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师让学生“做人要有志向”,结果学生反问说“你以前的志向是什么,现在不也就是当了老师吗”,怎么破?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刁钻的,但也恰恰是孩子们思考的起点。老师如果处理得当,这反而是个极好的教育契机,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志向”的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空洞的口号。

第一步:承认与共情,打开沟通的阀门

当学生提出这个反问时,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刻反驳或者批评,而是要看到学生话语背后那一闪而过的思考和一丝丝的质疑。

老师可以这样回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你很敏锐,能看到事物表象之下的一些东西。我很高兴你能这么直接地和我交流你的想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愿意倾听和交流的伙伴。同时,这也能化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挑衅”意图,将对话引向理性探讨。如果老师上来就说“你这是什么态度!”或者“我这是为你好!”,学生很可能就封闭起来了,更别提什么“志向”的教育了。

第二步:真诚地分享“我的志向”的演变,而非静止的“现在”

学生只看到了老师现在的身份——“老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身份的背后可能经历了怎样的探索、选择和转变。老师需要坦诚地分享自己“过去”的志向,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老师可以这样回应: “嗯,你问到了关键点。我以前的志向啊,说起来,其实和我现在当老师,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直接联系。我小时候啊,特别喜欢捣鼓各种东西,那时候觉得能造出厉害的机器,当个工程师,能让生活变得更便捷,那可真是太有意义了。后来上大学,接触到文学,又觉得文字的力量更神奇,能触动人的心灵,我就想着能不能当个作家,用文字去影响世界。再后来呢,在实践中,我发现我更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看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探索中进步,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所以,我就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找到了当老师这条路,并且在这里找到了我的价值和乐趣。”
为什么要这样做?
打破刻板印象: 学生认为“老师”是一个“终点”,而老师要展示的是“老师”也是一个“过程”和“选择”。
展现“志向”的动态性: 志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的成长、经历和认知而改变,这是非常真实和重要的。
传递“过程”的重要性: 关键不在于最终实现了哪个“具体职业”,而在于在追寻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学习和选择。
引导“转化的理解”: 让学生明白,即使初衷不同,很多时候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去实现相似的价值追求。比如,工程师可以创造便捷,作家可以启迪思想,而老师,更是可以直接影响和塑造下一代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步:引导学生理解“志向”的本质,而非具体职业

在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后,老师需要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志向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它和具体的职业有什么关系?

老师可以这样回应: “所以你看,我的‘志向’经历了很多变化,从工程师到作家,再到现在的老师。但如果你们仔细想想,这些目标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些共同的东西。比如,我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或者让一些人能获得帮助,能有更多的快乐和智慧。我的志向,更多的是关于‘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想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而不是‘我想成为一个什么职业的人’。”
为什么要这样做?
升华主题: 将学生从对具体职业的简单判断,提升到对人生价值和个人追求的思考。
强调内在驱动力: 志向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对某个方向的向往和追求,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连接到学生自身: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什么?是对知识的好奇?对创造的热爱?对帮助他人的渴望?

第四步:反问学生,将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他们

在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分享和引导后,可以适时地将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回答。

老师可以这样回应: “所以,你们觉得,当一个老师,是不是也挺需要‘志向’的? 如果我只是混日子,那能算是有志向吗?那你们将来,除了想当什么‘职业’,更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们内心里,最想追求的是什么,哪怕现在还不清楚具体怎么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
促进自我认知: 让学生意识到,无论做什么,有“志向”和没“志向”是截然不同的。
激发探索欲望: 鼓励他们去探索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思考人生的可能性。
将“做人要有志向”落到实处: 从老师的经历,到对“志向”的定义,再到对学生自身的提问,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让“志向”变得具体可感,并且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

总结处理这个问题的核心思路:

1. 不回避,不争辩: 承认学生的思考,并以开放的态度面对。
2. 真诚分享: 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让“志向”变得立体和动态。
3. 升华概念: 将“志向”从具体职业延伸到人生价值和个人特质。
4. 引导反思: 将话题引回学生自身,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这个过程,不仅解决了学生的质疑,更是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让孩子们明白,“做人要有志向”,不是让你去当一个什么伟大的职业,而是让你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价值和热爱,并为之努力。而这,恰恰是老师最想传达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学生报名参军,他要保家卫国,杀尽日寇。

女朋友哭哭啼啼,劝他不要去,要想一想爱情,想一想自己的美好前程。

“你有多大本事,你杀得净日寇?”

学生义正词严地说:“我们都要想一想爱情,想一想自己的美好前程,那中国就亡了。”

说完,义无反顾奔赴战场。

38年,台儿庄,学生进入战场2个小时,被榴弹炮击中,阵亡。

他还没有看见日军模样,手里的步枪一粒子弹都没有发射,就这样阵亡了。

他的魂魄在半空中飘荡,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觉得自己该去女朋友的梦里,和她告个别。

夜半,女朋友一直心慌,预感到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直在床上折腾,睡不着觉。

午夜零点刚过,忽然就睡着了。

一会儿,自己飘飘悠悠,就来到了一个花团锦簇的地方,田野幽静,月朗星稀。

男朋友穿着学生装,就站在自己面前,手里拿着玫瑰花,含着笑看自己。

女孩说:“你不是打日本去了吗?你怎么在这里。”

学生说:“我已经死了,以后没办法再陪着你,我是来告别的,对不起。”

“你的志向不是要杀尽日本鬼子吗?你做到了吗?”

学生苦笑一下,说:“别说了,我连一个日本鬼子都没看到,我就被第一轮炮击给炸死了。”

“我不是一直劝你不要去吗?你为什么还是要去?你的志向有什么用?你连日本鬼子都没看到就变成了鬼魂。可怜我还在痴痴等你回来。”

“我虽然死了,但是我的死是有价值的。正是因为有我这样的炮灰,我们的民族才不会灭亡,我们的战友还在战斗。我的尸体会被战友埋葬,我的墓碑将耸立在高岗上,我将看着日寇从我们的土地上彻底滚出去,将来的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你还在喊口号,你还在不死心,这对于你自己,对于我有什么意义?”

“你可以在悲伤之后,重新振作起来,寻找你的幸福。至于我个人只能走到这里,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一定是有意义的。尽管我一个敌人都没有杀死,但是我的死唤起了千千万万的人,正是因为有我和战友们的牺牲,换来了和平安宁的国家,我将为此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做人有志向,这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也不问归路。

不以成败论英雄。

老师没有想到自己最后会是一名老师,正如同前文中的学生没有想到自己一枪没开就牺牲一样。

你能说这是没有意义的吗?

学生用自己的死激励了自己的战友奋勇杀敌,老师把自己最后的归宿全部奉献给学生,希望人人有志向。

我们这个民族就是用这样的精神一代传一代,薪火不绝,绵延千年。

说这样的大话,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

有的人听进去了,努力读书学习,报效祖国。有的人听不进去,庸庸碌碌过完一生。

你可以选择庸碌,但是老师不能不讲。

老师的肩头扛着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为人师表,岂能不传道乎?

学生心里装着祖国,不拿起步枪,勇敢走上战场,对不起自己的志向。

如果你面对这个学生的魂灵,你该怎么和他对话?

嘲笑他一个敌人都没有看见,死的窝囊?好好在家里读书和女朋友结婚不好吗?

做人要有志向,在中国是普遍真理,不蒸馒头争口气。

在西方文化背景,这是贵族精神,很多欧洲贵族家训也是如此说的。

教授孩子“成绩第一名的人不会被人无视”的丛林法则

中国历史上失败的英雄非常多,正是因为他们有志向,所以才被人铭记于心。

老师对你这样说了,他就无愧于心。

至于你听不听,那就看你是否有志向了。


看了一下评论区,思潮泛滥一点都不奇怪。

从讲大道理的文章典籍中,现代中国堪称经典的就是老三篇。

《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型就是神话故事,编的,实际上没有这回事。

《纪念白求恩》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

因为白求恩死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然后死在了中国。

《为人民服务》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这个老三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反思潮中,被狠狠批判。

认为一钱不值。

一个神话故事,两个人死了。

神话故事是编的,白求恩和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吗?

纪念白求恩同志,给张思德同志开追悼会,这算什么?

各种诽谤文层出不穷。

到了今天,看来依然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钱不值。

所以说讲大道理并不会对每个人都有作用。

连老三篇都可以被批判,何况我这篇微若萤火的小文章?

你想一下老三篇的作者是谁?

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支火炬,照亮了人类前进的方向。

道理讲出来就行了,至于你听不听,要不要去批判,甚至踏上一只脚,涂抹上狗屎。

那就看你的选择了。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虚假的,这个看法不对。

这个故事有着真实的事实基础。

1,抗日战争时期有没有学生弃笔从戎?放弃学业投身到抗日战争中?

这是可能性,还是有着大量的既成事实?

难道抗日战争中一个学生都没有参加?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生命代价的烈士当中一个学生都没有?

我以这样的方式向他们致敬,是不是在编造事实?

有些人是这么看待中国学生,否认在这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牺牲的学生的荣誉?

意图否认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2、进入战场仅两个小时就牺牲,这样的事实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烈士不值得纪念?不值得铭记于心?

3,这种和灵魂对话的写作方式,并非我首创。

在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Hamlet)》中,就采取了相同的对话方式。

而这部作品被誉为莎士比亚的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如果你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一钱不值,没有资格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这很好,你拥有了否认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代表作的能力。

利用西方文学表现手法来讲述中国的思想内涵,是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对世界文化精髓的吸收。

而《哈姆雷特(Hamlet)》这本书是现代文学教育中的推荐书目。

那么,有些人到底在反对什么?

抹黑中国学生?抹黑抗日战争?看不起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哈姆雷特(Hamlet)》?认为这种灵魂对话的表现方式应该从这本书中删除掉?

对于老三篇以及作者充满了刻骨仇恨?

这种味道很难闻,充满了无知和愚蠢。

user avatar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的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效法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才,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出类拔萃,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之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遵守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难道不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到损害。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至于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的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猪苓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