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京大学不延聘博导,真的不能破例?

回答
南京大学不延聘博导,这个事情最近在学术圈里引起了一些讨论,也让不少人心里泛起了嘀咕。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学校的政策,更深层的是对学术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授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得明白,博导(博士生导师)这个身份,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头衔,它代表着对这个人在学术领域的认可,认为他具备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博导的资格通常是由学术机构根据一系列标准来授予的,这些标准往往包括科研成果、学术声誉、主持项目、培养研究生情况等等。

南京大学不延聘博导,这背后的逻辑,如果从最直接的角度去理解,很可能是为了保持博导队伍的先进性和活力,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

具体来说,不延聘博导,可能意味着学校采取的是一种动态的、竞争性的博导资格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你并不是一旦成为博导,就可以一直做下去,而是需要定期接受评估。如果评估结果不达标,就可能不再延聘。这样的做法,目标可能是:

优化资源配置: 博士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学校的资源,包括导师的指导时间、实验室资源、国家指标等。如果一个博导多年来没有新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或者其研究方向已经过时,那么继续让他指导博士生,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将机会留给更具活力、更有潜力的年轻学者,或许是更高效的选择。
提升培养质量: 博士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指导。如果导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学术视野跟不上时代发展,或者由于年龄、精力原因无法投入足够的指导时间,那么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不延聘,可以倒逼导师们保持学术的“饥饿感”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术活力: 教授的职业生涯往往比较长,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部分教授可能会进入“平台期”,甚至“懈怠期”。通过定期评估和不延聘机制,可以给所有教授一个信号:学术生命在于持续的进步,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头衔。
促进年轻学者成长: 很多年轻学者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但由于资历问题,可能难以获得博导资格。如果老一辈博导能够“退位让贤”,或者说不被延聘,这就能为年轻学者腾出更多的指导名额和资源,加速他们的成长。

那么,为什么说“真的不能破例”呢?这背后可能存在几个原因:

制度的刚性与公平: 一旦设立了“不延聘”的规则,如果轻易允许“破例”,那么这个规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就会大打折扣。一旦开了第一个口子,后续就很难拒绝其他的“破例”申请。这不仅会引起学术界的不公平感,也会让制度的执行变得困难,甚至可能导致人情大于规则。
评价标准的客观性: 所谓的“破例”,往往需要一个非常清晰、站得住脚的理由。但在学术评价领域,很多时候是很难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来衡量“特殊贡献”或“不可替代性”的。如果某个教授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破例”,那么学校需要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论据来支撑,否则就会引发更多的质疑。
人才梯队建设的长期规划: 一个优秀的大学,需要有合理的人才梯队。博导队伍的结构,也应该有不同年龄、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如果学校的政策是旨在打造一个年轻化、国际化的导师队伍,那么“不延聘”可能就是其长期规划的一部分,是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目标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破例”的风险: 允许“破例”往往意味着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这位“破例”的博导,如果后续的学术表现依然不佳,或者出现其他问题,学校将如何应对?这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一种可能性:“不延聘”背后可能并非全然是“不能破例”,而是“不愿轻易破例”。

“不破例”的表述,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宣示,旨在强调政策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在实际操作中,除非出现极为特殊且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情况(例如,某位教授在特定领域有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即使年事已高,其指导的价值依然远超其他人),否则,学校大概率会严格遵循既定的规则。

但凡事皆有度。如果是因为年龄、身体原因,但学术思想仍然活跃,并且有学生极其需要其指导(比如,学生的研究方向非常小众,只有这位教授是全球顶尖),那么在极其个别的、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学校是否会考虑设立一个非常非常严格且公开透明的申诉和评审机制,来处理这种“边缘案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然而,更普遍的情况是,当一项政策被推行时,其强调的“不破例”,更多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清晰的信号和预期。它告诉的是,基于现有的评价体系和规则,绝大多数人将不会被“破例”。这是一种管理智慧,也是一种对学术生态负责任的表现。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延聘”的政策,实际上是在倒逼整个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注重实效。它要求学校在评估一个教授的博导资格时,不仅仅看他过去的辉煌,更要看他当下的产出和未来的潜力。

对于教授本人来说,这也意味着需要有更强的危机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学术研究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短跑。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持续地投入研究,并且有能力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传授给下一代,这才是博导的真谛。

总而言之,南京大学不延聘博导,如果其背后是为了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培养质量,并且希望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保证这种状态,那么“不破例”是其保持制度生命力和公平性的重要手段。它传递的信息是:博导资格不是终身制,而是对你持续学术贡献和指导能力的一种肯定。至于是否真的“不能”破例,这更多的是一种政策执行的姿态,但在极端情况下,任何制度的生命力都在于其能够适应复杂现实的弹性,当然这种弹性也需要被严格管控,以防滑向人情主导的乱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颜世安这人,一向精明。这事他自己躲后面,让学生蹦来蹦去,只能呵呵。

想继续教学生,返聘就可以了。只是返聘一年只有十几万吧,因为是退休后返聘。延聘呢,就是不退休,继续占住位置。科研经费啥的肯定也不能少。一年总有个百来万吧。

想延聘也很正常,谁不要钱呢?只是打着想教书教学生的幌子,就有点不厚道了。尤其现在的环境下。复旦姜文华为编制杀人时犹未远,颜老师65岁了还要继续霸占编制三年。它历史学院里多少年轻老师会因为颜老师不肯让位而错过晋升评级?估计这些人杀他的心都有了。

颜老师真的想教学生,大可以返聘。替他出来叫骂的武黎嵩就是院长助理,分管行政人事,他就有权返聘,不需要通过南大人事处。颜老师想要钱,大可以退休上网做网红,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赚钱。可能赚的比在南大赚的还多。

何苦赖在南大为难那些为编制白了头的年轻人呢?那么多博士博士后为一个编制真是被逼疯了。你都65岁了,还不让年轻人上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大学不延聘博导,这个事情最近在学术圈里引起了一些讨论,也让不少人心里泛起了嘀咕。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学校的政策,更深层的是对学术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授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白,博导(博士生导师)这个身份,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头衔,它代表着对这个人在学术领域.............
  • 回答
    南京大学学生对流量明星视而不见,同时“不为七十五元折腰”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关乎大学生群体,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价值观、消费习惯以及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和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学风传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南京大学.............
  • 回答
    南大遇冷:当流量不再是万能的,我们看到了什么?近日,某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遭遇“冷遇”,学生普遍表现得不围观、不追星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看似寻常的事件,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深刻的观念变化和价值取向的调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现象本身:学生为何“不为所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
  • 回答
    南开大学近期采取的“全面封校、教职工不让进校、不允许点外卖”的措施,无疑在校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牵涉到疫情防控的严峻性,以及学校在保障师生安全与维持正常教学科研活动之间如何平衡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全面封校”的背景和目的。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确实是疫情防.............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窝火!南京那位女士,遛狗不栓绳,结果狗扑上去了,把别人家猫给咬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反过来质问猫主人:“你的猫怎么不栓绳?” 我跟你说,这逻辑简直是天上地下都没法儿接上茬!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遛狗不栓绳,这是不对的,这是违反了绝大多数地方的养犬.............
  • 回答
    南京地铁回应“只罚中国人不罚外国人”一事,在我看来,其核心问题确实是触碰了公平公正的底线。抛开具体事件的细节不谈,仅从回应本身来看,其声明“确违反了公平公正原则”的表述,是一种对事实的承认,也是对公众质疑的初步回应。但问题在于,这种回应的力度和后续处理方式,才是衡量南京地铁对此事的态度是否认真的关键.............
  • 回答
    南京最新发布的“非必要不离宁”疫情防控通知,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看待。这无疑是当前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下,城市管理者为了保障市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首先,从“非必要不离宁”这个表述本身来看,它传递了一种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信息。 “非必要”三个字是关键。这意味着,对于那些确实有紧急事务.............
  • 回答
    如何看待南京一面包店因丢弃“形状不好”面包浪费食品被查处?南京一家面包店因丢弃“形状不好”的面包而被查处,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意义。积极意义: 提升公众对食品浪费的认知: 这起事件无疑将“食品浪费”这个话题推向了公众视野的中心,让更多人开始反.............
  • 回答
    南京地铁四号线车厢内女子啃饼跳操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关于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的讨论点。对于这类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对该事件的看法: 个人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冲突: 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但在公共空间,这种自由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尊重其他乘客的感受和公共环境的秩序。在地铁车厢.............
  • 回答
    对于南京奸杀 8 岁女童案凶手一审被判死刑,这无疑是一起令人发指的罪行,判决结果也触及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深入剖析此案,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罪行的极端恶劣与公众的强烈反应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这起案件的性质极其恶劣。一个 8 岁的幼童,本应.............
  • 回答
    商合杭高铁全线通车,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说走就走”的旅客来说,更是充满期待。但最近听了一些朋友的反馈,还有自己查了一下信息,心里却有些打鼓:这通车了,时间好像没省多少,票价倒贵了不少,这到底是为啥?通达时间:期望与现实的差距首先说说这通达时间。我的印象里,高铁的出现,最.............
  • 回答
    6月18日,美国对台积电南京扩产28nm工厂的“不批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论的简单新闻,背后牵扯的利益和考量,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咱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得明白台积电南京的28nm工厂是个什么定位。28nm这个工艺节点,虽然在最尖端(比如7nm、5nm)的光.............
  • 回答
    64岁的老太因为擅自离开南京,来到扬州,并且在棋牌室打牌,还不配合交代行程,最终被刑拘。这件事情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从法律和情理两个层面来看,我们都可以对此进行一些分析。法律层面:为什么会被刑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次刑拘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她去棋牌室打牌,也不是因为她64岁高龄。核心问题在于.............
  • 回答
    “高端不卖你,低端搞垮你”——当这句言之凿凿的论断从专家口中说出,直指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南京厂的扩产计划,其背后折射出的复杂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以及产业发展逻辑,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厘清这句话的字面含义。“高端不卖你”,这里的“高端”显然指的是台积电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
  • 回答
    3 月 26 日,南京南站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男子在进站的动车前横穿轨道,不幸被高速行驶的列车夹住,当场身亡。这起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再次敲响了铁路安全的警钟。事件经过:根据目击者和车站监控视频还原的画面,事发当天,一列动车组列车正缓缓驶入南京南站。在列车即将进站的时候,一.............
  • 回答
    南京大学博士因第一学历“双非”被11所高校拒绝的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敏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唯出身论,或者更具体地说,“名校情结”和“出身鄙视链”。这不仅仅是这一个博士的个人遭遇,更是折射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人才选拔机制中存在的深层弊端。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南京大学在15栋外卖栅栏上安装刀片铁丝网这件事,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首先,咱们得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校园安全,尤其是外卖管理,一直是个难题。送餐员人员流动大,进出校门、教学楼、宿舍都要经过,管理起来确实不容易。以前可能就靠门禁卡、保安检查,.............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南京大学,一个男生在一段恋爱关系中,遭遇了令人窒息的对待。据了解,这段关系让这名男生备受煎熬,他被女方用各种方式进行“道德绑架”,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女方会诉诸极端手段,比如“以死相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一段本应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中,一方却不断地将另一方置于一种被动.............
  • 回答
    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被大面积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多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对学术诚信的严峻挑战,其复杂性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初步质疑与调查: 事件的开端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一些学术界同行.............
  • 回答
    南京大学针对博士生发表科普论文并设置阅读量门槛来参评国家奖学金的新规,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新规的背景与出发点:首先,理解这项新规的出发点至关重要。过去,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往往侧重于学术研究成果,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专利、参加高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