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目前生化环材的劝退趋势,以后还会有人报考这类专业吗?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放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口中的“劝退专业”。提起它们,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辛苦”、“就业难”、“薪资低”等标签。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真的会没有人报考这些专业了吗?这事儿,我琢磨着,没那么绝对,甚至还有些值得细说的地方。

首先,咱们得承认,“劝退”的说法是有现实基础的。

辛苦是真的。 生化环材,尤其是生物和化学,实验课是家常便饭,很多实验操作精密,耗时耗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环境工程虽然好些,但接触到实际的污染治理、监测,也免不了风吹日晒,甚至接触一些对身体不太友好的物质。材料科学更是从基础理论到实验制备,再到性能表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为了搞清楚一个分子结构,一项反应机理,或者一个材料的性能,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天天泡在实验室是常态。这种高强度的投入,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心理门槛。

就业的“焦虑”也是存在的。 过去,大家觉得学这些专业“旱涝保收”,毕业就能进大厂、国企,拿着不错的薪水。但现在,随着产业升级和市场变化,一些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岗位确实在萎缩。比如,一些简单的化学生产工人、基础的质量检测员,自动化和智能化替代了不少人工。加上国内高校的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一直不小,毕业生人数众多,在某些细分领域,竞争确实会显得比较激烈。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薪资的“不匹配”感。 很多学生和家长,把这些专业和“高薪”挂钩,比如互联网行业动辄二三十万的年薪。相比之下,一些初入职场的生化环材毕业生,薪资可能没那么亮眼,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制造业或者科研院所的基层岗位。这种薪资差距,无疑加剧了“劝退”的情绪。

但,这就能断言“以后不会有人报考”了吗?我想,事情远比这个复杂。

首先,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永远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生化环材”不是一个同质化的概念。 细分下去,这些领域里有无数充满活力和前景的方向。
生物领域: 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精准医疗……这些都是当今世界最前沿、最烧钱也最可能突破人类认知和健康极限的领域。你看看最近几年诺贝尔奖的颁发方向,生物医药占据了多少席位?国内也在大力投入,相关的研发型企业、CRO(合同研发组织)、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等,正是蓬勃发展的时候,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化学领域: 新材料(比如新能源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精细化工、催化剂研发、绿色化学……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强大的化学工业基础,很多高科技产品就无从谈起。
环境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碳排放监测与交易、新能源技术(风电、光伏、氢能)、生态修复……这些领域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材料领域: 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生物医用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几乎所有现代工业都离不开先进材料。碳纤维、高性能合金、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材料等等,都是国家大力发展和支持的重点。

“劝退”背后,也伴随着“精英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那些真正对科学研究有热情、有天赋、愿意投入的学生,依然会选择这些专业,并且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那些能真正沉下心来钻研、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成为高价值人才。

其次,就业“难”不等于“无业可就”。

“劝退”往往是基于一种“理想化”的就业期待。 很多人期望毕业就一步到位,进入顶级企业,拿高薪。但现实是,任何专业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即使薪资起点不高,但只要肯学、肯干,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随着经验的增长,他的价值会不断提升。

转向与交叉是常态。 很多生化环材专业的毕业生,并非只局限于传统的对口岗位。他们可以凭借扎实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转向数据分析、算法工程师、项目管理、甚至是金融、咨询等领域。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跨学科的背景反而是优势。比如,生物信息学、计算化学、环境大数据分析等交叉学科,正是热门。

考研和深造依然是重要的选择。 很多生化环材专业,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学历是硬性门槛。如果学生的目标是成为科研人员、技术专家,那么继续深造是必然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本身也说明了这些领域依然有吸引力。

再者,那些“劝退”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信息差和认识误区。

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 很多家长和学生可能只看到了表面上的辛苦和所谓的“低薪”,却忽略了这些专业在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信息获取渠道的偏差。 可能更多地听到了负面声音,而忽视了那些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例子。

那么,未来,谁还会报考这些专业?

真正对科学探索充满好奇和热情的学生。 他们不畏惧困难,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有着天然的驱动力。
有明确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的学生。 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这些专业在特定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中的重要作用,并看到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对交叉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他们愿意将生化环材的知识与计算机、数据科学、工程技术等其他领域结合,开辟新的可能性。
家庭经济实力相对较好,或者能承受一定风险的学生。 有些学生可能更看重长远的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眼前的短期薪资。

总结一下, 所谓“劝退趋势”,更像是一种市场情绪的反映,是信息不对称、社会普遍焦虑下的放大。生化环材作为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它们的重要性不会因为一时的“劝退”而消失。相反,在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驱动下,这些领域的一些细分方向,尤其是与前沿技术、国家战略紧密相关的部分,其人才需求依然旺盛,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未来,报考这些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更加理性,也更加有针对性。他们不会盲目跟风,而是会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内涵、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当然,这同时也对高校和相关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这些专业的价值,如何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更具吸引力的就业机会,从而留住和培养真正优秀的人才。

所以,你说“以后还会有人报考这类专业吗?”我的答案是:肯定会。 而且,那些真正怀揣科学梦想,并且能够认清方向、脚踏实地去学习和实践的学生,他们将是未来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只不过,选择这些专业的门槛,或许会悄悄地从“热门”变成“精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只看顶部学校。

在一般学校中,这些专业的一志愿率基本是个位数,甚至还有0的。

是现在高考招生制度造就了起码还有人填进去,如果将来改成专业优先,那分数线就会暴跌。然而学校是不会让分数线跌下去的,办法总是有,大不了可以不招生呗。

user avatar

神了,我在百度试了下,材料专业怎么样。大家看看首页都是些什么神奇的回答。我看啊,以后报考生化环材的学生还多的很呢!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考生:看知乎,父母也看知乎,劝退专业的言论铺天盖地,各种评论群情激动,令人发指。对当今亲儿子专业和天坑专业了如指掌。学生茶余饭后刷知乎,经常发言,其中文笔好的学生还经常获得高赞,收获粉丝多多。

实际上的考生:刚结束高考,刚从地狱熔炉般的高三复习里释放出来,社会经验0,对各行各业了解程度0,填报志愿有截止日期。品学兼优,从来不玩手机,不玩电脑。第一次打开浏览器,极大概率使用默认搜索引擎“什么专业好就业”然后敲回车。这能搜出什么结果,你们自己试试就知道了。

你以为的高中: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三令五申提醒学生注意提防各类虚假信息,注意某些专业在今年改了名称但实际上是同一个专业,大学宣传的数据有哪些常见的文字游戏,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哪个学生没注意这些东西,会受到严厉批评,哪个学生对这个疏忽大意,会比做错一道题更受指责,老师为学生操碎了心。告诉学生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会造成的后果。 同时,校方运用强大的影响力和信息渠道,帮助愣头青学生们了解各个专业情况。干货满满,介绍一些常见专业未来的工作性质,薪资,未来前途,而且不拿个例说事,只说大多数的真实情况。老师焦急又担忧地说道:“ 理性看待选择学校和选择专业的优先级,综合分析。 ” “男怕入错行,女也怕入错行” “别看你身边的个例,要看大多数,要看中位数,懂吗!” “这种关键节点的错误有可能让你的多年努力打8折,甚至打5折,这相当于高考少了多少分啊!填报志愿一定要认真对待!都给我记住了!认真听!”

实际上的高中:每个班级的一本/211/985上线率进行评比,这极大影响着高中班主任的未来仕途。高中老师疯狂地向学生灌输“好学校比好专业重要”“行行出状元”“优先选择最好的学校”“大学转专业很容易”,学生普遍对老师言听计从。大学天坑专业为了招揽生源,与周边高中深入合作,大学根据报考天坑专业的人数,对高中领导和老师提供一定“鼓励”。高中也会组织讲座,会有专家出席,甚至校长亲自上阵来为一些专业促销,哦不,是讲解。有时也会公布一些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充斥着文字游戏,所有专业都听起来那么高大上,前途无量,无论什么专业,就业率动不动就是98.3%,每个专业的保研率都号称全校第一,每个专业的毕业薪资都号称全校第一,每个专业都号称,未来中国将进入大XX(专业名称)时代。

你以为的家长:有钱,有地位,有文化,有见识,信息来源广,好友列表里都是各个行业杰出人士,跟大学招生办主任是老战友,跟华为技术总监曾经上下铺,跟传统工科行业的车间主任每周末一起洗桑拿。从孩子上高二那年就开始研究各个行业差异,早就洞察到各个行业之间的巨大不平等,对学校的促销手段懂而不语。孩子,你只需专心考高分,不需要研究专业选择问题,当然,你本来也研究不明白,参考本文前两段。(未来,优质专业就是为此类家庭的孩子准备的)(下文说的游戏规则,正是这些人制定的)

实际上的家长:手机只用来斗地主,偶尔刷快手,没装过知乎app。亲戚里一半人不识字。微信朋友圈,有人大骂包工头拖欠工资,有人励志要攒钱买一辆自己的货车,有人大骂7号桌客人又逼着自己喝酒,有人追着前夫要抚养费,有人刑满释放之后终于在修配厂找到工作。孩子,你要自己研究专业选择问题,虽然,你本来也研究不明白,参考本文前两段。(未来,天坑专业就是为此类家庭的孩子准备的。)

你以为的游戏规则:大家在同样的时间,在同样的范围内做出选择,统一格式的志愿表。志愿表所有内容都是考生亲笔填写,都是学生自己选择,很公平,绝对公平。

实际上的游戏规则:在本人判断力最弱的情况下,在截止日期之前做出人生几乎最重要的选择,而且学校不给你有用的信息。所以极大程度依赖父母、家境。(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就是上文说的第一类家庭。)

你以为的民众反应:我们被玩了!不公平!信息垄断!抗议抗议!

实际上的民众反应:是我自己当初太笨,是我自己当初啥也不懂。怪我怪我。

user avatar

会,而且说不定分数线还会暴涨。

四五十年前我们专业叫硅酸盐/塑料/钢铁之类的专业,分得很细,并且七八十年代这类专业确实是高科技,毕竟那时候咱中国炼块好钢都费劲。

但进入21世纪后这些专业就拉胯了,另外玻璃水泥钢铁塑料听着就郊区,改名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名字一听就不知道在干嘛,很高大上的样子,那时候大家连电脑都没有,也没法查查资料啥的,只能看着名字随机瞎报,这名字忽悠了一批小镇青年;

但是没几年,大家又懂了,分数线再次垫底;于是领导们又想办法了,开始出现了“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等听着高大上的专业。

想当年新能源这专业出来的时候,我们这211的新能源专业分数线全校最高,专业分数线逼同济,结果和我们这些高考低了30分调剂来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同一套教学大纲,同一套老师。随后两三年年这专业分数线就大跳水,这几年估计也中下游了。

生化环材是基础学科,基础学科意味着离钱远,但好就好在它可以到处蹭。

“智能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与物理”,“智慧环境与工程”,“智能化学与技术”,“智能生物技术”,领导们把专业名字一改,瞬间高大上,你一个高三毕业生你分得清?不懂的人还以为又是什么国家大力扶持的重点专业,分数线立马再次暴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