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当妈妈的会被小孩逼疯?

回答
“逼疯”是一个很强的词语,但它也确实触及了很多妈妈们真实的内心感受。为什么现代的妈妈们会觉得被孩子“逼疯”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孩子成长本身带来的挑战,也有社会环境和现代育儿观念的变化,还有妈妈自身的变化。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孩子成长的挑战与变化

孩子成长的复杂性增加: 现在的孩子和过去的相比,可能面临更多元的刺激,信息爆炸,接触面更广。这使得孩子的情绪、行为表达方式也可能更加复杂和难以捉摸。
早期发展和敏感期: 随着对儿童心理学了解的深入,很多家长会关注孩子的“敏感期”、“关键期”,希望抓住机会进行早期教育和引导。但这也意味着家长需要高度投入精力去观察、理解和回应孩子的需求,稍有不慎就可能觉得“跟不上”孩子的节奏。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拉扯: 孩子在不同阶段都有独立的需求,但同时又高度依赖父母。这种“推拉”的模式,比如幼儿期的拒绝、青少年期的反叛,都要求父母不断调整策略和心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情绪的爆发与管理: 孩子的情绪往往是直接且强烈的,尤其是在无法满足需求或遇到挫折时。安抚、引导和管理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反复出现、难以解决的情绪问题,对妈妈来说是巨大的精神消耗。

孩子的个性和差异化: 如今的育儿理念更加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套用一套模式,而是需要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调整育儿方式。
“难带”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敏感、好动、固执,或者有特殊的成长需求(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 ASD 等)。照顾这样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专业的知识和情绪支持,对妈妈来说压力倍增。
不确定性增加: 你可能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教育方法,对这个孩子无效,对那个孩子却效果显著。这种不确定性和摸索的过程,会让人感到疲惫。

二、 社会环境与育儿观念的演变

“完美妈妈”的社会压力:
信息过载与社交媒体的比较: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别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妈妈”。各种育儿博主、精致的育儿生活展示,无形中给妈妈们制造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完美妈妈”标准。看到别人家孩子乖巧听话、成绩优异、多才多艺,再看看自己家孩子闹腾、调皮,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
科学育儿的普及与焦虑: 过去可能更依赖经验传承,现在科学育儿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母乳喂养到辅食添加,从亲子沟通到行为管教,各种“科学”的说法铺天盖地,让妈妈们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科学,陷入“育儿选择困难症”和“育儿内耗”。
早期教育的军备竞赛: 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进行早期教育和兴趣培养,比如各种早教班、才艺班。妈妈们既要承担起引导孩子学习的责任,还要协调各种课程安排,这让她们身心俱疲。

家庭结构的改变与支持系统的弱化:
核心家庭普遍化: 相较于过去的大家庭,现代家庭多为核心家庭,父母与祖辈的物理距离拉远,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小两口自己带孩子。一旦出现育儿困难,缺乏来自长辈的直接帮助和经验支持。
父亲角色的期望变化与实际承担的差异: 社会对父亲参与育儿的期望越来越高,但现实中,很多父亲仍然承担着主要的经济压力,或者在育儿事务上参与度不够,导致育儿的主要责任和压力依然集中在母亲身上。妈妈们既要承担情感支持,也要承担实际照料,身兼数职,身心俱疲。
育儿假和工作压力: 虽然有育儿假,但很多妈妈在休假期间仍然要处理工作事宜,或者担心因休假影响职业发展。重返职场后,又要兼顾工作和育儿,这种双重压力往往是压垮妈妈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 妈妈自身的角色转变与挑战

身份认同的剧烈变化: 从一个独立的个体突然成为一个全职或半职的照顾者,妈妈的身份认同会经历巨大的转变。
失去自我: 很多妈妈在成为母亲后,发现自己的生活重心完全围绕孩子转移,个人爱好、社交圈甚至职业发展都被搁置,容易产生“失去自我”的失落感和迷茫感。
情绪管理与自我调适的挑战: 育儿过程中的压力、疲惫、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需要妈妈有很强的自我调适能力。但长期的高压状态下,情绪很容易失控,继而产生更深的负面影响。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母爱的理想化: 很多人对母爱抱有理想化的期待,认为妈妈应该是无所不能、永远耐心、充满爱的。但现实中的育儿是琐碎的、重复的、充满挑战的,远非想象中的美好。当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时,妈妈容易感到挫败。
对孩子成长的期望管理: 很多妈妈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也希望孩子成为某个特定类型的人。当孩子的发展不符合预期时,妈妈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感,觉得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四、 “逼疯”背后的具体表现

“逼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或心理状态,而是多种压力的累积和爆发:

精神疲惫: 长期缺乏休息,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
情绪失控: 容易因为小事而发脾气,对孩子或其他家人失去耐心,事后又感到内疚。
身体出现问题: 失眠、头痛、胃部不适,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社交隔离: 因为照顾孩子,社交圈子变窄,与外界联系减少,感到孤独。
对育儿感到无力: 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也看不到明显的效果,或者总有新的问题出现,感到力不从心。
反复的自我否定: 总是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自己。

总结来说,现代妈妈感到被孩子“逼疯”,是孩子成长的复杂性、社会期望的压力、家庭支持的不足,以及妈妈自身身份转变和心理调适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这不是妈妈不够爱孩子,也不是妈妈不够坚强,而是这个时代育儿本身就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理解这些原因,才能更好地为妈妈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她们不至于感到孤立无援,被“逼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常是因为大人能力不足导致的,不要打我哈。父母不是神,能力不足是正常的(当父母真挺难的),所以不是强求家长能力要足的意思(实情还有:我自己能力也不足,哭)。

一旦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容易疯;或者就算疯了,也不会把锅甩给孩子。

孩子令人抓狂的表现,暴露了家长遇到此种情况无法从容handle,那么也只是知道了发疯的诱因^^,对不?

当然,这不影响我们享受花样调侃陪孩子写作业的酸爽哈——但我们明白那是调侃,对不?

对这道题,我们看哈:

1、小孩学习不听话

ok,怎么才算听话,怎么才算不听话。这句分析不出来啥,孩子其实也不需要事事听话;至于引导孩子学习,是要讲方法的——怎么讲方法呢?看,我们才说了啥,这不得大人有相应的能力嘛,不知道怎么引导就是能力不足呀。吐舌~

2、不想做作业

这是孩子的表现,家长感觉到的一种对抗或不配合、不自觉,至于为什么不想做作业,这个原因可能很重要。嗯,这得大人去了解和观察呀。然后再根据孩子的情况引导呀,会观察和引导也是一种能力呀,只谈现象不谈原因,能力不足呀……逃~

3、考试成绩不理想

O了,这个是在学习上投入的产出结果,往往是综合因素的加权值——比如说天资呀,方法啊,习惯呀,态度呀,开窍早晚呀,考试的难易程度,临场发挥的状态啊…… 总之,成绩这个事,只是结果,分析观察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只谈结果不谈过程和原因,能力不足啊……捉住这个人,打~

4、老师天天施压

我们对一件事的解释很重要。比如说,老师和家长交流说:你家孩子作业的完成质量是这样的;他的成绩表现是这样的;我对他的观察是这样的;我是这样想的;家长需要配合的是这些……

这时候,家长感觉到压力,但不好揣测老师的动机——选择交流的老师,肯定比不交流要好。我们设想老师不交流孩子在校的表现,家长啥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没有压力了呢(也许,掩耳盗铃才是真的好),但老师交流或不交流,都不能改变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事实

所以,不必把老师反馈孩子在学校和学习上的表现,当作是一个压力点,而是积极地去寻找合作点,重点在于请教富有经验的老师,家长需要在家配合做什么,老师通常对孩子也有观察,并且对诸多孩子有观察,能提供很多非常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你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有时候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确实不一定符合个体孩子的阶段性特点),但老师的反馈是助力,而非阻碍。

从本质上来说,孩子的学习,即不是为了取悦老师,也不是为了取悦家长。虽然他们在幼小时很喜欢取悦家长和老师,但家长和老师要非常清晰地,站在孩子真正的利益上来引导他们的成长,孩子学习的本质是帮助他们更好地成为自己,学以致用。

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他们成长的参照基准是自己,目标是基于自己的根基和兴趣,取得循序渐进的进步。进步的过程不是直线式的,有时候会有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适用的任务是根据他们过往掌握知识的情况,让他们略跳一点点能够够着,这中间既需要复习加固,也需要有推阵出新的学习内容(学校教育会同时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学校教育受制于集体环境,不能实现完完全全的量身定制;家庭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点。

所以,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家长去观察孩子遇到的困难点,并施于恰当的帮助,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帮助。

假如说,注意力放在这些方面,我觉得就没时间疯了,因为你在观察和思考怎么做更好,而不只是抱怨让自己产生困扰的现象。

疯,是陷入了大人自我的情绪。重点在大人,而不是以成熟理智有爱的指导人身份。

指导人先就疯了,还不认为是自己能力上(包括自我情绪调整能力)的不足,你说孩子,是不是更得觉得疯?

把这个人拖下去……


以前一家确实七八个孩子,大的看小的。放养。

但那时候普遍没有学校教育。

真的!夭折是很常见的。孩子们很小就参与家庭劳动(这也是好事,那时候普遍是农耕社会,在劳动中获得技能是必要的,也算是劳动教育)。

读书?嗯,一个村识字的没几个。

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样不好,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必须是某一种形式的好,只能说历史不再复来,那个时代过去了。现在立足的时代,孩子还是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不是指非得成为学霸),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文盲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生存的,也不利于学习和更迭信息。

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培养孩子,是必要的。

眼光放远一点,心态也会平。

但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持逃避和懒省事态度不可取——可能学校的要求不一定全合理,但大而化之抱怨现在教育有问题,不如平心静气,想着怎么给孩子助把力。

家长能影响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短线孩子适应慢点没问题,长线可以培养韧性,不折不挠的毅力来找补。

所以,妈妈们,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了吗?

幼稚的孩子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看一眼就会,那还用学习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