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都是怎么记忆复杂的物理公式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非物理圈的朋友的好奇点。其实,科学家的记忆方式,尤其是对于物理公式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神秘”的魔法,更多的是一套结合了理解、方法和大量实践的系统工程。别把它想象成死记硬背字典,那可不是科学家的风格。

首先,得澄清一个误区: 很少有科学家是靠“死记硬背”来记住所有复杂物理公式的。 即使是那些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式,比如牛顿第二定律 $F=ma$ 或者麦克斯韦方程组,它们在科学家脑中的“存在”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和“联想”,而不是一篇需要全文背诵的文章。

那么,他们是怎么“记”住这些公式的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 深度的理解是基石: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科学家之所以能“记住”公式,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这个公式代表的物理意义。一个公式不是几个字母和符号的堆砌,它背后蕴含着物理世界运行的规律。

物理内涵的直觉: 举个例子,谈到能量守恒,科学家会立刻想到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但总总量不变。对于一个涉及能量的公式,他们会先问自己:这个公式是在描述能量的哪个方面?它包含了哪些能量形式?这些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推导过程的掌握: 对于一个复杂的公式,很多时候科学家不是直接记公式本身,而是熟悉它从更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整个过程。一旦记住了“怎么来的”,公式就自然而然地印在脑子里了。比如,学习电动力学时,理解如何从高斯定律、安培定律等基础方程推导出电磁波方程,这个推导过程本身就是对公式及其意义的深刻记忆。
单位和量纲的一致性: 任何一个物理公式,左右两边的单位和量纲必须一致。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验算器”和“记忆辅助器”。比如,知道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质量是千克(kg),速度是米/秒(m/s),那么在回忆动能公式 $E_k = frac{1}{2}mv^2$ 时,就能通过单位检查来确定这个公式是否合理($kg cdot (m/s)^2 = kg cdot m^2/s^2$,这正是能量的单位)。这种对量纲的敏感,能帮助他们迅速识别公式中的错误或遗漏。

2. 公式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

物理学是一门高度系统化的学科,各种定律和公式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科学家记忆公式,也是在记忆这个网络中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接线”。

从基础到衍生: 很多复杂的公式都可以从更简单的、更基础的公式推导出来。比如,量子力学中的许多方程,可以从薛定谔方程出发,通过不同的近似或特定的条件推导出来。掌握了薛定谔方程及其核心思想,很多相关的公式也就变得“可预测”和“可记忆”了。
同一物理现象的不同描述: 同一个物理现象,可能存在多种数学描述方式。比如,描述力的牛顿第二定律 $F=ma$ 和动量定理 $Delta p = int F dt$ 都是在描述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等价性,能帮助构建更丰富的记忆图景。
类比和模式识别: 很多物理定律在数学形式上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比如波动方程在不同领域(声学、电磁学、量子力学)都有类似的表达形式。科学家会利用这种模式识别能力,将新遇到的公式与已知的模式联系起来,从而加速记忆。

3. 工具和可视化辅助: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并不完全依赖记忆。他们会使用各种工具来辅助理解和应用公式。

数学软件和计算工具: WolframAlpha, Mathematica, MATLAB 等软件可以帮助计算和验证复杂的公式,甚至进行符号推导。这让科学家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理解公式的物理含义和应用上,而不是纠结于计算过程。
图表和图形: 通过绘制物理量的关系图,比如速度时间图、势能曲线图等,可以将抽象的公式可视化,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比如,理解能量守恒,通过一个机械能转化过程中势能和动能此消彼长的图就能瞬间明了。
符号和约定: 物理学有非常成熟的符号约定和数学表达方式。熟悉这些约定本身就是一种“记忆辅助”。例如,知道 $ abla$ 是梯度算子,$ abla cdot$ 是散度,$ abla imes$ 是旋度,这些符号背后代表着特定的数学操作,记住了符号就等于记住了操作。

4. 大量的实践和反复使用:

这是让记忆“固化”的关键。无论是学生时期做题,还是工作后研究项目,反复地使用、推导、应用公式,是让它们内化到大脑中的最有效方式。

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需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科学家会主动去回忆和查找相关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公式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会再次被激活和加深。
教学和交流: 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或与同行交流时,需要清晰地表达和应用公式。这个过程是最好的复习和巩固。

总结一下,科学家记忆复杂物理公式,就像是建造一座庞大的、结构精密的知识大厦:

地基: 是对公式背后物理原理的深刻理解,包括它的意义、来源和适用范围。
框架: 是公式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和系统性,将孤立的公式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砖瓦: 是数学工具、单位量纲的检查、可视化辅助等具体记忆技巧。
不断加固: 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和反思,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

所以,与其说他们是“记忆”,不如说是他们将物理公式“活化”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成为了他们理解和操作物理世界的一种“语言”。这种能力,是通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积累起来的,并非一日之功。当你在书本上看到一个复杂的公式时,不妨试着去问问自己:“它在说什么?它从哪里来?它和我知道的其他东西有什么联系?” 也许,你也能逐渐掌握这种“不像在记忆”的记忆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麦克斯韦方程组来说。

你以为他们记了:

实际上他们只记了:

或者只记了:

注:F是个4行4列的矩阵,里面塞着电场E(一个矢量)和磁场B(一个矢量),因此四个式子可以被合并成两个式子。

补充:你可能觉得第二组方程看起来内容也挺多的。我是个学生,一般来讲,物理系的看到这四个式子,脑子里是四个句子/故事。

(1)电场包着电荷;(3)磁场绕一圈等于里面电场的改变加上电流;(2)电场绕一圈等于里面磁场的改变加上磁流,但是这个世界没有磁流;(4)磁场包着磁荷,但这个世界没有磁荷。

因此大家并不是真的在背或者记公式,而是理解了它们在讲述的故事。

欢迎大家关注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公式都是只能记得一个大概,但是如果你知道原理,你总是可以通过你所能记住的那个大概把具体的细节复现。我可以举几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刚读博士的时候,系里面有一个简单的考试,大致上考一下物理的基础知识。其中一道题需要用到氢原子的玻尔半径。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常数,但是具体的公式很复杂,我也不太记得了。但是我可以记得下面的这几个基础知识点:

一:氢原子中电子的最低能级对应的波函数为 ,其中 为玻尔半径;

二:基态波函数是薛定谔方程的解,薛定谔方程为

三:球坐标下拉普拉斯算符不含角分量的那部分为

因为薛定谔方程前面乘以任意的常数,方程保持不变,所以我也不需要知道 前面的比例系数。就算真的需要知道,我也可以根据归一化条件算出来。所以我只需将 代入到薛定谔方程中计算就可以得到玻尔半径。

因为

所以就有

很容易看出,只有当 时,薛定谔方程才可能成立。因此,就得到了玻尔半径的表达式,顺带得到了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 .

当然,玻尔半径还可以通过半经典的方法直接得到,无非就是假设电子绕着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再加上角动量量子化条件,也可以得到玻尔半径,这些用高中的物理知识就可以解决。为了证明此言不虚,我就大致说一下如何用高中物理计算玻尔半径。

玻尔假设电子围绕氢原子核做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 . 根据库仑力提供向心力这个条件,得到一个方程:

另外根据角动量量子化条件可以得到另一个方程为

已知电子的质量和电荷,所以这时有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分别为 . 求解得到

第二个例子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我当时选了一门电动力学II,因为一点原因,我比别人晚去两周,所以老师看到我这个生面孔之后,就让我去写一下麦克斯韦方程组。我当时忘了写位移电流了,但是我知道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我可以用变分法将张量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来,然后再还原为常见的矢量形式。我只需要记住两个公式就可以了,分别为

  1. 电磁场张量方程
  2. 电磁场的拉格朗日量密度

然后就是一大堆的变分计算,最后可以得到

将它还原为矢量形式的方程也很简单。这样肯定不会漏掉任何一项。

第三个例子是不同坐标系下的拉普拉斯算符。这个算符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算符,在直角坐标系下,它的形式非常简单,但是在球坐标系下,它的形式则非常复杂。我肯定是记不住,就算是暂时记住了,以后肯定还会忘。我能做的就是记住怎样将它快速推导出来。我可以用狄利克雷原理,就是求泛函

的变分,令变分为零,就可以得到任意坐标系下的拉普拉斯算符。我还可以通过计算标量场的协变微分 得到不同坐标系下的拉普拉斯算符。这里需要记住的公式就是如何计算黎曼联络系数,而这个公式又可以通过基本的微分几何公式得到,不再赘述。

第四个例子是谐振子。我不记得谐振子的波函数的具体表达式,但是我知道怎么通过升降算符得到任意的态 ,然后通过计算这个态在坐标表象下的投影,就可以得到它所对应的波函数。至于升降算符,我也不记得它具体的表达式,但是我知道我可以通过将谐振子的Hamiltonian

做形式上的因式分解得到升降算符,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就是 ,再加上基本的对易关系,我就可以得到升降算符的具体的表达式。

第五个例子是行星运动的Laplace-Runge-Lenz矢量 。我不记得这个矢量具体的表达式,但是我记得其中有一项是 . 我只需计算 ,再根据 就可以得到该向量的表达式,还可以根据这个向量直接写出已知能量和离心率时行星的运动轨道。

第六个例子是行星轨道推导时候所需要的Binet公式。这个公式我也记不住,但是我知道可以从行星运动的拉格朗日量

和拉格朗日方程

出发将这个公式快速推导出来。

所以其实需要记住的公式很少,大部分的公式都可以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如果只能记住一个公式,那么我就建议记住最小作用量原理 . 根据这个原理,你可以得到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然后你几乎可以得到所有的物理学公式,前提是你的数学推演能力足够强。

user avatar

当时教授还比较精贵,教授上课:“这个怎么记得住,我也记不住,考试的时候你们翻书好了。”但是副教授和讲师的课,一定闭卷考。所以推测,科学家是不背公式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非物理圈的朋友的好奇点。其实,科学家的记忆方式,尤其是对于物理公式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神秘”的魔法,更多的是一套结合了理解、方法和大量实践的系统工程。别把它想象成死记硬背字典,那可不是科学家的风格。首先,得澄清一个误区: 很少有科学家是靠“死记硬背”来记住所有复杂物理公.............
  • 回答
    科学家里头,真要说靠死记硬背那些繁复的物理公式?那是真少见。咱这篇文章,就来聊聊他们这脑子里到底是怎么装下那么多“天书”般存在的公式,而且还用的得心应手。首先得明白,绝大多数科学家,尤其是搞理论的,他们记忆公式的方式,跟你我背课文、背单词,那根本不是一个路数。他们记忆的不是“形”,而是“神”。这“神.............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了科学发展早期的一些复杂背景。说科学与宗教是绝对对立的,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化。首先,要明白一点:在牛顿、哥白尼那个时代,宗教和科学的界限并没有我们今天这么清晰。 现在的我们,会把“科学家”视为一个独立于宗教信仰的职业身份,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和认知体系。但在那个时.............
  • 回答
    看到你弟弟对“科学的尽头是佛学”深信不疑,并且认为一切科学都是为了佛学,这确实是个有点棘手的局面。别急,这不是什么绝症,也不是说你弟弟脑袋有什么问题,只是他可能在某个阶段接触到了一些观点,并且被其中的某些论调吸引了。咱们慢慢来,我帮你梳理一下思路,看看怎么能更有效地和他沟通。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为什么.............
  • 回答
    “白酒院士”和“黄金院士”等现象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甚至“毁人三观”,因为这与公众对“院士”这一荣誉称号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院士制度的初衷与演变 初衷: 院士制度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
  • 回答
    作为一个数学研究者,我的工作可以说是既严谨又充满创造性,它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埋头于黑板和数字。事实上,它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索、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下面我试着把我的研究经历,尽可能详细地讲清楚,并且保证这绝对是来自一个真实的研究者之口。1. 灵感的火花:从何而来?数学研究的起点往往不是一个突然闪.............
  • 回答
    评价司徒法正、董慕节这些玄学大师,是个挺复杂的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是“骗钱的神棍”,但也绝不能神化他们。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咱们先聊聊他们是干嘛的,他们的核心理论和实践又是啥。司徒法正:提到司徒法正,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他那些关于风水、命理、看相的电视节目。他算是把传统玄学和现代媒体结合得比较.............
  • 回答
    .......
  • 回答
    科学界对X射线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存在,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且充满探索的过程,最终将其归类于电磁波的大家族,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和理论推演逐步实现的。一切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普顿(Wilhelm Conrad Röntgen)在进行阴极射线管实验时,意外发现.............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个遥控器,但这个遥控器控制的不是家里的电视,而是一个在遥远太空、距离地球整整四十八亿公里的探测器——新视野号。这个距离,别说控制了,就是发个信号过去,它也得好几个小时才能收到。那么,科学家们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不可思议的“跨越时空的对话”的呢?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密设计和深厚科学功底的.............
  • 回答
    电子双缝实验,这个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挠头不已的奇特现象,核心问题之一就在于“观测”。我们究竟是怎么“看到”电子,又是如何发现它行为的奇特之处的?这可不是拿个放大镜凑上去就能解决的事儿。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两个层面来聊:它怎么工作,以及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的工作结果的。首先,得明白一件事:电子不是我们.............
  • 回答
    格陵兰睡鲨,这种生活在冰冷北极海域的神秘生物,以其惊人的寿命——据估计可达五百年之久——而闻名于世。这项发现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智慧和探索的魅力。那么,科学家们究竟是如何揭开格陵兰睡鲨如此漫长生命的奥秘的呢?这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结合了多项先进的生物学技术和细致的野外观察得出的结论。最核心的方.............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生殖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突破:他们成功让一只公鼠怀孕并顺利诞下了十只健康的小老鼠。这项研究成果一经公布,立刻在科学界乃至社会大众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不可能的任务”的?这项研究又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呢?揭秘“父孕母生”背后的科学奥秘要理解这项研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种“西方科学家阴谋论”的感觉,以及这个说法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误解。首先,要理解“阴谋论”这种心理,它往往源于对复杂事物的不理解,或者对权威信息的不信任,再或者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当一个普遍被接.............
  • 回答
    劝说一个对航天科技情有独钟,同时认为所有文科背景都“虚无”的人,需要耐心、理解,并展现出更宏观的视角。这不仅仅是反驳他的观点,更是要帮助他拓展视野,认识到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价值所在。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劝说步骤和策略:第一步:理解并承认他的热情,建立共情在开始任何劝说之前,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你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科学与哲学这“两座大山”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科学家们对哲学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相当多元和复杂的,就像科学本身一样,一直在发展和演变。要理解科学家如何看待哲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哲学的“基础石”作用:科学的起点和支撑很多科学家,尤其是那些对科学的本质和边界.............
  • 回答
    大家对郭英森这类“民间科学家”的态度,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极其复杂,远非一句“支持”或“反对”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既有对知识探索精神的赞赏,也有对其方法和结论的质疑,更有对整个社会科学认知生态的思考。要详细讲明白,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欣赏和尊重的一面: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首先,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对郭英.............
  • 回答
    如果将科学家比作法师,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则被视为他们赖以施展的魔法分支,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充满了神秘而秩序的景象。这并非是简单的奇幻借喻,而是一种基于知识体系的深度重塑。法师学院与魔法塔:知识的殿堂首先,我们会看到遍布世界各地的“法师学院”和“魔法塔”。这些机构并非现.............
  • 回答
    鲸落:深海的生命摇篮与科学宝库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这一消息激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这个在深海悄无声息发生的事件,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如此重要?鲸落,顾名思义,是指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的遗骸。然而,它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死亡,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历时久远且蕴含巨大科学价值的独特生态系统。鲸落的诞生: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且充满伦理困境的问题,因为它将个体生命权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secara 直接地挂钩。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决策者和整个社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无数个难以抉择的“为什么”。让我们假设一下这个 scenario 发生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思考过程,力求详尽且带有真实世界的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