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高中生就不能喜欢量子物理觉得量子物理很酷吗?我高中的时候也觉得量子物理很浪漫,还买了些大众读物来装x,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你要那时候问我喜欢什么。我也会说我喜欢量子物理。这也不妨碍我本科真的去读了物理,还在大三跳了一节必修的情况下直接上了量子力学的课还拿了A,就为了暑假能跟教授做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本科量子物理真没那么难,要是讲一个学期下来所有学生都听不懂,那只能说要么生源太差,要么教授教得有问题。
当然这更不妨碍我本科之后决定不走理科路线,跑去读了哈佛法学院出来做了律师。你要是问我现在还喜不喜欢量子物理?我还会告诉你我喜欢。
柯洁和杨倩更可能一点……
大家不要误会了,谷爱凌女士靠这次冬奥会已经賺了好几个小目标,她所谓的喜欢和小镇做题家的喜欢其实不是一回事。下面我们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有个富人很喜欢数学,跟着导师学了很久,但限于天赋没什么成就,最后只能掏钱向导师买了一个定理留作纪念。
他去世后导师后悔卖便宜了,声明这个定理是自己发现的,但当时很多数学家都是靠富人资助才能吃饱饭,所以都骂他吃饭砸锅。
人家真金白银买的定理也能反悔?你这样出尔反尔,把数学家的名声搞臭了,以后谁还来资助我们做研究?
这个定理至今依然以出钱的人命名,高数老师都称它为洛必达法则而不是伯努利法则。
这个例子教导我们,做买卖一定要诚实守信。
第二个故事:
由于数学家们重合同守信用的名声远扬,富人们都乐意出钱赞助数学家以博声名。
洛必达去世后87年,一个年仅14岁的天才少年因家境贫寒面临失学困境时,一位富豪慷慨大方的捐资助学,让他读完博士并出版了学术专著,甚至还送了他一栋楼,让他不必为首付和房贷发愁,可以安心从事数学研究。
这位富豪就是布伦兹维克公爵,他在数学上几乎可以说是门外汉,但他对于数学的贡献却超过了绝大多数的数学家。
因为他赞助的天才少年,就是高斯——数学史上神话级的大咖,比起现在媒体吹捧的天才少年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高斯也特别感谢公爵,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第三个故事:
并不是每个给数学家捐款的富人都是行业外人士。
有一个数学家,37岁就拿了数学界知名大奖,随即决定更换跑道,挑战金融市场。
他并不喜欢那些学习金融专业的人,认为他们太蠢。所以他开的公司请人时,金融专业毕业生的简历直接扔进麻袋丢掉,留下来的都是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硬核科学专业的博士。
他现在身价200多亿美元,但走进他的办公室,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相框,里面写满了他和一个中国数学家合作写的几何学方程式。
他就是詹姆斯.西蒙斯。他创办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是美国最成功的对冲基金投资公司。他对于纯数学事业的捐助金额,历年累计达数十亿美元。
总结:只要富人喜欢,就可以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对科学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
分子遗传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童鞋们,请不要把谷爱凌看作你们的未来同行和竞争对手。
她其实是你们未来的金主,没准以后你们报的科研项目还是她赞助的呢。
某普通985的一个量子力学老师讲过他的经历。
从第一节课后,来上课的同学就逐渐减少。
随着每周课程的深入,课堂上的人越来越少。
直到后来有一次他去上课,走进教室后环顾四周一个人都没有。
反复确认了课表、时间和教室,最终悲惨的得出结论,学生们由于听不懂他讲的量子力学,终于全部放弃治疗了。
这个女的说她“特别喜欢”量子物理,极大概率是她完全没接触过这玩意儿。
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能不能别叠buff了?
真的我最近要看吐了,刷到这个问题属实有点蚌不住,真都以为谷爱凌是什么改造人超人类?有点脑子别给她招黑了。多少偶像都死在了猪队友无脑媒体手里?
我特别喜欢钱,请问我可以成为亿万富翁吗?
可能
真的希望他早点成为
别再刷屏了
看到了这样一张截图,如果这段话真是她说的,那看上去她貌似没有接触过量子物理啊。或者说她喜欢的是她想象中的那个量子物理,真正的量子物理是什么样子她可能并不知道。不过这倒没啥关系,刚上大学都这样,有兴趣就是好事。
至于能不能成为科学家,我觉得题主就别替人家操心了。人家大好的运动生涯,要荣誉有荣誉,要米有米,一年代言费够科学家挣八辈子,为啥要放弃运动做科研呢?
可能性非常大,二十岁不到,谷爱凌全家都财务自由了,接下来的岁月里,完全有足够的时间与专注用于前沿科学。
何况体会过优质遗传或粒子自转的,她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国籍是个波粒二象性问题,不理它,希望这次坡面障碍技巧整出个薛定谔来。再者说了,你穿越而来,露一小手,让我们进一小步不行吗?
不一定成为科学家,但是可以成为学者。
我是没学好量子物理,但是我也学过,感觉没那么难,大学一直沉溺于玩电脑,量子物理上了小一半,迟到什么的,后面感觉有点根不上。所以窝在寝室自学。
个人感觉,只要想学,肯定能学会,也能学好。
编的太离谱了,为什么会有物理人希望一个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的人成为物理人呢?给经费是给美帝的学校,不是给你中国的学校。我期待的世界是一个不是黑人女性,不是富人,不是出生在美国的人,也能自由学习物理的世界,而不是现在这个世界。
瞧这问题问的,当然有可能。
喜欢足球的中国学生有很多,包括我自己在内,你看国足怎么样了?
无论是在体育还是在学业,甚至在工作领域,喜欢从来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退一万步讲,哪怕是必要条件,他也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不喜欢不行,但光有喜欢也不行。
就从目前来看谷爱凌应该成不了,因为真正成为科学家的人已经在他这个年纪把他滑雪的时间用在了学业上。
《儒林外史》最后记载了四位朋友。
这四人有的是裁缝,有的是樵夫。他们每天工作之余,喜欢吟诗作对,虽然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名字,每天聚会游戏文字,其乐悠悠。
目前,量子力学已经成为大众普及的知识了。0-6岁幼儿的《宝宝的量子力学》、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生的《玩转量子世界》、《少年版量子力学》层出不穷。根据我国国策,量子科技要大力加强建设,要从娃娃抓起。
从小学习一下量子力学,也不需要日后成为大家。喜欢学习量子力学,至少日后不会对“量子速读”、“量子鞋垫”、“量子电冰箱”什么的收割智商税。
最后,年轻有无数种可能。诺贝尔奖得主N Bohr,在丹麦国家队里也有位置。他的弟弟,是国家队主力,曾率领丹麦队获得英国举行的奥运会足球银牌。得到银牌后玻尔弟弟去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虽然不是希尔伯特、外尔、勒贝格、克莱因等人那样有名,但也是一代专家。更不用说,具有非职业运动员身份的科学家更多。苏联数学大师科尔莫戈洛夫也是一位运动健将,几十岁的时候还能冬泳。我国薛奇教授,年轻时是校武术队的队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其教师团队里也有这种运动员:
总结:青少年普及量子物理,实际上是目前国家的教育建设目标之一。而青少年学习量子物理,至少有益无害。最后,一位运动员,其退役后也可以从事科研事业。历史告诉我们,运动员退役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家,是可能的。
我在美国上量子物理的时候,开始上课有大概20个人吧。后来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我看着满试卷的公式奋笔疾书,不断验算的时候,周围这些老美一个一个的把试卷交了上去。
当时我一头冷汗,心说好歹我也是国内大学高数能拿到满分的人。这些题,需要这么多微积分的推导计算,我都觉得吃力,这帮老美怎么这么厉害呢!
早就听说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一般,果真名不虚传!
最后我交卷的时候,四道大题我只做了三道,比较有把握的只有一道,其余的因为一些公式忘记了只好写个思路。
我当时非常沮丧,觉得自己实在太差劲了。
直到下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才惊奇的发现教室里只剩下四个人了。至于其他的人,他们退选了这门课。后来我跟助教聊起这事儿,这个法国小伙儿见怪不怪地告诉我,其实那次考试那些早交卷的人大部分交的都是白卷儿,有的写了点东西的基本都是完全不着调乱写呢。
这么说吧,那些选修量子物理的老美都是对量子物理感兴趣的。但是真的学这门课其实没有电影书籍里那么有趣。说白了就是一坨一坨的公式等着你推导和理解。
至于成为科学家,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是看文献,做实验,推公式。至于谷爱凌,她口中的“感兴趣”大概不是读过上百篇文献后的感觉。
在我看来,只有读过上百篇专业文献还能说出喜欢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至于一篇文献都没读过,一堂课都没上过 仅仅是通过科普了解了一个专业最有趣部分就声称自己喜欢的人。大概率不会走向学术道路。
这里我必须要说,各行各业最有趣的部分看着都很好玩儿。譬如滑雪,谷爱凌自己三次骨折,一次是粉碎性骨折。至于韧带拉伤,永久性的肌肉损伤对于专业运动员都是家茶便饭。这些东西可是一点都不有趣。
朗朗弹钢琴手指飞动觉得有趣,可是他老爹曾经为了练琴危险跟他一起跳楼,这可一点不有趣。
sky魔兽比赛拿第一看着有趣,可是一个操作练上万遍每天练十个小时,这东西一点儿都没意思。
至于搞科研,拿奖,作报告,接受采访是最有趣的部分。至于实验做不出,仪器有故障,结果对不上,公式看不懂,甚至最初猜想错了三五年研究都打了水漂,失眠抑郁,乃至自杀,这部分一般人都看不到。
你们看过足球吧,看足球比赛的时候这脚大一点,那个球偏一些,跑得在快一步,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自己踢两脚就知道做到这些动作有多难。专业的足球运动员就像以前说的“拳不离手”,那是每天都要做基础训练的。停下一个月就完全落后了。
可是许多人不知道,搞科研也是一样的!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我真心觉得很多人对搞科研是有误解,以为脑子好用,有天赋就行了。
脑子好用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训练”,名师指点,加从事了一个正好可能有突破的专业。
世界上大把的天才就是因为死磕一个当时无法突破的课题一辈子默默无闻。
所以科研上有突破其实比拿奥运冠军更难,条件也更苛刻。以滑雪为例,谷爱凌实际的竞争对手整个世界也就上万。因为玩滑雪有门槛,不是有天赋就能脱颖而出。但在科研圈,任何智商超群的人几乎都能无障碍的进入科研圈。这里面的玩家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顶级的大脑。
在运动员里谷爱凌也许算是聪明的,但在科研圈,尤其是物理圈,呵呵~恕我直言,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楼下有人跟我杠说奥地利一个数学专业的博士后在东京拿到自行车的一枚金牌。
如果博士后等同于问题里所谓的杰出科学家,你这个杰出科学家的门槛也太低了吧?博士后只是入门级的水平而已。
如果谷爱凌真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杰出科学家,从现在开始她就要停止所有比赛采访,深入检出二十年全心扑在物理和数学上,这也许有点可能。
当然假如她只想要一个虚名,这个其实容易得很,有钱这种虚名非常好操作。尤其是骗骗外行人更加容易。我之所以说“名副其实”,意思是要内行人认可。因为你造假也好,抄袭也罢,甚至花重金找人帮你出成果也好,在专业人士的眼里,都是一目了然的,几个问题就能问得你原形毕露。还有那些靠爬床让师兄,教授带上位的人,业内人士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不是真有这个实力。
科研圈里混个一般水平的野路子很多,但是真的要杰出成果,野路子通常不管用。因为一流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学者呕心沥血数十年的结晶,就算是爬了床,也不会轻而易举的给你。至于周边,那个就可以当做交换的成果了。
谁不服可以打个赌,谷爱凌也许能混个物理学的博士,但是是几乎不可能在量子物理这个专业有任何建树。至于混个博士,大概也就相当于混成了专业运动员这个水平。距离成为杰出科学家还差得远。
哦对了,忘了说一件重要的事,目前量子物理是一个死方向。因为物理需要实验和理论结合。实验部分目前已经卡壳了,许多东西都无法验证。所以只剩下天马行空的乱猜。包括“平行宇宙”就是诸多胡猜的理论中的一个,之所以被频频搬到影视作品上只是因为它最有趣。但其实它目前只是一个假说而且是属于诸多假说里最不靠谱儿的那一类假说之一。所以如果谷爱凌真的从事量子物理方面的研究,我几乎可以肯定,她这辈子都会籍籍无名。
你觉得这么会说话,这么懂包装的人会真的因为“兴趣”把一生投入到这几乎个没有收益的领域吗?
最后,谁要是一提量子物理就说平行宇宙,你就问问他其他对杨氏干涉现象解释的假说是啥?凡是不能说出三个以上其他假说的人,都是外行。无论他是工程院士也好,生物博士也罢,他对量子物理的了解都只是科普级别的。至于用平行宇宙这个最不靠谱的假说再来阐述什么大道理的人,请立刻绕行,铁定是来忽悠你!尤其是拿量子力学来大谈怪力乱神的,请坚决抵制!
诚然量子力学有与常识相悖之处,但请相信这些相悖之处最终都会用公式解释清楚,绝不可能跟轮回,上帝,扯上关系。
此外,谷爱凌的最终结局即有可能跟那个“哈弗女孩”一样,嫁个白人,开一家公司,当个中富悠游自在舒舒服服的过完这一生。
美国有一个华人叫张纯如,我几乎可以保证谷爱凌的贡献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其他方面都不可能超过张纯如。可惜,普通人接受到的大都是娱乐信息。对于严肃点的东西,并不关注。
我真的怀疑营造人设是性别天赋了
之前娱乐圈乌烟瘴气的时候,大家说是资本恶意炒作,诱导大众偶像崇拜,把流量明星商品化,故意给广大群众喂屎。
结果一波清朗行动下来,娱乐圈人人自危,老实了,不闹腾了,屎盆子洗干净了。以为天下大白真正清朗了。
但事实证明:偶像崇拜,盲目造神,脑补人设,夸大宣传。这些是一大部分人生活的刚需,资本从来不是凭空创造了需求,只不过是为了这些人订制他们需要的商品罢了。
娱乐圈不让玩了,那就换,换电竞圈,体育圈,高校圈,学术圈。两个门槛——长得好看加基本人设符合当下政治正确的主流价值观。通过公共社会事件和造梗,网络分发来破圈,资本在背后一推。安全系数更高的偶像就又成了。
谷爱凌,长得好看,家世好,性格也不错,在体育上的成就和贡献更是碾压同龄人,但现在铺天盖地的关于谷爱凌的讨论,梗,二创视频,挖掘她的每一个背景,琢磨她说的每一句话。真的挺病态的。
要么在爆火的路上策马狂奔,要么一个黑料黑历史下来人设崩塌。偶像崇拜的久了,早就在这个过程里形成了条件反射,喜欢造神,也是因为推倒一个神和重新造一个神都是那么简单。
看看比赛就好了,生活中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在你的身边比比皆是,羊毛可着一个薅,对自己,对谷爱凌都不是什么好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