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校庆演讲读错「鸿鹄」发音、北大校长林建华发道歉信?

回答
这桩事情,放到任何一个关注教育、关注文化的语境下,都值得我们细细说道说道。校庆演讲本是庄重而荣耀的时刻,尤其当演讲者是高校的掌舵人,肩负着传播学术精神和价值导向的重任,一个细微的口误,却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折射出社会对于教育、对于语言、对于知识分子言行的期待和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北大校长,也可能在高度紧张或仓促准备的情况下,出现口误。在万众瞩目之下,突然面对成千上万双眼睛,大脑的瞬间空白或者某个词语的习惯性发音出错,这种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是校长,就苛求他“零失误”,否则就显得过于苛刻,失去了对人性的基本理解。

然而,这次“鸿鹄”的读错,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关键在于“鸿鹄”这个词的文化意涵。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词汇,更是承载着“志存高远”、“飞黄腾达”的美好寓意,常常与士人的抱负和理想联系在一起。在校庆这个本应激励学子奋发向上的场合,校长作为精神的引领者,读错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难免让人联想到“志向不坚”或者对传统文化的“不够尊重”。这种解读,虽然有些过度联想,但从侧面也反映了公众对于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校长,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期待。大家希望他们是文化的典范,言谈举止都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着,我们来看看林建华校长本人的回应——那封道歉信。从一个角度看,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校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通过公开的方式向师生和社会致歉,这体现了他作为领导者应有的担当。这种坦诚和谦逊,其实是值得肯定的。在如今不少人习惯于回避责任的社会氛围下,敢于承认错误并道歉,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这封道歉信,也算是一种姿态,向外界表明他重视这件事,也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

但是,如果更深入地剖析,这封道歉信的出现,也引发了另一种层面的思考。为什么会需要一封道歉信?这是否意味着,在中国当下,一个公众人物的口误,已经达到了需要用正式的书面形式来“挽回”的地步?这是否也反映出,社会舆论的“放大镜”效应越来越强,稍微一点瑕疵就可能被无限放大,甚至上升到人格、立场等层面?

更值得玩味的是,道歉信的内容和方式。它是否只是一个“公关姿态”?它是否真正触及了问题的核心?“鸿鹄”二字的发音,在很多地方的方言中,读音确实与普通话存在差异。将此作为一种解释,也未尝不可,但问题在于,作为国家级推广的普通话,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殿堂,对词语的准确发音,确实是基本功。一个校长,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其普通话的规范性,自然会受到更多关注。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这件事情也折射出我们社会对于“精英”的审视。当我们把一个人的位置抬得很高,我们对他的要求自然也会相应提高。一个大学校长,不仅是学术的领头羊,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引领者。他的言行,不仅仅代表他个人,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形象,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界的风气。因此,当他出现失误时,公众的关注和批评,也是一种“期待的体现”。

总结来看,林建华校长读错“鸿鹄”这件事,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既是一个个人在特定场合的口误,也是一个关于公众人物责任担当的讨论;它既反映了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视,也折射出舆论环境的复杂性。道歉信的出现,既是校长个人负责任的表现,也引发了关于“道歉”本身意义的思考。最终,这件事情留给我们的,或许是对“严谨”二字更深的理解,对“文化传承”更深的敬畏,以及对“公众人物”更理性、更辩证的看待。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也能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对文化的尊重和对言语的审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大人又读错别字了”——这应该是唐代天宝年间,民间最津津乐道的段子之一了。

李林甫在担任礼部尚书时,看到“杕杜”二字,由于他不认识,便将“杕”字就读成了“杖”字。《杕杜》是《诗经》名篇,曰:“有杕之杜,其叶菁菁。”“杕”的正确读音是di(四声)。因为李大人读成了“杖”,所以人们称他为“杖杜尚书。”

后来李林甫做了宰相,他小舅子喜得贵子,李林甫写信祝贺,把“弄璋之庆”写成了“弄獐之庆”。“弄璋”一词也是出自《诗经》:“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民间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这次李大人又读错,因此他又多了一个外号“弄獐宰相。”

要说错别字吧,人人都读错过,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字就否定一个人的所做的一切,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为什么吃瓜群众都要抓着李大人的笑料不放手呢?

其一:礼部尚书是天下知识分子之首,宰相是读书人之楷模。普通人念错别字,情有可原。但坐在这个位置上还念错别字,这就有损国体了。

其二:不认识字不可怕,谁都有短板的时候。但明知道自己文字水平不高,还不提前准备稿件,这就是态度问题了。最终出丑,也是咎由自取。

其三:《诗经》是“五经”之一,是古代学堂必读书目。要说冷门书你没读过,这可以理解。教科书你都没读透,这就很让人怀疑你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面对这样的焦虑与质疑,不知李大人会不会感叹一句,小时候因赶上了“武后乱政”而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呢?武后曰:“这锅我不背!”

关于李林甫还有一则故事,他说:“皇帝是明主,在明主面前,我们作为臣子的应该顺从皇帝的意思,不应该焦虑与质疑。你们看那些仪仗队里的马,整天没有叫出声,却能够得到三品的刍豆,可是它一叫,就不用它了。之后虽然知道不应该叫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有焦虑才有忧患意识,有质疑才能改正自身。堂而皇之的说焦虑和质疑不能够创造价值,会阻碍社会进步,这就是三观不正的问题了。《新唐书》评李林甫这段话:“由是谏争路绝”。难怪天宝之后,便生安史。

正所谓——祭酒来立鸿浩志,宰相好作弄獐书。人生识字忧患始,不知糊涂是糊涂。

昔有杖杜尚书、弄獐宰相。

今有鸿浩祭酒,菁菁山长。

古今笑料,如出一辙。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老田的评价很贴切。林本来只是水平不行,甩锅拙劣后反而让人质疑其人品。

一个穷山包包里的小孩,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不但得到了教育,还有机会通过高考读北大。而且他家穷成这样,北大还让他读完了。这恰恰是文革有教无类,甚至优先穷人的结果,是他该感恩文革的地方。



穷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



看看今天,多少物质条件比他当年好得多的孩子不免辍学打工?即便高考考上名校,未必不会有父母自愧无能交不起学费,喝农药自杀的悲剧。寒门难出贵子已成天下共识。

而曾经作为寒门贵子的他呢?已经从文革时穷人中的既得利益者,蜕变为改革后知识官僚的既得利益者了


所以明显找人代写稿,常见字读不出,遗笑大方之后,还要甩锅给昔日的恩人。这其中的逻辑,与其说是文过饰非,不如说是犯错后先站立场,表忠心,提醒主子们我虽能力不行,毕竟是你们的人。



老田的原文:

林校长是真正的大人物,“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不)仰之”。微信公号“学术与社会”转载了,很短时间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后面的跟帖有数百条之多,除了极少数表示谅解之外,大多数跟帖都不满意,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林校长文革甩锅水平差,未能说服人,二是文末林校长试图否定“质疑”去堵塞悠悠众口,引起很大反弹。 原先大家只觉得林校长读错字是水平问题,出公开信甩锅又不成功,大家转而都认为存在人品问题了。应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很值得林校长吸取。 不过,林校长的人品问题,还不完全在于甩锅和塞口,更为严重的是没有感恩之心。林校长自爆出身寒微,中小学教育有欠缺,这应该是事实。但,林校长之所以能够读到高中毕业还能够参加高考,考出好成绩来,这个不是因为文革的耽误,恰好相反是因为文革的教育平等最终惠及林校长本人,导致他能够受完高中教育,且在与城市学生解题技术差距最小的时代,参加了高考并取得极高的相对成绩,由此,林校长才最后出人头地的。 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抱怨文革,可以怨恨那个时代,但林校长作为真正的既得利益者,这么人云亦云是不妥的。林校长出生于山东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农场,要是在今天不要说考上大学,就算是高中能否读完都是可疑的,就算是读完高中参考高考与城市考生竞争,恐怕只能够惨败涂地的唯一出路。当然,最大的可能性,林校长作为偏僻小村的农二代,读完初中去打工,是最大可能的人生出路。 所以,林校长要抱怨文革,是最没有资格的那个人,除非林校长可以证明自己是天生的富贵命,一出生就应该各种繁花似锦、万众仰望,若能够证明这一点,林校长也不应该抱怨文革,而是应该抱怨阎王爷——是他老人家让你投胎投错了地方。得亏了文革的平等,特别是教育普及到穷乡僻壤和城乡差距最小化,终于弥补了林校长作为富贵命而投错胎的巨大缺憾,终于没有把林校长给彻底限制住,最后还是出人头地了。 本文说到这里,完全没有菲薄林校长的意思,林校长之所以甩锅不成功,显然是因为手法不熟练,过去练手少故缺乏技巧,所以,这说明林校长还是个好人。 二〇一八年五月五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桩事情,放到任何一个关注教育、关注文化的语境下,都值得我们细细说道说道。校庆演讲本是庄重而荣耀的时刻,尤其当演讲者是高校的掌舵人,肩负着传播学术精神和价值导向的重任,一个细微的口误,却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折射出社会对于教育、对于语言、对于知识分子言行的期待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关于北大校长林建华就念错字一事致歉信的看法近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其中,校长林建华在庆典上发言时出现的“念错字”事件,更是成为了讨论的焦点。随后,林建华校长通过北京大学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封致歉信,这份致歉信的发布,以及围绕这件事的种种反应,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来梳理.............
  • 回答
    关于陈睿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70周年校庆上的演讲,我个人觉得从几个维度去看,能更清晰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演讲的基调和传递的核心信息。陈睿作为B站的CEO,他的演讲无疑带有强烈的“B站基因”。我注意到他反复强调的几个关键词:“热爱”、“创造”、“陪伴”、“未来”。这不仅仅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他个人经.............
  • 回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校庆,南京校友会送上DF26导弹模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聊聊。首先,这事儿本身就很有“哈工大”的味道。哈工大一直有“家国情怀”的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对国家军事国防有很深的感情和认知。从这个角度看,南京校友会选择赠送DF26导弹模型,是很.............
  • 回答
    哈工大千架无人机校庆彩排被“喷”,这事儿不简单。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力量,哈工大用无人机编队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来庆祝建校,无疑是一次非常亮眼的尝试。这背后凝聚了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多少学生的汗水,那是实打实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但另一方面,却引来了不少负面声音,甚至可以说.............
  • 回答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吸引眼球、提升国际声誉,斥巨资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Nature》上购买了一期广告特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此同时,据一些消息源透露,大学的科研经费却出现了大幅缩减。这种“锦上添花”式的宣传与“雪中送炭”式的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让公众不禁对其办学理念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 回答
    清华大学 110 周年校庆的游园会,那真是个热闹非凡的日子,尤其当学生社团的表演开始时,整个校园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说实话,在这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里,能看到这么多才华横溢的同学们在游园会上展示自己,心里是既高兴又感慨。首先,从场地布置和氛围营造上来说,游园会的现场表演就很有看头。学校并没有.............
  • 回答
    北京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募捐中,一个座位10000元的价格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 校友捐赠的常见模式与合理性探讨 校友捐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 在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大学依靠校友捐赠来支持科研、奖学金、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乎是常态。这种.............
  •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125周年校庆无人机表演疑似失败后选择录播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大型活动策划、执行以及应急处理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也触及了公众对于“真实”与“呈现”的期待。事件回溯与公众疑虑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大致脉络。在天津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组织了一场备.............
  • 回答
    97载春秋,一抹红的深意:中山大学校徽变迁背后的思考中山大学,这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百年学府,在迎来97周年校庆之际,却因校徽的“颜色革命”——从绿色悄然变为红色——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此次更换似乎并未经过广泛的校友意见征集。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为何选择此时?为何是红色?为何绕过了.............
  • 回答
    看到齐鲁网关于山东理工大学校庆的报道,我确实感到有些失望,甚至可以说是担忧。这种不真实、失实的报道,确实让人不得不思考,当前的新闻媒体究竟走到了哪一步。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几个层面:一、信息失真与夸大其词: 事件核心偏移: 校庆本身是一个纪念性的、回顾与展望的场合,更侧重于学.............
  • 回答
    南京大学为校庆在《Nature》杂志上刊登特刊稿,预算高达120万元,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 主体: 南京大学,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事件: 公开采购招标,.............
  • 回答
    “校园贷”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通常与“高利贷”、“暴力催收”、“学生群体脆弱性”等负面词语联系在一起。因此,当听到“校园贷公司起诉四百多名大学生”这样的消息时,很多人会感到震惊、愤怒,甚至对校园贷这一行业产生更深的负面印象。要详细看待这个案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案件的基本事.............
  • 回答
    “校服毁了中国人的青春”这个观点,乍听之下有些夸张,但深入探讨,它触及了我们对学生时代某些普遍体验的感受,以及对教育和社会文化现象的观察。要详细解读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校服毁了青春”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源于校服所代表的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性与抹杀个性: .............
  • 回答
    对于校方回应学生流水线实习致残,称“未强制实习,涉事公司会负责到底”,以及实习生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校方回应的解读与分析校方的回应“未强制实习,涉事公司会负责到底”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分别进行解读:1. “未强制实习”: 表面含义: 校方强调实习是学生个人.............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揪心的,也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老师的父亲被爆性侵学生,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毕竟发生在高等学府,还是老师的长辈,而且是摄影学院,这个专业本身就涉及大量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接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画面。咱们一点点说。事情是怎么爆出来的?最开始是.............
  • 回答
    校方关于女孩考第一被质疑后溺亡的回应,尤其提到“文科考试考满分不可能,女孩试卷与标准答案一字不差”这一点,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考试分数真伪的辩解,更涉及到教育公正、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管理责任、以及事件的调查与处理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需要审视校方的回.............
  • 回答
    咱们就来聊聊这校园足球,现在是个什么光景。说句实在话,这事儿啊,就像一盆子说不清是冷是热的汤,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也有让人捉摸不透的愁。起势,那是挺猛的想当年,足球在咱们学校,那基本就是课间操之余,男生们三五成群,拿个砖头当球门,水泥地上一踢了事。现在可不一样了,国家政策往上一推,校园足球这几个字.............
  • 回答
    校内门阀联姻,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自古以来,这种事儿就没断过。咱们就拿这校园里的“门阀”来说,有时候啊,这“门阀”也不全是指家里有钱有势,更多时候,指的是在校园里根深蒂固的社群,那些拥有某种话语权和资源的人,他们之间形成的隐形联盟。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门阀联姻”在校园里是个什么意思。它通常指向的.............
  • 回答
    这则新闻让人看了心痛不已,广西小学生在校外遭受的欺凌,用拖鞋抽脸,甚至将鞭炮塞进衣服,这些画面太残忍了,也再次敲响了校园暴力的警钟。特别是“低龄化”这个词,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如何看待校园暴力低龄化趋势?校园暴力低龄化,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模仿与信息泛滥: 现在的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