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把误会作为内核了,就不需要去管真正的内核了。
其实早期小品不是没有误会
比如《牛大叔提干》最开始看成马经理(这里有个牛头不对马嘴的隐喻),讲的是公款接待的荒谬
比如《打工奇遇》里老太太对自己工作性质最开始的定位,说明的是奸商包装的奇葩
比如《红高粱模特队》范老师最开始误会了欢迎队伍,体现的是核心审美观的差异
比如《三鞭子》最开始误会县长下来是吃山货的,说明的是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
你会发现这些误会都有个“最开始”,而有些小品也不一定是“最开始”
比如《拜年》中段,赵老蔫误会范乡长下来了,体现的是基层农村的干群关系
比如《如此包装》中段,赵丽蓉误会签名签成了麻辣鸡丝,揭露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扭曲破坏
但这些“误会”本身,都不是矛盾的内核,而是揭示故事内核矛盾的一个引子
《麦琪的礼物》作为欧亨利最著名的小说,双重误会本身也是如此,看似这个故事和贾玲啊孙涛啊那些小品一样,误会就是误会,但麦琪的礼物的内核却是普通甚至拮据的家庭生活中投射的情感光芒。
今年贾玲那个小品,误会就是误会,还抄了当年赵丽蓉老师的梗………………
甚至于进一步说,误会就是误会的小品,以前也不是没有精品,严顺开有个在马路上碰到个中年妇女和女大学生的小品,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误会,但却能体现夫妻生活中的趣味和人际交往中的温情,故事本身的戏剧性设计也更巧妙,不像今年这个小品这样反复拿一个硬凑的情景说事儿
正常故事的剧情冲突,要么是利益纠纷引起的,例如《卖拐》里赵本山想骗钱范伟想治病;要么是世界观想法分歧引起的,例如《小崔说事》里宋丹丹爱慕虚荣想出名,赵本山老实本分。
但xx主义艺术思想指导下的故事,剧情冲突只能由“误会”产生,由“误会”推进,这种编剧思路在二战结束后的苏联,就已经产生了。由于在苏联社会,理论上讲,人和人之间不应该因为物质利益纠纷而产生矛盾,人和人之间的世界观也应该保持一致,不应该出现为行为上的分歧,那么故事唯一的推动因素,就是偶然产生的误会。
在苏联电影剧情里,每个人都是纯真善良的,之所以产生了矛盾,只是因为事情没有解释清楚。当在故事的最后,当终于有人解释了起因,消除了误会,那么故事里所有的矛盾就完全消除了。再后面剩下的剧情,只有当初误会他者的主人公,痛哭流涕进行忏悔和愧疚,以获得他者的原谅,也就是类似现代春晚小品的“喜头悲尾”,当然“悲”也是幸福的、大团圆的、奉献式的、由无知到已知的热泪。
这也是二十岁的萨宾娜在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在那里,她的马列教授向她解释社会主义艺术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如此飞跃进展,其基本矛盾不再是好与坏的矛盾,而是好与更好的矛盾。········事实上,在那最严酷的时代,苏联电影在所有“好与更好”的国家泛滥。电影中充满了不可信的纯洁和高雅。两个苏联人之间可以出现的最大冲突,无非是情人的误会:他以为她不再爱他;她以为他不再爱她。但在最后一幕,两人都投入对方的怀抱,幸福的热泪在脸上流淌。对这些电影流行的老一套解释就是:电影表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现实当然比理想要差一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
没有冲突,哪有剧情?
冲突的前提要有矛盾,矛盾从何而来?
同志,在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是误会,你打算批判什么?讽刺什么?!
卖变质羊肉串的小贩?四处流窜的超生游击队?卖双拐的骗子?不甘心当配角的配角?缺乏管理的动物园?四处流动卖非法小报的报贩?以老虎为借口骗国家补贴的贫困县?互相拆台的(魔术)演员?
你借口囤积生活必需品,我就看不出你在暗示物价上涨?你借口两只老鼠聊天,我就看不出你在阴阳怪气?
同志,这么多正能量的场面你看不到,你怎么总想找社会阴暗面?是不是拜登的经费到账了?
我劝你耗子尾汁!多关心腐朽堕落反动万恶的美国的疫情人数,少拿放大镜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阴暗面!
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