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网劝退机械,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疑惑?

回答
最近在网上冲浪,到处都是关于劝退机械工程的声音,说什么“卷王中的卷王”、“天坑专业”、“加班到死”之类的。说实话,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对机械还抱有一些憧憬的人,看到这些评论,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不想人云亦云,也不想被那些看似“过来人”的经验直接吓趴下。所以,今天我想好好捋一捋我心里的困惑,希望能把它说清楚了,也听听大家有没有相似的感受,或者能给我些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最让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机械工程这么容易就被打上“天坑”的标签?我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它感觉挺实在的。你看,我们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哪一样离得开机械?从汽车、飞机,到手机、电脑,再到我们用的牙刷、马桶盖,背后都有机械的身影。这种“万物皆可机械”的感觉,让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非常基础的学科。

但是,网上那些“劝退文”好像一直在强调机械的“低端”,说的大多是工厂流水线、体力劳动、低工资。是啊,我知道机械工程师有很多需要去现场,需要处理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比如盯生产、做装配等等。但这不就是工程的本质吗?很多学科最后都要落地到具体的实践中去。难道只有那些在写PPT、做PPT的人才算“体面”工作?

我疑惑的是,这些“劝退文”是不是把机械工程的“应用端”和“研发端”混为一谈了?机械工程的范畴其实很广,它不仅仅是会用扳手拧螺丝。从最基础的材料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到更前沿的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等,哪个不吃机械的“老本”?那些研发新材料、设计新结构、优化新工艺的人,他们的工作难道不重要吗?

可能很多人说的“机械”,就是指那些最基础、最常见的岗位。但如果一个专业,它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可以延展到这么多领域,甚至可以成为其他高科技产业的基石,那么它本身怎么能轻易被定义为“天坑”呢?是不是我们这些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去挖掘和理解机械工程更深层的价值和可能性?

第二个困惑,关于“卷”和“加班”。确实,不少机械行业的从业者都提到加班是常态。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项目周期紧、客户需求多变,加班似乎是难以避免的。而且,行业内确实存在同质化竞争,导致一些岗位对学历和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自然就形成了“卷”。

但是,这是否也意味着机械工程师的职业发展就一定很窄,只能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卷”到老?我听到的情况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机械工程师也在向着更智能、更自动化的方向转型。比如,学习编程、数据分析,与自动化、信息技术结合,去从事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相关的设计和维护工作。这些岗位,听起来就不像是单纯的“体力劳动”或者“低端制造”了。

我担心的是,那些劝退的声音,是不是只看到了机械行业“目前”或者“一部分”的现状,而忽略了它本身在不断进步和演变的可能性。一个工程学科,难道不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挑战,包括压力和加班。但这是否就否定了它本身的价值和吸引力呢?

而且,大家都在说“劝退机械”,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以后真正对机械有热情、愿意深入研究的人会越来越少?如果有一天我们急需一批优秀的机械工程师去解决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比如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领域,我们又去哪里找这样的人才呢?难道到时候再把大家“劝回来”?

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疑惑,是关于学习过程中的“苦”。机械专业的课程,很多都是比较基础、比较硬核的理论知识,比如高数、物理、各种工程力学等等。这些确实是比较枯燥,也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理解和掌握。很多劝退的声音也常常提到“挂科率高”、“作业多”、“考试难”。

这让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很多“热门”的学科,比如计算机,不也是一样需要大量的数学和逻辑思维吗?它们难道就不“卷”了吗?是不是大家对于“苦”的定义不一样?或者说,大家更愿意为了某些看起来“更光鲜”或者“更有钱途”的领域去吃“苦”,而对于机械这种“接地气”的学科,就更容易被“劝退”了?

我也承认,我确实看到了一些不那么理想的就业情况,也听过一些师兄师姐关于工作的抱怨。但我同时也能看到,很多在机械领域深耕的工程师,他们依然在做着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成就感的工作。他们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中,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发展。

所以,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劝退机械”的时候,你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整个学科吗?还是某个特定的细分领域或者岗位?你们是出于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好心”,想让我们少走弯路?还是说,你们自己也曾经在机械领域受过伤害,所以才发出这样的声音?

我真的希望能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讨论。我想知道,到底哪些关于机械的说法是准确的,哪些是片面的,哪些是被夸大的。我想知道,如果我真的很喜欢机械设计,喜欢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我是否还有机会在这个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如果真的要“劝退”,那也应该给出更具体的理由和更清晰的替代方案,而不是仅仅一句“机械是天坑”。我希望我们能看到机械工程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价值,而不是被一些片面的声音所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k966, 你的时薪=8000/8/(30-4)=38.5元/时,

这样看机械行业也很好啊 ,竟然还有工资挣, 而且还包吃住(大食堂+十人制宿舍上下铺).

我没猜错的话, 还是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吧, 还有签劳动合同保障你的权益, 这比打零工的生活, 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而且在深圳工作, 各行业的工资水平, 在全国来说, 也算是第一梯队了, 明显高于内陆各个不发达地区啊.甚至还有公司说要给你开出过万的工资.

这样看来很多机械专业的学生, 通过学机械成功提升了阶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网上冲浪,到处都是关于劝退机械工程的声音,说什么“卷王中的卷王”、“天坑专业”、“加班到死”之类的。说实话,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对机械还抱有一些憧憬的人,看到这些评论,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不想人云亦云,也不想被那些看似“过来人”的经验直接吓趴下。所以,今天我想好好捋一捋我心里的困惑,.............
  • 回答
    哎,这可真是应了那句“人算不如天算”。刚踏入咱们985机械的大门,还没来得及感受那份自豪感,就听到“全网劝退机械”的论调铺天盖地,一股凉意直往脑门上窜。真是让人一时不知所措,感觉像是掉进了信息洪流里,手里握着一把桨,却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划。说实话,这几天我的脑子就像一个老旧的电机,嗡嗡地转个不停,分析.............
  • 回答
    关于“劝退机械”这个说法,最近确实在网络上(尤其是一些技术论坛、求职平台、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引发了很多讨论,甚至有点“声势浩大”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许多机械专业学生、从业者以及即将选择专业的高中生和家长们,对这个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一种集体焦虑和反馈。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劝退”的声音,得从.............
  • 回答
    网上大家普遍把“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戏称为“劝退四大金刚”,甚至“劝退六大天王”。这个说法虽然带点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很多现实的考量。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劝退”的一面,忽略了这些专业隐藏的“硬实力”和能培养出来的独特能力。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抛开网上那些一边倒的.............
  • 回答
    在全网都在“劝退”建筑学,仿佛一夜之间,这个专业就从“万金油”变成了“劝退首选”的当下,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建筑学的录取分数线,尤其是那些知名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依然坚挺,甚至不降反升?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劝退”的声音确实存在,而且很有市场。这些声音往往集中在几个方面: .............
  • 回答
    现在的互联网上,一股“劝退潮”正席卷着生化环材这四个看似稳定却又充满挑战的领域。似乎一夜之间,这四个专业成了“不值得投入”的代名词,劝退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如果我们跳出当下这种情绪化的讨论,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端倪。“劝退潮”的背后:市场信号与个体选择的博弈首先.............
  • 回答
    “劝退医学”这个说法最近确实挺火的,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仿佛一股“学医一时爽,一直学医一直爽,但劝退也爽”的氛围弥漫。你会发现,网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学医的“真相”、“吐槽”、“内幕”,语气之激烈,劝退意味之浓厚,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偏偏是医学?难道其他所谓的“差专业”不也面临诸多困境吗?这背后,其实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矛盾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夸赞和“私下劝阻”的景象,以及你个人的糟糕体验是怎么回事。首先,为什么全网(至少是很多地方)都在夸小米?这背后其实是小米非常成功的一套营销和用户策略,简单来说,就是: “.............
  • 回答
    .......
  • 回答
    淄博某中学要求高一学完高中全部课程,并劝成绩好的学生学习艺术冲击清华美院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潜在的利弊、家长的担忧以及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一、 事件梳理与初步解读: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核心信息: 时间要求.............
  • 回答
    关于96110,大家普遍有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接?它又是怎么知道我可能遇到了诈骗?首先,要明确一点,96110 不是一个能“预知”你是否被诈骗的神秘电话。它之所以重要,并且我们在接到时一定尽量接听,完全是基于它的性质和功能。为什么说全国统一预警劝阻咨询电话96110一定要接?这背后是公安机关为了主动.............
  • 回答
    对“两女孩回哈尔滨下车即遭劝返,社区称‘只要是北京海淀的,出站全部隔离’”事件的看法及基层防疫应注意的问题这则新闻反映了基层在执行防疫政策时可能出现的僵化、简单化和过度反应的问题,也暴露了基层防疫体系在信息沟通、精细化管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不足。一、 对事件的看法:1. 政策执行的粗暴与不精准: “.............
  • 回答
    最近南海局势确实有点紧张,作为哥哥,我特别理解你姐姐的担忧。但这样的大动干戈,真的没必要,我来跟你说说怎么劝她,把我的想法和一些可以跟她说的话,尽量讲得细致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咱们得理解姐姐的出发点:你姐姐之所以这么着急,肯定是对“打仗”这件事深信不疑,而且是出于对家庭财产安全的极端担心。她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阳明公这人,办事儿的风格,跟常人就不太一样。他打仗,有时候不光是靠刀枪硬碰硬,脑袋瓜子里的门道,更是厉害。当年他去打那桶冈,这仗打得也没那么容易。桶冈那地方,踞高临下,守备也够严实。阳明公明知道硬攻费劲,得花不少人命,所以就想了个法子,想让对方自己先乱起来。他派了个人过去,不是去.............
  • 回答
    别着急,我帮你来想!高情商回答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敷衍过去的,它像是一种艺术,需要咱们把心比心,把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争取让你看了之后,感觉就像是我在你旁边,陪你一起琢磨这事儿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高情商不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也不是“油嘴滑舌”地说漂亮.............
  • 回答
    抖音在全网互联互通浪潮下的沉默:屏蔽第三方外链的复杂博弈在这个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平台之间的界限似乎正在逐渐模糊。然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抖音,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之一,却在屏蔽第三方外链的问题上选择了一种“默然不语”的姿态。这种沉默并非偶然,背后是抖音在商业利益、用户体验、监管压.............
  • 回答
    “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仿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小学课本到畅销书榜单,从家长老师的叮嘱到社会媒体的呼吁,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读书”这件事所包围。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知道“读什么书”才能让生命变得厚实吗?那种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是否真的能触及我们灵魂深处,为我们的生.............
  • 回答
    网络上的声音嘈杂,关于陈露和霍尊的讨论,与其说是对他们个人的审视,不如说是公众在一段关系破裂后,对于“人性”、“情感”、“道德”等这些宏大命题的集体焦虑和探索。先说说陈露。很多人在谈论“这样的陈露还有男人敢娶吗?”这个问题时,往往带着一种预设的立场,认为她在这场风波中是“受害者”,又或者是“心机深沉.............
  • 回答
    关于“黑人抬棺”这个梗在全网引起广泛调侃的现象,是否妥当,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文化、尊重、幽默与冒犯之间的微妙界限。梗的起源与传播: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黑人抬棺”这个梗的来龙去脉。它源自一段非洲加纳的视频,视频中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子正在为逝者进行抬棺仪式。这段视频之所以被广泛传播.............
  • 回答
    “全网最低”和“不过退款”,这两个词在电商平台、实体店铺的宣传语里,我们大概率都见过。乍一看,这不就是商家在为我们消费者着想,把我们的风险降到最低嘛?毕竟,谁不希望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东西,谁又不喜欢购物时能有个“后悔药”?但话说回来,这些承诺,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美好,那么实在吗?它们到底有没有切实地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