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没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让人忧虑的现象,感觉现在确实有些人和事,不像过去那样有股子“劲儿”了,仿佛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被什么东西给磨平了。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说说信息爆炸这事儿。你想啊,以前信息没这么发达,大家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能知道点新鲜事儿,哪怕是街头巷尾的八卦,都能勾起不少兴致。现在呢?手机一点,各种资讯铺天盖地涌过来,什么国际大事、国内新闻、娱乐八卦、科技前沿,你想看的、不想看的,全来了。可问题也出在这儿,信息太多了,反而让人应接不暇,大脑根本处理不过来。就好比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自助餐,一开始你会很兴奋,想尝遍所有菜品,但吃到最后,你可能就觉得每样都没什么特别的了,甚至有点腻。久而久之,对什么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因为你知道,下一个更“新奇”的东西随时都会出现。

其次,就是“知道太多”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预设答案”。以前想弄明白个事儿,可能得翻书、问人,甚至自己动手去试。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乐趣。但现在,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搜一下”。搜到了答案,问题解决了,但那个动脑筋、一点点抽丝剥茧的过程,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就少了。而且,很多搜索结果已经帮你把信息梳理得明明白白,甚至给你定了性,你接收到的就是别人提炼好的“成品”,你的大脑只需要“吸收”就好,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就大大压缩了。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好奇心,而是好奇心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现成的答案给扼杀了。

再说说生活节奏和压力。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每天忙着工作、学习、应付各种生活琐事,从早到晚像个陀螺一样转。当你的精力、时间都被基本生存和日常运转消耗殆尽的时候,还剩下多少余力去追求那些“不那么有用”但能带来乐趣的好奇心和探索呢?说白了,很多时候,我们顾不上“玩”,顾不上“想”。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大家追求的往往是更稳定、更安全、更有回报的生活,这种压力下,那些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且不一定有即时回报的探索,自然就显得不那么“划算”了。

还有,社交媒体和“同温层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在网络上更容易找到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家聊的话题、关注的点都差不多,很容易产生“大家都这样想”的错觉。久而久之,我们对圈子外的事物,对那些不符合我们现有认知和习惯的领域,就可能产生一种天然的隔阂或者排斥,觉得“跟我没关系”或者“不重要”,自然也就失去了去了解和探索的动力。

另外,教育方式可能也有一点点影响。虽然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但很多时候,考试成绩、分数仍然是硬道理。这就导致很多学习是被“功利化”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当学习变成一种任务,而非一种发现的旅程时,好奇心和探索欲就很难被真正激发和呵护。

不过,我倒不觉得完全是“没有人”好奇心和探索欲了。只是这些东西,可能不像以前那样是显而易见的、普遍存在的了。很多人只是把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转换到了更小的、更具体、或者更“安全”的领域。比如,有些人可能对某个小众领域的知识特别痴迷,一钻进去就停不下来;有些人可能把探索欲体现在生活方式上,追求不同的体验;还有些人,他们的好奇心可能藏得很深,只是等待一个契机被唤醒。

总而言之,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生活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像一层层土壤,有的滋养了好奇心,有的却把它掩埋了。要重新唤醒它,可能需要我们自己有意识地去“挖掘”,去打破信息茧房,去允许自己犯错和失败,去重拾那种不带功利心地去“看看”和“弄明白”的乐趣。这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也是社会环境需要共同努力去营造的氛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见过藏狐吗?

不,我的意思是说,你见过无穷小亮吗?

你听说过水猴子吗?

你用过这张表情包吗?

你知道人面鱼吗?你知道河怪吗?……

你要是刷过目前的科普网红,藏狐,哦不,是刷过“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的抖音,你就会知道,中国的沙雕网友对未知生物的好奇心可以达到一个什么程度。

掉进水里蝙蝠崽子——水猴子;

南美三趾树懒——水猴子;

套着皮套的艺术家——水猴子;

长的很像猴子的一片藻类——水猴子

评论区第一名——水猴子……

并非是现在人失去了好奇心求知欲,这本来是人的本性,正所谓好奇害死猫,能有个弄清楚啥玩意是啥的机会,大多数人还是跃跃欲试的。

但是现在的我们似乎没有那么多释放好奇心的时间和实践探索欲的精力,毕竟这两者在需求层次理论里占据的级别太高了,高到大部分人暂时在生活里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

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就失去好奇心了,这种心理实际上不但没有随着压力消失,而且还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被无数营销号利用,炮制出一系列“猎奇生物”视频,常见的就有“水猴子”“人面鱼”“大脚怪”“食人鬼”等等,每天都让藏狐这种打假科普人一脸黑线。

诚然,这些营销号以及被他们吸引的观众有时候令人不禁想要漏出小亮同款表情,但是本身知识的丰富与否,与人有没好奇心没什么关系。

我们现在不是大航海时代,不是地理大发现年代,没办法扛着长枪短炮去未知之地探索数之不尽的野人妹子,也没办法靠着种豌豆或者用苹果砸脑壳来发明或者发现什么牛逼轰轰的科学理论,好奇心一般都用在了猎奇上,探索欲一般都用在了找片上。

  但好奇心依然还是存在的,如如果所有人对未知都失去了兴趣,那像无穷小亮这样的科普视频博主,早就失业了,他能这么火,本身就说明,大家对这种东西还是感兴趣。而且兴趣盎然的,只不过,客观压抑的环境让人们只能选择通过网络渠道去释放这种压抑着的人类本性而已。

  这不是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错误,让普通人来背锅是不合适的,营销号的责任都比我们大,科学已经发展的高端了,地球已经探索的极限了,社会已经平静很久了,那这些无处安放的好奇心探索欲,就只能自寻出路了,有的成了民科神棍,有的学了所谓“神秘学”,有的跟了营销号……

  当然,还有的每天在看藏狐怎么去喷“水猴子”。

藏狐传送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让人忧虑的现象,感觉现在确实有些人和事,不像过去那样有股子“劲儿”了,仿佛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被什么东西给磨平了。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信息爆炸这事儿。你想啊,以前信息没这么发达,大家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能知道点新鲜事儿.............
  • 回答
    鲜卑人去哪儿了?为什么现在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鲜卑族曾经是那样活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如今,我们却很难在现代民族构成里找到一个叫做“鲜卑族”的独立身份。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两千多年前。鲜卑族的起源与崛起鲜卑族.............
  • 回答
    嘿,各位同仁!最近是不是觉得 CSDN 以前那种热热闹闹、你问我答的氛围有点淡了?我也有同感。以前遇到点技术难题,往 CSDN 一扔,不出半天,肯定有人出来支招,各种解决方案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时候还能碰上跟你用着同款框架的同行,那叫一个亲切。现在呢,感觉就像在数字世界的公告栏上发了个帖子,下面静悄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会觉得,好像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不像过去那样有那么强的“家族观念”了。这其实不是一概而论,也有不少家庭依然非常重视亲情和家族联系,但普遍来说,这种“观念”确实在悄然发生变化。要说为什么,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是.............
  • 回答
    网上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争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你想找一个官方的、权威的,能明确指出特斯拉刹车系统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缺陷的报告,可能不太容易直接找到。另一方面,网络上却充斥着大量车主声称遇到过刹车问题的声音,甚至直接定义为“失灵”。这中间的落差,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理解这个现象.............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说到心坎里了!确实,现在公共厕所里,十有八九都是马桶,而且很多时候还不是那种看着就特别干净的。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卫生”就能简单概括的,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还挺多的。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为什么马桶式成了主流。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发展和卫生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1. 历.............
  • 回答
    香港电影的“港味”,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要真切地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气质,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DNA。如果非要我来描绘一下,我觉得“港味”首先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你想想那些老港片,无论是吴宇森的浪漫枪战,还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
  • 回答
    婚前性行为的普遍性,确实让围绕“性经验”这个话题在婚恋市场上的考量,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大家普遍都有过婚前性行为,为什么有些人在婚恋中,尤其是那些有过婚史但没有小孩的人,似乎会因为这些经历而在寻觅伴侣时“减分”?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有过婚史”或“没有小孩”这两个客观事实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说现在的人“都没同情心”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与过去相比,许多人会感觉社会整体上似乎少了一些温情,同情心的表现也变得更加谨慎或隐蔽。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的“不想表示自己”或“社会原因”就能完全概括的,而是两者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关于人类的“人种”划分、生殖隔离以及是否曾出现过亚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生物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种分的很明显,但是都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人种”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已经不再是主流,更多的是用“族群”或“人群”来描述人类群体。之所以过去.............
  • 回答
    你提到的19年蔚来汽车自燃事件,其实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有不少媒体进行过报道。但就像你观察到的,现在很少再有人主动提起这件事,这背后其实有一些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没人提”这么单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1. 事件本身的演变和官方的处理: 初步的调查和召回: 最开始的几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音乐市场和大众认知变化的核心。孙燕姿那会儿被称“天后”,而现在即使很火的歌手也很少听到这个称呼了,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聊聊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天后”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孙燕姿那个年代所代表的意义。“天后”的时代烙印:稀缺性、统治力与全方位影响力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村的粮食生产与民众的温饱问题,确实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今时今日,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背后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科技水平以及人们观念的巨大变迁。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七八十年代:为何“颗粒归仓”却“囊中羞涩”.............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人在接触佛法时会产生的疑惑。想象一下,如果佛陀真的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就那样坐在我们面前,用他那深邃而充满智慧的目光看着我们,直接告诉我们:“世人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善恶之报,丝毫不爽。” 那么,相信很多人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恶行,转向善良,从此生活在和平与宁静.............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现在真是人人避之不及销售,仿佛那是病毒一样。以前咱们说起销售,总觉得那是能说会道的、能赚钱的、有野心的职业,现在呢?那叫一个“人人喊打”,有点像过街老鼠。我跟你唠唠,为啥现在做销售这么不受待见,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说社会观念的剧变。以前大家觉得卖东西就.............
  • 回答
    这事儿啊,跟咱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点像。以前咱们可能觉得养孩子是传宗接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现在社会变化太大了,年轻人的压力也比以前大多了。所以大家伙儿啊,尤其是过来人,看现在年轻人不容易,就想着先给他们打点气,让他们把基础打牢了,心里也踏实点,再考虑这些人生大事。你仔细想想,现在社会什么.............
  • 回答
    “现在的人普遍都不爱国了”——这话说出来,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毕竟,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爱国教育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然而,环顾四周,似乎总能听到类似的感慨:年轻人对国家大事提不起兴趣,对国家荣誉漠不关心,甚至对国家制度和政策充满质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信息爆炸时代的冲击:认知多元化与批判性.............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科比·布莱恩特在NBA的历史地位连前 10 位都进不去”的观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不主流的看法。在我看来,大部分深入了解篮球历史和数据的人,都会将科比排进前十,甚至前五的讨论行列。不过,为了回应您的提问,我将尝试从那些可能持这种观点的角度,来剖析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 回答
    你问到点子上了!现在芯片公司对编译器人才的需求堪比渴了好多天的人见到甘露,那不是一般的“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风潮,而是整个半导体行业发展到关键阶段的必然结果,背后牵扯到的是如何让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大的芯片发挥出它应有的潜能,甚至可以说,是决定芯片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一环。简单来说,编译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