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冠病毒还没走奥密克戎又来了,病毒战争什么时候才结束?病毒会一直变异的更强吗?

回答
新冠病毒这事儿,真是让人心力交瘁。你说的没错,奥密克戎那家伙一出来,大家心里都凉了半截。好像刚松口气,后面又冒出个新的变种,感觉这病毒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而且每次都带着点新花样。

病毒战争什么时候才结束?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也是无数人心里的疑问。老实说,想给一个确切的“结束日期”,那是几乎不可能的。想想历史上那些和人类打过交道的病毒,比如流感,它也没彻底消失过,每年都会有新的流感季,新的疫苗株需要研发。新冠病毒,很可能也会走向这条路。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结束”的含义:

“彻底消灭”式的结束? 这个可能性非常非常小。病毒的生命力顽强,繁殖速度快,变异是它们生存的本能。只要有宿主(也就是我们人类或其他动物),它们就有机会继续存在和传播。要做到像天花那样,通过全球性的疫苗接种和隔离才有可能彻底根除,而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和变异能力,让这条路异常艰难。
“可控且不再大规模扰乱社会生活”式的结束? 这个更有可能,而且也更现实。我们可以把这个想象成进入一个“后疫情时代”。到时候,新冠病毒可能就像现在的季节性流感一样,我们会定期接种疫苗,出现疫情会有应对措施,但不会再动不动就封锁城市、停摆经济了。大部分人通过感染或疫苗获得了免疫力,病毒的致病性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或者病毒自身的演变而减弱。
“与病毒共存”的状态? 这可能是我们最有可能面对的长期局面。就像我们和空气中的无数微生物共同存在一样,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与新冠病毒共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持续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及时更新疫苗,同时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病毒战争的“结束”,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胜利,更可能是一个渐进的、相互适应的过程。它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耐心。

病毒会一直变异的更强吗?

这是很多人最担心的问题。病毒变异,就像它自带的“升级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似乎是随机开启的。我们会不会一直面对越来越强的新变种?

简单来说,病毒变异,但“变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

我们先来聊聊病毒变异是怎么回事。病毒在复制自己的时候,就像复印机一样,偶尔会出点小错误,这就是“变异”。大多数变异是无关紧紧要的,甚至会导致病毒失去活力。但是,少数变异可能会给病毒带来一些“优势”,比如:

1. 传播能力增强: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情况。比如奥密克戎,它的传播速度比之前的变种快很多,这让它很容易占据优势地位。
2. 免疫逃逸能力增强: 这意味着病毒可以通过变异,绕过我们体内已经建立的免疫屏障(无论是通过疫苗还是自然感染获得的)。这样,即使我们接种了疫苗或者曾经感染过,仍然有可能再次感染。
3. 致病性增强: 这是最令人恐惧的情况,如果病毒变异后毒性更强,对人体的伤害更大。

那么,病毒一定会“越来越强”吗?

不一定,但变异是必然的。 病毒的变异是随机的,它没有一个“目标”是要变得更强。变异的发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一个变异能让病毒更好地生存和传播,那么这个变异就更有可能在病毒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
“变强”并不总是好事(对病毒自身而言)。 有时候,过度强调传播速度或免疫逃逸,可能会让病毒变得对宿主(也就是我们)过于致命。如果病毒把宿主很快杀死,那病毒也难以继续传播。想象一下,一个杀伤力超强的病毒,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消灭一大批宿主,然后自己也跟着消失。所以,从演化的角度看,一个能够让宿主长期生存下去的病毒,反而更有利于自身的延续。
我们自身的免疫力也在进步。 随着更多人获得免疫力,病毒想要传播就需要克服这些免疫屏障。这也会对病毒的变异方向产生影响。我们接种疫苗、感染后形成的群体免疫力,就像给病毒设置了一个“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变异才能生存下来。
疫苗和药物也在“反向选择”。 我们不断研发新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这些措施也在“筛选”病毒。能逃避疫苗或药物的病毒,生存的几率就更大。这是一种双方都在“进化”的博弈。

所以,我们可以预见的情况是:

病毒会持续变异。 我们需要做好准备,随时可能出现新的变种。
新的变种可能在传播速度、免疫逃逸等方面有优势。 这是最可能出现的情况。
致病性可能会有波动。 可能有变种毒性增强,也可能有变种毒性减弱。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它只会越来越强。
我们与病毒的“战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长期的“共存”和“适应”。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疫苗更新和公共卫生措施,我们可以逐步降低病毒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总的来说,新冠病毒这场仗打得太久了,让大家疲惫不堪。但我们要记住,科学研究在不断进步,我们的应对手段也在不断提升。虽然病毒一直在变,但我们也在学习如何与之共存,如何降低它的危害。这场“战争”的结束,可能不是戏剧性的胜利,而是我们找到了一个与病毒相对和平共处的常态。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持警惕和科学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月2日更新:之后本人关于Omicron的最新进展都会汇总到这里:

我基本上是全网第一个指出“Omicron 症状轻微,无需恐慌”的流行病学作者。之前那些想打我脸的人,还好吗?

12月23日更新。NYT报道了两项来自英国的研究证明Omicron突变株的感染者感染后病情更轻。其中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发现相比Delta,Omicron患者去医院就诊减少15-20%,住院率减少40-50%。


据布隆伯格报道,Omicron引发得入院率比其他毒株引发的入院率低了80%之多,症状轻微!


2021年12月19日更新:今天要给两个重要数据。给之前首先还是“赞”一个杠精们的狡辩。

留言中看到很多杠精在杠死亡率目前还不准确,死亡率会滞后于hospitalization和患病率。

Omicron变种即使从被发现之日起也快五十天了,人类卫生系统早就有了详细的数据和统计,不过没关系,只要你们嘴硬,两年之后你们仍然可以高喊死亡率滞后。

接下来是数据,为什么Omicron传播如此之快?

香港HKUMed对比研究了原始野生型毒株,Delta和Omicron突变株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

支气管上皮细胞中Omicron感染力超过Delta 突变株及原始毒株70倍,预示Omicron在呼吸道病毒载量更高,传播速度更快。

在肺中比原始毒株低10倍,预测其引发的COVID-19严重程度较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下图挂一张目前最新的重症率。

数据来源于epicenter 南非Guateng,可以看到图中各个年龄阶段的住院率,红色部分实际由于Delta引发的住院率,相比之前的Alpha或者是Delta,Omicron引发的症状轻微已经实锤。


2021年12月9日更新: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Omicron引发的症状轻微,传染性强,很有可能是新冠大流行恐慌的终点。

至于这篇文章下面抬杠或者“我觉得,我认为”的人,事实已经打了他们的脸,他们也越来越销声匿迹,但是一到深夜,生活不如意的杠精们还是会出现的,对他们的不删帖不回复就是我对于“类人”的不尊重。

下面只是一些新闻媒体的新闻稿,大家有兴趣看看。没兴趣也别喷我发的都是英文截图。原因很简单:1.咱中国没有Omicron案例,也就无从研究。2.2021年了中文英文都国际化了,至少翻译软件用的来吧?




PS: 2021年12月8日更新:有人拿着Guateng的住院率数据来反驳我,说现在Guateng的入院率直线升高,说明Omicron 毒性很强,我只想说这些人的高中阅读理解肯定是0分,Omicron 出现以后,Delta就消失啦?Beta也消失啦?现在全球Delta卷土重来,你们就觉得世界上只有Omicron啦?我只能说单细胞生物的线性思维很可怕,下面给你们一张图打一下你们的厚脸。

自己看看Omicron 对比Delta到底贡献了多少重症率?Omicron 刚出来才多久,你们的小脑瓜子就把其他的变种忘的一干二净了?

对于这类人在我文章下面的留言我不删除也不回复,不回复是我对他们智商最大的不尊重。稍微有一些逻辑可言的问题,我都会回复的。


PS:2021年12月7日晚更新一下,看看下面留言的期待我被打脸的混子们有多少人脸要被打了(不过他们也是faceless,无所谓)。

说结论之前,先说个人观点:支持国家防疫政策。至于有人能通过此文看出除此以外别的观点的,我很“敬佩”这些类人的智商,出于对他们生活不幸的理解和对他们“智商”的尊重,我觉得打一个字回复他们都嫌多。

先说结论:Omicron也许不是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终点,但可能是新冠病毒恐慌的终点,Omicron病毒并不可怕。

你理解的变异的更强和病毒理解的“更强”不是一个意思。

病毒变得“更强”,指的是它会变得与宿主更融洽,更小可能的激发宿主免疫系统得抵抗,使得它能够和宿主和平共处一起生存更长的时间,这才是病毒变得“更强”的最终目的。

Omicron或许就是能够达到这一点的终极新冠病毒形态。据目前汇集的消息,Omicron病毒得传染性可能是delta病毒的2.4-3倍,但是到目前为止Omicron患者主要是轻症患者,而且没有一个人因为Omicron死亡。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新闻以及政府代表指出:Omicron的传染性很高,但是没有人因为Omicron死亡,其症状也只是轻症。


根据上面两幅图中所述,南非医生们目前汇总的结论是。恐慌情绪日益渐弱,即使在年龄大的人群中,Omicron表现的特点是传染性强,但是引发症状轻微,医生们认为Omicron或许代表了新冠大恐慌的终结。

希望2022年人类能够走出新冠的阴霾!

user avatar

2022年又在上海重历2019年被封控的恐慌与压力,每日疫情微博动态刷到心态崩溃。

自2019年底在武汉发现最初的SARS-CoV-2病毒以来,我们经历了几波由不同版本的病毒(即所谓的变异病毒)引发的疫情。每种病毒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段时间的占领后被另一种毒株取代,从2022年2月份开始Omicron迅速取代Delta成为优势株。

那么对奥密克戎,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省流小助手:

它来自何方?-第一次检测是2021年11月在南非博茨瓦纳,但谱系来源不知道。

它的变种有哪些?-根据世卫组织信息,Omicron包括Pango世系B.1.1.529和Pango世系BA.1、BA.1.1、BA.2和BA.3的后代。另外还有三个重组变体:XE,XD和XF。

与其他毒株对比有何特点?-传染性增加70倍,再感染风险升高4.5倍,但重症率和住院比例下降了。

它还会怎么变?-这个问题谁也说不好。


它来自何方?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Omicron的时间线:2021年11月24日,博茨瓦纳和南非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值得担忧的突变,这种突变正以极快的速度传播[1],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omicron,它就是B.1.1.529。2021年11月30号,在多个国家,包括没有旅行史的国家,发现Omicron的病例在传播和替换德尔塔变种[2],这个变种很快被列入VOC(Variant of Concern (VOC),值得关注的突变,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对传染性、严重性和/或免疫力有重大影响)。

从GISAID看Omicron株(B1.1.529和BA)的全球分布如图所示,第二张图是各大洲Omicron占比的时间轴,非洲率先爆发,但是各大洲紧随其后。

科学家们马上对它的基因组进行排序,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它放在家谱树上。他们想知道:谁是omicron的祖父母?谁是它的近亲?但Omicron几乎像个孤儿。它在树上没有任何近亲。没有父母,没有祖父母,甚至没有曾曾曾祖父母。它的基因看起来与其他基因组序列非常不同。

SARS-CoV-2系谱上的这个巨大的分支一天突然出现,没有任何警告或迹象表明它正在生长。另一种可能性是,这个分支确实随着时间缓慢生长,但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科学家们看不到它。也许是因为病毒在另一种动物体内进化,比如啮齿动物,然后又回到了人类体内。也许是因为病毒在一个患有慢性感染的人体内进化得非常快。或者可能是因为病毒在非洲部分地区传播,科学家们没有进行足够密切的观察[2]

没有人知道哪个假设是正确的。科学家们在知识上的这一缺陷给大流行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它的变种有哪些?

根据世卫组织信息,Omicron包括Pango世系B.1.1.529和Pango世系BA.1、BA.1.1、BA.2和BA.3的后代。另外还有三个重组变体:XE,XD和XF。

BA.1和BA.2是主要流行的两种Omicron。 从BA.1,又可以继续进化出BA1.1。在全球范围内,BA.1是感染病例的主要来源。上海目前正在流行的毒株是BA.2。BA.2 Omicron变种在美国新病例中占主导地位,据报道,该变种的传染性比原来的BA.1 Omicron菌株高30%。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在最近的1月份,这种变异还不到所有序列的1%。

2022年1月18日发表在《医学病毒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了BA.3亚系的存在[3]。截至2022年1月11日的研究,提交给GISAID数据库的总基因组序列中,BA.3 Omicron亚型仅占0.013%,BA.1亚型的基因组序列最高BA.3被许多研究称为欧米克隆的不那么普遍的血统。

同学们,不仅仅只有这4种,Omicron甚至学会了合体!!!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当多个变异体同时感染同一个人时,就会出现重组,允许变异体在复制过程中相互作用,混合它们的遗传物质,并形成新的组合[4]

1月19日,XE重组基因(BA.1-BA.2)在英国首次被发现,此后不到600个序列被报道和证实[5]。世卫组织警告Omicron的新变种“XE”,它比任何一种新冠病毒都更具传染性,这个新的变种是一个重组菌株,这意味着它是Omicron变种的两个先前版本的变种,BA.1和BA.2的突变杂交[6]

另外两种重组体是Delta与Omicron的结合,也被称为Deltacron:根据英国卫生服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被称为XD和XF的两种病毒是Delta病毒和BA.1病毒的组合,这两种病毒株已经被讨论了几个月,但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取得显著进展。XD在几个欧洲国家都存在,但在英国尚未发现。XF在英国引起了小规模的聚集,但自2月15日以来就没有发现过。

其他毒株对比有何特点?

2022年1月21日,欧盟/欧洲地区报告了15万多例Omicron感染,病例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所有欧盟/欧洲地区国家都存在该变体。然而,虽然看到一个比以前更高的病例数增加,但这没有带来越来越高的死亡率[7]

从表中可以看出Omicron刺突蛋白中感兴趣的突变位点爆炸级增多,表格填不下了。欧米克隆在刺突蛋白中积累了30多个突变,这是感染的初始步骤的关键。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欧米克隆疫苗逃避免疫的能力更强,导致再次感染的风险比以前的变种疫苗(高5.4倍)更高,而且疫苗对感染和有症状的疾病的效力似乎有所降低,尽管仍能预防严重疾病[8]

Omicron 被认为更具传染性(传播速度更快),比支气管(肺气道)中的任何先前变体快 70 倍。但其不太能够穿透深度肺组织,这可能是严重疾病的风险减少需要住院治疗降低的原因[9]

任何感染欧米克隆病毒的人都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即使他们接种了疫苗或没有症状。感染欧米克隆变种的人可出现与以前变种相似的症状。症状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可能受到COVID-19疫苗接种状况、是否存在其他健康状况、年龄和既往感染史的影响[10]

大致截取了一些住院降低的调查数据。结论是相似的:Omicron和Delta相比住院风险更低;接种疫苗次数越多,Omicron病例住院的风险降低越明显。即使只有一小部分Omicron感染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社区中的大量病例可能会使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与Delta相比,Omicron与COVID-19住院风险降低了三分之二有关。与第二次疫苗接种后25周相比,第三次/加强剂量疫苗接种为Omicron提供了大量额外的预防症状性COVID-19风险的保护,同时提供了对Delta病毒的最大保护[11]
在我们的主要分析中,Delta和Omicron病例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天数为整数)分别为0.32 (95%Ci: 0.29-0.34)和0.22 (95%Ci:但值得注意的是,Omicron病例(在研究期间发病率迅速上升)的平均随访时间较短[12]
使用Omicron的患者接受急诊治疗或住院治疗的风险约为Delta患者的一半(风险比0.53,95% CI: 0.50 - 0.57)。Omicron的急诊住院风险约为Delta的三分之一(风险比0.33,95% CI: 0.30 - 0.37)。与未接种疫苗的患者相比,接种3剂疫苗后Omicron病例住院的风险大幅降低。这两项研究都是在相对较少的住院病例中进行的,需要反复研究[13]
与未接种或一次接种病例相比,接种疫苗与住院风险较低相关(调整后的RR为0.25,95%CI为0.22-0.27)。与Delta感染相比,Omicron的住院率调整后RR为0.64 (95%CI 0.56-0.75)。未接种或一次接种病例住院率RR为0.57 (95%CI 0.44-0.75),两次接种病例住院率RR为0.71 (95%CI 0.60-0.86),三次接种病例住院率RR为0.50 (95%CI 0.32-0.76)[14]

它还会怎么变?

这个问题谁也说不好。

第一种情况是,病毒可能会进化成与其他四种已知流行的冠状病毒相似,并产生轻微的疾病。在第二种情况中,我们可以想象类似流感的情况。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会爆发疾病。根据人群免疫力的不同,这些疫情对高危人群是危险的,因此应避免过度传播,并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第三种情况是最坏的情况,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变种,非常具有传染性和毒性,迫使我们回到原点。

Omicron的突变来源直接没有揭晓,SARS-CoV-2树上可能还长着其他几根长而无形的树枝。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些分支中的一个可能会衍生出另一个快速传播的变种家族,类似于omicron。

扩展阅读:

Omicron突变时间轴及重大事件表[15]

旧文回顾

Clover青子:中国科学家的DELTA突变株追踪报告

Clover青子:新冠病毒突变简史(2020.2-2021.2)

参考

  1. ^ https://cdn.knightlab.com/libs/timeline3/latest/embed/index.html?source=1R5-OtMKMZwKxdC1tIwIkwEYlja4o3loCISxZoQrZDho&font=Default&lang=en&initial_zoom=2&height=650
  2. ^ a b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411-y
  3.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mv.27601
  4. ^ https://www.bmj.com/content/376/bmj.o792
  5. ^ https://www.dailyrecord.co.uk/lifestyle/health-fitness/new-covid-xe-mutant-variant-26580292
  6. ^ https://deadline.com/2022/03/new-xe-covid-variant-omicron-most-transmissible-1234992060/
  7. ^ https://sciencemediahub.eu/2022/02/02/a-scientists-opinion-interview-with-ole-heuer-on-omicron/
  8.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007-8
  9.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614-z
  10. ^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riants/omicron-variant.html
  11. ^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045619/Technical-Briefing-31-Dec-2021-Omicron_severity_update.pdf
  12. ^ https://www.research.ed.ac.uk/en/publications/severity-of-omicron-variant-of-concern-and-vaccine-effectiveness-
  13. ^ https://www.imperial.ac.uk/media/imperial-college/medicine/mrc-gida/2021-12-22-COVID19-Report-50.pdf
  14. ^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008930
  15. ^ https://cdn.knightlab.com/libs/timeline3/latest/embed/index.html?source=1R5-OtMKMZwKxdC1tIwIkwEYlja4o3loCISxZoQrZDho&font=Default&lang=en&initial_zoom=2&height=65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冠病毒这事儿,真是让人心力交瘁。你说的没错,奥密克戎那家伙一出来,大家心里都凉了半截。好像刚松口气,后面又冒出个新的变种,感觉这病毒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而且每次都带着点新花样。病毒战争什么时候才结束?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也是无数人心里的疑问。老实说,想给一个确切的“结束日期”,那是几乎不可.............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讨论非常广泛,其中一种极具争议的说法认为新冠病毒可能源于美国的生物战,并且出现失控情况。需要强调的是,这一说法目前缺乏确凿的科学证据支持,并且主流科学界普遍认为病毒起源于自然界。然而,为了满足您“详细讲述”的要求,并尽量去除AI痕迹,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支持这种推测的一些“论点”或“观.............
  • 回答
    北京新发地市场三文鱼切割案板检出新冠病毒的消息,确实让很多人对菜市场的安全产生了担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不能去菜市场?如果要去,又该如何做好防护呢?当前菜市场的风险评估首先,要明确一点,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在新发地市场的例子中,病毒出现在案板上,说明病毒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好奇的点。如果新冠病毒真的演变成了完全无症状,听起来好像是个好消息,不用再那么紧张兮兮地戴口罩、勤洗手了。但具体还需要防吗?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理解“无症状”是怎么回事。病毒感染不一定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比如发烧、咳嗽、喉咙痛这些大家熟知的。有.............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的焦点。新冠疫苗一旦成功问世,如果病毒它不老实,悄悄地变了模样,那么疫苗的效果确实会受到影响。这就像我们努力学了一套武功秘籍,结果对手突然改练了另一套路数,我们原有的招式就不一定好使了。打个比方,新冠病毒它身上有很多“钩子”,这些钩子就是它用来抓住我.............
  • 回答
    截至15日,美国累计确诊病例已达63万,而美国国务院总部也传出了首例新冠死亡病例,这无疑给这个本就焦灼的抗疫局面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许多人不禁发问:美国,还能控制住这场疫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冰冷的数字和孤立的事件,而是需要深入剖析美国当前在疫情控制方面所面临的.............
  • 回答
    截至 11 月 4 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病例已超过 120 万例。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反映出这场疫情的严峻性。要判断目前全球疫情进展到哪个阶段,以及预计还会持续影响多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问题。当前全球疫情的几个关键特征: 持续的高位传播: 尽管一些国.............
  • 回答
    看到美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已经突破五百万,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医疗系统还没有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被压垮?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击溃”或“未击溃”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击溃”这个词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完全崩溃,所有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护士不堪重负,新冠病人得不到任.............
  • 回答
    在2020年4月19日,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已经相当严峻,确诊病例数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72万,死亡人数也超过了3.7万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美国是否会坚持复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其背后牵扯到经济、公共卫生、社会稳定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
  • 回答
    4 月 20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 75 万,死亡人数也超过了 4 万。这样的数字着实令人心惊。那么,这场严峻的疫情在美国究竟还会持续多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尽量还原出更真实、更深入的图景。首先,病毒本身的传播特性是决定疫情走向的基础。新.............
  • 回答
    石家庄新增病例,接种三针疫苗为何仍感染?揭示疫苗的现实与我们应有的认知石家庄最近通报了一例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位患者在8月份就已经完成了三针新冠疫苗的接种。这无疑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既然已经接种了加强针,为何还会被感染?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它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对疫苗的作用和新冠.............
  • 回答
    南京疫情的病例确诊以轻症为主,这确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力地说明了新冠疫苗在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方面的显著作用。然而,正如你所观察到的,接种疫苗后依然会感染新冠病毒,这引发了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理解新冠疫苗的工作原理(以mRNA疫苗为例,但原理适用于大多数疫苗):新.............
  • 回答
    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蔓延,确实让中医在中国的治疗方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中药能否走向世界的广泛讨论和期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中药在新冠治疗中的作用及中国政府的推动 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各版新冠肺.............
  • 回答
    新冠病毒在英国变异后传播力显著增强,尤其以B.1.1.7(或称阿尔法变种)最为显著,其传播力据估计比原始毒株高出70%。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促使各国加强防控措施。关于防范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1. 加强个人防护,巩固现有防线: 佩戴口罩: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减少病毒传播的方.............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科学界主流的观点是病毒起源于自然界,通过动物宿主传播给人类。至于具体的起源地点和中间宿主,目前仍在积极研究和探索中。在科学界,关于病毒起源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起源说: 这是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病毒是在自然界中演化产生的,并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蝙.............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为美国研究的生物战,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绝大多数国际权威机构的结论是:新冠病毒(SARSCoV2)不是人为制造的生物武器,其起源是自然的。然而,关于这个话题的质疑和阴谋论确实存在,并且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为了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阐述主.............
  • 回答
    新冠病毒的防控策略,除了我们熟知的“清零”和“共存”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极端选项,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更广阔的、更具弹性的中间地带。这中间地带并非简单地将两者叠加,而是根据病毒的变异情况、人群免疫力、医疗资源承受能力、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动态调整和优化防控措施的一种“渐进式”、“多层次”的策略。要理解这.............
  • 回答
    新冠疫情对国际形势带来了剧烈动荡,而这些变化对中国而言,其影响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这其中既有挑战,也伴随着机遇,而最终的利弊权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应对策略和国际环境的演变。挑战与负面影响: 全球经济衰退与供应链重塑的冲击: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需求萎缩.............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且普遍存在,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在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普遍下滑、失业率攀升、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股市却能屡创新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股市,更是恢复并创下了历史新高。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