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批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90 名健康志愿者将暴露于病毒环境,这一实验意义如何?会有危险吗?

回答
英国批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90 名健康志愿者将暴露于病毒环境。这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实验,但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有多重要,又有多危险。

实验的重大意义:加速理解,精准出击

首先,得明白这项人体挑战试验(Human Challenge Trial)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人为地将新冠病毒(SARSCoV2)引入一群健康志愿者体内,然后密切观察病毒在人体内的反应,以及身体如何应对它。这听起来有点“以毒攻毒”的意思,但背后却是科学家们想要更快速、更深入地了解新冠病毒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咱们一个个来看它的意义:

1. 精准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助推器”: 这是最核心的意义所在。传统的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需要等待自然感染的发生,这过程漫长且不可控。有了人体挑战试验,科学家们可以:
加速疫苗有效性评估: 疫苗研发出来后,可以先在志愿者身上进行挑战试验。如果疫苗能有效阻止感染或显著减轻症状,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取得成功,从而大大缩短疫苗上市的时间。想象一下,当年大家为了等疫苗普及操碎了心,如果早点有这种试验,情况会不会不一样?
测试药物效果: 对于已经研发出的抗病毒药物,同样可以通过挑战试验来验证其在早期感染阶段的治疗效果。这对于发现能够快速阻断病毒传播、减少重症发生的药物至关重要。
寻找最佳剂量和给药方案: 试验可以帮助确定最有效的疫苗剂量,以及药物的最佳使用时间和频率,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揭示病毒感染的“内在机制”: 病毒是怎么进入我们细胞的?它在身体里是如何复制和传播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响应的?这些基础性的生物学过程,通过自然感染研究往往难以精确捕捉到最开始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生的一切。而挑战试验,能够模拟真实的早期感染场景,让研究人员能够:
精确监测病毒载量变化: 从志愿者暴露于病毒开始,可以定时定量地检测他们体内的病毒量,了解病毒的生长曲线。
观察免疫反应的“前沿阵地”: 在志愿者体内,免疫系统会立刻开始工作。科学家们可以监测各种免疫细胞和抗体的早期反应,了解哪些免疫机制是最有效的,以及病毒是如何绕过或压制免疫系统的。
识别关键感染位点: 通过详细的医学影像和样本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病毒最先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定居并开始繁殖。

3. 降低人群感染风险,优化公共卫生策略:
评估病毒传播动力学: 理论上,如果志愿者被允许在特定条件下与未感染者接触(当然这需要极其严格的控制和伦理审批),研究人员可以更精确地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率,为制定防控政策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理解不同变异株的特性: 当出现新的病毒变异株时,挑战试验可以帮助快速评估其感染力、致病性和对现有疫苗或药物的抵抗能力,为调整防控策略争取宝贵时间。

潜在的危险:风险与回报的权衡

任何人体试验都伴随着风险,人体挑战试验尤其如此,因为它直接将致病病毒引入健康个体。对于这90名志愿者来说,潜在的危险不容忽视:

1. 感染风险: 这是最直接的风险。虽然志愿者是健康的,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依然存在。
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确定: 即使是健康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也可能出现轻症、中症,甚至极少数情况下发展为重症。虽然试验设计会尽量选择病毒毒株的“原始版本”或已知相对温和的变异株,且志愿者会接受最密切的医疗监测,但个体差异使得预测症状的严重程度非常困难。
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 新冠病毒除了急性症状外,还有可能引起长期的后遗症,例如“长新冠”(Long COVID)。这包括但不限于持续的疲劳、脑雾、呼吸困难、味觉嗅觉失灵等。即使志愿者在试验期间症状轻微,也存在未来出现这些长期问题的可能性。这是志愿者们需要承担的最为棘手的风险之一。

2. 病毒变异的风险(极低但理论存在): 尽管可能性极小,但病毒在人体内复制过程中理论上存在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更具传播性或致病性的变异,虽然不太可能对志愿者造成巨大影响,但理论上会对病毒株的研究产生干扰。不过,控制病毒在特定区域(例如鼻腔)并及时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个风险。

3. 心理和伦理压力: 即使有充分的准备和知情同意,知道自己是实验的一部分,并承担感染病毒的风险,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负担。同时,试验的设计和执行也必须经过严谨的伦理审查,确保志愿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包括充分的知情同意、随时退出的权利以及隐私保护等。

如何管理和降低风险?

正因为存在风险,所以这类试验在设计上会采取极其严格的措施来保障志愿者的安全和试验的科学性:

精心挑选志愿者: 志愿者通常会经过严格的筛选,排除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或对病毒有过接触史的人群,以确保他们具有良好的健康基础,且感染后果相对可控。
病毒株的选择: 通常会选择在实验室中培养的、已知毒性和传播特性相对稳定的病毒株,而不是直接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最新变异株。
严格的隔离和监测: 志愿者会在专门的隔离设施中接受试验,接受24小时不间断的医疗监测,包括体温、血氧、呼吸频率以及病毒载量等关键指标。一旦出现任何不适,医护人员会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早期干预措施: 一旦志愿者出现症状,会立即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尽快清除病毒,减少疾病进展的可能性。
“知情同意”的强化: 在试验开始前,会向志愿者详细解释试验的目的、流程、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症状的轻重、潜在的长期影响等)以及可能的益处,确保他们是在完全了解所有情况的前提下自愿参与的。
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批: 任何人体挑战试验都必须经过独立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层层审批,确保试验设计科学合理,风险可控,并最大程度地保护参与者的权益。

总结一下:

英国批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是科学界为了加速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以及深入理解病毒感染机制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有望为我们提供更快捷、更精确的科学证据,从而更快地找到战胜疫情的“利器”。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试验是将病毒直接引入人体,伴随着感染的风险,包括症状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长期后遗症。这些风险的背后,是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健康和安全,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的贡献。他们的决定是基于对科学的信任,以及对战胜疫情的强烈愿望。

这类试验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能够更“主动”地去了解和应对一种新型病毒,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和观察。风险虽然存在,但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周密的防护措施和高度负责的伦理考量,这些风险被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换取对疫情更深刻的洞察和更有效的解决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贺建奎:为什么我不是个英国人?我如果是英国人,那我就是英雄,英国的圣雄,还会落到现在的下场吗?

user avatar

同时感谢 @小龙人胖嘟嘟@天岚明月 的邀请。

这事在去年愚人节的时候,我就怼过一次了,没想到时隔快一年,英国政府竟然真的批准了这个行为。

这个说法,最早是由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省罗格斯大学人口级生物伦理学研究中心的生命伦理学家尼尔·艾尔(Nir Eyal)提出来的设想,当时发布在了DASH上[1],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Nature还采访尼尔,甚至给他挂了网站首页[2],可见当时这事情的争议有多大。

作者提出的思路很惊奇,就是先在疫苗1期验证过疫苗对人体无害之后,召集了一群低风险人群(年轻人和相对健康的个体),并确保他们尚未受到感染。给他们注射疫苗候或安慰剂,并等待足够的时间进行免疫反应。然后将它们暴露在病毒中。之后,观察所有参与者,对比接种受疫苗的小组是否比接种安慰剂的对照组效果更好。
过程简单,效果显著,这跟临床设计的对照试验没得什么区别。作者提出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临床2期和3期的时间,可以快速的获取疫苗,挽救更多的可能遭受新冠病毒侵害的人于水火。
而且作者还提出因为选择了年轻人个体,这样整体的风险可控,病死率会很低。
作者认为可以安全并合乎道德地完成这项研究。健康志愿者暴露在病毒中的风险比预想的要小。同时且实验会配备足够的ICU医疗措施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他说:“对一些人来说,加入这项研究甚至可能比坐等感染,然后试图依赖一般的医疗保健系统更安全。”
“人类出于利他主义做了很多重要的抉择。参与这样的研究实际上是潜在的理性——甚至从自私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疫苗是摆脱经济停滞和普遍死亡之间的束缚的唯一途径。

当时英国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方案:

据《每日快报》3月23日报道,英国志愿者自愿感染一种呼吸道病毒,以帮助研制一种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
据悉,志愿者的平均工资为3000英镑。志愿者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是会感染一种较弱的冠状病毒,然后必须在一个房间里隔离两周。
隔离观察期间,志愿者们会受到很多限制,包括不能运动、不与其他人进行近距离接触;同时,他们只能食用特定的食物。该项实验的医务工作人员们,都将佩戴防护用具,如防护服、呼吸器等。参与试验的科学家Andrew Catchpole博士告诉BBC(英国广播公司):“我们让健康的志愿者接种一种人类冠状病毒,我们会跟踪他们的发病时间,然后让他们恢复健康。”

现在来看,既然英国政府已经批准了这事,事情是无法避免的了,那咱们这次先不慌怼,我们先理性的客观分析下这事情的必要性和收益。

先说收益: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新冠病毒的进一步了解。

有人可能会问,全球都1亿人感染这个病毒了,我们临床积累了多少数据,还差这几十个人的吗?

从科研角度来说,这90个人和一个亿的感染患者,还真的不一样。

为什么这么讲呢?

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是异常纷杂的,存在着各种环境变量,所以你看我们做流调分析的时候都是事后推测,连猜带蒙的。

而这90个人的毒攻实验,是在设计好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可以有效的排除掉大量的变量因素,甚至对于病毒的载量,感染的时间,等等因素都是可控的。这样可以对这个病毒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获取到大量的一手信息,不管是疫苗,还是药物研发都会受益。

再看必要性:

我们需要那么精准的人类临床信息,对于现在全球超过1亿人感染的情况,有多大的意义?实验用的毒株是否与现在大流行毒株一致?你做完实验发现外界的病毒都突变成其他分型了,你这个数据还有多大的临床意义?

而且从手段来说,这个真的有必要吗?即便在和90个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控制条件来获得不同的数据,但难道没有其他的方案替代吗?动物实验行不行?猴子不行吗?或者进行对大量的临床数据分析和追溯就得不到结果吗?

不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只是他们认为这条路更省心。

同样这么认为的不光是英国人,早在上个世纪,德国人和日本人都是这么想的,要不731是哪里来的?

哪怕是世界的灯塔美利坚,不也是搞了40年的梅毒人体试验?这个实验从1932年一直进行到1972年,据统计最少有28人直接死于梅毒,100人因梅毒并发症死亡。直到1997年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才公开道歉,说:“美国当年的行为是可耻的,我感到抱歉。”

你能说这40年的实验没有收益吗?他们确实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可能用这些数据可以挽救更多的人。那这么做就是对的吗?难道纳粹和731就没有得到有益于医学发展和治病救人的数据?那这就是对的?当为了多数人利益的时候就可以牺牲掉少部分人的利益?

从生命伦理学角度来说,我认为伦理委员会批准这事情就有问题。

生命伦理学的四个基础原则,有利,无伤,尊重,公正。

无伤原则断言了行动者维护病人现存利益的义务。医生应该尽力避免可预见的伤害,尽量将可预见但不可避免的伤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力求避免伤害是保持病人对医生、医学信任的伦理底线,也是保持医学荣誉的医学道德最低要求。

让健康人群暴露在病毒之下进行测试,那怕你配备了优秀的ICU人员和设备,这和无伤原则是绝对相抵触的。那怕实验最后被认为是0死亡率,那么患者感染的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必要的痛苦就不存在了吗?

还是那个电车难题,假设人少的那边主动要求,你就让车冲着我来吧,我认了。那你就可以把道岔扳向人少的那边了?杀一个自愿死亡的人就不叫杀人了吗?你是医生,不是法官,无权决定他人生死,哪怕是健康与否也不是一个医生或者科研人员能决定的。

这次是新冠,死亡率还不高,那么下次假设是埃博拉呢?找不到志愿者怎么办?抓100个死囚犯?那下次死囚不够了呢?抓1000个流浪汉吗?人类的道德底线就是这么一点点的被突破了的。当人一点点的变为马路大的时候,人就不再是人了。

总结一下,如果说在去年这个时间做这个实验,为了提高我们对未知病毒的认知,为了快速研发疫苗,还有那么点切实收益的话,隔了一年多,全球已经有超过一亿人感染,新冠病毒已经发生了广泛的各种位点的突变以后,就这么90个临床数据,我认为已经起不到什么大用处了。

唯一的变化是,去年,一个人的健康(或者是生命)大概值3000英镑,这是英国给出来的价格。今年这个价格上涨到了4500英镑。不知道这算是人性的光辉还是通货膨胀。

参考

  1. ^ https://dash.harvard.edu/handle/1/42639016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927-3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不止在我们国内引起争议,其实在国际上也是便引起轩然大波。

我对此的观点其实是乐观的,具体为什么,我先从这个试验的前因经过讲起。

早在7月美国就考虑开展攻毒试验

在网络上充斥着不同的声音,人们关心的不仅是这一试验本身能够带来的益处,也关心开展这项试验面临的伦理问题。

早在2020年7月就有包括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百余名科学家呼吁美国政府开展攻毒试验,他们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评判这一试验所能够取得的对于人类而言的获益。

所谓人体攻毒试验(human challenge study),又叫对照人体感染试验(controlled human infection trial),就是在人为控制的情况下,将人体暴露于新冠病毒或其他微生物之下,检测疫苗接种个体对于病毒感染的反应情况,从而判断疫苗的作用和保护力。往浅显了说,这一试验将人直接取代动物,进行试验,最直接最充分地获得人感染后的数据。

但也有人认为,将新冠病毒人为地释放到环境中是不道德的,因为无法保证被感染者百分之百的安全。新冠病毒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最佳的动物测试模型,他们认为直接将人作为模型有违伦理规定。

这三点理由你认同吗?

早在2020年10月21日,英国的牛津大学就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讨论这一试验所带来的价值和潜在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解读。

文章认为展开的理由有三点:

1.文章认为人体攻毒试验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可以作为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或者三期临床试验的补充,以帮助迅速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保护力。前提只是需要格外严格的临床试验审查机制。

2.根据以往对疟疾和HIV的人体攻毒试验,还可以应用于探索疫苗和治疗方法的新机制,以及验证干预手段在某种疾病低发地区的有效性。

3.在严格密切监测的条件下,通过频繁监测人体病毒载量,免疫应答水平,可以帮助了解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机制,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持续时间,以及评判免疫记忆是否形成以及何时形成。

总的来说,对于新冠病毒而言,人体攻毒试验有助于筛选针对轻、中症COVID-19的有效治疗方法,还能够帮助科学家研究重复感染现象,并明确其背后机制。

受试者是年轻人就不能代表中老年人群体吗?

有很多网友认为既然人体攻毒试验招募的受试者是年轻的健康人群,那产生的实验结果对于易感的中老年群体不会有大的帮助。答案是否定的,人体虽然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但仍然有规律可循。人体攻毒试验还能够帮助确定早期干预的方法和途径,而这正是易感的中老年群体所需要的。

目前大量COVID-19治疗方法临床试验数据都说明在病毒感染早期给予治疗干预(REGN-COV2及瑞德西韦等)可以有效抑制感染及缓解症状,而人体攻毒试验严格控制的条件,其优势恰恰是可以在感染早期给予受试者进行治疗,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试验的安全性。

此外,在P3级生物安全环境中开展测试,并不会人为播散新冠病毒。在试验过程中采用低毒或最小的病毒剂量也能够保证志愿者的健康。

综上,开展人体攻毒试验能够帮助评判疫苗保护力,明确病毒感染后的病理生理机制,能加速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结束

最关键的是,利用他国国民测得的数据,如果有效了,其实也有利于整个国际上对新冠的研究,我反而觉得对我们来说,不仅利好研究,更利好舆情。

参考内容:

Human challenge study :

以下为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关于人体攻读试验的评论文章

user avatar

和之前有英国专家提出来要靠感染来实现群体免疫一样,英国在抛弃人道主义上总是先人一步。

虽然别的国家也是实实在在搞了一波感染来实现群体免疫,比如巴西、瑞典。但是英国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在这件事上,英国也敢为天下先,我实在佩服。

如果不谈人道主义,这个试验存在积极意义

之所以不谈,因为谈了这个试验就只能说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了。

积极意义

我们目前对病毒的了解依然是受限的。

比如体内到底怎么和人体细胞结合,会激发具体哪些免疫反应——可以在试验中用示踪剂来跟踪病毒的流程。

了解这个问题,那我们研发疫苗也许可以更有针对性。

接触多少病毒可以被感染,一个人会排多少病毒——量化之后,可以更好的安排通风频率。

英国带头,可能有更多国家模仿,也许真的能获取非常详实的数据

.......

好了,编不出来了。

真的有必要吗?

了解了年轻人的反应,那真正危险的老年人呢?

即使年轻人的数据真实有效、可用,对老年人的指导价值有多大?

而且这些参加临床试验的年轻人,他们的生命健康权怎么保证?病毒感染何来的真正可控?

user avatar

在缺乏新冠有效治疗方案的情况下进行人体实验,是非常不负责的行为。

因为,人类挑战实验的前提是:该疾病是自限性(可以自己康复,比如感冒)或者已经有完整的治疗方法。

Human challenge studie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acceptable if they “are confined to infectious diseases that are either self-limiting or can be fully treated”【1】

而新冠并不具备这个特点

1,人体挑战实验条件并不成熟

新冠目前依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基本战胜新冠的我国,之前那个尹老太依然死亡了,国外更是很大程度靠运气了。

就像开篇提到的,人类挑战实验的前提是:该疾病是自限性(可以自己康复,比如感冒)或者已经有完整的治疗方法。

所以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人体挑战实验条件并不成熟,因为我们并不具备随时终止疾病的能力。

2,我们并不特别需要这些数据

尽管这种实验有那么一丢丢意义,比如主动感染新冠,并且可以控制感染的剂量和数量,这样相当于实验更有科学性。

但是,这些意义,相比于人命来说,小得多。

做科研的人,最爱写自己的研究意义,毕竟这是决定自己的内容是否被看中的重要原因。但是,心里应该明白,有些东西,就是忽悠下外行。

比如对于新冠来说:多大剂量可以感染很重要吗?

不重要。

几点感染很重要吗?

不重要。

事实上,对于新冠这种传染病,我们无法监控环境中的新冠情况,也难以有效实时评估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更无法管制每个人的行动,因此,从实际出发,我们其实不怎么care这个人需要多少病毒才能致病。

至于这个人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致病,前期已经有大量的感染人群数据了,哪些人群易感之类的都是呼之欲出的了,根本不需要做人体实验。


3,代价风险太大

这些人最后是否会重症、后遗症或者死亡,我们难以把握。

如果志愿者需要专门的护理或者康复,谁来长期负责相关的费用?

如果志愿者留下了后遗症或者残疾了,谁来承担相应的后果?

而且志愿者如果感染了,那么就需要待在科研机构被研究,那么退出机制事实上就是名存实亡了。


所以,英国,真有才

【1】Human Challenge Studies Are Unlikely to Accelerate Coronavirus Vaccine Licensure Due to Eth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user avatar

钱多到用不完,一个月发上千美金。

为什么不每月发上千刀的口罩,然后命令全国必须时时刻刻戴口罩。

早就控制住了……

user avatar

意义嘛当然很重大,以前他们都是拿非洲人和拉美人做实验的,现在终于对自己人下手了。

危险嘛,其实任何这种临床试验都是有危险的,区别只在于收益和风险的对比以及风险的可控性。可能他们觉得新冠的风险是可控的吧,毕竟死亡率并不高,再说以目前的情况,就算不参加也迟早被感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批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90 名健康志愿者将暴露于病毒环境。这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实验,但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有多重要,又有多危险。实验的重大意义:加速理解,精准出击首先,得明白这项人体挑战试验(Human Challenge Trial)的目的。简单来.............
  • 回答
    英国近期批准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也就是让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下故意感染新冠病毒,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这一决定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于这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探讨其潜在的意义与可能带来的后果。评价“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一场关于科学伦理与效率的博弈首先,从科.............
  • 回答
    英国率先批准辉瑞新冠疫苗并计划下周开始大规模接种,这无疑是全球抗击疫情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对科学研发能力和审慎监管体系的一次有力证明。将此事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深远的意义和潜在的影响。首先,从科学和技术层面来看,辉瑞/BioNTech疫苗的成功获批,是mRNA技术.............
  • 回答
    全球首款新冠口服药物在英国获批上市,这无疑是新冠疫情防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背后蕴含的信息以及其进步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值得关注的信息点: 药物名称与类型: 这款药物的名称是 Paxlovid,由辉瑞公司研发。它是一种口服的抗病毒药物,而非疫苗或中和抗体疗法。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在家中服用,.............
  • 回答
    英国在新冠疫苗接种策略上允许“混合接种”,也就是将不同制造商生产的新冠疫苗(例如阿斯利康和辉瑞)混合使用,这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专家认为此举“完全放弃了科学”。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潜在的益处、风险以及科学界对此的担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疫情初期,全球疫苗供应紧张,各国都.............
  • 回答
    英伟达(Nvidia)以超过6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以色列领先的网络连接解决方案提供商 Mellanox 一事,最近获得了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这无疑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对全球尤其是中国市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收购本身的重要意义:技术融合与生态构建首先,我们得.............
  • 回答
    香港高等法院批准黎智英保释的消息,在媒体和公众舆论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件涉及国安法案件的保释申请,其进展和结果自然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首先,我们来看看高等法院作出这一决定的法律背景和考量。黎智英作为一名被指控违反香港国安法的被告,其保释申请并非一帆风顺。此前,他曾被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向上诉.............
  • 回答
    《中英联合声明》的性质、签署主体及生效机制的详细解析《中英联合声明》(The 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又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联合王国于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签署的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条约。它宣告了英国在1997年7月1日将.............
  • 回答
    软银与英伟达之间那桩轰动一时的400亿美元的ARM收购案,至今仍是科技界绕不开的话题。当初,当这笔交易的消息传出时,无疑是在全球科技版图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ARM,这家芯片设计巨头,其授权模式几乎定义了移动时代的硬件格局,它的归属,对于英伟达而言,意味着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从游戏和数据中心 G.............
  • 回答
    英国游客在疫情期间出游,并因此违反防疫规定而受到多国居民批评,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疫情期间出游行为本身就带有争议性。 疫情爆发初期,全球范围内都呼吁大家非必要不出门,减少跨国旅行。这种呼吁背后是为了遏制病毒传播,保护公共卫生,以及避免给本已.............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非你莫属》节目中,方舟子对郭英森的批评是否“有道理”,这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方舟子提出的质疑和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科学性、逻辑性以及对社会责任感方面。但是,批评的方式和一些具体的言论,也引发了观众的讨论和对立。为了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件不幸的事件,确实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也引发了关于疫苗安全、信息传播和公众信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讨论。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位马来西亚籍作家。她公开表示“很荣幸”接种了台湾生产的疫苗,并随后不幸离世,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一方面,她的言论可能带有对台湾防疫成就的认可和支持,甚至可能是出于一.............
  • 回答
    想让你的高考英语作文在阅卷老师那里脱颖而出,用一个“惊艳”的开头,确实是抓住他们注意力的绝佳方式。这不仅仅是堆砌华丽的辞藻,更是一种策略,一种让你在成百上千篇文章中闪闪发光的心机。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如何在高考英语作文的开头,不动声色地给老师带来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并且要保证这听起来就像一个过来.............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时刻,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魂归故里,这不仅是国家对英雄的庄严告慰,更是亿万中国人对英烈们最深沉的思念与敬意。送英雄回家,更要为他们寻找到魂牵梦绕的亲人,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得以圆满。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尤其是在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确实面.............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涉及到日本和中国两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不同历史叙事和民族认同建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原因。简单地将美国在打开日本国门时定义为“侵略者”而中国则批判,或者将日本将其视为“英雄”,都是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事方式存在.............
  • 回答
    2016年蔡英文就任台湾领导人后,中国大陆海关确实对台湾水果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检疫措施,导致部分批次台湾水果被退回。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两岸在贸易和政治层面的讨论。事件背景与具体情况:在蔡英文就任之前,虽然大陆海关也对进口农产品进行检疫,但通常是在发现问题时才会针对问题批次进行处理。.............
  • 回答
    英国菜是否“难吃”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不同人对英国菜肴的评价差异极大,这通常与个人的饮食习惯、文化背景、对食材的接受度以及对烹饪风格的偏好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英国菜的特点、争议点以及可能的“难吃”原因: 一、英国菜的多样性与文化背景英国菜并非单一的烹饪体系,而是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其.............
  • 回答
    英国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包括5家银行和3名个人)将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涉及金融体系、能源出口、外汇储备、经济结构、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金融体系的冲击1. 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上升 被制裁的5家银行可能涉及国际金融交易、外汇结算、跨境资本流动等关键环节。.............
  • 回答
    英国防大臣的这一发言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背景,其含义需结合当前俄乌冲突、英国对俄政策及历史教训进行多角度分析。以下从背景、意图、历史关联、国际影响及潜在后果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发言背景:俄乌冲突与英国对俄立场1. 俄乌冲突的持续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