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广西小学生校外遭欺凌,「被拖鞋抽脸,衣服塞鞭炮」,如何看待校园暴力低龄化趋势?如何防止校园暴力发生?

回答
这则新闻让人看了心痛不已,广西小学生在校外遭受的欺凌,用拖鞋抽脸,甚至将鞭炮塞进衣服,这些画面太残忍了,也再次敲响了校园暴力的警钟。特别是“低龄化”这个词,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如何看待校园暴力低龄化趋势?

校园暴力低龄化,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模仿与信息泛滥: 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太广了,网络、电视、甚至身边的成年人,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如果影视剧、短视频里充斥着暴力行为,或者成年人之间存在攻击性言语,孩子们很容易将这些“学习”过来,并可能在缺少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付诸实践。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一些为了博眼球的内容,可能无意间就传播了暴力甚至是危险行为,而低龄儿童辨别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影响。
情感疏导的缺失: 孩子的心灵同样需要滋养和呵护。当他们遇到挫折、不被理解、感到愤怒或焦虑时,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感疏导渠道,这些负面情绪就可能以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缺乏安全感、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过度溺爱或忽视,都可能让孩子在处理冲突时走向极端。
规则意识的薄弱: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清晰的是非观和规则意识。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界限,什么是不可触碰的,什么是伤害。当他们渴望得到关注、渴望掌控感,或者想通过欺凌来树立“威信”时,这种规则意识的缺失就让他们更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
同伴压力与群体效应: 孩子们非常看重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在一些不健康的群体中,欺凌行为可能会被视为“酷”或“勇敢”,参与欺凌可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和保护。这种“群体效应”会放大个体行为,让原本可能有所顾忌的孩子也参与进来。
家庭教育的“漏洞”: 一些家长可能过于忙碌,或者缺乏耐心,没有及时发现孩子行为上的异常,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还有些家长,可能自身就存在暴力倾向,或者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无形中也在传递着“以暴制暴”的观念。

如何防止校园暴力发生?

防止校园暴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形成一个全方位的防护网。

一、 学校层面:筑牢安全屏障,营造阳光校园

1. 强化德育教育,渗透生命尊重:
系统性生命教育: 不只是说教,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价值、尊严和不可侵犯性。可以邀请心理专家、社工组织讲座,开展情景模拟,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感受被欺凌者的痛苦。
规则意识的培养: 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关于人身安全、尊重他人的条文,并反复强调。在课堂上、班会中,设置专门环节讨论“什么是朋友”、“如何解决冲突”、“怎样才是真正的强大”,让孩子们内化规则。
情绪管理与沟通技巧: 教授孩子们认识、表达和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教他们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解决矛盾,例如“我感到…是因为…我希望…”。可以设置专门的“情绪角”,或者组织角色扮演游戏。

2. 完善预防与预警机制:
教师的敏锐观察: 提高教师对学生行为异常的敏感度。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人际交往模式,是否有孤僻、退缩、频繁请假、身上有不明伤痕等情况。
畅通的举报渠道: 建立多层次、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的举报机制。比如,设立专门的“倾诉箱”,鼓励孩子之间互相监督,同时要确保举报者不被泄露身份,免受报复。可以尝试匿名电话、邮箱、在线举报平台等。
心理健康支持: 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或辅导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及时发现有潜在风险的学生,并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动态跟踪。
校园环境的优化: 关注校园的“视觉盲区”,增加监控覆盖。学校应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环境的维护,比如“我的校园我做主”的活动,让孩子们有归属感,减少破坏行为。

3. 严惩与矫治并重:
零容忍的态度: 对于校园暴力行为,学校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制止,并根据情节轻重进行严肃处理。但处理的目的是教育和矫正,而不是简单地开除。
惩戒与教育相结合: 对于欺凌者,除了必要的惩罚(如记过、家校共同谈话),更重要的是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疏导,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可以让他们参与公益劳动,或者为被欺凌者提供补偿性服务。
保护受害者: 必须第一时间保护好被欺凌者,及时进行身心治疗,安抚情绪,并采取措施防止二次伤害。

二、 家庭层面:做孩子的“定海神针”,营造温馨港湾

1. 高质量的陪伴与沟通:
耐心倾听: 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放下手机,认真倾听孩子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即使是零碎的小事,也要表现出兴趣和耐心。
建立信任: 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是不成熟的,也要给予肯定和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或批评。
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不要急于责骂,而是尝试去理解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是缺乏关注?是模仿?是压力?

2. 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
控制自己的情绪: 家长在处理家庭矛盾、与人交往时,要避免使用暴力语言或行为。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会照出父母的影子。
价值观的引导: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同情弱小,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可以一起阅读相关书籍,观看教育性电影。
培养兴趣与爱好: 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是运动、艺术还是阅读,都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找到归属感,分散对负面情绪的注意力。

3. 关注孩子的社交情况:
了解孩子的朋友: 适当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朋友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存在被孤立或被带坏的风险。
教孩子辨别和拒绝: 教孩子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如何远离那些总是惹是生非或欺负别人的人。

三、 社会层面:构建支持网络,让孩子远离伤害

1. 媒体的责任与引导:
正面宣传: 媒体应多报道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故事,引导公众关注儿童健康成长,抵制低俗、暴力内容。
谨慎报道暴力事件: 在报道校园暴力事件时,要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避免过度渲染,以免引起模仿效应。同时,要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源,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2.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明确校园欺凌的界定和处罚: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校园欺凌行为,并对施暴者及其监护人予以相应的法律责任。
加强执法力度: 对于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依法处理,形成震慑。

3. 社区的参与和支持:
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可以组织家长学校、亲子活动,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提供育儿指导。
关爱弱势群体: 关注社区内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融入集体。

关于“鞭炮塞衣服”这件事情,我特别想强调: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欺凌,这已经涉及到危险行为和潜在的伤害。这种行为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对规则的全然漠视,一种对他人身体的毫不在意,甚至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心态。这需要我们格外警惕,并且学校和家长必须严肃对待,追究责任,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教育。

防止校园暴力,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过我老妹同意,我分享一段奇葩经历。

我老妹初中的时候犯了一个任何年轻女性都会犯的错误,长得好看,然后被隔壁班的男生盯上了。读初中大家应该都知道这种事情,你被盯上了无所谓,但是隔壁班的女生有人也喜欢这个男生,事情就麻烦了。

那个班的大姐大心理不平衡了,就叫了一帮小太妹去骚扰我妹,我妹一句「我不喜欢他」莫名其妙引发了「我看不上他」的错觉,让大姐大觉得自己眼光也受到了挑战,就搞了一个人民公园约谈。我妹也是没经验,自己去了,被十几个女生堵住,然后被打耳光了,肿成猪头。

回家告诉她老爹,她老爹选择了一个常人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方式:报警。

警察效率很高,把几个带头的女生都叫来,对方父母们也都来了,在他们口中,变成了我妹「我要打10个」,一个人单挑了一群人,把这些女生都打了。

居然还有验伤报告,看来是有备而来。

然后我幺爸登场了,他是当年铁道部大院一害,96年严打的时候差点进去,别的本事都没有,就是场面上特别能混。

幺爸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把当时还在读大学的我叫过去,我还以为是要我去展示三寸不烂之舌呢,结果就是让我去见证一下:为什么一个家族要走走正道的,也要有走歪路的。

我去了以后气氛已经很紧张了,对方又要求赔礼道歉,又要求心理补偿,价格已经炒到了7万,还要求我妹转学。

当时在我看来,我妹已经全面落下风了,警察也是息事宁人的态度,做的居然是帮我们砍价,而不是搞清楚到底谁在霸凌谁。学校领导也来了,看样子也是在损失一个学生和损失十几个学生之间纠结。

然后我幺爸开始了他的表演。

大家知道眼保健操第二节动作吧,他当时双手捏着鼻梁上部,作出一副沉思状,一直默默无语的接受者对方几个父母的咆哮。

看到我入场了,他终于掏出手机给自己的关系网打了一个电话,很快调解室里面的警察就被叫走了。

接着我幺爸的七八个兄弟进来了,我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混社会的人坚持要把自己打造成警察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不是好人的风范,是生怕警察叔叔不好完成业绩么。

这时候突然有感悟,震慑力有时候比实力更有用。

实力一用就是官司,但是震慑力可以在不激化矛盾的情况下形成核威慑。

对方父母们立刻就哑火了。

然后我初中肄业的幺爸开始了流氓文化降维打击:谁打了谁不重要了,我侄女脸肿的那么高我今天要一个交代;转学也是不可能的,以后我会不定期亲自带人去接她放学,问问她在学校里面过的好不好。

然后起身离场,给几个父母留下交头接耳的空间。

很快对方父母过来道了歉,那几个女孩也过来道歉,对几个女孩我幺爸还是蛮讲究的,说我侄女是心头肉,以后你们在学校里面多护着她一点。

这对当时刚在学校里面学完波特五里分析的我造成了很大冲击,什么叫做行业潜在进入者的压力,什么叫做行业百草枯,什么叫做寡头对创新企业的扶持,纸上得来终觉浅啊。

从此以后我妹在学校里面横着走路,当然也阻断了她的桃花缘,到现在她每次被催婚的时候都会拿幺爸出来说事。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

第一,传统方式的失效。

这段时间我们看到太多校园霸凌的事情了,就是昨天知乎热榜上还有「15 岁少年被 6 名未成年人围殴致死掩埋」。说道理大家都懂,有事儿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告诉社会,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这种「政治正确」的方法作用是真不大。很多校园血案的发生前提都是告诉了老师但是老师不作为,比如经典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告诉了家长但是家长没办法,不是每家都能有个有牌面的幺爸;告诉了社会但是警察也不可能来学校把施暴者打一顿,最多口头训斥一下。

这种不痛不痒的惩罚,只会激怒校园小霸王们,带来更严重的霸凌。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豪横,被保护,哪怕杀了人那也是未成年人,现有的手段对他们没有惩戒效果。

大不了转个学,在新环境继续称王称霸。

第二,破解海恩法则。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换成校园霸凌就是,每一次傻子把霸凌视频放网上的背后,必然有29次没有放网上的严重霸凌,300次中等程度霸凌,1000次轻微霸凌。

既然做不到防微杜渐,那就只有从严从重。

这是严打的逻辑,严打的效果大家也看得到,能在短时间内扭转一个已经蔓延的风气。

现在摆在「校园打黑除恶」面前最大的障碍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个司法实践中常常保护不到普通未成年人,只能保护恶霸未成年人的法律。

我老妹能从校园霸凌中解脱出来,某种意义上是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仅仅是一个特例,没办法复制也没办法从根本上扭转小孩心中的恶;她那种与世无争的性格也会被卷入其中,可以想象校园霸凌的存在有多广泛,普通学生们有多无奈。

这问题要解决,就要杀鸡儆猴,简单粗暴。

这次广西小学生的事情,大家都看了视频,看完是不是都会有天怒人怨的感觉。可惜根据我闯荡江湖多年的经验,没出人命,最后也就是走走过场,高举轻打。

哎……

我特别讨厌灯塔国,但是不得不说,当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校园霸凌的处理结果,三人被判 6 - 13 年监禁,很有借鉴意义。

user avatar

学校小霸王:

家里没人管,有人管不会这个样子。

学习,老师管不了,不想管

受害者家长,管不了。大人你总不能直接揍未成年人吧。

处于BUG状态。

建议教育局设立惩教处,一次打人训诫,二次打人关禁闭,三次打人鞭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