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的,
一直在劝退,而且自己也退了。
生化就是传销行业,用你们进过水的脑子想想也知道,新入行的本科生和入坑的博士根本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不构成找工作竞争关系。
而真正劝你们坚持科研的施某某们,才是压榨新学生的黑厂老板,传销行业的最大上家。
利益相关,你们信谁?
对于一个专业乃至行业已经厌恶到见人就"劝退"的地步
那说明他已经相当了解行业
也说明他已经沉浸其中多年
所以他自己投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
已经不太可能说放弃就放弃。
就像生物劝退,基本上都是博士才有资格,你见过有大一新生劝退别人的么?
他们自己还迷迷糊糊,妄想着“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呢。
反过来说,正因为能"劝退"的都是浸淫行业多年的博士
他们并没有后路…
他们并不能像大一新生那样说转CS就转CS,说转金融就转金融。
他们已经沉没了他们不能放弃的成本,进退维谷。
只能通过“劝退”后辈,告诫他们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天,这是多么舍己为人的精神啊!!
他们并不像施一公一样自己被压榨多年以后忽悠后辈入坑以供以后自己压榨
他们只是单纯的,善良把专业的坑指出来,希望你们不要再进去,以便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
想想这些生化劝退博士们,还真是善良的折翼天使呢
哈哈哈哈哈
不评价劝退行为的动机和必要性,只说“劝退者不退”这个事情本身,其实是很正常的。
先讲个商业案例吧。
2010年,前SAP的CEO李艾科接任HP的CEO,李艾科力排众议,要收购英国第二大软件提供商Autonomy,作为他打造的“新惠普”的起点。关于这个收购,董事会是通过了的,但是李艾科为Autonomy报价过高,所以华尔街并不看好,HP在李艾科的任期(一年左右)股票价格下跌了一半,迫于压力李艾科于2011年辞职。
这时候,继任的CEO惠特曼已经发现了Autonomy 有些不对劲的征兆,但是因为在此时中断并购已经为时过晚,惠特曼最终还是批准了这次并购,消耗了120亿的美金。结果一年之后,Autonomy被爆出会计欺诈,HP最终艰难的宣布为这笔交易减记88亿,也就是说相当于自己的资产“蒸发”了88亿。
李艾科的辞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次并购交易,那么为什么惠特曼上台之后,还是要继续批准这次交易呢?这就是因为“沉没成本”。
如果时间线挪到2010年,惠特曼如果已经发现Autonomy帐目的一些端倪,惠特曼应该是不会批准这次交易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惠特曼接手的,是一个并购已经进行了一大半的HP,这个时候之前投入的金钱已经沉没,如果取消并购损失很大;而此时完成并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则相对较小。
假如 HP需要总投入S(Sum),才能完成收购,而Autonomy能够为HP带来的收益,在李艾科看来是G(Good),那么显然只有当G > S 的时候,批准这次收购是理性的。
而惠特曼执政之后,发现其实李艾科的估算是错的,其实HP能得到的收益只有B(Bad),而B是小于S的,那么是不是惠特曼就应该取消这个交易呢?不尽然。
因为S里面已经有一部分投入过了,抽不回来了,现在只需要投入R(Residual)就能完成收购,而B > R,所以惠特曼批准这个明知道会亏钱的收购依然是理性的,因为如果不收购,亏的是已经投入进去的钱,也就是S - R, 而收购的话,亏的是 S - B,因为B >R, 所以收购是止损的。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S - R 就是沉没成本。
------------------
回到题目上来,把上面这个案例应用到劝退上。劝退的人一般劝的是比自己年级低很多的,也就是说,比自己年级低的人还处在没有沉没成本或者沉没成本很少的阶段,并且因为对未来有着G的憧憬,所以如果没有人干涉的话,因为G > S,所以这些人会一直学习下去不能自拔。
而劝退者“劝退”,其实就是告诉被劝退者,未来是B,而不是G,因为B < S,所以赶紧重来吧。
而对于劝退者本人来说,已经投入了很多成本沉没了(S - R),现在继续完成学业,从事这个行业所花的成本已经很小了,只需要R这么多,就可以享受B的效用。也就是对劝退者本人来说,虽然未来是B,但是好在依然能获得B - R,而劝退者推倒重来,可能还需要花一个S来获得G的效用,而很可能 B - R > G - S, 这个时候,劝退者明知道有更好的路,也不会去走。
因为在目前这条路上,劝退者的成本因为自己前期因为非理性/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因素的投入,导致在后期即便是理性了/信息对称了,继续坚持不退依然是理性的选择。
但是对于被劝退者,如果成功的被说服,那么G - S 是恒定的大于 B - S,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劝退者自己不退,但是被劝退者退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因为每个人已经沉没的成本是不同的。
数学圈子里面很多人觉得我在知乎上劝退数学。我其实一直不觉得自己在劝退,我只是在给准备入行的人提供一些我认为他们有必要知道的信息。
因为学术界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很小,数学圈其实是个半封闭的圈子。找到好学校教职的大陆读本的学生,多半也是清北华五本,或者至少985本。他们往往本科阶段就在丘赛、暑期学校等种种场合相互认识,和同方向的学长学姐、老师也有不少交流,对于数学科研以及教职的情况或多或少有些了解。而我答的那些题目,根据题目描述大致可以判断出他们不在这个本科生圈子里面,同时他们又有很多学术以外的顾虑,那么我觉得告知他们学术道路可能存在的风险,也是合情合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