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新冠病毒都演变成无症状,那还需要防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好奇的点。如果新冠病毒真的演变成了完全无症状,听起来好像是个好消息,不用再那么紧张兮兮地戴口罩、勤洗手了。但具体还需要防吗?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要理解“无症状”是怎么回事。

病毒感染不一定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比如发烧、咳嗽、喉咙痛这些大家熟知的。有些人感染了,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感,这就是“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早期,我们就能看到这部分人的存在,他们是病毒传播链条中比较隐蔽的一环。

如果说病毒“演变成了无症状”,意思可能有两个层面:

1. 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是无症状的: 这意味着即使感染,身体也不会有明显的痛苦,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2. 所有感染者都是无症状的: 这是更极端的情况,意味着病毒进入人体后,完全不会触发身体的任何防御反应,也就不会出现任何不适。

那么,如果真的到了“完全无症状”的地步,我们还需要防吗?

答案是:依然需要,但防范的重点和方式会发生变化。

我们不能仅仅从“有没有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防范。病毒的威胁,不只在于它让人不舒服。

第一层考量:病毒的传播性并没有消失。

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体内依然携带病毒,并且能够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如果病毒演变成“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无症状”,意味着我们身边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携带并传播病毒。

“隐形传播”的风险更大: 以前我们看到有人咳嗽、发烧,会自觉保持距离。但如果大家都没事,就很难察觉到谁可能带有病毒。这种“隐形传播”反而会让病毒更容易在人群中扩散。
难以追踪和控制: 如果没有症状,我们就很难通过筛查症状来找到感染者。传统的流调溯源工作也会变得异常困难。病毒可以更加“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渗透到社区的各个角落。

第二层考量:病毒对特定人群的威胁可能依然存在。

“无症状”更多的是指对个体本身而言的直接不适感。但病毒进入体内,对我们的免疫系统还是有影响的,尤其是一些脆弱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 比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患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如器官移植后服用抗排斥药物的人)等。即使病毒本身变得温和,但对这些人群来说,仍然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他们的身体可能无法像健康成年人那样“悄无声息”地清除病毒。
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 即使感染时是无症状或轻症,病毒也可能在少数人身上留下长期的健康问题,例如慢性疲劳、认知障碍(脑雾)、呼吸困难等。这些“后遗症”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无论感染时是否有症状。如果病毒广泛传播,即使症状消失,这类后遗症的发生率也可能随之升高。

第三层考量:病毒的持续变异和新风险。

病毒演化的方向并非总是朝着对人类更友好的方向。即使病毒变得更温和(表现为症状减轻),也可能同时拥有更强的传播能力。而另一种可能性是,病毒可能会进一步变异,出现新的毒株,其对人体的影响又会发生变化。我们无法预知病毒的演化路径,因此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是必要的。

那么,如果真的到了“完全无症状”的地步,我们该如何“防”?

防范的策略和重点会调整,但不会完全消失:

1. 疫苗接种依然重要: 疫苗的作用不仅是预防重症和死亡,也能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应对病毒,降低传播的可能性。即使病毒无症状,疫苗也能在我们体内建立起一道“免疫墙”,减少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机会,降低病毒载量。
2. 关注呼吸道卫生: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考虑佩戴口罩,依然是基础的防护措施。这不仅是对新冠的防护,也是对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通用防护。
3. 监测和研究: 虽然难以通过症状筛查,但科研机构需要持续监测病毒的变异,了解病毒的传播情况以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掌握第一手信息才能制定更有效的公共卫生策略。
4. 提高自身免疫力: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是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最佳方式。即使病毒无症状,强大的免疫系统也能更有效地抵御它。
5. 关注脆弱人群的保护: 对于那些免疫力低下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仍然需要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鼓励他们接种疫苗、在必要时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高风险接触等。
6. 信息透明和科普: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公布病毒的最新情况和科学建议,帮助公众了解风险,做出明智的个人防护选择。

总结一下:

如果新冠病毒演变成“完全无症状”,它并不会变成一种无害的“空气”。病毒最本质的威胁——传播性和对脆弱人群的潜在危害——依然存在。它可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病毒传给身边最需要保护的人。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症状消失就完全放松警惕。防范的重心会从“避免感染后出现症状”转向“减少病毒的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并为可能出现的长期影响做好准备”。我们会从一种“战时状态”转向一种更常态化的“健康维护和风险管理”模式。就像我们不会因为流感有时也很轻微就停止打疫苗、勤洗手一样,对新冠的“防”会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健康习惯中,只是会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吧, 俺也来凑下热闹。


顺便打一下岔。 有人认为在病毒的攻击中没倒下的就是胜利者,这在现实和科幻作品中都是错的。

  • 其一,在病毒的攻击中没倒下的有蝙蝠;
  • 其二,在病毒的攻击中没倒下的人也可能是无症状的携带者,这类似(例如)大家熟悉的“大三阳”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 其三,在科幻作品中没倒下的还有丧尸。





......

如果新冠病毒都演变成无症状,那还需要防吗?


这是必然的。

新冠病毒有可能在多次传代以后致病或者致死能力下降。

RNA病毒有自我复制和逆转录两种复制方式,病毒RNA的复制过程中,其错误修复机制的酶的活性很低,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其变异很快。也因此疫苗较难开发。与DNA病毒相比,RNA病毒更加难以预防。但是RNA病毒的抵抗力普遍比DNA病毒低,比较容易治愈。

例外是双链RNA病毒以及逆转录病毒。

常见的RNA病毒有:

艾滋病病毒(为逆转录病毒),丙肝病毒,乙脑病毒,全部流感病毒,鼻病毒(普通感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登革热病毒,轮状病毒(秋冬季腹泻),烟草花叶病毒,沙斯病毒,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马尔堡病毒,一小部分噬菌体(大部分噬菌体是DNA病毒)、新冠病毒等等。




如果新冠病毒都演变成无症状,那还需要防吗?

新冠病毒在多次传代以后致病能力下降, 或者说致死能力下降, 那它可能和人类长期共生共存。


解决办法(原则)就是去年, 2020年二月份郭德银老师说的:

“......如果未来新冠病毒是长期存在的,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就是接种疫苗。对于传染病防治,大的群体靠疫苗、个别重症靠治疗;对于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公共卫生手段比医疗手段更重要。”





如果新冠病毒在多次传代以后致病能力上升, 或者致死能力明显增强, 那人类要改变策略来对付它。

这是公共卫生问题, 需要按照现有法律来应对。


       http://www.nhc.gov.cn/fzs/s3576/201808/58d2b24710c14c2f97ae6de5a8059b73.shtml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8亿, 远远没跨出一小步 (n<1亿)。 盐值持续低迷(3年了还900+)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不到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备注: 郭德银老师不是郭德纲老师, 尽管郭德纲老师可能更有名气。

user avatar

这里还是要老生常谈一句,什么才是无症状?

我们现在对无症状的定义是有2种的,一种是说我们发现了一个感染者,他还没有表现出患病症状。这种其实更像是潜伏期,这些患者很多后边还会表现出症状来,被分为轻型普通型等等。

另外一种是回顾性分析,一个感染者从被感染,到痊愈,全部过程都没有表现出症状来,包括没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等等。这种是我们最初定义的无症状患者。

那么我们来分析下情况。如果是第一种,那就没啥意义。潜伏期大部分疾病都有,潜伏期越长越麻烦,因为潜伏期也有可能传播病毒。

那么如果是第二种呢?

那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在理会这种病毒了。就像最早人类发现的4种人感染冠状病毒一样,可能已经和人类工作了几百年了,毒性非常低,感染了也没有特别的症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