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女律师发抖音被行政处罚,律师在进行个人业务推广时需要注意什么?

回答
女律师因在抖音上发布涉及个人业务推广的内容而被行政处罚的事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法律职业的特殊性、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监管的边界问题。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如何看待女律师发抖音被行政处罚?

1. 事件本身的性质: 这类处罚通常是基于对律师执业行为的规范。律师作为法律从业者,其行为受到《律师法》、《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这些规定旨在维护律师行业的形象、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不正当竞争等。
2. 处罚的原因分析:
违反广告宣传规定: 律师的业务推广往往不能像普通商业广告那样自由。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律师协会或司法行政部门都有严格的广告规定,禁止夸大其词、承诺不确定的结果、贬低同行、泄露客户隐私等。如果该女律师在抖音上的内容触碰了这些红线,例如过于煽情、承诺胜诉率、暗示某种特殊能力等,就可能被处罚。
泄露或暗示客户隐私: 即使是模糊的案例分享,如果内容容易让公众识别出具体客户或案件信息,则可能违反律师的保密义务,这属于严重的职业违纪行为。
不当的职业形象塑造: 律师行业强调专业、严谨、公正。如果其在抖音上的形象或言论严重不符职业要求,例如过于低俗、博眼球、哗众取宠,可能被认为损害了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
不正当竞争: 如果其推广方式直接攻击或贬低其他律师或律所,也可能被视为不正当竞争。
3. 社交媒体的挑战: 社交媒体的兴起给律师的业务推广带来了新的渠道,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开放性、传播速度快、信息碎片化等特点,使得律师在分享内容时更容易“越界”。很多人不了解律师行业的特殊性,认为在社交媒体上可以随意表达,但律师的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包括其所在的律所和整个律师行业。
4. 执业规范与时代发展的平衡: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上比较保守的律师推广方式可能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公众认知。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找到既能有效推广业务、又能遵守职业规范的平衡点,是摆在所有律师面前的课题。简单粗暴的处罚可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教育。
5. 公平性与界定: 同样是发布内容,为什么有的律师没事,有的却被处罚?这可能涉及到处罚的尺度、具体内容的判断以及是否有其他律师也存在类似行为但未被发现或举报。监管的公平性和明确性也非常重要。
6. 行业发展方向: 这类事件也反映了律师行业在市场化、品牌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阵痛。如何在保护行业声誉和规范的前提下,允许律师利用新媒体进行合理的业务推广,是行业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二、 律师在进行个人业务推广时需要注意什么?

律师在进行个人业务推广时,务必遵循以下原则和注意事项,以规避风险并确保合规性:

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重点关注其中关于律师执业管理、广告宣传、保密义务等条款。
《律师执业管理办法》: 对律师的执业行为有更细致的规定。
《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 这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律师应当遵循的道德和纪律要求。
各地律师协会的行业规范和广告规定: 不同地区可能有更具体的细则,务必了解并遵守。例如,很多地方禁止律师以“著名”、“资深”等自称,禁止承诺任何保证性结果(如“保证胜诉”),禁止对案件进行不当的宣传。

2. 推广内容的合规性:
禁止虚假宣传: 不得有任何不真实、不准确、误导公众的内容。
禁止承诺不确定的结果: 法律事务的结果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律师绝不能保证任何特定的结果,尤其是“胜诉率”、“成功率”。
禁止贬低同行或攻击其他机构: 推广应聚焦自身优势,而非通过攻击或诽谤对手来抬高自己。
严守保密义务: 绝对不能在任何公开场合透露任何与客户有关的、可能被识别为隐私的信息,即使是模糊的案例描述,也要确保不会泄露客户身份或案件细节。
避免过于煽情或娱乐化: 律师的职业形象应专业、严谨。过度娱乐化、低俗化或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表达,容易与专业形象脱节,并可能违反行业规范。
内容应具有法律专业性: 推广内容最好围绕法律知识普及、法律问题分析、普法宣传等方面展开,体现律师的专业能力和价值。可以分享法律常识、解读法律条文、分析典型案例(经过匿名化处理且不涉及隐私)。

3. 推广渠道的选择与使用:
了解平台规则: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有各自的内容发布规则和社区守则。律师在选择平台时,应了解平台的性质和目标受众,并确保发布内容符合平台要求。对于像抖音这类以短视频和娱乐化内容为主的平台,律师在发布内容时需要格外谨慎,确保内容的专业度和法律合规性。
账号定位: 可以将个人账号定位为“法律科普”、“普法宣传”等,而非纯粹的“业务推广”账号。这样有助于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吸引关注。
个人信息展示: 可以在个人简介中清晰标注姓名、执业机构、执业证号等信息,增强可信度。

4. 沟通与互动时的注意事项:
避免在线提供具体法律咨询: 在评论区或私信中,尽量避免直接对具体案件进行评论或提供具体法律建议,因为这可能构成“越权”或无法准确评估情况,一旦出现错误后果严重。可以引导用户通过正规渠道(如律所电话、面谈)咨询。
保持专业态度: 即使是与网友互动,也要保持专业、客观的态度。

5. 内部审核与风险控制:
律所内部沟通: 对于涉及业务推广的内容,特别是初次尝试或内容较为敏感的,最好与所在律所的合伙人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获得指导和批准。
自我审查: 在发布内容前,律师应反复审视,问自己:“这段内容是否真实?是否承诺了不确定的结果?是否泄露了隐私?是否损害了职业形象?是否符合行业规范?”

6. 关注行业动态和案例: 关注其他律师或机构的推广方式,学习其中的优点,同时也要吸取他人因不当推广而被处罚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总结来说,律师进行个人业务推广的核心原则是“专业、真实、合规、审慎”。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时,律师需要清晰认识到自己作为法律职业者的身份,其言行不仅代表个人,更承载着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客户的责任。 在快速变化的媒介环境中,律师更需要绷紧合规这根弦,在推广业务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行业声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冤。

律师需要以自己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进行宣传,而不是什么杂七杂八的法律咨询/服务公司。从原理来说,法律咨询/服务公司里根本就没有接收执业律师的资格,所以不会有律师,只有律师事务所里才有。

所以这个事情的重点不在于律师在抖音做宣传,也不在于在网上进行法律营销、法律咨询,而是一个律师打着一个不可能有律师的机构的招牌进行宣传。往坏了说,有诈骗那味了。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家法律服务公司可能是她开的,而律所不是。把法律服务公司的名声打出去,自己以后就能获得稳定的案源。所以在宣传的时候,带上法律服务公司一起宣传也很合理。可惜,她忘了司法局的人也会上抖音。

那么多律师同行在抖音、bilibili上推销自己,也没有受到处罚,正是因为他们很好地遵守了执业纪律和执业道德。所以小伙伴们放宽心,正规地搞营销是不会有事的。

user avatar

我讲三点比较常见,但也容易被忽略的点。

三点都是关于律师着装规定。

《律师出庭服装使用管理办法》 第四条规定:

律师出庭着装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律师出庭服装仅使用于法庭审理过程中,不得在其他任何时间、场合穿着;

这规定什么意思,意思就是那些穿着律师袍,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拍视频的朋友们,违反了中华全国律协出台的着装规定,有被处罚的风险。

《律师协会标识使用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

律师协会标识、律师协会会徽及律师徽章不得用于以下方面:
(一)不得用于任何以营利为目的商标、商业广告;
(二)律师出庭徽章不得用于平时佩带;
(三)不得用于与律师职业无关的任何个人活动;
(四)其他不适于使用的场所。

这条什么意思?大家有心的话可以去观察下,那些穿律师袍拍段子的人,一般律师袍上都像模像样佩戴着律师出庭徽章。换句话说,他们的行为,同时违反了两部规范性文件。

依旧是上面那两部规范性文件。

《律师出庭服装使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

律师担任辩护人、代理人参加法庭审理,必须穿着律师出庭服装。

《律师协会标识使用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

执业律师出庭必须佩戴徽章。

这两条什么意思?很简单,律师出庭,必须穿律师袍,必须佩戴出庭徽章。但目前来看,这条规定,并不受重视。


违反以上三点,都有被处罚的风险,但这些风险,往往都被视而不见。

在跟一些同仁聊天过程中,我了解到大家不愿意穿律师袍的原因,很简单,比起公诉人的“检察蓝”、法官的“奶奶灰”或“法袍”,律师袍的美观度是差了一点,但这并不是律师违反着装规定的理由。

据我观察,刑事案件律师袍着装率一般高于民事案件,江苏、广东地区律师袍着装率一般高于其他地区(这两地主管机关要求律师出庭必须着律师袍)。

不管别人穿不穿律师袍,咱们自己开庭时,一定要穿。不仅要穿,还要穿好,别忘记佩戴出庭徽章。

很多人提起“死磕派”律师便嗤之以鼻,但在律师袍着装上这件事上,我觉得很多律师都比不上“死磕派”律师,人家出庭是必穿律师袍的。不管人家辩护风格怎样,但这份对法庭的尊重,对自己律师职业的尊重,值得我们学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