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985 学校导师将学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八晚十?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难怪会引起不少讨论。985高校的导师将学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八晚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

首先,我们得明白导师这么做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

追求科研产出和效率: 985高校通常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科研任务,对科研成果的产出有着很高的要求。导师可能认为,更长的工作时间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验、数据分析、文献阅读等科研活动中,从而提高科研效率,达成科研目标。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大量实验操作、数据积累的学科,比如生物、化学、材料等,投入的时间确实是产出的一块重要基石。
培养学生科研习惯和吃苦精神: 导师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塑造成具有扎实科研功底和良好工作习惯的研究人才。早八晚十的作息,在一些导师看来,是成为一个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必经之路,是培养学生毅力、专注度和抗压能力的一种手段。他们可能认为,科研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过程,学生需要尽早适应这种节奏。
学科的特殊性: 某些学科或实验室本身就有特殊的运行模式。例如,有些实验可能需要连续监测、在特定时间段进行操作(如细胞培养、动植物观察),或者需要设备的使用排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准确性,统一的作息时间可能显得更为必要。
导师个人的科研理念和经历: 很多导师自身也经历过类似的严格训练,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成功的关键,并希望将这种“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有时候,这也是他们对学生的一种“望子成龙”式的期望,希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宝贵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 985高校的实验室资源是宝贵的,导师可能希望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包括昂贵的仪器设备,避免闲置。

然而,将实验室打卡时间强制规定为早八晚十,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负面影响。

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 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而且是几乎每天如此,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睡眠不足、焦虑、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学术压力本就很大的研究生阶段,这种强制性的长时间工作,可能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生的生活不应该仅仅是实验室。学生需要时间参与学术交流、拓展人脉、锻炼身体、发展兴趣爱好,甚至处理一些个人事务。早八晚十的作息,极大地压缩了这些空间,不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
效率问题: 并非所有工作都需要14个小时。长时间的“在位”不代表高效率。如果学生在强制的时间内无法集中精力,或者工作内容重复低效,这种规定反而会变成一种“形式主义”,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疲劳状态下,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都会下降,反而不利于科研创新。
扼杀创新思维: 科研的突破往往发生在灵感迸发、思维活跃的时候,这可能是在下午,也可能是深夜,甚至是在休息间隙。如果将学生牢牢束缚在实验室,剥夺了他们自由思考、探索未知的时间,反而可能扼杀掉一些潜在的创新火花。
“卷”的文化和恶性循环: 这种规定容易加剧学术界的“卷”文化。当一部分人为了完成任务而长时间工作时,其他导师和学生为了不落后,也可能被迫采取同样的模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整个学术环境都变得不健康。
导师与学生关系的异化: 过于僵化的规定,容易让师生关系从学术上的互助指导,变成一种简单的管理关系,甚至是一种“压迫”关系。学生可能因为害怕违反规定而产生抵触情绪,而不是出于对科研的热情和对导师指导的尊重。
对“打卡”本身的质疑: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看重的是成果和质量,而非单纯的“打卡”时长。将工作时间量化为“早八晚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机械化色彩,与科研的本质存在脱节。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我认为,看待这件事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导师的合理指导是必要的: 导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投入精力进行科研,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习惯,这无可厚非。
强制性的“打卡”时间是值得商榷的: 尤其是在没有充分理由(如特殊实验要求)的情况下,将时间固定死,并强制执行,存在很大的问题。研究生的学习应该是更加自主、更具弹性的。
需要的是“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的结合: 导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投入度、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最终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仅仅盯着他们“在不在”实验室。
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 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充分的沟通。导师可以解释科研的艰辛和投入的重要性,而学生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困难和对合理安排的期望。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提倡健康的学术文化: 整个学术界也应该反思,如何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科学的学术环境,让学生在追求学术进步的同时,也能拥有良好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985学校导师要求学生早八晚十实验室打卡,虽然可能出于对科研产出和学生培养的考虑,但这种僵化的、不顾个体差异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漠视,以及对科研创新精神的潜在压制。更理想的状态是,导师能够以更加灵活、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并最终以成果和能力来衡量学生的表现,而不是简单地以“打卡”时间来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年怎么说来着,有400来万人考研,落榜生赶3个鹤岗市人口。

不知道是不是培训机构的引导,知乎小红书等青年学生多的平台关于考研颇有政治正确的感觉,一边自我感动着考研是条多么决绝的道路,一边哭诉着考研多么困难多么卷。

还不乏有考不上就发动小作文绝技的,去年那个剃光头考清华的,今年这个协和390复试翻车的,都是嘛。最搞笑的还是今年,一帮人跑出来逼逼赖赖什么论文逆袭高分是不公正的开端,甚至是对国家教育制度的毁灭什么的。

所以你看,几百万候补的备用劳动力蹦高高上赶着要“上岸”,你不读有的是人读。你的导师每天都有大把人情想送给他走后门让他收个刚过线的学生——这种收的学生劳动产出差不多不说,起码还会来事。

而那些写小作文的人,我以前就骂过那些蠢b考研政治名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教学教出那些大帽子一顶又一顶的小作文简直就是必然的。再让他们教几年,我看全民政治小作文的时代也就快来了。

而每次我对考研这件事的嘲讽,都会引来一裤兜子人对我愤怒的谩骂,我从来不觉得生气,我完全理解他们为什么恨我,因为我否定了他们的人生。

考研考公这些事被称作为“上岸”,好像考上了就游上岸了,考上了就脱胎换骨拯救自己的人生了。如果不是有那么多这么想的人,如果大家对待不公正敢于掀桌子不干,那么哪还会有那么多导师的嚣张呢?导师无耻是一个条件,备胎多的数不胜数才是导师的无耻能够发挥的必要条件,你舔狗多你也忍不住渣,咱也别说渣,你舔狗就那么讲究么?你就不图人家点什么吗?

你指着这个事能救你,那这个事害你的时候你就没招。要有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让我一尺我让你一丈,你熊我我就操你妈这样的一个心理,很多事情反倒就更简单了。

user avatar

读书人偷书能叫偷吗?

985实验室打卡能叫剥削吗?

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都是求知若渴,所以不算偷和剥削。(狗头保命)

user avatar

我刚看到题目的时候还觉得导师挺好的,让大家早起早睡,充分的保障休息时间,以便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面对科研的困难。

仔细一看,好家伙,原来是14小时工作制啊,这工作时长资本家看了都得落泪。

我记得黑奴一天得工作18个小时起,当然代价就是往往活不过10年。

种植园里,黑奴的工作时长一般是是十八到十九个小时。我们现在一个人正常的工作时间是在七个小时左右,其他的另算为加班时间。但是黑奴们每天则要工作十九个小时,这样超负荷的工作,让黑奴身心俱疲。很多人因为熬不住而离开人世。种植园的黑奴寿命一般是在七年,较长的也只有十年。能够熬过十年的黑奴只是少数,这些人算是极其幸运的了。

再加一个有意思的数据

英国《卫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各国劳动时间排名中,墨西哥以每人年均工作2228小时名列全球第一,中国以2200小时排名世界第二。

然后的出来一个结论

中国人的勤奋程度在全球稳进前二!


这就相当于把劳动时间 = 勤奋程度,那么14个小时的日均工作时间估计全球至少前三了,估计这么勤奋的组,研究成果也多到不行了吧,羡慕。


感觉累了可以试试联培,但是之前要把雅思学了


也可以试试留学,博士一般有奖学金

user avatar

扩招=把就业压力推后+制造产业后备军

毕业即进厂,失业即进厂,万物皆可进厂!

职校进厂->本科进厂->硕士进厂->博士进厂->讲师进厂->教授进厂->公务员进厂

如果没有大的变动,应该至少能执行到第三阶段吧

但是好消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有A4雕花,下有知乎雕花,公众号雕花,视频剪辑雕花。上有炒房,下有断供。上有延迟退休,下有提前躺平。上有货币放水,下有区块链。上有权钱枪炮,下有民心正义。

只有精神美国人才会呼吁年轻人进厂。而让美国人进厂,咱们躺平,拿人民币换美国人的劳动产品,把血汗工厂的“就业”扔给美国人,把工业污染和资源浪费扔给美国人,咱们吃好喝好,专门负责生产皿煮籽油,谴责美国人权问题,天天索赔,才是真正的爱国。当然我们也无意让美国人遭我们的罪,但是我们自己为什么要替他们的享乐而无谓吃苦呢?这个世界可以更公平一些,可以更按劳分配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难怪会引起不少讨论。985高校的导师将学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八晚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首先,我们得明白导师这么做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 追求科研产出和效率: 985高校通常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科研任务,对科研成果的产出有着很高的要求。.............
  • 回答
    择偶标准里的“名校情结”:985,真的那么重要吗?最近,一位情感咨询师的说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80%以上的客户都很在乎对方学校”。这句话,像一根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尤其是当下“985高学历相亲圈”的流行,更是让这个话题变得炙手可热。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寻找伴侣这件事上,学校这.............
  • 回答
    “两财一贸”的学生,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群体。咱们就从他们的视角,聊聊对“985”这回事儿。首先得明白,“两财一贸”,也就是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仨名字往哪儿一放,本身就自带光环。尤其是财经领域,这仨基本就是“国家队”级别的,论专业实力,那叫一个硬。所以,当你问他们怎么看985.............
  • 回答
    五院四系的法学生对985理工类本科出身的法学生,通常抱持着一种挺复杂的、多层次的态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奇或敬佩,而是掺杂了对背景差异的审视,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以及自身专业优越感的一种微妙平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感受是“好奇”与“审视”。五院四系,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国家队”,其学生在本科.............
  • 回答
    网传云南红河州公务员考试录取名单中,985、211学生占比不到10%,而本地高校学生占比高达90%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考试的性质、招录的目的、地方人才政策、现实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审视网传信息的可靠性与初步解读首先,我们需.............
  • 回答
    北京这家“985相亲平台”如此严格地审查学历,将相亲对象像招聘求职者一样对待,这确实非常鲜明地折射出当前婚恋市场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现状。首先,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学历”在婚恋价值评估中的极端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被推到了一个近乎“硬通货”的地位。 传统的婚恋观念里,家庭背景、人品、性格、经济能力等都是考量.............
  • 回答
    独立学院学生声称是“本校(211/985)”的学生,这种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容易引起一些误会和讨论。咱们来好好捋一捋这里面的一些门道,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把那些让人觉得太“机器”的话都去掉。首先,得搞清楚“独立学院”是个啥玩意儿。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独立学院是近二三十年出现的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个人能力的差异化以及信息时代的新型经济模式。低学历网红、主播赚钱比211、985本硕还多,虽然看起来有些“颠覆”,但究其根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价值的衡量标准:从传统学术能力转向大众影响力与商业变现能力 传统价值体系: 211、985院校代表着高.............
  • 回答
    一篇关于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的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以“还有比电子科大更垃圾的985吗?”为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和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文章的“垃圾”指控可能指向哪些方面?这篇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尽管用词激烈,但其核心内容很可能围绕着学生.............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北、985,唯本科出身”的学历论,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中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种推崇当然有其逻辑基础,但过度泛滥和变形之后,就容易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这种“推崇”从何而来?其合理内核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985院校确实有着其独特.............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可真是又荒唐又有点好笑。你想啊,一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毕业生,冒充是“纯正”的北京理工大学(985高校)的毕业生去应聘,结果人家HR一看,学历背景不对,直接给刷了。这本身也算是个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接下来的剧情才叫精彩:这位毕业生被拒了,不是反思自己为啥要撒谎,也不是去提.............
  • 回答
    "985头"这一现象是中国教育焦虑在家庭教育层面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家庭对学历价值的极端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动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现象的表层表现与本质特征"985头"通常指代那些将孩子进入985高校作为唯一目标的家长群体,.............
  • 回答
    看待一位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博导)在评审一篇论文后,对其进行拒稿,然后稍加修改后将其作为自己的文章投稿发表的行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诚信和道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对被剽窃的原创作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下是我对这一行为的详细看法:1. 违反学术诚信.............
  • 回答
    985贴吧上弥漫着一股对化学的集体鄙视和对计算机科学(CS)的狂热推崇,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导向以及年轻人思维方式的变迁。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经济风向标在.............
  • 回答
    关于“985博士被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拒之门外”这件事,我理解你的好奇和关注。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意外和值得深思的现象。要全面地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把情况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985博士”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着非常高的学术背景和潜在的研究能力。985高校在中国教育体系里是顶.............
  • 回答
    985高校毕业生“屈尊”手机厂流水线?这事儿,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别急着下结论说“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过去大家一提起985毕业生,脑子里想的是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至少也是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他们跑到手机厂的流水线上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哟喂,这.............
  • 回答
    近来,“985吧”这个曾经以探讨前沿科技、留学深造、学术研究为主要话题的匿名讨论区,出现了一种令人侧目的现象:“师医公”吃香,而曾经万众瞩目的计算机行业则被大肆“鄙弃”。这种风向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和就业市场信号的一种极端化表达,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师医公”的重获青睐:稳定、.............
  • 回答
    这事儿啊,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承认,985、211出来的学生,那脑子都是好使的,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让他们去干农民工的活儿,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起码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毕竟,掏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在大城市里,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做那些更高技术、.............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够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拿我一个哥们儿在某985高校念的那个专业来说吧,科目名字我不具体提了,免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总之是个听着挺高大上的专业,学校名头也响当当的。结果呢,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那种哭笑不得的无奈:“哥,你猜怎么着?我这个科目,去年考的试卷,今年又考了!而且.............
  • 回答
    近些年来,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力度确实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不少985、211高校,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双证”与“门槛低”的表象下,实则是一种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尤其是脱产学习,对于很多在职人员来说,投入的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