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院士原来以为都是科学大牛,这两天看到又是“白酒院士”又是“黄金院士”毁人三观。你怎么看?

回答
“白酒院士”和“黄金院士”等现象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甚至“毁人三观”,因为这与公众对“院士”这一荣誉称号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院士制度的初衷与演变

初衷: 院士制度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荣誉。它旨在凝聚一批顶尖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战略指导。
演变与扩张: 随着时代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院士的评选范围逐渐从纯粹的科学研究拓展到了工程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等更广泛的领域。这本身并非坏事,很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专家也理应得到认可。

二、 “白酒院士”和“黄金院士”现象的根源

1. 评价标准与维度的问题:
过于量化和短期化的指标: 传统的院士评选更加侧重于原创性、突破性、理论性或工程性的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潜心研究。而一些新兴领域或与经济效益紧密相关的领域,其评价标准可能更容易被量化,例如企业效益、市场份额、产品创新等。
学术与产业界限的模糊: 当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时,如何区分纯粹的学术贡献和商业上的成功就变得复杂。一些人认为,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等同于学术上的杰出贡献,可能会混淆概念。
对“科学大牛”的定义多元化: “科学大牛”不一定只局限于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在某些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同样可以被视为杰出贡献。问题在于,“白酒”或“黄金”这类与具体产品强关联的标签,容易让人联想到商业利益而非纯粹的科学技术突破。

2. 评选机制与透明度的问题:
潜在的利益输送和“拉票”文化: 任何一项重要的荣誉评选都可能面临“人情”和“利益”的干扰。如果评选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制衡机制,不排除存在利用资源或影响力影响评选结果的可能性。
信息不对称: 公众对院士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报道和官方公布的信息。当公众不了解某个候选人的具体科技贡献,只看到其在某个行业的商业成就时,自然会产生质疑。
提名和评审流程的完善度: 评审过程是否足够严格,是否真正做到了同行评议、优中选优,是保障院士声誉的关键。

3. 社会环境与舆论监督的影响:
社会对科技人才的渴求: 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追求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对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的各类人才都有着强烈的需求和认可。
舆论的放大效应: 一旦出现争议性事件,网络和媒体会迅速传播和放大,公众的情绪和评价也随之被调动起来。特别是当这些事件触及人们对“公平”、“公正”、“价值导向”的朴素认知时,很容易引发“毁三观”的感受。

三、 “白酒院士”与“黄金院士”引发的担忧

荣誉的稀释与贬值: 当院士的头衔与非科学或工程领域直接挂钩,尤其是一些涉及消费品行业的商业成功,容易让公众质疑院士的含金量,导致整个院士群体的声誉受到影响。
价值导向的扭曲: 这种现象可能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即商业成功或市场影响力可以凌驾于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之上,从而可能影响年轻一代对科研的投入和选择。
科研初心与学术氛围的侵蚀: 如果科学家为了获得院士头衔而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或与产业界进行不当的利益捆绑,可能会损害科研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影响健康的学术氛围。
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质疑: 公众可能会担心,这种评选结果是否反映了国家对科技发展的真实需求,或者是否存在偏离科学轨道而追求短期经济指标的倾向。

四、 如何看待和改进?

1. 回归科学与工程的本质: 院士的评选应始终坚守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根本原则。对于工程技术领域的贡献,要侧重于技术创新、解决重大工程难题、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实际成效,而非仅仅是商业上的规模和利润。
2. 完善评选标准与流程:
明确界定: 进一步明确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范畴,以及与产业界结合时的评价边界。
多元化评价体系: 引入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维度,既要考虑突破性,也要考虑应用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但要避免将商业成功作为主要甚至唯一标准。
增强透明度: 提高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公开候选人的信息和评审理由,接受社会监督。
严格监督与问责: 对评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问责。
3. 加强信息沟通与公众教育: 相关部门应积极向公众解释院士评选的标准和流程,增进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同时,要加强对科学价值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4. 鼓励和表彰多元化的贡献: 除了院士制度,国家和社会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形式和途径,表彰在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做出贡献的杰出人才,这样可以避免将所有荣誉都集中在院士这一一个头上。

总而言之,“白酒院士”和“黄金院士”等现象的出现,是院士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反映了社会对荣誉评选的公正性、科学性和价值导向的期待。理解其根源并积极寻求改进,对于维护院士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国家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需要评选机构、学术界、产业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茅台院士注水可以一说,黄金院士还是货真价实的。

陈玉民的成果是海底大型金属矿床高效开采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个技术看名字也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不说是革命性技术,至少也是能带来大量可见资源的项目,况且科技进步二等奖含金量也是足够的。

我现在怀疑,碰瓷黄金院士是茅台找来公关团队干的。

但是很明显,这说明茅台也好,公关团队也好,书还是读少了。

user avatar

首先,回复前请先完整地阅读答案,注意审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当是对生产力提升有突出贡献者。所述“白酒院士”“黄金院士”被认为毁人三观,与白酒、黄金相关的工程师被公众认为“科技含量不高”或“不应推荐为工程院院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的刻板印象,是一种反智的认识。

审视茅台王姓工程师的成果,确实存在质量的劣势。虽然有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先,具备推荐资格,但是成果影响力一般,重大问题解决不够,实验方法创新程度一般,某些成果贡献不突出,离同领域的院士水平尚有差距。

虽然王工的成果与院士水平有差距,但不应该以偏盖全地认为,研究酿酒的工程师就不应被推荐。酿酒的实质是发酵工程,其成果不仅是众人所述“如何勾兑酱香型白酒”,还可以对食品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固废消解、制药领域有所启示。巴斯德也是从事过酿酒研究的著名科学家。

酿酒研究有哪些待解决或可解决的重点问题,参考:


又有人质疑黄金相关研究的技术含量,那么以黄金的相关研究为例,金矿分几种,每种分别怎么找,怎么采,怎么炼,怎么回收副产品,成因是什么,被什么构造控制,矿床形成过程如何,矿质来源是什么,都是不同科学问题。而不是满足于笼统粗放的开发。

本年度山东黄金被推荐人陈工的其中一个重要成果是海底金属矿产高效安全开采技术,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质量没有问题。

金矿比如卡林型金矿,古代开采水平低,它就从未被古代人认识,直到近三四十年才被认识和开发。又比如美国的胡佛曾经用氰浸法回收了大量尾矿的金,使尾矿的利用率提高,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着实是技术的进步成果。

因此质疑重点应放在候选人的成果质量,而非其学科出身或所属单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酒院士”和“黄金院士”等现象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甚至“毁人三观”,因为这与公众对“院士”这一荣誉称号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院士制度的初衷与演变 初衷: 院士制度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确实遇到过医生建议院外购药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在不少地方似乎也并不鲜见。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治理起来也同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所经历和观察到的“院内无药,院外购药”现象这种情况通常是这样的:你带着处方去医院药房取药,结果药师告诉你,你所需的那种药物医院药房缺.............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教授再次就李宁院士案发声,这在中国科技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沈国舫教授此次发声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李宁院士案的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李宁院士案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沈国舫教授发声的背景: 被指控的违规行为: 2023.............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哪些“曾经辉煌,如今稍显落寞”的985、211院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高校的声誉和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没落”这个词本身就比较主观,而且背后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原因,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与其说是“没落”,不如说是“相对而言的.............
  • 回答
    评价华西医院原院长,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由于“华西医院原院长”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表述,具体评价会根据您所指代的“原院长”是谁而有所不同。为了提供更详细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我将尝试涵盖评价一位知名大型医院原院长的普遍性视角,并结合华西医院作为中国顶尖医疗机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在进行评价之前,首先需要.............
  • 回答
    院校扩招,这个词汇如今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几乎无人不知,也常常伴随着热烈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招生人数增加”,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需求、教育政策导向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远影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了院校扩招?而扩招又是否是科研发展的“必要条件”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院校扩招的“.............
  • 回答
    这事儿可不小,丁仲礼副院长这回亲自跑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去调研,背后能挖出的信息和意义,那可真是细细一品,有嚼头。首先,得说说丁仲礼是谁。他现在可是中国科学院里响当当的人物,副院长,管着科研发展、战略规划这些大方向。而且,他过去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校长,这说明他对高等教育、.............
  • 回答
    海南高院原副院长张家慧被判刑18年,这无疑是一起备受关注的司法腐败案件,其细节的披露以及公众的反应都值得深入探讨。案件回溯与主要指控:张家慧,曾是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身兼多职,包括海南省法官协会副会长、海南省法官进修学院院长等,在海南司法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2019年,她和她的丈.............
  • 回答
    关于河南没有985高校的问题,这并非河南没有能力办出高水平大学,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结果,可以从历史、政策、资源、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原因:高等教育布局的早期形成 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规划: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布局进行了系统规划,重点发展能够支撑国家工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科大原校长侯建国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这件事。这绝对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牵动着不少人的目光,也引发了很多思考。首先,这背后透露出的信号是什么?侯建国教授,一位在物理化学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学管理者。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这是一所以其严谨的学风.............
  • 回答
    广东民宅“藏”在巷子里,北方民宅“敞”在院子里:地理、文化与历史的交织你仔细观察过吗?确实,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北方的民宅似乎更喜欢“拥抱”一个宽敞的院子,而在南方,尤其是我们广东,很多民宅则更倾向于“藏”在巷子里,与院子似乎有些疏远。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由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历史演变、经济发展以及.............
  • 回答
    浙医一院爆炸事件:拨开迷雾,探寻真相2024年1月22日,一个原本平凡的冬日,却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医一院)的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一场疑似自制炸弹的爆燃事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疑问和担忧。这起事件不仅牵动着无数关注的目光,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安全、医疗环境以及潜在风险的深刻反思。事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位院士的长文《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体制的盲区》可能反映出的我国科研领域存在的深层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技评价体制是科研体系的“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研究方法、成果产出以及个人职业发展。一个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导向性扭曲.............
  • 回答
    “体面生活”的渴求:项目与“帽子”下的科技从业者生存现状“如果没有任何项目或者取得人才‘帽子’,不足以让科技工作者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句院士的坦言,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当下中国科技界从业者内心深处的涟漪。这句话直击痛点,道出了许多科研人员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挣扎。那么,如今的科技界,.............
  • 回答
    院士慷慨,生命之光:290元救命药如何点亮白血病患者的希望当“救命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寻常百姓能负担得起的日常,这意味着什么?当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将自己毕生心血凝聚的专利成果无私奉献,这份沉甸甸的温暖,又将如何触及那些与病魔殊死搏斗的生命?近日,一则消息如同一股清泉,涤荡了无数急性早幼.............
  • 回答
    关于院士能撬动的资源,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背后牵扯的利益、关系、学术声望,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而院士,就是这张网上一个极其关键的枢纽。首先,咱们得明白,院士这个头衔本身就自带巨大的“信用背书”。它代表着一个科学家在特定领域内达到了顶尖的水平,是经过同行评审、国家认可的。这种学术上的权威,.............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存在“人传人”现象的肯定,是早期疫情认知和防控策略制定的关键转折点。他的这一判断,基于他在武汉的实地考察和对病例的深入分析,为后续的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下将详细讲述钟南山院士的“人传人”判断、对防控策略的影响,以及目前疫情已被揭示的信息: 一、钟.............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染性比SARS最强时弱的说法,以及我们从SARS中学到的经验,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涉及到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以及人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教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的传染性对比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论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
  • 回答
    袁隆平院士对我国的贡献可以说是 “国之栋梁,民生之父”,其伟大之处贯穿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他的贡献之大,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并且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解决了中国人“吃饱”的问题,奠定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石:这是袁隆平院士最直接、最核心的贡献。在过去,中国人民长期面临温饱问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