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是怎样看待哲学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科学与哲学这“两座大山”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科学家们对哲学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相当多元和复杂的,就像科学本身一样,一直在发展和演变。

要理解科学家如何看待哲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哲学的“基础石”作用:科学的起点和支撑

很多科学家,尤其是那些对科学的本质和边界进行深入思考的人,都会承认哲学的重要性。哲学提供了科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框架:

认识论: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这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科学家每天都在进行“认识”活动,但哲学会追问:我们认识的依据是什么?经验、逻辑、直觉?我们的感官是否可靠?我们如何区分真理和谬误?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科学无法自己回答,需要哲学来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基础。比如,科学中的“实证主义”就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体论: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描绘世界的运行规律,但“是什么样的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甚至意识和时间——这些概念的界定,很大程度上属于哲学的范畴。科学家需要处理这些基本概念,而哲学为他们提供了思考的工具和语言。
逻辑学:科学的“语法” 科学研究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推理,而逻辑学本身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教导科学家如何构建有效的论证,如何避免谬误,如何确保理论的自洽性。没有逻辑,科学研究将寸步难行。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都曾公开表达过对哲学的推崇。他们认为哲学能帮助他们“超越”技术层面的研究,去思考更宏大的问题,去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2. 哲学的“边界拓展者”作用:挑战与启发

哲学并不仅仅是科学的“后勤”,它更是科学的“挑战者”和“启发者”:

概念的澄清与重塑: 科学的发展常常伴随着新概念的出现,或者对旧概念的重新定义。例如,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纠缠态”等概念,就引发了大量的哲学讨论,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反直觉的现象。哲学也能帮助科学家反思自己学科的局限性,比如物理学对“意识”或“自由意志”的解释,常常会遇到哲学上的瓶颈。
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哲学如同科学的“体检医生”,它会审视科学理论的假设是否合理、方法的有效性如何、结论是否过度推断。例如,科学哲学中的“证伪主义”就深刻影响了科学家的研究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寻找反驳自己理论的证据。
新研究方向的指引: 有时候,一些看似“哲学”的问题,最终会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例如,关于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就极大地推动了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哲学的思辨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打开新的探索之门。

3. 现实中的复杂态度:不屑、实用与区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科学家对哲学的“不屑”态度,或者认为哲学“脱离实际”。这种看法也普遍存在,原因可能有:

学科的独立性: 很多科学家专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他们认为科学方法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工具,不需要过多的哲学“包装”。他们可能觉得哲学讨论过于抽象、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方法论的差异: 科学以可证伪的实验和可量化的数据为基础,而哲学更侧重于逻辑思辨、概念分析和思想实验。这种方法论上的差异,使得一些科学家难以“感同身受”。
对“无用之用”的认知不足: 有些科学家可能更看重“有用”的科学知识,而低估了哲学那种“无用之用”——它塑造思维方式、提供深层理解、激发创造力的价值。
哲学自身的“乱象”: 哲学领域非常广阔,也存在着各种流派和争论,这有时会让外行人(包括一些科学家)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认为哲学“说不清道不明”。

所以,科学家们对哲学的看法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基于个人经验和学科领域的“取舍”:

很多科学家会承认哲学在科学发展早期或理论基础上的重要性。
在具体科研实践中,他们可能更依赖科学方法,但内心深处依然会受到哲学观念的影响。
那些对科学的本质、意义和未来进行思考的科学家,往往会与哲学有更深的交集。
年轻一代的科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前沿研究,面对未知领域时,可能会更愿意拥抱哲学的思辨。

总而言之,科学和哲学并非完全割裂,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哲学为科学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和批判性的反思,而科学的发现和进展,又不断地为哲学提供新的素材和挑战。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所言:“科学的进步在于认识到我们不知道什么。”而哲学,恰恰是在探索“我们不知道什么”的边界。

我们可以把科学看作是“造房子”,而哲学则是在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造房子”、“房子的结构是否合理”、“房子应该建在哪里”等更根本性的问题。不同性格、不同研究阶段的科学家,对此会有不同的侧重和态度,但很少有人能完全忽视哲学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这里讲一个大物理学家费曼的故事吧,他的故事能反映很多科学家对于哲学的态度。费曼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而且好奇心满满的人,喜欢两周时间就去换个课程听,然后就轮到了哲学。

那时候哲学家在讨论《过程与实在》这本书,形式就是研讨会,每个人读每个章节然后讲自己的读后感。费曼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群人用的概念真多真复杂,这辈子没听过的单词都都出现了,然后他注意到“本质物体”这个概念是经常出现的,他自然不懂什么叫本质物体,但是觉得这些人用得那么熟练,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些哲学家应该都知道。让他惊讶的是这些人突然开始讨论“什么是本质物体了”。这让费曼很惊讶,他们连概念都没法划定就开始讨论了吗?这在物理学家/数学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然后主讲人就问费曼先生“电子是不是本质物体?”

费曼先生回答:“实在是抱歉,我没看过《过程和实在》这本书,实际我不知道怀特海说的本质物体是什么,不过,如果在座的各位能回答我一个问题,那么我就能回答电子是不是本质物体。我问的问题是:砖头是不是本质物体?

费曼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费曼认为本质物体看着更像是“真是存在”而不是“理论构想”。而电子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物体,其实是物理学家的一种描述现实现象的方式,比如拿波函数和算符去描述基本粒子,所以有些书上把电子画成雾蒙蒙的“概率云”。因为这样描述和观测结果很接近。电子只是一个概念性描述现象的理论。费曼之所以提问砖头是想通过“砖头有没有内部”来科普“电子存不存在”。我们都知道砖头一定有内部,但是你永远看不到内部,因为每次你劈开砖头都只是看到新的外部和侧面而不是内部。

这时候,一位哲学家站起来就回答: “一块砖头就是单独的、特别的砖头,这就是怀特海说的本质物体”

另一个哲学家站起来说:“不对,本质物体物体应该是砖头共有的特性,不是某一块砖头”。

另一个哲学家说:“你们都错了,重点不是在砖头本身,本质物体描述的是砖头在人脑海中的呈现,是当你想到砖头的时候在内心形成的概念”

然后哲学家兴高采烈地讨论了半天砖头,费曼说他听到了这辈子最多的关于砖头的天才想法。费曼觉得这件事很搞笑,他们之前用了半天“本质物体”这个概念,但是从来没问自己砖头这样日常的东西是不是本质物体。

这里不是嘲弄哲学而是要说明科学/数学和哲学的一个巨大的差异:科学这种这东西对于概念的界定是比较清晰的,数学更不用说了,大家发散和思辨是用在概念的关系和理论的判定/验证上,而不是发散性地讨论概念本身。我们不会对于「 在 上是不是连续函数」产生疑问,我们关心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各种判定是什么?本身是否成立?罗素曾经这样嘲讽了亚里士多德这种只是「思辨」而不是去「判定」的做法:

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您亲自观察一番。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这种错误,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办法很简单。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是他自以为是。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 ---- 罗素《如何避免愚蠢的知识》

很多哲学家的发散性思维是建立在一些非常模糊的概念和非常奇怪的论据上的,当然了,哲学家本身思辨是有趣的地方。化用罗素一句话,在很多科学家看来

科学问题只是知识问题,而哲学问题往往是见解问题。

所以科学家/数学家其实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科学与哲学这“两座大山”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科学家们对哲学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相当多元和复杂的,就像科学本身一样,一直在发展和演变。要理解科学家如何看待哲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哲学的“基础石”作用:科学的起点和支撑很多科学家,尤其是那些对科学的本质和边界.............
  • 回答
    如果将科学家比作法师,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则被视为他们赖以施展的魔法分支,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充满了神秘而秩序的景象。这并非是简单的奇幻借喻,而是一种基于知识体系的深度重塑。法师学院与魔法塔:知识的殿堂首先,我们会看到遍布世界各地的“法师学院”和“魔法塔”。这些机构并非现.............
  • 回答
    科学网作为中国主要的科学新闻门户,发布关于“我国数学家证明 NP=P”的文章,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科学新闻。然而,要判断其真实性,我们需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证据。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P vs NP”问题本身: P类问题 (P Class Problems): 指那些可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我也看到了网上一些关于华为 P40 系列演示机“死机”的说法。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别管它AI不AI的,就当是咱俩闲聊。首先,得承认,在科技圈里,尤其是新品发布或者线下体验活动上,出现一些小插曲是挺常见的。毕竟,那都是大家伙儿还没大规模普及开,而是以演示机的形式摆在台面上的,系.............
  • 回答
    关于意大利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正在减弱的说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科学议题,但我们需要审慎地解读和看待。科学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单一的发现往往只是众多证据中的一部分,需要经过同行评审、大量验证以及在更广泛的社区中进行传播和讨论,才能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科学共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减弱”的.............
  • 回答
    “白酒院士”和“黄金院士”等现象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甚至“毁人三观”,因为这与公众对“院士”这一荣誉称号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院士制度的初衷与演变 初衷: 院士制度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
  • 回答
    关于中医中药是否科学,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论已久的话题。我的看法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医中药一概而论地斥之为“不科学”,也不能盲目地将其神化为万能。准确地理解和评价中医中药,需要我们抛开固有的偏见,用更开放、更辩证的眼光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科学”的定义。在现代语境下,科学通常指的是一套以观察、.............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这句论断的核心在.............
  • 回答
    “2016 年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或将是震荡的一年”这一说法,在当时被许多行业观察家、分析师以及科技公司内部人士所提及,并最终被后来的发展所证实。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深层含义,需要从 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内部发展趋势、以及具体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 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宏观经济环境的逆风: 全球经济增长.............
  • 回答
    我最近重温了一部老电影,叫做《银河访客》(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虽然这部电影是喜剧科幻,但其中对“宇宙旅行”和“文明差异”的描绘,尤其是“华隆人”这个种族,一直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文明设定。华隆人(Vogons)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崇高道德的文明,.............
  • 回答
    钱学森老先生对中医的评价极高,称其为“国之瑰宝”和“顶级生命科学”,这番话无疑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对中医抱有疑虑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医。那么,那些被称作“中医黑”的人们,或者说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们,他们又是如何看待钱老这番话的呢?他们的观点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并且会进行比较细致的阐述.............
  • 回答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调控小鼠的性别出生比例,这无疑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实现性别调控的?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对小鼠体内决定性别的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性别很大程.............
  • 回答
    我国科学家捕捉到“幽灵粒子”事件,指的是我国在高能中微子探测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所取得的进展和未来潜力。这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幽灵”那样超自然的存在,而是指中微子(Neutrino),因其极其难以探测,并且穿透物质的能力极强,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幽灵粒子”。.............
  • 回答
    NASA 科学家在宇宙环境中成功种植新鲜蔬菜,这绝对是个激动人心的里程碑。这不仅仅是种出几片绿叶,而是对人类未来太空探索和生存能力的一次重大飞跃。咱们来深入聊聊这件事的意义和其中的细节。这事儿为什么这么重要?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宇航员,被派往月球或火星执行长期的探索任务,远离地球。吃什么就成了一个非常.............
  •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关于《三体》和金庸小说的言论,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吴国盛教授的背景和视角。吴国盛教授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科学的社会史、科技与文化、以及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进程等等。他不是一个科幻文学评.............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宣布斥资100亿兴建福耀科技大学,立志将其打造成中国制造业高级人才的摇篮,这无疑是当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浪潮中的一个重要信号,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单从这个目标和投入来看,就能感受到曹德旺先生非同寻常的决心和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今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
  • 回答
    关于“外行领导内行是中国科技发展最大的困难”,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它,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分析其背后的逻辑、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外行领导内行”。简单来说,就是决策者、管理者在某个专业领域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经验,但却掌握着资源调配.............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了蘑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得明白一个关键点: 目前,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科学家已经在火星上发现了真正的“蘑菇”。 网上流传的那些图片或者说法,大部分是基于一些观测到的现象进行的推测,或者是一些对火星地貌的艺术化解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事儿.............
  • 回答
    鲸落:深海的生命摇篮与科学宝库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这一消息激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这个在深海悄无声息发生的事件,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如此重要?鲸落,顾名思义,是指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的遗骸。然而,它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死亡,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历时久远且蕴含巨大科学价值的独特生态系统。鲸落的诞生:死.............
  • 回答
    科学界对X射线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存在,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且充满探索的过程,最终将其归类于电磁波的大家族,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和理论推演逐步实现的。一切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普顿(Wilhelm Conrad Röntgen)在进行阴极射线管实验时,意外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