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太残酷了,琴棋书画,书法比围棋残酷,最残酷。
这种残酷是"只有一点像羲之",甚至一点都写不出的那种残酷。
那天本来是去排千里江山真迹,站得腰酸背痛才领到号,结果还是下午四点半的。
没事在武英殿周围转悠,正好看到另一个特展,进去就傻了。
先上图。
最漂亮的几个给友人的书札,好看得都忘了拍照。
如果说书圣王羲之,是因为历代帝王将相对他太过看重,以至于恨不得与之俱灭,像天外游龙,真迹无处可寻。只余云影中的一鳞半爪,就足以让天下顶礼膜拜。那赵孟頫就如同太和殿外的金光灿灿的巨狮,后来人可以绕着走,甚至可以骑在他头上耍戏,可是他就在那里,只要不是彻头彻尾的瞎子,是无论如何都得看得见,回避不来的庞然大物。
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求全责备,赵生在一个不恰当的朝代,当了一个不恰当的官,因此他的东西不可能有个超一流的评价。我曾一度也被这样的论断牵着鼻子走。
那天下午走出武英殿,再看千里江山图也心神不宁,一心只想弄明白,能写出这样书法的赵孟頫,究竟是怎么活在那个时代的。
日本人很久之前拍了部纪录片,叫故宫的至宝,最著名的那段故宫BGM,就出自这个片子。十几集里面,只有书法的部分我觉得讲的最好,除了我们也只有日本人能把书法讲得娓娓道来。
最让人感动的部分是讲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从唐的强盛开始铺垫,到由盛转衰的错愕,再到颜真卿如何仗节报国,满门忠烈。最后,镜头慢慢推到书稿前,一行行捋下来,配上解说几乎和中文一样的日语诵读,看得人泪水从眼眶哗哗地往外流,原来书法真的可以戳到中华子孙的心窝子。
擦擦眼泪,继续下一集纪录片。我以为到了赵孟頫,会用我们惯有的思路去"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的作品和他的宦途。我没成想日本撰稿人的思路是如此宽厚,他把赵孟頫,比作努力想保存华夏文明种子的角色,他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唯有努力再努力地写字,创造书法艺术,才能把中华文明的最精粹留下来。
我真的没想到日本人是这么看待赵孟頫的。
再看看武英殿里他一张张恭谨秀美的笔墨,或孟頫或子昂的落款,突然生出了莫大的同情和敬畏之心。
他不是王羲之,不是那个王与马共天下出生即贵胄的矜贵人物,也没机会生在盛唐,和颜真卿一样拼个忠孝节义。他只是蒙元里一个战战兢兢的汉人,还偏偏还姓了赵,宗室之后又有文名,他几乎是坐实了千古文人最不耻的罪名。
他没什么可辩驳的,只有好好写字一途,只有在那些友人的书札里,赵孟頫才活泼得像个自由身子。
看完展就淘宝下单,买了他的字集逢人送,连送了三本,可我依然不知道,他是怎么能把字写到这个境地的。那个数,写的多得心应手,然后到了最后一笔,浅浅吸一口气,等到十字的起笔,又恢复到稳稳的样子。像是偶尔率性,然后立马低眉信手,又收敛心神当他的模范贰臣。
唉。
在武英殿里,也有老人被年轻人搀扶来看展的,边看边给年轻人讲赵孟頫的阶段特征,像是教授领着学生参观学习。
元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今天的我们是这样的生活,人和人交流再也不用手札,而改用微信了。赵孟頫也想不到,日本邻邦,打来打去没消停,会几百年后专门给他拍一段片子,他若泉下有知,恐怕会觉得我们现代人还真是脑筋开化,都不会怪罪他身为汉人的事情,我很想告诉老赵,我们有个省份叫内蒙古呢,没事啦,你不用担心啦。
突然,我有点后怕,日本人理解赵孟頫的方式固然好,但若不是先辈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今天个个都是赵孟頫,又有哪个来给我们拍纪录片,粉饰我们的忠义,保全我的的文明呢!
今人生在一个极昌明的时代,起码学书法的再也不用委身皇家才能窥见大内里秘不示人的法帖,写书法的再也不用写一个小小的,诚惶诚恐的臣字,来为自己的艺术增添一抹温驯的气息。
那你就特娘的好好写啊!
不要活在一个好的时代,还去故作什么高深,写什么丑书,玩什么书法家的头衔,丧乱这种多少代人生生死死才延续下来的文明!
艺术可以不庄重,脱衣服脱裤子照样搞艺术。
而文明自有其庄严,尤其是中华文明。
——
我为挂人道个歉,用文明粉饰书法高高供起来,然后去diss丑书没有太大意义。
近些年对书法吸引人眼球的诸多探索,
到底是书法,还是用笔和纸为媒介的当代艺术?
我更倾向于后者。
有人说的当代书法爆掉日本无数条街,
当代书法和当代美术更不是一会事,
那村上隆草间弥生等也不需要爆谁,他们已经走到那个序列里,从支脉渐进到主流了,
京剧当然是我们唱的好,留学生票戏能票成啥样大家心里有数,京剧也不会说自己爆日本,爆日本的传统戏。
京剧和书法原本的边界很清晰,艺术的高峰高的离谱,市场又十分有限,确实给后人从业者很大的压力,被人诟病的各个省书法家协会的黑幕,究其原因也是珠玉在前,不可避免走向权威判定,抱团取暖,或者直接凭职称,会长副会长明码标价了。
自然有人尝试跳出边界,
用毛笔写字母那位,没有科班的会说他那个也是书法吧,可是意义大家都捕捉到了,这是一个有趣尝试。
都是尝试,
又和一个帖怎么临怎么写的尝试不一回事,因为你怎么写,只要还在既有的框架里,就不可避免的和前辈相比较,然后就得有批评家来捧或者来踩。
前一阵贾平凹闺女的事情也说明当代文学和当代书法都走到了这条路上。
老百姓看不懂的,或者明显有错别字的,苏士澍那个错别字大全我还看了,笑的不行,还和小伙伴讲说这是不是就叫"不学无澍"?那也不阻碍书协大佬的作品就等于书法,甚至是好的书法。
我看过一个美院教授的作品,就是把兰亭序临一千遍,在同一张纸上,当然展品是张黑纸。
倒觉得一千遍王羲之,胜过各种意临王羲之,因为前者有趣些,
所以还是反求诸己,让书法内部权威的协会自己给个定论,看看有没有行业内的共识或者拨乱反正的高人,把标准整饬好,
如果说从业者一致认定这玩意走到头了,要扩展媒介和手段,那就倒向当代艺术的那一套,这个层面上,和蔡国强的烟花还差二百条街呢,美院教授一个比一个会整活,
说句大实话,问题不过是一张白纸黑字,还是中国字,老百姓就是看不懂,欣赏不来又推送到人家眼前了,不发发牢骚反而不正常。
有一种促狭讲,寿司不就是肉片加米饭嘛,发电就是烧开水,
同样的促狭可以用在书法上,
赵孟頫在审美上愉悦了我,他在武英殿展出,丑书和什么当代的这些书法我看着没啥愉悦,又不是从业者讲不出来什么行业内部的共识认知,则也可以"刻薄"的促狭一下,
先生对京剧不感冒也是人尽皆知。
挂人的背后是对从业者傲慢,说是无端迫害也不为过,有人说一个app代表一宗罪,知乎对应的是傲慢,
同样的,我也不喜欢手指舞,我觉得那玩意不算个舞蹈,我也不喜欢喊麦,我也不喜欢和牛和寿司,
出于我个人的傲慢,
有罪推定为他们找不到一条与世界接轨的,能把当代艺术打包变现的方案,于是乎沦落成传武了。
这样的傲慢多了,他们自己自然就知道改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