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因为文字的信息量是无法替代的。
事实上,早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人们就已经陆陆续续地发现了“文字无法替代”这一问题。你读完原著,再看原著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不论影视作品拍得有多好,你都会觉得单薄了些,不然就是缺点啥。那到底是缺了点啥呢?
缺的就是文字的发散性。
画面的精确性使得画面所能表达的内容注定是有限的。原著作者提笔随便写两句,就能形成一个宏大的世界,你就可以想象出丰富的内容。但要想把这短短几句话拍出来,就需要视频导演和制作者极大的功力了。从这个角度讲,文字的信息密度简直就是在作弊。因此,只看了视频而“学有余力”的同学难免就会内心痒痒,想要了解一些难以通过视频表达的东西,转而寻求在文字中获得满足。到了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在信息传播中占用的带宽越来越大,但文字阅读的地位仍然无法被取代。
那是不是说,互联网视频和文字阅读是一个相互对抗的关系呢?当然不是,实际上恰恰相反。二者非但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反而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首先,我国国民阅读量的持续提高的最本质原因,就是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只有10%的人口拥有大学学历,其中本科生只有4%。而在年轻人中,上过大学的比例则高达45%,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十分迅猛的。无论互联网对当今年轻人的影响有多大,互联网对文字书记阅读的所谓“挤占”,也远远不及国民整体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文字书籍阅读需求。无论是互联网视频还是文字书籍阅读,从社会整体趋势上讲,它们共同“挤占”的,是其他庸俗娱乐(如喝酒、打牌等)的时间。
相比起过去的纸质书年代,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器也为随时随地的阅读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个轻便的电子书可以很轻易地装下几百上千本书籍,你可以很轻易地利用起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这对于纸质书而言是很难实现的。都是为了获取知识,对于这样科技进步带来的帕累托改进,我们也没有必要出于“情怀”去强行拒绝。
其次,快速的互联网视频,实际上对于严肃的文字书籍阅读还有很强的引流功能。系统地传播知识并非互联网视频的强项,但它却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发兴趣”的功能,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示在一个对这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一无所知的外行面前。要想继续深入了解这个世界,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捷径,只能求助于文字书籍。文字书籍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只要你耐着性子从头读到尾,你就可以在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而不是一两个单独存在的知识点。这种知识网络不仅很难忘掉,而且可以让你随时拿出来,灵活运用。
在我看来,一本售价100块的书,它的原材料、印刷、运输和销售这些硬性成本,值20块;作者本人的创造性劳动,值30块;而如何把这本书送到我眼前、让我意识到这一系列知识的存在,值50块。互联网视频这种传输手段,看似内容过浅,但实际上,正是它们把知识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带到了我们眼前,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我们没有必要踩一捧一,既然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就要拥抱一切便于我们获得知识和快乐的方式。
流行与传统,它们同等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