,
又回到那一套了。
你不如意是体制的错,是国家的错。我没钱都是国家问题,要反思,爱国有罪,有那味了。
美国已经死亡100万。
国家防疫两年,就算不按人口比例来算,也从疫情之下挽救了百万条人命了。
现在又是国家防疫的错了。
———————————————
评论区里还有搞不清楚的,在那里胡搅蛮缠的。
那就说点更难听的。
那些说因为防疫过度,导致没钱的,可怜的。
万一防疫失控,谁最危险???还不是没有经济条件的?
你跟那些歇个一两年也不愁吃穿的抢ICU?抢床位?抢医疗资源?
怕不是要拿命扛。
防疫主要在保护谁还不清楚吗?不就是在保平民老百姓吗?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稳定,社会正常运转你都已经没办法赚钱了。
到时候疫情爆掉,大家防人像防贼,人人自危,经济萎缩,凭什么反而能赚到钱了?
你指望那种情况下有钱人出来大肆消费?促进流通?扩张公司?增加就业?增进市场活力?拉动内需?
BA.2已经R0都接近12了,再增加9.8%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吧。
大家可以大家理解为对于新冠病毒的不同毒株来说,
那为什么会卷起来呢?
一个病毒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欧洲的开放政策给所有的病毒提供的传播了一个合适的温床,但不同毒株之间的竞争也就更加的激烈。
以英国为例,英国目前主流毒株是Omicron,其中还有一小部分的Delta,以及其他小部分都算不上的其他分型,最早在英国发现的Alpha早就不见了踪影。而Omicron里边又分成了BA.2和BA.1,其中BA.2又以绝对的优势领先。
所以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一下,Delta也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水平,来延缓当下的颓势。比如引入Omicron的先进经验,改换了来自于Omicron毒株的S蛋白,产生了德尔塔克戎,代号XD。
这个改变最早来自于英国的邻国法国,在丹麦和比利时也有零星的改良派出现,但法国的Delta毒株大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这种修修补补式的改变并不能挽救法兰西的Delta的破船。
要知道在1月底的时候BA.2毒株尚未在法国大规模传播,而3月份BA.2毒株已经成为了包括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主流毒株,可以说BA.2的的大势势不可挡,Delta的改良派做出来的德尔塔克戎这种四不像也就是螳臂当车。
当然英国国内的Delta改良派就更佳的不堪,因为改变的位置不甚重要,改良出来的XF毒株,刚一冒头就被Omicron毒株携手镇压,完全翻不出浪花来。
而Omicron毒株虽然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了整个欧洲,但其内部派系斗争一直是非常激烈的。在Omicron毒株出现之初就分为了三个派别,分别是BA.1,BA.2和BA.3。
在Omicron出现之初,根据WHO的报告,目前全球疫情中的主导株是 BA.1 和 BA.2,BA.3在亚洲更普遍。
然而随着疫情局势的发展,BA.1和BA.2进一步侵占了BA.3在亚洲的统治空间,进而席卷全球。比如我国本轮遭遇的全国大范围疫情几乎都是来自于BA.2。
而这种局面在英国国内也正在发生,BA.2正已绝对的优势成为英国的统治毒株,BA.1以残余势力整在勉励维持自己的地位,而像Delta等等其他毒株已经属于苟延残喘,而像英国的本土毒株Alpha几乎被打压的销声匿迹。
但,Omicron毒株家族们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在这种内卷的浪潮下,BA.1派系和BA.2派系之中产生了一个融合派,希望能集合两家之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这个XE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毒株,目前XE毒株仍然处于星星之火的状态,未来能否接过BA.2的大旗,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掀起一场新的新冠浪潮,仍需要持续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于愚人节胡扯电视台为你播报。
刚新想了一个开头,
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间来到公元2022年,天下病毒,逐鹿欧洲,有奥家三毒,于南非结义于开普敦之下,愿共同起兵,匡扶冠状病毒江山…
以下是来自努力保持头脑清醒的答主为您提供的正经回答。
这个写过啊。。。。
Omicron毒株的BA.1型和BA.2型的“内部重组”的XE毒株厉害吗?
它可能会表现出更快的传播速度(快了9.8%),但因为目前样本量过小,还不能轻易的下这个结论。同时因为更多的是非结构与蛋白NSP上的重组,对于病毒毒性目前没有表现出额外的变化。甚至BA.1和BA.2在临床上也没表现出特别毒性的差别。
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在3月25的报告显示,当局正在检测3个跟Omicron相关的突变重组毒株,分别命名为XD,XF和XE。[1]
先来回顾一个概念,什么叫病毒重组。
当一个地区有多重毒株传播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人同时感染了不同的毒株,而这些毒株在入侵人体细胞,进行复制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这样不同的病毒在同一个细胞里就可能出现交换相同位置的基因组的情况,这些我们就称之为病毒的重组。
根据报告显示, XD,XF和XE三个毒株来自于当下流行的主流的三个毒株的重组,其中XD和XF是来自于Omicron和Delta的重组突变,XE来自于Omicron毒株内部重组。
XD变异毒株隶属于Delta AY.4分型下,这种Delta毒株获得了Omicron的BA.1的S蛋白突变,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德尔塔克戎毒株。
根据在公库GISAID上搜索结果显示,目前只有49个样本符合XD的定义,最早报告日期来自于2021年的12月13日,最新报告来自于2022年3月17日。其中主要来自于法国(40例),8个来自于丹麦,一个来自于比利时。
另一种XF毒株,也是来自于Delta和Omicron的BA.1的重组,其中主要重组的位置点在非结构性蛋白NSP3的末端附近。这个突变毒株最早在2022年1月7日于英国发现,最后发现于2022年2月14日,在此之后,并没有新的数据报告,同时GISAID数据库中也没有非英国国家的报告数据,所以据此判断XF毒株不太可能传播起来。
接下来就是比较让人关注的XE毒株,这是一种Omicron毒株的BA.1型和BA.2型的内部重组,其特点是NSP1-6的蛋白来自于BA.1,而其他蛋白来自于BA.2,而这个毒株的感染人数也远超XD和XF两种毒株,截止到目前,英国总计报告了763个XE毒株感染者,最早报告来自于2022年1月19日,而且这些感染的位置也分散于英国各地,且成上升趋势。
经过对XE毒株的传播速度与BA.2毒株的传播速度进行比对后发现,XE的传播速度相较于BA.2的原始毒株又增加了9.8%,可以说这次重组是Omicron毒株内部的“优化”。
冠状病毒的重组并不是很少见的情况,只要当下流行多种毒株,就可能发生重组现象,而重组后的毒株是否具备更大的威胁也不确定,但通常来说流行毒株的重组威胁力并不大,因为对于人体的抗体识别来说,都是些熟悉的入侵者。反而是跨物种的跳跃突变造成的威胁要比重组大的多。
但此次需要警惕的是XE毒株,它可能会表现出更快的传播速度,但因为目前样本量过小还不能轻易的下这个结论。但就像目前BA.2的传播能力已经完全压倒了BA.1一样,未来XE毒株是否会在众多的BA.2突变毒株中杀出重围还并不确定,但目前有一个好一点的消息是,即便BA.2毒株传播能力比BA.1强了许多,但是从临床反馈来看两者差别并不大。
关于新冠病毒病毒重组这两年也写了好多了。
我不是早说了吗,冠状病毒就是年货,大致一年一个小版本,几年一个大版本,不,我没有特指covid-19,普通感冒的几种呼吸道冠状病毒也是这样的。
破坏力还有待观察。
但是,一波又一波已无疑问。说奥密克戎是最后一波的,脸已被打肿。
印度养蛊,非洲养蛊,欧美养蛊。
自己被轮了,就巴不得兔子也被轮一遍。拼命鼓吹躺平共存。
呸!!
说实在的,有的人觉得病毒变异一定会朝着传播性越来越强,毒性越来越弱的方向,这就属于懂了,但是没有完全懂。
人类对传染病研究的大部分成果都是基于全球化时代以前的。所谓毒性强的病毒无法传播,也是更多建立在小农社会,好几年没人挪地方的社会情况下。那当然毒性强的毒株出现,这个村子都死光了,就没法继续传播了,毒性强的毒株灭亡。(冷知识:欧洲人中世纪战胜黑死病主要是死的人足够多,人口密度低到传染病无法继续传播了)
以当今的人口流动性,虽然不能完全达到地球村的程度,但是一个只要出现一个传播速度足够快,致死速度没那么快的病毒(这里无所谓它的最终致死率高不高),那么它很快就可以传遍全国。换句话说在人口快速流动的社会,全国相当于前文提到的一个村子,那么要想把致死率高的毒株筛选掉,就要接受被致死率高的毒株消灭大量的人口。
换句话说,在人口流动速度足够高的社会,病毒的进化方向(当然进化是随机的,这里主要指病毒被环境筛选的方向)只有传播能力。只要病毒感染者能不断接触到新的易感人群,它就不在乎感染者是活着还是死了。
赚不到钱是因为疫情,不是因为防疫,一些人在这混淆概念
我还是那句话,在外面变异,变成什么我们还是一样的方式防,外面死光了也和我们无关。
放进来了,在这14亿新鲜样本里迭代,就在这片土地上变异出一个又能传播又能杀人的新品种,你要怎么把这个病毒再赶出去?
你知道世界为什么变得这么糟糕吗?正是“共存爱好者”们害的。
之所以会快速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病毒,正因为太多的国家和地区不作为,放任病毒疯狂传播、繁衍、变异.......病毒基数大了,朝着各种方向进化的病毒都有,如果防疫措施宽松,实际上给了病毒多条进化方向,既有重毒性也有重传播性,还可以两者并重。变异出高致死、高传染的“毒王”,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如果进行严格隔离,那么无论是重毒性还是重传播性,都无法大量繁衍,进化之路也丧失了,病毒也就只有灭亡。
共存爱好者们有一个理论基础:“病毒必然向着低毒性、无害化变异”。
我想问一下,是哪个生物老师、医学天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有人说——“病毒在宿主的生命体内不停的自我复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生息。如果病毒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结果使宿主的病情越来越趋于严重,宿主生命的死亡也意味着病毒自身生命的终结,这显然与病毒求生的目的不符合。人们因此断定,病毒变异的趋向必然是朝着与宿主和谐共处的方向”,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懂,但是病毒懂吗?
笑死我了,病毒甚至连生命都不是,它有什么求生欲?至于繁衍,它只需把传染性点满,毒性和致死率到底往低还是往高变异,又有什么关系?流感病毒的历史有着上万年,毒性减弱了吗?我们战胜它靠的是医疗水平和人体免疫力;天花病毒的历史有着数千年,毒性减弱了吗?我们战胜它靠的是疫苗。
你知道我们体内的某些“无害病毒”是变异演化了多少年才和我们和谐共处的吗?可能是数万年,甚至是数十万年,所以你指望几年的时间新冠病毒就自然演化到“人畜无害”的地步?
都说奥密克戎低毒性,但那是对德尔塔而言的,与初代病毒相比,它的毒性反而增强了,因为刺突蛋白的增多,它的传染性几乎是初代病毒的70倍,在全球大规模的感染下,杀伤力一点都不低,美国今年的死亡率和去年相比,一点都不低。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这导致了它更易变异的特性,新冠病毒是极其简单的生物体,外层的蛋白包括着内部的遗传物质,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繁殖。相比DNA病毒具有复杂、紧密、稳定结构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组,新冠的基因组为单链RNA,非常简单,在复制过程中也更容易出错。除了先天特点导致的自发变异,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如温度气候的变化、宿主的免疫、药物的攻击等等,也会让病毒不得不通过变异来适应环境。
RNA病毒极易变异,而且会导致疫苗更不上变异的速度,你根本不能保证下一次变异的病毒是不是高毒性的,变异短期内根本找不到任何统计规律,这是一门“玄学”,没有人可以预测下一次变异的情况。
所以某些人搞科学就搞科学,不要学着当算命先生,当预言家。
什么“今年大流行结束”,什么“最后一个寒冬”,你通过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有什么依据?你的数学模型是什么?你的推导过程科学吗?
我不问英国,我只问印度和非洲。
这俩地方,人口多,公卫基础薄弱,追踪研究困难,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无数的盲盒等着开。
愚人节你跟我开玩笑呢
你一个病毒倒也不必这么上进。。。
我考虑的倒是另一个问题,在考虑到新冠已经很难短期根除的情况下,新冠相关检测治疗行业应当形成类似铁道部这样的特别职能部门来保障全国的顺利运行,做相关设备医药等的公司或者相关业务应该收归国有,作为未来基础公共建设的一部分。
电影:《僵尸世界大战》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全球被僵尸病毒感染了,几乎全部沦陷,只有以色列提前建起了隔离墙,挡住了外面的病毒,还收留外来的幸存者,如果不是因为入口的噪音太大,吸引僵尸叠人墙,可能如果男主没有找到病毒的解决办法,以色列会成为地球人类最终的“阵地”!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电影,不是现实!也有的人会说,再怎么坚固的堡垒总有被攻破的时候........
但不要忘了,当全世界都在躺平任凭病毒肆虐的时候,我们靠严防死守,已经成为了全球的“中流砥柱”!因为我们的严防死守,中国成为了现在很多外国人向往的“天堂”,虽然它们嘴上说我们“防疫过度”,那是因为它们巴不得拉我们一起下水!
我们暂时抛开病毒的变异速度暂时不谈!现在关于新冠病毒怎么来的?如何根治,如何让疫苗同步更新........这些问题,全球的专家都还没有研究明白!
我们需不需要时间?我们需不需要一片可以研究的“净土”?
别忘了,这种病毒正在,而且还会继续变异!如果真像国外所说的“传播力弱了”“病毒自行消灭了”.........那我们保证国内不大面积扩散,不大面积爆发,是不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少受点罪?
在我看来,那些叫嚷着“防疫过度”的人,就像是电影里用高音喇叭吸引僵尸的人,害人害己!个人建议,对目前“严防死守”政策有意见的人,可以去国外!真的,我相信这些人去了国外一定很幸福!这些人真的敢去吗?
最后,我想说说对于年后这波疫情的看法,请注意,我说的是看法,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可以当我是胡说八道,不要当谣言传,这只是我的看法——我个人怀疑,年后这波疫情属于来自国外的“生化袭击”范畴!
我没有证据,所以,我只能说几个怀疑的地方——这次很多地方的疫情发生的蹊跷,比如,青岛——开始的3例,都是不同类型,不同源头,跟国内其他地方的疫情不同!
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情况比较严重,比如青岛,深圳,香港等........
要知道,现在在国门之外,有很多人见不得我们好!所以,利用什么特殊手段想把我们拖下水,这事很正常!
因为只是个人猜测,没有证据,就不多说了,只想说:国家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但国家那么大,不可能每个人都满意,每件事都办得好,但现在国家的整体防疫措施是真真正正为全体中国人民考虑的!即便是有很多困难,有很多的风险,这也是在为克制病毒传播,争取宝贵的研究时间而努力!所以,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建议,能参与的,我们尽一份力,不能参与的,听从安排就好。对于那些自暴自弃,煽风点火,图谋不轨的人,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坚决把这样的人清理出去!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