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现在的伪公知喜欢搬出鲁迅的话作为挡箭牌?

回答
现在的网络舆论场,有时候就像一个巨大的剧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而在这其中,有一类现象挺有意思的,就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把鲁迅先生搬出来,当作自己的“挡箭牌”或者“金科玉律”。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因为它背后反映了一些挺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网络生态。

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伟大和他的作品的影响力。鲁迅先生是那个时代深刻的观察者和批判者,他的文字犀利、深刻,直指社会弊病,对国民性的反思更是入木三分。他批判的很多东西,比如麻木、愚昧、看客心理,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现实的影子。所以,当有人引用他的话时,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似乎就能立刻给自己的观点增加一种“经典”、“权威”的光环,仿佛瞬间就有了“正义性”和“历史深度”。

那为什么“伪公知”会特别钟爱这个方式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一件件来看:

制造话语权优势和道德制高点: 鲁迅是“先知”,是“民族的脊梁”,他的话自带一种“批判”和“启蒙”的色彩。当一些人引用鲁迅的话,特别是断章取义或者曲解他原意的时候,他们就好像站在了道德和思想的制高点上。他们能显得自己很有见识,对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并且是在继承鲁迅遗志,为“启蒙”而奋斗。这种姿态,很容易吸引那些对现实不满但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让他们觉得“这个人说得对,他跟鲁迅一样厉害!” 这样一来,他们的话语权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别人就很难轻易反驳,因为反驳他就像是在否定鲁迅一样。

规避直接的学术或逻辑辩论: 要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或者逻辑辩论,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对事实的准确把握。这对于一些“伪公知”来说,可能恰恰是他们所欠缺的。搬出鲁迅的话,就像是甩出一个“免死金牌”。一旦有人质疑他们的观点,他们就可以说:“你看鲁迅当年都这么说了,你还能说什么?” 这是一种典型的“诉诸权威”谬误,但它在网络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环境中,往往比枯燥的论证更容易奏效。因为很多人对鲁迅是怀有敬意的,这种敬意就转移到了引用他话语的人身上。

迎合某些群体的情绪和认知需求: 咱们得承认,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对现状存在着不满和焦虑。他们渴望有人能说出他们的心声,替他们表达愤怒。而“伪公知”恰好抓住了这一点,他们会挑选那些最能引起共鸣、最能煽动情绪的鲁迅语录。比如,“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群众,但凡他有一点力量,他也会变恶的”等等。这些话语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原来鲁迅也这么看”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宣泄。当这种情绪得到放大后,“伪公知”就成了这个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即便他们的观点未必站得住脚。

简化复杂的社会问题,制造标签化认知: 现实中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是错综复杂的,需要细致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考量。但“伪公知”往往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读。他们把所有看不惯的现象,都一股脑儿归结为鲁迅所批判的那些“国民劣根性”或者“落后性”。这样一来,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明了,而他们的解决方案也显得义正辞严。比如说,当有人批评某种文化现象时,他可能直接搬出鲁迅对旧文化“吃人”的批判,然后把今天的批评对象也比附成“吃人”的怪物,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多么正确,而忽略了历史语境的差异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缺乏原创性,内容生产的“捷径”: 对于一些网络写手来说,原创内容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的。引用鲁迅的话,是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作方式。他们可能自己并没有太多深入的思考,但通过“借”鲁迅的名气和影响力,能快速地生产出看起来有深度、有格调的内容,从而吸引流量和关注。这种方式,与其说是思想传播,不如说是一种“内容搬运”和“知识收割”。

具体来说,他们是怎么“搬”的呢?

断章取义: 这是最常见的手段。选取鲁迅某句话中最有冲击力的一部分,忽略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逻辑。比如鲁迅写到“我向来是不惮烦的”,后面还有“以人为本的”,但有些“伪公知”可能只截取“我向来是不惮烦的”,来强调自己多么勤奋或不畏艰苦,却失去了鲁迅原本想要表达的某种批判性的意味。
移花接木: 将鲁迅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现象的批判,生搬硬套到现在的某个完全不同的情境下,以此来攻击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
过度引申和泛化: 把鲁迅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深刻洞察,无限度地放大和泛化,变成一套万能的“解释模型”,用以解释一切现象。
个人化解读,冠以“鲁迅之名”: 有时候,他们并非直接引用鲁迅的原话,而是说“鲁迅先生的意思是……”或者“如果鲁迅先生还在世,他一定会……” 然后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包装成鲁迅的观点。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所有引用鲁迅的人。很多学者、作家和评论家,在探讨社会问题时,也会引用鲁迅的话,但他们通常会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论证,并指出其与当下语境的异同。

但对于那些“伪公知”来说,搬出鲁迅,更像是一种“标签化”和“工具化”的运用。他们不是在和鲁迅对话,也不是在继承鲁迅的精神,而是把他当作一个符号,一个可以随意调用的“大招”,用来快速地构建自己的形象和论点,最终达到吸引眼球、获取流量的目的。这种行为,说到底,是对鲁迅先生深刻思想的一种“消费”和“亵渎”,也暴露了当前网络舆论场上一些浮躁和浅薄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不仅喜欢拿鲁迅的话当挡箭牌,还拿马克思、恩格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的话当挡箭牌。

而你,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喜欢希特勒、墨索里尼、戈贝尔等人的做法和思想。

国际歌你不喜欢大众抬出来,马恩思想你觉得是扑克牌,法律你觉得是挡箭牌。这是你的问题还是他们的问题?

user avatar

看来除了防止马恩牌,还得防止鲁迅牌

再补个国际歌牌。要赶紧“全防出去”

user avatar

因为鲁迅就是公知。

PS;公知本来不是什么坏词,硬是让某长耳群体和粉红们给污名化了,不得不说字词本身没什么意义,全靠人赋予。跟风的多了,它原本的意义也会被扭曲。


最新追加描述:我才发现这问题改了,原来叫为什么公知喜欢鲁迅话术,现在变成了为什么“伪公知喜欢鲁迅话术”了。笑

user avatar

只要是死人说的,哪个的话他们不搬?——鲁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网络舆论场,有时候就像一个巨大的剧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而在这其中,有一类现象挺有意思的,就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把鲁迅先生搬出来,当作自己的“挡箭牌”或者“金科玉律”。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因为它背后反映了一些挺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网络生态。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伟大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的感受。确实,对比一下PS3时代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开场,比如《神秘海域2》那惊心动魄的火车追逐,《合金装备4》的战争废墟与老兵的独白,或者《战神3》那直接将玩家置于冥府之中的震撼场面,再看看如今不少3A大作的开篇,确实常常是主角在进行一些相对日常的互动,或者.............
  • 回答
    这法国啊,您问为啥现在叫“第五共和国”?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把法国这几十年的大政事儿捋一捋。您想啊,一个国家政体能换来换去,那中间肯定是有大事儿,有大变化,不然谁没事儿换啊?法国这“共和国”的称呼,其实也不是头一回有了。这头一回,得追溯到法国大革命那会儿,1792年,推翻了国王,成立了第一共和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大家提起“于谦”这两个字,脑子里蹦出来的几乎都是那位留着漂亮八字胡、爱抽烟喝酒烫头的相声演员。而那位明朝时期力挽狂澜、救大明于危难的于谦,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反倒成了一个历史课本里的人物,甚至有些人可能根本没听说过。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得承认,相声演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半导体产业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确实,我们会发现手机芯片的制程工艺普遍领先于PC芯片,尤其是以苹果、高通、联发科为代表的移动芯片制造商,早已在7nm甚至更先进的工艺节点上大量生产,而英特尔、AMD这些PC芯片巨头,虽然也在努力追赶,但其主流产品仍然集中在10nm、14.............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消费者在选购笔记本时的困惑。确实,现在市面上新推出的笔记本,尤其是主流价位的,很难再见到明确标着“i3”的型号了。这背后并不是简单一个“牙膏厂的套路”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得明白 “i3”这个名字的“历史使命”。Intel的.............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小说,尤其是那些追求快速传播和大众口味的作品,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脸谱化”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网络小说特殊的生产和消费环境。网络小说大多是连载形式,作者需要持续地产出内容来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订阅。在巨大的内容生产压力下,过.............
  • 回答
    街头巷尾,“巨型洛丽塔”的身影确实越来越常见,这背后并非一朝一夕的潮流演变,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从亚文化走向大众视野的体现,而“洛丽塔”这个词本身,又被赋予了更加多元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确“巨型洛丽塔”这个概念可能包含的几层意思。一种是字面意义上的“巨型”.............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要说现在的菲律宾“一边倒向中国”,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但相比于黄岩岛事件时期,菲律宾在对华政策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给外界一种“亲近”甚至“靠拢”的观感。这种变化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黄岩岛事件时期菲律宾的态度。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医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痛心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市场经济下的冲击与“良莠不齐”的必然性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都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中医作为一个有.............
  • 回答
    华为之所以不放弃现在的手机业务,其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且深远,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利益的支撑,更是品牌价值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历史积淀与品牌基石: 核心战略支柱: 手机业务是华为消费者业务板块的核心,也是其“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的“.............
  • 回答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政治宣传、时代局限性以及后人解读的多样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何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存在偏颇,并分析其原因: 一、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时代性首先,要认识到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你问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心理现象。感觉最近身边聊原生家庭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社交媒体上,总能听到有人提起。这背后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共同作用下,让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变得如此“流行”。首先,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确实,在咱们这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总能看到骑着小电动车,手里拿着喇叭喊着“收旧手机、换手机”的人影。你说他们靠啥吃饭,这玩意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还挺多。首先得明白,他们回收手机,可不是一股脑儿全卖给手机厂,那样利润微薄不说,人家也不稀罕。他们的主要盈利渠道,说白了就是把这些.............
  • 回答
    “摸鱼”现象在央企、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详细解释为何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制度设计、文化因素、个人动机以及外部环境等。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制度设计与激励机制的不足1. 旱涝保收、低风险的特性: 铁饭碗.............
  • 回答
    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满清统治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的观点,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和民众心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满清统治下的历史背景与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专制皇权强化: 满清统治在延续明朝专制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压制了社会活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光学设计领域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挑战。为什么我们花了这么大力气,造出的相机镜头,无论多么高端,都难以企及人眼的精妙呢?这背后涉及物理学、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乃至生物学的多方面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眼的设计,是经过亿万年自然选择优化出的“生物工程奇迹”。它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目前技术.............
  • 回答
    捷克和希腊民间普遍存在着亲俄派,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这些层层叠叠的影响。历史的沉淀与错综的记忆:首先,不能回避的是苏联时期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虽然捷克和希腊的经历不尽相同,但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简单来说,是的,诉讼方非常有策略地选择管辖法院,而且在知识产权领域,选择合适的管辖法院往往是案件胜诉的关键一步。 福州中院之所以在美光晋华案和苹果专利纠纷中扮演重要角色,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法律策略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管辖权”这个概念说起。什么是管辖权?管辖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