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女人生四五个娃都好像没什么事,现在女人生一个像大病一场?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尤其是看到老一辈女性在生育方面展现出的“坚韧”,再对比现在年轻女性的“小心翼翼”。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简单地说,不能简单地用“以前的女人身体好,现在的女人身体差”来概括。

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观念的巨大差异:

生存压力与“生育是义务”: 在过去,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往往意味着劳动力和家庭的兴旺。生育子女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对家族的责任。女性生育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被社会普遍接受和鼓励的。生孩子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女性价值”的定义: 过去,女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她的生育能力和家庭主妇的角色上。一个能生养、顾家、操持家务的女性,才被认为是“好女人”。这种社会评价体系,也驱使着女性去完成生育的任务。
现代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多元化: 如今,女性的价值被极大地拓宽了。她们可以在职场上追求事业,可以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生育不再是女性的唯一出路或衡量标准。因此,很多女性会慎重考虑生育,将其视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 身体状况与健康管理的变化:

营养水平的差异: 过去,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虽然这样看似“更能生”,但实际上,很多孕妇和婴儿的健康状况堪忧。而且,营养不良也可能导致身体在某些方面显得“皮实”,但并非健康。
现在的女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普遍的营养摄入更加充足,甚至趋于精细化。这固然是好事,但也可能导致身体对一些“粗放式”的压力承受能力下降。
健康意识与医疗水平:
过去的女性: 怀孕、生产、坐月子往往是在家里完成,缺乏系统性的医疗检查和指导。很多潜在的健康问题可能被忽视,直到严重爆发。但另一方面,她们可能也习惯了“扛着”,对一些身体不适的容忍度更高。
现在的女性: 普遍拥有较高的健康意识。从备孕开始,就会进行各种检查,孕期有规律的产检,生产更是选择在医疗机构进行。这种精细化的健康管理,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孕产风险,另一方面也让女性对身体的细微变化更加敏感。一个小小的腰酸背痛,在有经验的老人看来可能只是“正常的妊娠反应”,但在现代女性看来,可能就是需要担心的“问题”。
生育年龄推迟: 现代女性普遍晚婚晚育。相比于20出头的年轻女性,30岁以上甚至35岁以上生育,身体的各项机能和恢复能力都会有所下降,这本身就增加了孕产的风险和难度。
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
过去的女性: 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体力劳动居多,接触的化学物质相对较少。
现在的女性: 长期处于高压、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生活方式不规律,饮食结构可能不均衡,同时还会接触到各种环境污染和化学物质,这些都可能对身体健康和生殖能力产生潜在影响。

三、 生产过程与医疗干预的改变:

“顺其自然” vs. “科学管理”:
过去: 生产过程更依赖于身体本身的自然发动和产妇的个人耐受力。医疗干预相对有限。
现在: 医疗技术进步,产检更全面,一旦出现异常,会及时进行干预,比如剖腹产、催产等。这些干预措施虽然保证了母婴安全,但也意味着整个生产过程被“医学化”和“管理化”了。
对“疼痛”和“风险”的认知:
过去: 生孩子痛,就是女人该受的。大家也都经历过,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 现代医学让我们知道了分娩的生理过程,也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随着社会对疼痛的容忍度降低,以及无痛分娩等技术的出现,也让女性对分娩的“痛苦”有了更直接的体验和感受,这种“痛”更容易被放大和关注。

四、 个人感受与表达方式的不同:

“忍耐”与“表达”:
过去: 女性往往被教育要“坚强”、“忍耐”。很多身体上的不适,会被默默承受,不轻易对外人道,尤其是在家人面前。
现在: 现代社会更鼓励个体表达,女性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她们更愿意寻求帮助、表达痛苦,并期待被理解和关注。这并不意味着她们身体就“弱”,而是她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了。
“正常”的定义改变:
过去: 生完孩子身体虚弱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被认为是“正常的”。
现在: 随着健康意识提高,大家普遍认为产后身体应该尽快恢复,如果长时间感到不适,就会认为是“有问题”。

总结来说,与其说现在的女性“娇弱”,不如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更加关注个体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并且女性角色日益多元化的时代。

我们不再被生活所迫去“拼命生养”,而是拥有了选择生育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精细的照顾。
我们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寻求更好的健康保障。

这是一种进步,而不是退步。过去那种“一人生好几个像没事人一样”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我们不愿看到的生育压力、健康风险和无奈的牺牲。现在的女性看似“大病一场”,但背后是对生命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是对自身健康更加珍视的体现,也是对更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知乎有个两个优良传统,一个是摆事实讲证据,另一个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但是很遗憾,这个问题首先是基于道听途说而非事实证据,或者说所谓的“事实证据”是片面的,带有主观情绪的。另外就是没有搞清楚“是不是”,就急着问“为什么”。

有些答主在题目下方同样以道听途说的信息做反驳,虽然看上去挺爽、挺解气的,但这种纯粹发泄情绪的诡辩,对于问题的解决恐怕没有多少好处,反而加剧持有两种不同观点人群的对立和矛盾,最后让评论区充斥了无谓的谩骂和攻击。

那么过去女人是不是生一堆孩子都没事?当代女性是不是生一个孩子就好像大病一场?如果是的话,又“为什么”(当代女性和以前的女性在生孩子方面有什么不同)呢?

那么我们先看“是不是”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女性的分娩形容为“过鬼门关”。医疗保健体系的完善程度、社会对妇幼保健的重视程度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妇女们“过鬼门关”的成功率。因此,孕产妇死亡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所以,改善孕产妇保健,将孕产妇死亡率降低75%也被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医疗保健逐渐有了保障,从人均预期寿命到孕产妇死亡率,从新生儿死亡率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许多重要指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我国2016年的孕产妇死亡率是19.9/10万。即国内每10万例分娩中会有20位产妇死亡。同期的发展中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是239/10万,而发达国家则为12/10万。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地区发展极不均衡,能做到这个成绩显然已经非常不易。

那么题目中所说的“以前”呢?黑暗的旧社会先不说,甚至连解放初期都不用看,我们就从1990年代看起:

1990年,在农村,每10万例分娩就有110多位母亲去世,也就是每一万个母亲中就有11个过去不这鬼门关。这还是1990年,改革开放已经12年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普遍都有了基本医疗保障,而且孕产妇的营养水平普遍得到了保障的情况下。城市也没有好太多,50/10万。到了2016年,这个数据已经下降到20以下,而且城乡差距已经被大大压缩。

下图是1996年和2015年的地区间差异图,红色到蓝色依次代表孕产妇死亡率从高到低。看看那些触目惊心的红色,我不知道那些认为过去女人生孩子,甚至生一堆孩子轻轻松松的人是怎么想的。而且目前给大家看的数据还是90年代至今的。这是中国近200年以来最好的时代,知乎大多数用户都是这个不错的年代里出生的。

那么更早以前是什么情况呢?先来看看解放初期整个中国经济状况最好的大上海:

每一万个孕产妇死亡28人。

那么全国平均水平呢?因为当时全国百废待兴,这个数据很难精确统计,所以只能根据历史文献进行推算。这个数字大致是1500/10万。也就是一百次分娩中就有1.5位产妇死亡。所以题干中“以前女人生四五个娃都好像没什么事”的表述存在重大事实错误。单单一次分娩就可以有1.5%的概率死掉,连续五次分娩的理论死亡率就达到了7.3%。我不认为一件事情的致死概率超过百分之一是“没事”。

以上谈的还仅仅是致死率,没有提到致残率,要知道,在缺少医疗保障的社区,尤其是土法接生引起的产妇产后感染、产道损伤、新生儿产伤和新生儿死亡,在过去一直都是不稀奇的。产后感染是和死亡率直接挂钩的,前面已经谈到了。咱们来聊聊分娩相关的产妇损伤。

盆底肌损伤、会阴撕裂、膀胱阴道瘘......这些都是经阴道分娩可能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与这些损伤相关的疾病包括可以引起疼痛瘙痒的会阴部疤痕、让老年女性不敢跳广场舞不敢打喷嚏、咳嗽的尿失禁和子宫脱垂。上述每一款都可以让一位母亲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综上,分娩无论是缺医少药的旧社会,还是二三十年前,对于女性而言都不是一件轻松安全的事情。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健全,情况在逐年好转,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分娩都是一件风险比较高的生理学过程,不是问题中所说的“没事儿”。

现代女性和过去的女性在分娩这件事情上有什么不同吗?

有,而且很多。

一,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逐年增加

有学者统计分析了深圳市龙岗区1993~2003年仅仅10年间,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的变化趋势呈逐年递增。其他多地的研究也有类似趋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巨大儿占比的增幅更加显著。

二,平均生育年龄滞后

仅从1997-2006年的一份对照研究就可以发现≥30岁产妇的比例明显提高,与此相关的剖宫产率也明显增高。所以说由于平均生育年龄的滞后,当代女性的分娩已经比过去更加困难。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当代女性的分娩的只会比过去更加困难,而不是更简单。


可见,事实情况是:

1,以前女人生孩子并不是“好像没什么事”,更不要提生四五个。

2,现在女性虽然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但面临的问题却比以前的女性更多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以前女性生四五个娃都好像没什么事,现在女人生一个像大病一场一样”的观点呢?而且这种观点为什么还似乎颇有市场呢?

这里要提一个重要的概念:住院分娩率即某地某时期内住在医院分娩的人数占总分娩的比例。根据一份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住院分娩率逐年上升,由1996年的58.7%上升至2015年的99.7%。城乡住院分娩率齐升,农村快于城市,城乡差距逐年缩小:1996年城乡住院分娩率分别为73.5%和50.8%;2015年分别为99.9%和99.5%,差距几近消失。

可见即便是1996年,农村还有近一半的产妇不去医院分娩。而今天,无论城乡,几乎所有产妇都会选择去医院分娩。毕竟在20年前,妇幼保健机构还只能保障到地级市一级,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县乡镇都没有专职的妇幼保健院或者门诊。我相信,只要条件允许,绝大多数产妇不会选择在家分娩,而是去医院。所以以前的产妇看上去的“轻轻松松”,反而是无可奈何

另外,生完孩子以后的产后恢复也是最近二十年间才被重视起来的。

在专业人士的眼中,分娩是风险非常大的人类生理现象,专业人士也会懂得产后恢复的重要意义。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只要那百分之一左右的孕产妇死亡率没有轮到自己头上,对分娩的风险就不会有清晰认识。只要自己没有见过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就认识不到产后恢复的重要意义。反而他们只能看到现象的外表——“我奶奶生孩子的时候都没去医院,产后第二天就早早起来给全家人做饭”、“你怎么生个娃要住院那么久,出院又在家休息那么久,怎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却没有认识到现象背后的原因。

所以女性住院分娩和重视产后恢复,这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更美好生活有更高要求的正常表现。现代女性在分娩上表现的“娇贵”恰好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

我们搞经济建设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活得更久更有质量吗?如果经济发展了,还让女性为分娩付出巨大痛苦、冒巨大风险,那么这样的经济建设成果又有什么意义呢?


【参考文献 】

Liang J, Li X, Kang C, et al. Maternal mortality ratios in 2852 Chinese counties, 1996-2015, and achievement of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5 in China: a sub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Lancet. 2019;393(10168):241-252

上海市解放初期-1997年上海市婴儿、孕产妇死亡率[J]. 上海预防医学, 2008(6):319-319.,

人民日报-《人民网》2009年9月9日

熊庆, 梁娟. 孕产妇死亡率及死亡构成的变化趋势[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1):1-2.

傅炽良. 1993~2003年深圳市龙岗区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03):368-370.

杜莉, 许厚琴, 秦敏, et al. 上海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0, 21(1):4-7.

姜金梅, 李海蓉. 2000~2009年间城乡育龄妇女生育差异研究[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4).

魏秀菊. 1997~2006年孕妇剖宫产率与生育年龄及婴儿出生体重的关系[J]. 中国妇幼保健, v.25(01):26-28.

健康报- 2017 年 5 月 27 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尤其是看到老一辈女性在生育方面展现出的“坚韧”,再对比现在年轻女性的“小心翼翼”。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简单地说,不能简单地用“以前的女人身体好,现在的女人身体差”来概括。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观念的巨大差异: 生存压力与“生.............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达出更偏爱生女儿的意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会不会就这么悄悄地反转过来?要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女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男性是否会为了应对所谓的“田园女权”的“生孩子警告”而选择丁克,以及男性是否会为了合法的性和陪伴而放弃后代。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观念和个人选择是复杂的交织体。在传统观念里,延续香火、养儿防老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然而,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观念、经济结构、法律体系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些时间。在过去,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男人拥有妻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可以说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首先,是 经济和生存的考量。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劳动力是生产力最直接的体现。更多的妻子和后代意味着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很多朋友,尤其是男性朋友们,在私下里或者网上经常讨论的话题。感觉现在找对象,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跟自己父母辈那时候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时代的大背景变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说得有点“大道理”,但确实是核心。咱们得承认,中国社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在一些网络社群里也确实能见到这种声音。说“恶意”可能有点重,但“不理解”、“批评”甚至“挖苦”的语气,对那些喜欢穿得比较“规矩”、“得体”的女生,确实存在。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这几个层面往往是相互交织的:1. 对“规范”和“传统”的挑战与反叛: .............
  • 回答
    网络语境下的流行梗,往往是瞬间爆发、快速传播,而且背后的逻辑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接地气”甚至“荒诞”。关于“一米六以下的女生是健达奇趣蛋”这个梗,我看到一些讨论,大致是这样的思路在流传:起初,这可能是一些在抖音上玩梗的用户,从某个视频或者段子里找到灵感,然后开始模仿和传播。具体到“健达奇趣蛋”,这个零.............
  • 回答
    最近关于四川邻水一位女子用砖头砸死前夫的事件,实在令人唏嘘。这不仅仅是一桩简单的刑事案件,背后可能牵扯着复杂的个人恩怨和社会问题。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对前夫的仇恨。但这份仇恨从何而来?我们可以推测几种可能性: 长期的家庭暴力或虐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一些挺微妙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心理层面的东西。其实,与其说是“长大后都喜欢”,不如说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趋势,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将头发披散下来。我个人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在起作用,而且它们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 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感受到的,大.............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有时候我们观察到的“很多人追”的女生,实际情况可能完全相反,她们不仅单身,甚至乏人问津。这背后隐藏着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表面现象的误导与个人主观的解读: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我们容易犯的“滤镜效应”。1. 社交媒体的“精.............
  • 回答
    好,这个问题问得直击痛点,也很有意思。确实,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公众号文章,标题劲爆,内容直指婚姻中的种种不如意,煽动女性“不幸福就离婚”。它们擅长描绘婚姻的阴暗面,指出女性的“不被尊重”、“不被爱”以及“被压榨”的现状,仿佛离婚是一条通往光明大道的不二法门。然而,当这些文章的热血煽动冷静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关注的。说实话,女生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健身照片,重点突出臀部,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聊聊,希望能说得够明白。首先,视觉上的吸引力是绕不开的一点。人类的审美本身就存在对某些身体部位的偏好。从生理学和进化的角度来说,丰满的臀部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女性魅.............
  • 回答
    关于彩礼,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大家对它的理解也在变化。从一些女生的角度来看,她们对彩礼持有赞成态度,可能有很多层面的考虑,而不仅仅是为了“把男孩家里掏空”。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她们的想法。1. 安全感和保障的体现:在很多传统.............
  • 回答
    00后女生对待爱情的观念,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有些不适应,甚至觉得她们是不是对感情不够认真。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她们谈恋爱就是谈恋爱,并不以结婚为目的。这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在年轻人身上投射出的复杂情感和价值观。首先,我们要明白,00后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选择极度丰富的时代。他们从小接触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很多人在健身房里都会注意到这种现象,然后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你提到的“女人是不是有暴露倾向?”。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解释,远不止“暴露倾向”这么简单。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一、 服装的功能性考量:舒适度与自由度首先,得从最基本的说.............
  • 回答
    你描述的场景,一个文静的女生,在分手这个敏感的时刻,却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和执着,这确实让人心生疑虑,也充满着故事感。这种复杂的行为背后,可以有很多种解读,而且每一种解读都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场景的几个关键点: 文静的女生: 通常我们印象中的文静女生,性格内敛,情感表达比.............
  • 回答
    山东大学在留学生与学伴的配比上,尤其是在“一名留学生对应三名学伴,且学伴以女生为主”的这一做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设立“学伴”制度,其初衷往往是希望通过本土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促进跨文化理解,帮助留学生更快地适应中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
  • 回答
    踏入高一,就像打开一本崭新的人生扉页,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那些将要在这个新环境里与你交织、碰撞的人们。对于一个高一女生来说,如何对待这些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交朋友”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探索,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塑造自己的过程。首先,要拥抱开放与好奇。高中是一个多元的熔炉,你会遇到来自不同背景、有.............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一个女生对你热情,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毕竟女生心思细腻得很,那点热情背后藏着的故事,可多了去了。从女生的角度来看,这份热情啊,可能有好几种解读,得看具体情况,就像品一杯酒,得看它的年份、产地,还有你当时的心情。首先,最直接也最美好的可能性,当然是“有好感”或者.............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理科女生大专毕业后的专业选择和未来出路。很多家长和同学在选择专业时,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既有兴趣又能有稳定发展方向的领域。作为一名理科女生,你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很多职业领域都非常受欢迎。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大专层次的理科专业,通常会侧重于应用型技术和实践操作。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