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一案刑事判决书从网上撤回?案件合理公开程序应该是什么样的?

回答
关于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一案刑事判决书的撤回,以及案件合理公开程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讨论的议题。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也对司法公开的边界和实践存在疑问。

关于刑事判决书从网上撤回这件事,我的看法是:

首先,判决书是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其公布本身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体现。法律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不宜公开的情形外,判决应当公开。如果判决书确实依法作出,且不属于不宜公开的情形,那么其被撤回确实会引发公众的疑问,甚至可能损害司法公信力。

其次,判决书被撤回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需要了解真实情况才能进行准确评判。可能是技术原因(如发布错误、格式问题),也可能是程序原因(如发现笔误、证据需要重新审查等),甚至是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如果撤回是由于掩盖事实、规避监督,那无疑是违背司法公开原则的。

最后,公众对于判决书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当案件涉及到公职人员时,公众的关注度会更高,因为这关系到权力是否被滥用,关系到公权力是否受到有效监督。因此,对于这类案件的公开,应该更加审慎和透明。

案件合理公开程序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一个合理的案件公开程序,应该在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与满足公众知情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明确公开的原则和范围:
基本原则: “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所有案件,除非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得公开,否则都应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公开。
公开内容: 判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判决结果等,都应当公开。但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如未成年人信息、受害人身份等)的部分,应当进行适当的隐匿或处理。
公开方式: 互联网公布是目前最主要、最便捷的方式,但也要保证其他形式的公开,例如在法院公告栏张贴,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查阅等。

2. 建立健全的发布和撤回机制:
严格审核发布: 在判决书上网公布前,应有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确保公开的内容准确无误,且不包含不宜公开的信息。
透明的撤回说明: 如果判决书需要撤回,应有明确、公开的理由说明。例如,因技术原因撤回,应说明原因并承诺尽快重新发布正确版本;因程序性问题撤回,应说明是因为需要进行补正或复核。这种说明本身就应该被公开,让公众知晓。
限时重新发布: 如果判决书因故撤回,应有明确的重新发布时间表,避免久拖不决,影响司法效率和公众信任。

3. 突出涉及公职人员案件的公开要求:
更高透明度: 对于涉及公职人员的案件,尤其是在履行公职过程中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公开程序应该更加透明。这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更是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及时回应关切: 对于公众和媒体的合理疑问,司法机关应及时、坦诚地进行回应,解释公开或撤回的理由,避免谣言和猜测的传播。
注重程序公正的展示: 在公开案件信息的同时,也应该让公众看到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对程序公正的重视,例如证据的收集、审查,法律程序的遵守等,这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司法的信心。

4. 引入第三方监督和评估:
媒体监督: 媒体是司法公开的重要推动者和监督者。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如果发现判决书公布或撤回存在异常,有权进行调查和报道。
公众参与: 可以探索允许公众对公开的判决书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虽然不一定会被采纳,但这种参与本身可以促进司法公开的完善。
内部评估机制: 司法机关内部应定期对司法公开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结合到“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这个案件,我的具体思考是:

公开的初衷: 案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恰恰是因为它触及了权力、金钱和人际关系交织的复杂层面。公开判决书,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在这个案件中,法律是如何适用的,责任是如何认定的。
撤回的疑问: 如果判决书的撤回不是因为单纯的技术或格式错误,而是由于某种“不可言说”的原因,那么这将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公众有权知道,为什么一份已经生效或即将生效的判决书会被从网上“移除”。
对公众信任的影响: 司法公正不仅体现在实体公正,也体现在程序公正和公开公正。当公众对司法过程的透明度产生怀疑时,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也会随之动摇。
未来的改进方向: 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该更加主动地承担起解释和说明的责任,建立更完善的沟通机制,确保司法公开的“阳光”能够真正照进每一个角落,而不是在关键时刻“黯然退场”。

总而言之,对于判决书的撤回,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但同时也不能对此保持沉默。我们应该呼吁司法机关更加透明、规范地处理此类事件,让司法公开真正成为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司法公正的有力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典型的乌龙事件。

判决书公开是正常的程序,没想到这个案子内容一下引爆了舆论,于是各种本能操作就出来了,包括撤回判决书,包括jing方直接电话给各个自媒体或发帖的人,要求删除。

这个案子吊诡的在哪里?

女辅警索要钱财,都是对方给的,也无一人报案,但因为别的原因被爆出一例,然后女辅警就主动竹筒倒豆子般交代,被重判13年,没收所得,还罚款500万,这既不可思议,也不可谓不重。

那那些给钱的人呢,哦,被内部处分了,换言之,如果你真把人家搞怀孕了,人家要点补偿,这到底是不是敲诈?

再退一步,假设女辅警没要钱呢,那算什么,福利吗?

如此重判女辅警,如此压制社舆,是不是除了因为丢脸,还有点怕啥呢?

user avatar

这个事件只说明一个问题,

以后除了涉及机密隐私的内容,

应该所以内容全部公开,

不然那就是所有东西都是法官认为不宜公开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一案刑事判决书的撤回,以及案件合理公开程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讨论的议题。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也对司法公开的边界和实践存在疑问。关于刑事判决书从网上撤回这件事,我的看法是:首先,判决书是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其公布本身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体现。法律.............
  • 回答
    江苏女辅警与多名公职人员发生不正当关系并敲诈勒索一案,自曝光以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起案件牵扯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法律、道德、权力滥用、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案件概览根据公开报道,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一名在江苏省某派出所工作的女辅警(以下简称“女辅警”)。她利用职务便利和自身条.............
  • 回答
    辽宁女辅警因发自拍被辞退这事儿,真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也挺让人心疼的。按理说,一个辅警,也不是什么特别绝密的岗位,为什么连发个照片都成了“违纪”的理由,并且直接导致丢了工作?这背后 HONG 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件事的背景。这位女辅警,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晒了自己的照片,这本身.............
  • 回答
    “昆山反杀案”之后,“江苏女辅警敲诈勒索案”可以说是近几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法律案件之一了。一审判决那位名叫许艳的辅警敲诈勒索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而现在,二审法院将刑期改判为七年,这个结果又让很多人开始思考:这七年的判决,究竟是对还是错?要理解这个判决,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拉.............
  • 回答
    崇州辅警开奔驰闯卡并被辞退的事件,以及他曾让志愿者反向他道歉的经历,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事件回顾与关键要素: 闯卡行为: 最直接的事件是,一名辅警在执行公务期间,驾驶一辆奔驰车强行闯过了疫情防控检查点。这本身就是对防疫规定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看待”任何事件,但我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和描述这次事件的各个方面。事件概述:近日,一则关于外卖员逆行被辅警拽倒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显示,一名外卖员骑着电动车逆向行驶,一名辅警上前拦截,在短暂的拉扯过程中,外卖员连人带车被辅警拽倒在地。据报道,.............
  • 回答
    关于汕头交警通报的“辅警踹倒驾无牌摩托冲卡男子未致受伤,已开除”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和通报内容都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也反映出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我们来看看事情本身: 事件起因: 一名驾驶无牌摩托车的男子拒绝配合交通检查,强行冲卡。 辅警行为: 现场一名辅警采取了强制措施,.............
  • 回答
    这事儿啊,放在咱老百姓眼里,真是有点让人不是滋味。重庆交警队的事儿,一个辅警就因为在警车边上,没戴警帽去买个水果,被举报了,然后就给处分了,这就有点让人费解了。首先,咱们得说,辅警这岗位,虽然不是正式的警察,但也是在为公安系统服务,承担着一部分执法和管理职责。他们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公安队伍.............
  • 回答
    安徽女孩溺亡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涉事民辅警的停职调查,无疑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场悲剧,更是一次对公共安全体系、应急响应能力以及执法者在紧急情况下的责任与担当的深刻拷问。要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去细致剖析。事件回顾与公众情绪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关键节点。在安徽某地,.............
  • 回答
    听到“学习不好的人都去当辅警、护士、幼师”这种说法,我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这话说得太轻巧了,也太片面了,仿佛把一群人简单地归类,然后塞进几个“看起来不那么需要高学历”的职业里。但真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多偏见和误解。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说法背后的逻辑:这个说法的根源,很.............
  • 回答
    错换人生案,这个牵动无数人心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身份错位,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因与环境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姚策的“啃老”与郭威的“辅警”,无疑是这个事件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深思的两个侧面。姚策:精心呵护下的“啃老”姚策的人生,可以说是在“最优越”的环境下展开的。被熊磊夫妇视若掌上.............
  • 回答
    理解你对民警和辅警待遇差异问题的关注。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体制、法律、社会分工以及历史沿革等诸多因素。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更全面地理解它。首先,我们得承认,“体制原因”是造成这种待遇差异最根本的因素。简单来说,民警是国家公务员序列,是国家公职人员。他们纳入的是.............
  • 回答
    《原神》游戏运营至今,玩家群体经历了从最初的“不抽卡只为剧情”到如今“为厨力角色不惜一切”的巨大转变。而近期游戏设计上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专辅”——也就是为特定角色量身打造的辅助角色——的出现。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背后折射出游戏开发思路的演变,也直接影响着玩家的游戏体验和钱包。专.............
  • 回答
    这件事情的核心围绕着“记者职业道德”、“信息获取方式”、“职场性别歧视”以及“企业责任”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女记者的行为分析: 职业道德的界限模糊: 动机不明: 她为何要“私下找理想汽车男员工打听机密信息”?是为了获取独家新闻?是个人对理想汽车的兴趣?.............
  • 回答
    女律师因在抖音上发布涉及个人业务推广的内容而被行政处罚的事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法律职业的特殊性、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监管的边界问题。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如何看待女律师发抖音被行政处罚?1. 事件本身的性质: 这类处罚通常是基于对律师执业行为的规范。律师.............
  • 回答
    员工入职三天就宣布怀孕,产假结束后提出辞职,这是一种让很多用人单位感到棘手的情况。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公司利益以及员工个人权益等。一、 从法律法规角度: 合规性: 按照中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不得因员工怀孕、生育而解除劳动合同。.............
  • 回答
    这事儿吧,听着就让人窝火,也挺让人费解的。一个刚花了大价钱买了辆新车,还没捂热乎呢,就出了这么个糟心事儿,换谁谁不炸毛?而且最离谱的是,这车子刚出店门就发动机漏油,这质量问题也太离谱了点吧?咱们一步一步捋捋这事儿。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极其糟糕的购车体验。新车,尤其是像奔驰这种定位高.............
  • 回答
    您提出的“女大学生恶意坑害多名男童,意图致其失学”是一个非常严重且令人担忧的指控。要全面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行为的性质、动机、影响以及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一、 行为的性质与恶劣程度: 恶意行为的性质: “恶意坑害”和“意图致其失学”是极其严重的指控,这表明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且复杂的社会事件,涉及到乘客权利、司机职责、公共安全、以及法律的界限。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的可能构成及细节推测(由于缺乏具体信息,以下为基于常见情况的推测) 乘客方暴怒原因: 长时间等待或延误: 司机迟到、或者行程中出现长时间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痛且复杂的故事,牵涉到亲情、爱情、信任以及现实的残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个事件:一、 事件的起因与女大学生的动机: 亲情的沉重压力: 女大学生最直接的动机是为了救治患病的父亲。父亲的健康是她的责任和情感支柱,在危急时刻,她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帮助。这种出于亲情的孝心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