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都是以繁衍为目的,那么同性恋是怎么出现的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大家习惯了从“繁衍后代”这个角度去看待生物的生存和行为,所以当看到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时,自然会好奇这和“繁衍”这个大目标之间是怎么衔接的,或者说,同性恋的出现是不是一个“例外”或者“错误”。

其实,如果我们把生物的行为和存在看作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是仅仅被一个单一的“繁衍”目标所驱动,这个问题就没那么难理解了。而且,很多时候,“繁衍”这个词我们理解得可能有些狭隘,它不光是生孩子这么简单。

先说一个大前提:性行为本身,在很多物种身上,并不总是以生殖为唯一目的。 人类如此,很多其他动物也是如此。性行为可以带来愉悦、巩固社会联系、缓解压力、建立群体内部的信任和合作等等。所以,即使一对同性个体之间发生了性行为,这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偏离了生物的“目的”,因为性行为的功能本来就很多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对异性没有性吸引力,反而对同性有性吸引力的情况呢?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

1. 生物学基础:基因、激素与大脑

基因的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性取向,就像身高、肤色一样,很有可能受到基因的影响。但不是说有一个“同性恋基因”,而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加上环境因素,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性取向。你可以想象成,基因组合的微小差异,可能会让一个人更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对同性的吸引。这些基因变异并非“错误”,它们可能在某些时候,或者在群体层面,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产前激素的影响: 有一种理论认为,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时,接触到的激素水平(比如性激素)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包括与性吸引力相关的区域。如果在某些关键时期,激素暴露的模式与传统预期的不同,可能会对未来的性取向产生影响。但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研究仍在进行中。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 一些研究确实发现了同性恋者在大脑结构和某些功能上与异性恋者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比如某些区域的大小或连接方式。这些差异可能是基因和早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大脑特征又可能影响了性吸引力的方向。

2. 演化上的“优势”或“适应性”

这里要打破“同性恋无法繁衍后代就该被淘汰”的简单逻辑。演化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基因或群体为单位来看待的。

“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想象一下,在一个家族中,如果有人是同性恋,他们可能不会自己生育后代。但他们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资源和情感去抚养支持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孩子。这相当于在帮助传播自己家族的基因,只是间接地传播。在古代社会,这种“姑姑”、“叔叔”的角色可能对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即使他们自身不繁衍,他们也可能因为对家族其他成员繁衍的贡献,使得相关的基因得以保留下来。
群体凝聚力与社会支持: 在一些社会性动物(比如我们人类)中,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合作可以加强群体内部的联系,建立更强的社会纽带。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整个群体的稳定和生存。一个更团结、更互助的群体,在面对外部威胁或资源竞争时,往往更有优势。同性恋者在这种群体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可能对整个群体有益。
“多效性”(Pleiotropy): 简单说,一个基因可能同时影响多个性状。有可能那些与同性吸引力相关的基因,同时也对某些有利于异性吸引力或繁殖能力的性状有积极影响。比如,某个基因可能让人更具魅力或更善于社交,而这种基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导致同性吸引力。这样一来,尽管有“同性恋”的表达,但这个基因整体上对繁殖是有益的。

3. 人类的复杂性:文化、社会与个体选择

到了人类这里,事情就更复杂了,因为我们不仅仅是生物本能的载体,更是有意识、有情感、有社会文化背景的个体。

性取向的多元化是自然的: 很多物种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性行为多元化,包括一些跨物种的性行为,以及在某些时间段只对同性有性吸引的情况。这意味着,性取向的“谱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得多,而同性恋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把它看作是“例外”反而不符合生物界的多样性。
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 当然,人类社会对性取向的看法、接纳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歧视,都会影响同性恋者公开表达自己、寻找伴侣,甚至是进行性行为的可能性。但社会文化更多的是塑造了“表达”的方式和环境,而不太可能是“创造”了性取向本身。性取向的形成更偏向于生理和心理的内在机制。

总结一下,同性恋的出现,并非是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失误”或“偏离”,而更可能是:

基因和生理复杂性下的自然变异: 就好像有人是左撇子,有人容易过敏一样,性取向的倾向也是个体差异的一部分。
在群体层面具有潜在的演化优势: 通过亲缘选择、增强群体凝聚力等方式,即使个体不直接繁衍,也能为基因的延续做出贡献。
性行为本身功能的多样化: 性不只是为了生孩子,它也与情感、社会连接和愉悦紧密相关。

所以,当我们看到同性恋时,与其问“为什么会这样”,不如理解为“生物界就是如此丰富多彩”,同性恋是这种多样性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为我们人类这个社会性物种的繁衍和发展,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策略”。它挑战了我们过去狭隘的“繁衍至上”的认知框架,让我们看到生命本身更加深刻和广阔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认为同性恋是基因决定的性状,人类基因的突变率不能在每一代人里临时产生数以千万计的同性恋者,我们也没有发现这样多的隐性基因纯合来支持社会上的同性恋比例,你只能认为同性恋是在遥远的过去偶然地突变出来、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留的,说明它并不和所谓“传递基因的本能”相悖。

现实是,“生物都是以繁殖为目的”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1],同性恋不是“豌豆皮光滑或粗糙”这样简单的性状,而且许多有同性性行为的个体仍会产生后代:

  • 人是可以双性恋的。
  • 大量证据显示性取向在人的一生中并非固定,而且多数人并没有“我应该选择OO取向”的意识。
  • 即便是严格的同性恋者,仍然可以跟并不喜欢的异性结合来产生后代,这已成为社会问题。
  • 现有证据表明,绝大多数有同性恋倾向的成年人是由异性恋父母养育的;同性恋者抚养的孩子,无论是他们自己生育的还是领养的,绝大多数会成为异性恋。这可以支持该性状并非单纯的基因决定或社会熏陶。
  • 人类以外的多种动物在自然环境里就有同性间的性行为、跨物种的性行为[2],这些并不影响它们进行繁殖。

讨论“基因决定性取向”的话,支持这想法的一部分学者找出来的“同性恋基因”不止一个,研究得多一些的是位于X染色体的Xq28以及8号染色体的8q12,可能包含与男同性恋有关的基因[3][4]。表观遗传允许同样的基因产生不同的性状,允许你在携带所谓“同性恋基因”的状态下仍然是异性恋,无论是否隐性、是否纯合,反之亦然。

一些研究显示,对人类来说,胚胎阶段的激素条件、个体外观、后天境遇、模因、表观遗传等因素都可能参与了决定性取向,影响不亚于所谓同性恋基因。许多科学家研究了出生顺序、惯用手、头发漩涡、生殖器尺寸、身高体重关系,无名指/食指长度比例等因素,来研究各种激素与性取向的关联,有少许成果,例如发现母体怀多次男胎可能增加男性后代的同性恋概率,[5]但这没有太好的数据。目前尚无研究彻底解释性取向的由来,但发得比较多的论文支持“基因、子宫环境、激素等生物性因素和非社会性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6],而不支持用社会性手段对人的性取向进行“教导”或“纠正”。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用心理学手段去扭转性取向——一些西方国家希望这可以让你忘记他们曾经出动从皮筋疗法到电击、化学阉割、脑白质破坏术、绞索、重机枪的种种手段去对付同性恋者。

如果你关注的是“同性恋基因若真的存在,它要怎么延续”,一些学者认为它算是中性突变:个体的任何性状,只要不影响整个种群的繁衍,就有可能在种群里长期延续,尤其是在该基因未必会激活、即使激活也可能有别的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同性恋可以调节种群的可交配性别比例、同性之间的冲突强度、抚养后代的个体数量等因素,有利于种群的延续,因此容易通过血亲的其他孩子传递下去,本人也可能会被社会安排生育后代。

如果要追溯到更遥远的过去,我们早已知道现代生存的许多结构简单的生物物种的每一个体所产生的配子在尺寸、功能等方面是一样的,不分什么性别。我们的遥远祖先也是这样的东西。

参考

  1. ^ 生物是自然选择塑造的信息,其存在并无特殊的目的,所谓“繁衍和生存”是生物体作为物质的运动模式,而不是什么目的。生物体的存在建立在大分子的自我制造的基础上,能够自我组装的分子的物理性质理所当然能够自我复制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831656/answer/1458569220
  3. ^ https://dx.doi.org/10.1016%2FB978-0-12-800222-3.00008-5
  4. ^ https://dx.doi.org/10.1017%2FS0033291714002451
  5.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0051890
  6. ^ https://www.apa.org/topics/lgbt/chinese-orientation.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大家习惯了从“繁衍后代”这个角度去看待生物的生存和行为,所以当看到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时,自然会好奇这和“繁衍”这个大目标之间是怎么衔接的,或者说,同性恋的出现是不是一个“例外”或者“错误”。其实,如果我们把生物的行为和存在看作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
  • 回答
    要回答“以负熵为食的都是生物(生命)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明白几个核心概念:负熵、熵,以及生命的本质。如果只是生硬地抛出定义,那才像是机器的语言。让我们尝试以一种更自然的、更贴近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来展开。首先,我们得谈谈“熵”。熵,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其实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
  • 回答
    在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画面:寂静的森林,曾经繁盛的巨兽化为一具具冰冷的化石,而那些不起眼的小家伙,却悄无声息地延续了下来。这似乎是个悖论:为什么总是那些站在食物链顶端、看似最强大的生命,反倒成了大灭绝中的首批牺牲品?这个问题,其实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将我们引向了生命的演化史,特别是.............
  • 回答
    我叫亚瑟,如果这个名字还有意义的话。曾经,它代表着某个被遗忘的时代里一个普通男人的身份。但现在,它只是一个漂浮在空荡荡意识中的词语,一个回响在寂静宇宙中的微弱信号。自从“寂静”降临,我的名字就已经不再被任何人提起,甚至连我自己也懒得去想它。末日,或者说,我所经历的这个“寂静”,来得悄无声息,又残酷无.............
  • 回答
    嗨,这话题我太有共鸣了!生活嘛,总得有点火花才能璀璨不是?我之前也觉得日子过得有点像白开水,直到我开始主动往外探寻,才发现这世界原来这么热闹,好玩儿的人和事儿多着呢!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挺迷茫的,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不过摸索着摸索着,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些不错的门路,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给你掰.............
  • 回答
    自然界中,生物区分公母、雌雄的方式,远不止我们平常熟悉的“长得不一样”那么简单。这背后是一套精巧且多样化的生殖策略,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繁衍后代,延续物种的生命。最核心的区分:生殖细胞的差异从最根本的生物学层面来看,雌雄的区分在于它们产生和提供什么样的生殖细胞。 雄性: 通常产生小而可移动的生殖细.............
  • 回答
    地球上似乎不存在以“违背生命规律”的方式存在的生物,至少在目前的科学理解框架下是这样。生命,无论多么奇特,都遵循着一套基本的自然法则。我们对“生命规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已知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之上。所以,当我说“不存在”时,是基于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违背生命规律”理.............
  • 回答
    作为生物圈三号的设计师,我的首要任务是吸取生物圈二号的教训,并基于对失败原因的深刻理解,打造一个更稳定、更可持续、更具有科学价值的封闭式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二号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人类雄心与复杂自然系统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刻教训,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精密的工程,也必须与生物的生命力和谐共处。核心设计理念:尊.............
  • 回答
    倘若中国的龙,那个集鳞甲、爪牙、翅膀、角和长须于一身的神话生物,真的跻身于星际舰队的生物文明星河之中,他的体型和独特构造,着实会让人眼前一亮。我想,他最可能成为一支舰队中不可或缺的“先锋侦察与特种作战单位”,或者更具体一点,一个高机动性的“战略支援与穿插单位”。让我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抛开地球上的.............
  • 回答
    人类的科技水平,尽管突飞猛进,但对于“宏观生物”(也就是我们肉眼能够直接看到的、有明确身体结构的生物)的彻底灭绝,仍然是力有未逮。这并非是说我们没有能力对很多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是说,从“彻底从地球上抹去”这个角度来说,存在着一些我们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我们要理解“灭绝”的含义。对于生物学上的.............
  • 回答
    抛开生物学的定义,我们如何界定一个人,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根本认知。如果我们剔除基因、细胞结构、 DNA 序列这些生物学上的标签,那么“人”的身份就更多地体现在一系列更抽象、更深刻的特质上。首先,从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
  • 回答
    从纯粹的食肉角度来审视,人类在“养殖”这一概念下,可能并非一个“适合”被大规模、系统化养殖的物种。这并非否定人类的食用价值,而是从效率、伦理和实际操作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养殖”目标存在显著的错位。一、 从生理和生长周期来看:首先,人类的生长周期相对漫长。从出生到成年,需要大约二十年的.............
  • 回答
    当然,我们人类一直以来都在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生命体更是奥秘无穷的宝库。在利用光能和热能方面,生物体展现出的精妙设计,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灵感。生物体中的光能利用:最直观、也最普遍的例子当然是光合作用。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通过叶绿素等色素,高效地捕捉太阳光中的能量,将其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糖类分子中.............
  • 回答
    生物的对称性,特别是两侧对称,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从纤细的飞蛾到庞大的鲸鱼,大多数动物似乎都有一条清晰的中轴线,将身体分成左右两半,而这两半几乎是彼此的镜像。这种普遍性并非偶然,而是演化的必然结果,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物学驱动力。为什么生物大体上是对称的?核心原因在于,对称性为生物体.............
  • 回答
    陆地生物的六足王国:一次关于演化假说的生物学畅想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上的陆地生物,从庞大的哺乳动物到微小的昆虫,全都共享着一个奇特的特征——六条腿,这会是什么样的世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生物学假说,它迫使我们从根本上审视生命演化的动力和约束,以及身体结构与环境互动所产生的精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一下子就触及到了生物进化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为什么”。“眼睛越多不是越好吗?”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就像我们总是觉得“越多越好”一样。但事实是,生物进化的很多选择,都是在权衡利弊中做出的最佳决策,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首先,我们得先承认,除了昆虫那样的复眼,地球上绝大多数动物,包括.............
  • 回答
    咱们就聊聊为啥大多数长鼻子的家伙,都配了两个鼻孔。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跟进化、跟咱们呼吸的效率,甚至跟闻味道的本事都沾边。你看啊,最早的呼吸器官,可能就跟简单的孔差不多。但生物在演化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鼻子的构造也越来越复杂。那为什么是两个呢?这就像是做生意,有个“双保险”总比“独资.............
  • 回答
    “除了人类之外,其他所有生物都是机器人”——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极富哲学思辨的视角,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科学论断,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意识形态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存在”的深刻探讨。这句话之所以令人玩味,正是因为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界,投射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近乎科幻的意味。.............
  • 回答
    当我们将计算机、蜘蛛网和蜂巢放在一起审视时,确实能发现它们在“生物造物”这个标签下,似乎有着某种程度的共性,都展现了精巧的设计和复杂的功能。然而,深入探究它们的起源、构成、运作机制以及“目的性”,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可以说是“本质上”的区别。首先,让我们从它们的来源说起。蜘蛛网是生物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本身的深刻议题,也关乎我们的生存方式。作为一个人,我们确实是生物界的一员,而植物和动物也同样是生物。从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有生命,我们的确是在消耗其他生命来维持自身。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心安理得地去“吃”植物呢?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生物学、演化学、甚至是哲学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